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阿地里]《玛纳斯》国内外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4  作者: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英雄史诗,被誉为划时代的古典文学形式,是人类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精神文化的高峰,是人民伟大的创造。它们是民族的骄傲,又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是特定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知识总汇,反映了错综复杂的社会斗争,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是人们在文化领域中竖起的一座丰碑,作为历史转折的标志——里程碑,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取代的,伟大的历史作用。”[1]《玛纳斯》作为柯尔克孜族人民的民族魂是柯尔克孜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独一无二的纪念碑和文化创举,是千百年来,柯尔克孜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将《玛纳斯》与民族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断丰富,不断加工,口耳相传,代代相继,使它日臻完美,最终成为今天这样一部篇幅宏大,内容深刻,博大精深的艺术精品。这首先归功于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天才“玛纳斯奇[2]”们的杰出功绩。正是他们将这部内容庞大的史诗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新发现新收获加工和丰富了史诗。只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这部史诗经受住了这样漫长岁月的冲洗和沧桑沉浮的巨变,并一步步走向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高峰。

  《玛纳斯》史诗除了在我国柯尔克孜族民间广泛流传外,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也有流传。史诗从19世纪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不断得到搜集,记录和研究,到20世纪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如今,“玛纳斯学”在各国学者的不断营造下已成为一个显学,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们所说的“玛纳斯学”基本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史诗的调查搜集记录,史诗文本的出版和史诗的研究。各国学者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在这三方面均有卓有成效的业绩。搜集刊布了大量的《玛纳斯》史诗变体资料,写出了大量的研究著作。

  《玛纳斯》史诗虽然到19世纪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早在16世纪的史籍中就留下了有关记载。15—16世纪之间,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塞伊夫丁·依本·大毛拉·夏赫·阿帕孜·阿克色肯特及其子努尔玛木买提用波斯文撰写的《史集》[3]一书中记载了玛纳斯及其盟友抗击卡勒马克入侵者的事迹。《史集》的吉尔吉斯文译者之一奥莫尔·索略诺夫在为该书的吉尔吉斯文本前言中写道:“在赛依夫丁及其子努尔玛木买提撰写的玛纳斯被交劳依抓获,后来又娶其女儿为妻,叛逆托波依在玛纳斯食物中下毒等内容同史诗中的史诗的传统诗章‘阔孜卡曼事件’,阔尔汉(瞎眼汗王)的形象同史诗中的玛凯勒朵,西仁提坎的经历同萨恩拜变体中的比列热克或奥朗古有关的情节,卡勒恰-卡勒马克的形象同史诗中的卡勒马克英雄交劳依,冲恰-卡勒马克、通楚-卡勒马克及其他人的征战同史诗中与卡勒马克首领空吾尔拜的相关的情节,交牢依之子卡马勒丁皈依伊斯兰教并与托克托姆西汗王一起协助玛纳斯作战的内容同史诗中的与阿勒曼别特相关的情节都能够对应。有关阿依阔交的内容在萨恩拜的变体中完全得以保留。赛依夫丁在书中虽然运用了大量传说、神话和民间口头资料,但到作者生活的16世纪为止,英雄史诗人物玛纳斯的形象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完整而丰满的程度,而《史集》中的内容与此相一致是不容置疑的。”[4] 从这一点看,《史集》中所描述的有关英雄玛纳斯的内容同流传至今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的各个唱本的内容是基本吻合的。《史集》中记载的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天山、七河流域以及中亚。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有关部落传说、神话、民间故事及史诗的内容。《史集》作者没有明确说明有关英雄玛纳斯的内容是取自相关的史诗,而是将玛纳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描述,记载了玛纳斯在抗击卡勒马克的战斗中得到邻近部族协助的内容。更有趣的是,书中出现的这些邻近部族的汗王都是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人物。这样就把史诗英雄玛纳斯同历史人物联系到了一起。