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陈岗龙 (蒙古族)
所在社区:
学  历: 博士
籍  贯: 内蒙
职  务: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
职  称: 副教授
所在部门:

详细介绍
职务:民俗学博士,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
  主要学术著作:《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罗布桑却丹研究》、《蟒古思故事论》、《琶杰研究》(蒙古文)、《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主编)等。
  简介:
  陈岗龙,蒙古名多兰,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1970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199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与综合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东方民间文学、蒙古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承担的课题:
  1.独立承担199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蒙古族目连救母故事和汉族目连戏的比较研究》。
  2.独立承担199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青年项目《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研究》。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2001年度重大课题《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第二主持人。目前正在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两卷本,100万字),并已出版《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47万字)。

  学术兼职
  1.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2.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理事。
  3. 中国非通用语种教学研究会理事。
  4. 《民族艺术》杂志编委。
  5. 《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卷》编委。
  6. 《蒙古民俗百科全书·物质卷》编委。

  学术专著:
  1.《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26万字。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2.《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30万字。本书获得第16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3.《罗布桑却丹研究》(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15万字。合著,负责全书的组织研究工作。
  4.《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36万字。获得北京大学光彩出版基金资助。
  5.《琶杰研究》(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10月。28万字。合著。本书隶属横向课题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
  6.《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47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尸语故事>研究概况》,《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日本《比较民俗学会报》1993年9月号译成日文转载,译者:西胁隆夫。
  2.《英雄史诗与古代蒙古人的语言崇拜》(蒙古文),《蒙古语文》1993年第6期。
  3.《蒙藏<尸语故事>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4.《英雄史诗与蒙古人的烟文化》(蒙古文),《蒙古语文》1994年第4期。
  5.《<尸语故事>:东亚民间故事的一大原型》,《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流传于蒙古族的目连救母故事》,《民族艺术》1996年第3期。
  7.《论蒙古族的独眼巨人故事》,《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8.《试论蒙古族现代民俗学的形成》,《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9.《蒙古族民间咒语研究》(与满都呼合著),《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
  10.《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共性》,《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1.《蒙古萨满神话简论》,《东方研究》1999年论文集,蓝天出版社1999年。
  12.《蒙古族潜水神话研究》,《民族艺术》2000年第2期。
  13.《蒙古文绘图本〈目连救母经〉研究》,《东方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
  14.《马头琴的传说与象征》,《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37-854页。
  15.《蒙古族识宝传说研究》,《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16.《论葛隆道尔吉的〈保留妇人穿戴的古老习俗及禁止破俗行为〉》(蒙古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7.《钟敬文先生与〈歌谣周刊〉》,《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18.《钟敬文先生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事业》,《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9.《本子故事的史诗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年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42-156页。
  20.《蒙古民间目连嘛呢颂研究》,《东方研究》2001年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337-356页。
  21.《蒙古诗歌〈我的祖国〉旧译文评价及重译》,《东方文学研究通讯》总第3期。
  22.《评<格萨尔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格萨尔学集成》第五卷收入,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23.《1995—1996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与乌日古木勒合著),《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 , 作家出版社1999年11月,第599-603页。
  24.《蒙古文学研究的新发展》,《蒙古语言文学》1996年第1期。

  主要学术译文:

  25.《东亚民间故事的研究课题》(日译汉,原著:斧原孝守),《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
  26.《<白史>的两个系统》(日译汉,原著:井上 治),《民族译丛》1993年第4期。
  27.《<僵死鬼故事二十五则>与古代印度的尸体崇拜》(日译汉,原著:上村胜彦),《民族译丛》1994年第2期。
  28.《民俗的调查与记录》(日译汉),《中国民俗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6年。
  29.《民俗学的目的和课题》(日译汉,原著:谷口 贡),《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
  30.《非稻作民的民俗与传承——瑶族的天鹅处女故事及其游耕文化》(日译汉,与乌日古木勒合译,原著:君岛久子),《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
  31.《蒙古神话》(日译汉),满都呼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民族出版社1997年。
  32.《日本的结文化》(日译汉,原著:律田文子),《东亚民俗研究》民族出版社1997年。
  33.《突厥蒙古语族民族族源传说比较凡说》(蒙译汉,原著:满都呼),《民族艺术》1998年第2期。
  34.《民俗学研究方法》(日译汉,与高木立子合译,原著:福田亚细男),《民俗研究》1999年第1期。
  35.《蒙古英雄史诗的灵魂寄存观念》(蒙译汉,原著:散布拉登德布),《东亚民俗研究》民族出版社1997年。
  36.《满族神话及其发展》(日译汉,原著:稻叶岩吉,与乌日古木勒合译并审校),《民族艺术》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1期转载。

