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文学研究:摘下一支红透了的苹果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4-09  作者:天粒

 
  2000年1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人们在距离新世纪只有40多天的时刻,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20岁生日庆祝会,庄严而热烈。

  可以断言,站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回望,少数民族文学所曾经有过的许多重大学术行为以及重要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开拓、进取与探索构成这一研究机构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今天,我们似乎可以用这样的比喻:至此,民族文学研究已摘下一只熟透了的苹果。

  毋庸多言,20年间,少文所忠实地履行着最为基本的职能——从事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研究,但这绝不意味寂寞与偏狭,相反,它在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研究中显示出了独异的学术性格和学术品味。换言之,“它既是非常专门的,又是非常开放的,专门到了不精通特定的民族语言就难以进入特定的学术领域;开放到了使文学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哲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融为一体,开拓出诸多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杨义所长如是说。它几乎是以全所的力量,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从文字的角度透视人类文化。它研究的是一种“大文学”,是当今极有前途的“大文学”学派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循着这种极有震荡力的“文学——文化”思路,少文所已经在相当一批关键领域,包括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研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文学整体研究,还有族别研究、分体研究、关系研究诸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常常是开拓新视野,填补空白的学术进展。比如少数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简史初稿,6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主持下撰写过10种,以及6 种调查报告或文学概况。而80年代在设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丛书》的项目之后,到1999年末已写出了40多个民族的80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学著作,打破了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从未涉及文学史著作的局面,以至于1997年文学所组织撰写《中华文学通史》的时候,使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现象和成果进入文学通史的总体结构成为可能。目前,一些名牌产品已使该所名声雀起。1999年秋,“中国史诗丛书”一次推出五部专著,以强劲的学术冲击力打破了“中国无大型史诗”或“中国为史诗贫国”的知识盲点和文化偏见。与此相呼应的是,《格萨尔》研究中心主持整理和编纂的《格萨尔》精选本40卷的前4卷将在近期出版,此举预示着即将对人类史诗观念进行深刻的重建。

[分页]

  如今,少文所已具备创造学术精品、学术流派和学理体系的能力。它的学术潜力和爆发力是指日可待的。

  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的考察,有专家认为,在新世纪初期应该以极大的注意力,开展五个方面的探索:

  ——加强学科本位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寻找和确立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文化立足点、学术逻辑起点和知识创新体系,以我们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学术储备探索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国情学。

  ——深度开发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史诗为代表的广泛流传于民族地区的300余种史诗的丰厚资源,在进行史诗经典文本的整理和史诗艺人创作和表演方式研究的同时,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广泛地对比和参照古巴比伦的河流史诗、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古印度的森林史诗,富有学术品味地建立包括我国高原史诗、草原史诗、山地史诗在内的新的史诗学理论体系;

  ——逐步建立一批显学,抢救一批绝学,而且把绝学转变为显学。诸如蒙古学、藏学、维吾尔学、突厥学、彝学、东巴学、萨满学等专门学问,都需要独特的语言造诣和文化造诣,都应该成为学术含量极高深、专业规范极精严的学科分支,逐渐培养出一批造诣精深的大学者和前沿学者;

  ——加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逐渐引进和培育出一批有实力的、又非常敏锐活跃的批评家,以便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发出具有巨大的理论说服力的声音;

  ——以强烈的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现代科技的手段,逐渐建立起与一个国家研究所相称的、收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一旦这个资料库形成可观的规模,少文所离建成全国和国际的研究中心和资讯中心就为期不远了。

  20岁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尚年轻而富有幻想力,但这恰恰又是学术的原创力。相信它终会以大信心、大魄力、大创造的姿态,将文化幻想转变成丰硕的学术成果。

 

 

文章来源: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