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论证《史集》中哪些内容是取自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来自《玛纳斯》史诗的口传资料,哪些又是作者本人的观点。但无论如何,这部出现于16世纪的史书是第一部与《玛纳斯》史诗内容相关的著作。作为一部文献资料,它在研究《玛纳斯》史诗的产生,发展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史集》已发现了三个抄本,其中一个抄本现藏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图书馆东方部,另一个抄本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部,第三个抄本现存于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已被译成吉尔吉斯文出版。[5]

  19世纪下半叶,在俄国出现了乔坎.瓦里汗诺夫(1835—1865年)和维.维.拉德洛夫(1837­—1918年)两位著名的《玛纳斯》史诗搜集,研究学者。沙俄军官哈萨克人乔坎.瓦里汗诺夫可以说是最早对《玛纳斯》史诗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与1865年,1857年数次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地区和我国的伊犁,特克斯地区进行军事,科学考察,并在那里记录了《玛纳斯》史诗的传统篇章《阔阔托依的祭典》,共计3319行。作为沙俄军官乔坎.瓦里汗诺夫动当时对中亚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地区的考察明显地带有政治目的,是为沙俄向中亚地区扩张搜集有关的民俗资料,但是他考察之后撰写的《伊塞克湖日记》(1861年),《与柯尔克孜有关的记录》(1871年),《准噶尔游记》(1861年)等以其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宁日荣而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亚柯尔克孜族历史及民间文化弥足珍贵的资料。特别是他记录下的《玛纳斯》史诗片断《阔阔托依的祭典》,在同后世玛纳斯奇唱本的比较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乔坎.瓦里汗诺夫记录下的这一片段的原始资料现保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其中被乔坎.瓦里汗诺夫本人译成俄文的手稿(共计913行)先保存于俄罗斯文学资料馆。这个俄文手稿首次由努.伊.瓦斯罗夫斯基院士编入乔坎.瓦里汗诺夫的一卷本中于1904年出版。后又编入作者的5卷集中于1958年在阿拉木图出版。乔坎.瓦里汗诺夫记录下的内容作为最原始的《玛纳斯》史诗记录稿,用各种文字刊布后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比如,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院士阿.马尔古兰于1971年在阿拉木图出版了这一文本的影印本。1977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 特 哈托还把这一片段用国际音标形式刊布并将其译成英文散文体还英国出版。书后还附有大量的注释和附录。[6]

  俄国突厥学家维.维.拉德洛夫在《玛纳斯》史诗的搜集研究方面所作的卓有成效的的功绩为世人所瞩目。他与1862年在我国新疆北部特克斯地区,1868年又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西部地区和楚河谷地搜集了大量的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资料。其中包括《玛纳斯》史诗的很多内容。他将自己记录的《玛纳斯》资料用柯尔克孜国际音标形式编入1885年在圣彼得堡出版的10卷本《北部诸突厥部落的民间文学典范》第5卷《奇石柯尔克孜族人的方言》一书之中。同年,这一卷本又由他本人译成德文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他所刊布的资料共计12454行,其中的9449行为史诗第一部《玛纳斯》,3005行为史诗第二部《塞麦台》和第三部《赛依铁克》,涵盖了英雄史诗的大部分内容。如:“玛纳斯的诞生”、“阿勒曼别特、阔克确、阿克埃尔凯奇”、“阿勒曼别特离开阔克确投奔玛纳斯”、“玛纳斯与阔克确之战”、“玛纳斯与卡妮凯的婚礼”、“玛纳斯死而复生”、“包克木龙”、“阔兹卡曼”、“塞麦台的诞生”、“赛依铁克”等。此外,书中还收入了《交牢依》、《艾尔托西图克》等另外两部柯尔克孜族史诗。当然,这两部史诗同样也是《玛纳斯》史诗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纳入到它的宏观结构之中。“维.维.拉德洛夫是第一个系统而全面地搜集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的传统章节,并将其会变成册出版,将它翻译成其他文字的出版,同时又对保存和发展这部史诗的演唱者玛纳斯奇的创作特点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的著名学者。”[7] 他对《玛纳斯》史诗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韵律的和谐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把自己当时在柯尔克孜地区所看到的史诗演唱活动同古希腊史诗定型成书之前在民间口头流传的状况进行比较,指出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演唱传统同古希腊史诗口头流传的情况极为相似。