姓 名: |
巴莫曲布嫫 (彝族) |
所在社区: |
|
学 历: |
法学博士(民俗学) |
籍 贯: |
四川凉山越西县 |
职 务: |
|
职 称: |
研究员 |
所在部门: |
|
5 |
彝族经籍文学中有一种古老而特殊的诗歌类型,即以叙述和描写万事万物的起源为诗歌题材,在彝族经籍文学的研究范畴内,将之归为“述源诗”。这类诗歌过去很少为人们所注意,其实,作为一种古老的彝族文学体裁,在川滇黔桂的彝文经籍中早已成型,并普遍存在这种独立的题材类别,即在大小凉山彝文典籍中被称为“波帕特伊”类,“波帕”义为来源、起源;在贵州彝文典籍中被归为“则透纪透”类,“则透”、“纪透”义为“物始”或“释源”;在云南彝文典籍中则被归为“查苏”类,“查苏”的意思也是“寻源”,创世史诗《查姆》在彝文经籍的范畴内即属于这类作品。
彝族史诗传统。“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主要流传在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大小凉山彝区,是200多万人口的诺苏支系世代传承的大型族群叙事,流传久远,影响深广,被人们珍视为民族的“根谱”与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一直在历时性的书写传承与现时性的口头演述中发展,并依托民间仪式生活中的“克智”(口头论辩)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史诗演述人通常是杰出的民间论辩家,被尊称为“俄布苏”(知识广博的人、智者)。
彝族民间的口头论辩传统,长期盛行在川、滇大小凉山诺苏彝族地区的婚丧嫁娶和送灵仪式活动中。“克智”是彝语kenre的音译,“克”义为“口”、“嘴巴”;“智” 义为移动、搬迁、退让;“克智”即一种“口之为言达”的言语行为的综合表述,具有灵活性、机动性,这一表述不仅具现出“克智”这种民间表演活动的口头特质,也从各种角度反映出“克智”论辩的创作过程与论辩技巧。应该说,我们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克智”原义完全相符的词汇。这里采用“口头论辩”的意译,旨在从整体上总括这种民间言语行为与对话艺术的竞赛性、对诤性和辩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