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报刊摘编】倡导自主创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摘要)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4  作者:王伟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我们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解放思想,走自主创新之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创新工程最重要的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观点的创新。自然科学倡导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应该倡导自主创新。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来说,需要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一是不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反对洋教条;二是不照抄照搬本国已有的传统结论,反对土教条。实践不断发展,思想理论也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思想学术成果,一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世界先进文明的吸取,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孕育出来的思想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承继,它是中华传统文明发扬光大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在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在创新,要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总结中国实践、引导中国实践。要总结、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精华,继承、吸收、发扬中华文明积极成果,要不断对当代中国伟大实践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以诠释现实,总结实践,说明问题,而不是用土教条、洋教条“削足适履”,生搬硬套地剪裁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一定要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基础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当今中国伟大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性体现和理论指导。

  创新工程“十二五”期间应实现的目标是,基本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和对策研究、应用学科有明显加强,在重大思想理论、学术观点和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完成一批高质量精品成果,理论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有利于优秀成果产出的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制度得到确立;以高端人才为龙头,以学术领军人才为重点,以青年英才为骨干的优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保障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支撑系统更加完善,科研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实施创新工程要完成六项具体任务:

  第一,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各项工作的能力,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研究工程建设,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总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准。

  第二,把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为基本任务。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选取对党和国家决策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向中央提供有重要价值的调研成果,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

  第三,把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作为长期任务。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具有较强优势的重点学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绝学”和濒危学科,努力构建体现国际学术前沿、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着力推进理论思想、学术观点创新,提出有客观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理论学术观点。着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推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全面提高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推进科研组织与管理创新,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院)所、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

  第四,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理论平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扩大传播交流最新学术成果规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报纸、期刊、出版社、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术传播阵地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高端发布平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资讯的权威集散地。

  第五,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精品成果“走出去”战略作为政治任务。紧密跟踪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着力研究国际战略走向、世界经济政治结构和全球治理格局调整新动向,为维护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生态、资源等安全提供前瞻性建议,及时向国家提供高水平的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支持优秀专家走进海外高端智库,赴海外重要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高层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学术外交主渠道作用。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中青年学术英才。推出一批优秀外文学术期刊和外文精品图书。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华交流,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六,把全力打造政治上信得过、学风过硬、理论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作为主要任务。努力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国国情、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青年骨干人才;推出一批学术造诣高深、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绩、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家;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扶持一批学术功底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提升一批专业知识丰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热爱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人才。

 

  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

  创新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有利于出大家和拔尖人才,有利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其实现的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竞争环境和良好氛围。

  当前,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一些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创造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现在有的研究机构出现一方面缺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人才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一方面缺经费,另一方面又存在经费积压等现象。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有些组织管理方式方法滞后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形势。

  建设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工程必须实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研管理机制、人事管理机制、计财管理机制、国际合作管理机制以及后勤服务机制等诸多环节、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管理制度创新关键在于人事管理的创新。对此,要进一步完善建立起具有竞争、激励功能的管理机制,完善考核机制、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严格考核、奖罚严明,高效灵活、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和严格的“退出”“淘汰”机制,以最大限度解放和激活科研生产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更大的科研创造力,以保障和全面实现科研手段与方法创新、学术观点与思想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创新。

  (民文所创新办摘编自王伟光《倡导自主创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2012年2月3日《党建》)

文章来源:《党建》2012年2月3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