  文艺创作:

  诗集《乌兰托娅、齐·达赉、多兰、那·呼和诗贵诗选》(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此外在国内外蒙汉文杂志上发表百余首诗歌和散文作品。个人诗集《蒙古人》将在年内出版。


  陈岗龙主要学术专著内容简介:

  1.《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2.《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

  3.《琶杰研究》

  4.《蟒古思故事论》

一、《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简介

  1.本书的内容简介

  《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是国内第一部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专题著作。全书共五编:第一编“蒙古神话的比较研究” ;第二编“蒙古民间传说的比较研究” ;第三编“蒙古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第四编“蒙古英雄史诗的比较研究”;第五编“蒙古民间歌谣简论”。每一编都选取蒙古民间文学各种体裁中的若干重要类型做了深入的个案比较研究。这些个案比较研究把蒙古民间文学放在蒙古民族与周围民族之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多角度探讨,其内容涉及到蒙古民族与阿尔泰—突厥语族民族民间文学的渊源关系、以藏传佛教为载体和媒介的古代印度和藏族文化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影响、农耕文化及其所带来的汉族民间文学影响等比较研究领域。本书用丰富的蒙古语第一手材料对蒙古民族与他民族的文学交流与影响做了扎实而有说服力的考证与比较。又运用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和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通过个案深入探讨了蒙古民间文学所体现的蒙古民众思想及其蕴涵的文化史意义。从个案研究的角度讲,本书虽然属于蒙古民间文学的微观比较研究,但是在每一个专题里又通过微观的具体研究结果来讨论和论证蒙古民间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些普遍规律问题,做到了微观的具体研究和宏观的理论探讨相呼应的“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的研究。本书思路比较开阔,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比较充实地论述了蒙古民间文学在蒙古民族与周围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多元、多层次和开放的民族特征。

  本书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专门研究蒙古民间文学的中文著作,无法阅读蒙古文第一手资料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本书获得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并了解蒙古民间文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成果。同时,本书在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多有探索,从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的角度讲,本书是蒙古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本书可作民间文学、民俗学、比较文学和蒙古文学研究的学术参考书,还可以供研修蒙古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教学参考书。


  2.本书的主要观点

  本书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蒙古民间文学与周围民族民间文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影响比较。本书认为,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和文化只有在和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和丰富,而自我封闭只能导致一个民族文化的衰落。丰富多彩的蒙古民间文学的多元、多层次和开放的文化内涵是在蒙古民族与周围民族的历史文化交流与交融中形成的。因此,把蒙古民间文学放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更适合她的内在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具有广泛比较的优势,而且这也是更好地理解和正确阐释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前提。本书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蒙古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开展比较研究的广阔前景。

  蒙古民族是在北方高原发祥并登上历史舞台的,与阿尔泰—突厥语族民族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因此,蒙古与阿尔泰—突厥语族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等古老民间文学有着诸多的联系和共通点。随着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印度文化和我国西藏的文化与蒙古文化之间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交流,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也深刻影响了蒙古民间文学。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则是汉族民间文学影响蒙古民间文学的历史文化前提。蒙古民间文学正是在这种多元和多样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中发展、丰富,并具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本成果以一项项典型民间文学类型的具体比较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和阐明了各民族民间文学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蒙古民间文学多元、多层次的特质。


  3.本书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专题著作,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蒙古民间文学概论性质的中文著作。在此之前,台湾学者林修澈、黄季平出版过中文版《蒙古民间文学》,但所用资料都是翻译成中文的第二手资料。而本书是直接使用蒙古语第一手资料,用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写成的,并对蒙古民间文学进行了更有说服力的比较与论述。因此,无法阅读蒙古语第一手资料的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学者可以通过本书获得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并了解蒙古民间文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成果。