他还把这种独特的传统归结于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对口头韵文的敬仰和重视,把诗歌作为艺术实践的最高形式,崇尚英武的精神,并将其加以歌颂,人们渴望和平统一等方面。他还指出,无论柯尔克孜族史诗在形式上有多少个类型,它与希腊史诗一样都是人们对生活及生活环境极为真实的描述,是对英雄主义传统的生动展现,阿基利斯语玛纳斯在这两部史诗中通过各自所表现出的爱与恨、悲与喜、情与仇而找到了多共同点。维.维.拉德洛夫对上史诗的产生、保存以及玛纳斯奇的演唱创作特色、听众在史诗创编中的作用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即使在今天也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比如他提出的史诗歌手凭借脑海中留存的无数个现成传统诗句进行即兴创编,这些程式化的成套诗行在表现英雄人物的诞生、成长、武器装备、战前的准备、人物间的对话、英雄一对一的搏杀以及在叙述英雄的外貌特征、坐骑、英雄妻子的美貌、毡房、婚礼场景、英雄的死亡、各种自然景物的描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对这些现成传统诗句的掌握数量及在演唱过程中对它们灵活运用的程度是评价一个歌手史诗演唱水平的标志。他的这一观点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洛德等通过对南斯拉夫民间口头史诗演唱传统的调查后提出的在当今民俗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口头程式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可以说,拉德洛夫是通过对《玛纳斯》史诗的研究而最早提出与口头程式理论相关观点的学者。

  拉德洛夫记录下的《玛纳斯》以其保持的史诗艺术传统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成为西方学者了解和研究《玛纳斯》史诗的最原始、最重要的资料。他所记录的《玛纳斯》史诗内容一经出版,就在西方引起轰动。彼得堡大学教授爱·皮特里、维.维.罗森、法国学者巴尔比耶·伊马居尔、帕费·库尔特里,德国学者特和·穆尔·库尼等都认为《玛纳斯》史诗内容的刊布是一件巨大的文化事件,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8] 这一内容长期以来都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越来越显出其珍贵的资料价值。英国的伦敦大学教授亚瑟·哈图将拉德洛夫刊布的资料翻译成英文散文体形式,并附柯尔克孜与国际音标形式标出,加入大量注释和附录于1990年在德国维斯巴登出版,全书为642页。同一内容还被土耳其女学者米纳· 古尔萨伊·纳斯卡利译成土耳其文,于1995年在安卡拉出版。我国学者曼拜特·图尔迪也将这一资料转写成柯尔克孜文在于1997年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出版。总之,拉德洛夫所记录的文本因保留了史诗古朴原始的艺术特征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到目前为止,这个文本已有德文、俄文、英文、土耳其文等多种版本。

  除了上述两位之外,俄国学者阿里斯托夫在其《关于突厥诸部落、部族的部落组成及其人口情况札记》一书中,著名历史学家巴尔托里德在其《1893-1894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中都论述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情况。十月革命前,对《玛纳斯》史诗进行搜集研究的还有匈牙利学者格里戈里·阿里马西。他于1911年用国际音标的柯尔克孜族文(吉尔吉斯文)及德文译文在《东方学》杂志上刊发了《玛纳斯》史诗中的传统诗章“英雄玛纳斯与儿子赛麦台告别”,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注解。在注解中,他对《玛纳斯》史诗的内容、诗歌韵律和结构特点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十月革命之后,“玛纳斯学”在前苏联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玛纳斯》研究专家,史诗的各种版本得到大量刊布和出版。在史诗的搜集刊布方面首先有吉尔吉斯斯坦19世纪最后一位著名玛纳斯奇特尼别克演唱的史诗第二部《赛麦台》的片段“赛麦台失去白隼鹰”,共计3617行,于1925年用吉尔吉斯文在莫斯科出版。这可以说是前苏联时期出版的第一个《玛纳斯》书面文本。20世纪30年代末,史诗的片段连续不断地在各类报刊上刊布发表。1940年至1945年,还出版了《玛纳斯》史诗系列小丛书。这套小丛书为史诗《玛纳斯》在前苏联地区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丛书依次包括:1、根据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整理的《玛纳斯的童年时代》韵散结合本,伏龙芝,1940年,共计132页,由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编辑;2、《阿牢凯汗》,伏龙芝,1941年,56页,由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编辑;3、根据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整理的《卡妮凯的故事》,1941年,108页,由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编辑;4、《卡妮凯让塔依托茹骏马参加比赛》,伏龙芝,1941年,156页,由奥·加克耶夫编辑;5、根据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整