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在民文所建所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吴晓东摄/2010.7.21
尊敬的伟光副院长、武寅副院长,在京兄弟单位的领导和代表,专程远道赶来参加此次活动的民族地区兄弟单位的领导和朋友们,院职能局和兄弟研究所的领导和代表,媒体的朋友们,以及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全体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代表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同仁,对各位贵宾的莅临,表示由衷的谢忱。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和老领导,有感于中国各兄弟民族文学传统的丰厚和研究工作的薄弱,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独立发展,呼吁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级学术机构。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们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胡耀邦同志亲自批复,于1980年年初,正式成立了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
民族文学所成立之初,中国社科院在政策上和财务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民研会等机构,还有其他一些机构和部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和文化学术机构,在民族文学所初创之际,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研究所后来的发展中,中国社科院的历任领导、各职能局、兄弟研究所,以及各地政府、学术机构和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学所的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此还要特别提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直接参与或过问民族文学所的工作。他们是:乌兰夫、杨静仁、习仲勋、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艾则孜、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布赫、司马义•艾买提、热地、刘延东等。对此,我们铭记在心。今天,藉建所三十周年纪念会的正式场合,我代表民族文学所郑重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民族文学所的研究范围,涵盖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和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一些非汉族族群的文学,包括产生于这些民族中的民间口承文学和文人书面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成就。由于学科历史短、底子薄、人手少,而研究对象极其丰富,研究任务相当艰巨。仅从语言的角度说,就涉及到汉藏、阿尔泰、印欧、南岛和南亚五个语系的超过130种语言,28种文字,这还不包括历史上曾经创制和使用过,今天已经废弃不用的文字;从经济生活说,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涵盖狩猎、畜牧、农耕、渔业和林业等等;从社会形态说,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发展梯级;从文学传承的角度说,既有历史悠久的人文创作,也有数量巨大的民间口头创作。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大多数,没有本民族通行的文字,他们的文学传统,长期以口头演述的方式,在民间传承和接受。多年来,为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民族文学所的老中青三代学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从事了大量田野调查和搜集记录工作。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辽东半岛到青藏高原,在雪山之巅,在大漠深处,在茫茫荒原上,在热带丛林中,到处都有他们辛劳的身影。
近些年来,以一些大型课题为龙头,民族文学所的学科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起到引领学科作用的课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编写”等国家重大课题,以及“中国史诗学”、“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民族文学所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汉语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某些代表性作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就研究成果而言,民族文学所的各民族学者,用汉文、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文,在境内外刊发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专著、论文和学术资料类成果,获得中外奖项多种,赢得学界好评。
今天,民族文学所已经拥有了一支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少数民族占多数的、相对年轻的科研队伍。在44名专业人员中,70%是少数民族,60%拥有博士学位,27%拥有硕士学位,硕博相加占到87%。这支队伍由15个民族组成,平均年龄为45周岁。这与初创时期相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语言能力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核心学术阵地,《民族文学研究》从1983年创刊至今,已经发行了117期,刊布了数量可观的研究论文,联系和培养了一批有学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多民族作者队伍,见证了这个学科的发展壮大历程。
在学位教育方面,隶属于民族文学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始建于1980年,目前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俗学两个专业的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系三十年来,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文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高级专业人才。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民族文学所与世界各地数十个教学科研机构和众多学者建立了长期的学术联系,在广开渠道、增进交流、加强对话和合作方面,有所建树。
为顺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需要,近年来我们所多名学者还深度参与了我国的非遗工作,在立法、评审、指导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多有贡献。民族文学所学者还多次代表我国政府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和工作组会议,也因此得到有关部委的集体表彰和个人表彰。
在研究所建设方面,多年来已形成共识,那就是搭建好民族文学所的“四梁八柱”,也就是把研究所建设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心、资料建设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围绕这一长线发展目标,结合资料学、信息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民族文学所正在努力推进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为资源依托,以“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为学术增长点,以“中国民族文学网”(中英文版)为传播交流平台,这一“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方略,简称为“资料库/基地/网络”滚动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基因库和国际相关平行学科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建设一个逐步覆盖我国多民族文学传统的数字网络,为民族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环境。这些建设理念,在国内是率先起步的,也已经形成了规模和特色。与其配套的“中国民族文学网”,为更好的呈现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学遗产,发挥了作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此外,我们的9个田野研究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与地方政府、当地研究机构和学者,以及民间传承人携手共建,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上述业务工作成绩的取得,是院党组的直接关怀和支持的结果,是所党委贯彻党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针和党的民族政策,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发挥各民族学者才智,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能力的结果。
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放眼未来机遇和挑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院党组的部署,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坚信民族文学所有光辉的未来,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有灿烂的前景。
最后,对大家的莅临,再次表示由衷的谢意。
谢谢大家!
朝戈金
2010.7.2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