  本书中的一些内容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学术空白,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比如,蒙古民族潜水神话的比较研究、蒙古族识宝传说的比较研究、蒙藏《尸语故事》的比较研究、蒙古《目连救母故事》的比较研究等均属国内首次研究,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蒙藏《尸语故事》的比较研究多次被《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赵志忠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尸语故事》(季永海译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学术著作所引用和评价,蒙古目连救母故事的比较研究则填补了中国目连戏研究中的空白,蒙古族识宝传说的比较研究拓展了中国识宝传说的研究领域。


  4.本成果的理论创新

  本书最大的研究特点是以一项项典型民间文学类型的具体比较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和阐明了各民族民间文学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蒙古民间文学多元、多层次文化内涵,并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的结论,对蒙古民间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进行了宏观的学术思考。宏观思考和具体研究互相引证,结论和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本书坚持蒙古民间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研究,没有把蒙古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局限在纯文学的研究,而是广泛运用比较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蒙古民间文学进行了多角度的立体研究。


  5.本成果的实践意义

  本书的比较研究思路在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具有广阔的比较研究前景。本书的微观研究和宏观思考相结合的做法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宏观思考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和文化交流关系的同时,更需要脚踏实地而充实的具体的比较研究成果,这好比一块块个案比较研究的砖头一样建构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学术大厦。本书可视为抛砖引玉,为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增添了一块青砖。基于上述,本成果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可供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和蒙古文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使用,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民间文学、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课的参考书来使用,也可供一般读者通过本书了解蒙古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



  6.本书的社会影响

  本著作虽然出版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引起同行学者的关注。满都呼著高等院校蒙古民间文学教材《民间文学理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著作重点介绍和评价了本书。朝克图著《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2年)中重点参考了本成果。另有多篇学术论文引用了本书。《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发表了乌·纳钦的书评《边缘个案的类型比较研究——评〈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分“延续贯穿的学术思路”、“类型比较的深层窥探”、“边缘个案的对象选择”几个方面,对本成果做了比较高的学术评价。


二、《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简介


  1.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是对广泛流传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的著名短篇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专题比较研究著作,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比较研究》,是独立的学术研究,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文本研究;第三章,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内容与历史文化因缘;第四章,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与其他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关系;第五章,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与东蒙古蟒古思故事(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扎鲁特—科尔沁地区,又称变异史诗)的比较研究;第六章,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与喀尔喀蒙古本子故事(根据中原汉文章回小说改编的说唱文学)的比较研究。下编为《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文本汇编》,把该史诗的16种文本收集齐全,科学整理,集中出版,以供学术界研究和参考。本书是集科学研究和资料汇编为一体的学术著作。


  2.主要成就和创新之处

  本书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具体研究结论和理论意义两个方面。就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本身的研究而言,本书在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Walther Heissig)和呈·达木丁苏伦(Ts·Damdinsuren)等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步,对该史诗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文化渊源、内蕴做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已经被仁钦道尔吉等蒙古史诗专家所认可和高度评价。在理论实践方面,首先本书开了蒙古史诗个案比较研究的先例,为学术界提供了蒙古史诗文本研究的成功范例和同一部史诗所有变体的集中资料。其次,本书在蒙古史诗研究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把蒙古史诗的母题分为原有母题、后增母题和借用母题的说法,得到了仁钦道尔吉等学者的赞同。本书对蒙古史诗语言程式层面的研究,对今后蒙古史诗的口头程式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本书提出的重视文本和史诗个案研究的学术理念已经被同行学者所响应。


  3.成果的社会影响

  (1)引用转载情况:朝克图著《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2年)一书多处引用本书的观点和资料;那木吉拉著《蒙古神话比较研究》(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1年)一书把本书列为重要参考书。

  (2)获奖情况:2001年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01年7月获得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3)社会评价情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1年第1期进行报道;《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2年第1期进行报道,并评价说该著作反映了蒙古史诗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新趋势。斯钦巴图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二期上发表书评,高度评价了本书,认为:“在小型史诗个案研究还没有充分开展起来的今天,他的研究方法、视角、论述结构等对学术界是一种很好的范例。”蒙古史诗专家仁钦道尔吉教授在为本书写的序言中评价说:“本书对探索蒙古英雄史诗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蒙古史诗与东蒙古蟒古思故事和本子故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本书正在蒙古国被转写成蒙古国通用文字基里尔蒙古文出版。


