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在京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为该所题写了贺词:“民族文学群星璀璨,祖国苑圃百花争妍”。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副院长武寅、秘书长黄浩涛等同志在主席台就坐。
武寅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各界朋友和兄弟单位表示敬意。她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版图上,各少数民族文学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以其活形态的存在方式,成为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和艺术创新的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开始承担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大学术课题,在抢救、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在文化选择上更加注重民族性和地方特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殊的人类文化价值而倍受世人重视,它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提升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民族文学研究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术导向,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培育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来自中央民族的大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民族文学研究所老同志代表和青年代表以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负责同志分别发言,总结了民族文学所30年来对学界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该所今后发展的良好祝愿。有学者表示,民族文学研究所具有研究力量的凝聚功能、重大项目组织功能、文学理论的开创功能、民族文学对外的展示功能、新生力量的培育功能,给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作出了学术典范,对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2002年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该所先后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开口丛书编写’”等国家重大课题,以及“中国史诗学”、“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民俗学”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该所在史诗研究和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以及某些族别文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该所历来重视田野调查,其科研人员长期坚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搜集了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民族文学文本,为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媒资管理系统”、“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等项目,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中国民族文学网”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据悉,该所与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许多分支学科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科通过出访、研修、留学等多种形式与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同仁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充分体现了“弘扬文化、振兴学术、传承文明”的人文学术宗旨和“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工作方向,今后,该所将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平等、文化沟通等方面,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会还收到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日本东京都国学院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以及院内各兄弟单位发来贺词和贺信共70余份。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局和研究所负责同志,以及民文所全体成员共100余人与会。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