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指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的和一些历史上曾存在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文学现象,它包括产生于这些民族中的民间口承文学和文人书面文学创作,还包括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成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其范围涵盖了对上述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理论的研究。虽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意识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但是相关的研究活动,却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伴随着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出现,就出现了收集、记录和评价这些活动的成果。例如在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所载的《越人歌》就是由公元前五百余年时的古越人(南方少数民族)所创作的。还有见载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的《白狼歌》。白狼是古代居住于四川西部氐羌人中的一个部落,语言属古藏缅语族。东汉明帝永平年问(58—75年),益州刺史梁国朱辅大力宣传汉朝政策,对邻近少数民族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就有了“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后由某官员“译其辞语”,再由专人护送到都城洛阳。可见收集记录工作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不仅如此,具有某种现代学术意味的针对某些民族的资料梳理和学术归纳,若是以第一批问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著作,也就是在1960年前后同时出现的(苗族文学史》、(白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和《藏族文学史简编》为起点计算,也有4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视为既是综合的、又是独立的学科对象,从而给予完整研究的,恐怕是要从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创立和稍后出现的隶属于该研究所的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算起了。它们的出现是该学科终于正式确立的标志。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为骨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队伍。在一些民族地区,也先后成立了族别的或区域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少数民族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老学科相比,基础相对薄弱,但它却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和发展优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学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因为这不仅具有弘扬民族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朝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