理的《玛凯勒巨人》,伏龙芝,1941年,64页,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编辑;6、根据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整理的《玛纳斯之死》,1941年,64页,由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编辑;7、《<玛纳斯>史诗中的精彩片断选集》(儿童读物),伏龙芝,1941年,39页,由库·马利考夫编辑;8、根据托果洛克·毛勒多唱本整理的《赛麦台从布哈拉回到塔拉斯》,伏龙芝,1941年,56页,由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编辑;9、根据阿克玛特·额热斯缅迪耶夫唱本整理的《玉尔凯尼奇河》,伏龙芝,1941年,64页,由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编辑;10、根据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整理的《初次的战斗》(史诗第一部“远征”部分的章节),伏龙芝,1942年,98页,由吉·别依谢克耶夫编辑;11、根据托果洛克·毛勒多唱本整理的《玛依坦》(史诗第二部《赛麦台》片断),伏龙芝,1943年,63页,由吉·别依谢克耶夫编辑;12、根据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整理的《第一次远征》(史诗第一部“远征”部分的章节),伏龙芝,1944年,108页,由科·热合马杜林编辑。除此之外,1958-1960年还出版了《玛纳斯》史诗综合整理本4卷。包括《玛纳斯》2卷,由库·马利考夫编辑整理;《赛麦台》1卷,由阿·托阔穆巴耶夫整理编辑,《赛依铁克》1卷,由图·斯德克别克夫整理编辑。由钦·艾特玛托夫担任主编的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史诗第一部《玛纳斯》4卷本也于1978-1982年出版。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5卷本(分别为《玛纳斯》2卷、《赛麦台》2卷、《赛依铁克》1卷)也陆续于1984-1991年出版。另外,被列入前苏联《苏联人民的史诗》丛书中的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史诗第一部《玛纳斯》的吉尔吉斯文、俄文双语版也在莫斯科于1984年出版。吉尔吉斯斯坦于1958-1960年出版的史诗综合整理本还分别被翻译成哈萨克文、乌兹别克文、蒙古文和塔吉克文在阿拉木图(1962年、1963年)、塔什干(1964年、1966年、1968年)乌兰巴托(1989年)、杜尚别(1982年)出版。前苏联时期,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现了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1867-1930年)和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1894-1971年)这两位非常杰出的《玛纳斯》史诗演唱大师。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演唱的《玛纳斯》内容丰富,篇幅浩大,由前苏联学者卡尤木·米夫塔考夫和俄布拉音·阿布德热合曼诺夫在1922-1926年之间进行记录。遗憾的是,由于这位玛纳斯奇年老多病,只记录下了史诗第一部的内容共计180378行的篇幅。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的唱本由科·朱马利耶夫,俄·阿布德热合曼诺夫,吉·热索夫、克·科德尔巴耶娃等先后于1930-1947年间进行记录。他的唱本包括史诗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内容总计485367行,第四部、第五部的内容15186行。从他口中记录下来的《玛纳斯》唱本共计500553行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所记录的《玛纳斯》史诗各种唱本中最长的一个。前苏联的《玛纳斯》学者主要根据这两位玛纳斯奇的唱本进行研究。虽然这两位玛纳斯奇的唱本内容丰富,篇幅也长,但住局限在逝世前三部。后者虽然也唱过史诗第三部、第四部的内容。但显然十分简单。而我国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不仅演唱了前三部的完整内容,而且还演唱了史诗第三部至第八部的内容,为目前最完整的唱本。8部史诗从头至尾全部由他一人唱出,因此他的唱本是目前世界上结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唱本。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苏联时期,一大批学者、作家都纷纷参与到《玛纳斯》史诗的研究工作当中,并取得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哈萨克斯坦著名作家、学者穆·阿乌埃佐夫(1897-1961年)首先发表《玛纳斯》研究专著的人。他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民的英雄史诗<玛纳斯>》为题的长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了单行本,堪称是前苏联时期《玛纳斯》史诗研究的奠基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9] 他在这篇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史诗最初的创作者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此外,他还对玛纳斯奇的演唱特色和创作特点,环境(听众)对史诗演唱过程的影响,史诗的情节构成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史诗产生的年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民间文艺家维.