三、《琶杰研究》简介


  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蒙古族著名说书艺人、杰出的《格斯尔》说唱家、曲艺大师琶杰(1902—1962)的学术著作。2002年11月6-10日在内蒙古举行的纪念曲艺大师琶杰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该书获得了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琶杰研究》全书共28万字,由绪论、正文七章和附录组成。绪论部分提出了琶杰研究的学术意义,指出了以往琶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交代了本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琶杰作品的整理、出版情况,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琶杰研究的学术史。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琶杰的艺术人生,论述了琶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第四章结合东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研究了琶杰演唱的英雄史诗,指出了琶杰演唱的英雄史诗集传承和创新为一体的特征。第五章专门研究了被誉为琶杰艺术创作颠峰的长达80个小时、8万诗行的《琶杰格斯尔》,记述了《琶杰格斯尔》的演唱经过及其整理出版状况,通过《琶杰格斯尔》与1716年北京木刻版蒙古文《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的比较,阐述了琶杰格斯尔的题材来源和具体表演中的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并运用口头史诗理论分析了《琶杰格斯尔》的演唱程式。第六章探讨了琶杰创作演唱的好来宝诗歌艺术。第七章通过对琶杰说唱的本子故事《程咬金》的个案分析,论述了琶杰说唱的本子故事的艺术特征和口头表演传统。附录中提供了科学整理的两部琶杰表演文本。一部是匈牙利蒙古学家卡拉用科学音标准确记录从而保留琶杰演唱表演中的方言特征的《格斯尔镇压蟒古思化身巨大的黑魔虎》片段。一部是作者科学记录整理的琶杰说唱《程咬金》片段。琶杰说唱本子故事的26种主要曲调由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包爱军博士完成。

  蒙古族民间文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满都呼教授为《琶杰研究》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高度评价了此书的学术价值。他在序言中写道:“此成果不仅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论述了新的观点,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该成果填补了蒙古学学者对蒙古民间艺人的系统深入研究的空白。”

  《琶杰研究》一书是中央民族大学 “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中第一部出版发行的研究成果。


四、《蟒古思故事论》简介

  《蟒古思故事论》是系统研究内蒙古东部地区民间流传的说唱文学——蟒古思故事的学术专著。蟒古思故事是在蒙古族游牧文化、汉族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相交融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说唱文学。在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基础上,蟒古思故事集英雄史诗、本子故事(蒙古族民间艺人根据中原汉语历史章回小说蒙古文译本改编的说唱文学)和佛教神话传说为一体,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学和文化内涵。虽然国内外蒙古英雄史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但是因为蟒古思故事的边缘文化特征,至今还没有全面系统研究蟒古思故事的学术著作出现。本书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蟒古思故事文本文献和多次实际的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蟒古思故事的学术专著。全书共九章,概括介绍了蟒古思故事的演唱民俗和蟒古思故事说唱艺人及其演唱的蟒古思故事基本内容,评述了蟒古思故事的搜集整理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详细考论了蟒古思故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分别论述了蒙古英雄史诗、本子故事和佛教神话传说在蟒古思故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神话学的角度分析比较了蟒古思故事“天神下凡人间降魔除妖”的神话主题和叙事结构,对蟒古思故事和《格斯尔》史诗、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进行了影响比较。本书资料丰富,完全是蒙古语第一手资料,其中通过民俗学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都是第一次公布,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研究视野宽阔,将蟒古思故事放在蒙古游牧文化、汉族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相交融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拓宽了探索的领域;研究方法多样,运用史诗学、神话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手段,对蟒古思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研究。

  《蟒古思故事论》的出版在蒙古英雄史诗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蒙古英雄史诗的地理分布中,卫拉特蒙古和卡尔梅克的英雄史诗因其宏篇巨著《江格尔》受到特别关注,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布里亚特和喀尔喀蒙古史诗的研究也有多部著作问世,惟独东蒙古的蟒古思故事的研究一直非常薄弱,本书填补了这个学术空白。在蒙古英雄史诗的发展阶段的研究中,蟒古思故事被学界称做变异史诗和模仿史诗,但是至今没有人充分探究蟒古思故事的这个史诗形态。本书系统研究了作为蒙古英雄史诗晚期形态和变异状态中的蟒古思故事,对蒙古英雄史诗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中国民族文学网 © 1999-2023 版权所有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Network  Copyright©1999-2023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ASS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电 话:(010)65138025 邮 编:100732 京ICP备050727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