玛.日尔蒙斯基(1891-1971年)在自己的大量著作中把《玛纳斯》史诗的母题、情节、人物等作为比较材料加以利用并写有专著《<玛纳斯>研究导论》。这部著作最初于1948年已油印版形式由前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研究部印刷,后又编入作者《英雄史诗》(1962年)、《突厥语族民族史诗》(1974年)等著作中正式出版。这也是在《玛纳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它包括前言、正文(共六章)、后记、参考资料等部分。前言主要交待这部著作的写作目的、写作过程和参考资料等。正文第一章以“传统史诗”为题,主要论述了《玛纳斯》作为一部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人民中间祖辈流传、不断发展、变异的口头史诗作品的特点。他通过分析上史诗的情节、母题以及传承特点,将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奇分为两个流派。第一是以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为首的“天山流派”,第二则是以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为代表的“伊塞克湖流派”。第二章主要分析《玛纳斯》的情节,对英雄人物玛纳斯的诞生、起名、儿童时代、第一次英雄行为、婚姻、英雄业绩、死亡、英雄与亲属及盟友的关系、日常生活及庆典活动的举办过程、英雄的远征等运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同世界各国的史诗遗产进行比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论点。第三章主要讨论《玛纳斯》史诗的主题思想,分析史诗中的人物。第四章讨论史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民族学资料对史诗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对史诗同其他突厥语族民族的史诗遗产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五章主要讨论《玛纳斯》史诗第二部《赛麦台》和第三部《赛依铁克》的情节、结构特征及人物,指出这两部在叙述语言、创作艺术手法上有别于史诗的第一部,是17-18世纪才定型的产物。但是他的这种观点引起很多学者的异议,到后来被很多学者所否定。日尔蒙斯基的这部著作在当时的世界史诗学界产生广泛影响,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前苏联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阿.纳.伯恩施坦博士(1910-1956年)对《玛纳斯》史诗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取得较大成就。他发表的20余篇论文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玛纳斯>史诗的产生年代》、《“玛纳斯”名称的由来》等。他在自己的论著中将史诗的情节、地名、人名等与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的历史、民俗及考古资料加以对比进行研究,对史诗的历史学价值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观点。斯.米.阿布热玛卓尼(1905-1977年)是前苏联学者中第一位从民族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发表有《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文化纪念碑》、《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玛纳斯>史诗中的民族学内涵》、《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的史诗<玛纳斯>是民族学资料的来源》、《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的军事及战略战术》等。依照他的观点,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生活习俗中已经被遗忘的很多民族学资料均可从《玛纳斯》史诗中找到,而这些资料对研究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文化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普.努.彼尔克夫(1896-1969年)在题为《阿尔泰史诗与<玛纳斯>》的论文中第一次把《玛纳斯》同阿尔泰史诗《阿勒普-玛纳什》以及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中流传的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斯)》等进行比较,探讨了这些史诗之间的渊源关系。哈萨克斯坦学者阿里凯·马尔古兰博士不仅把乔坎·瓦里汗诺夫搜集的《玛纳斯》史诗片断“阔阔托依的祭典”已成哈萨克文刊布,而且在《乔坎·瓦里汗诺夫与<玛纳斯>》(1972年版,阿拉木图)一书中对史诗的很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在前苏联时期,吉尔吉斯斯坦也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玛纳斯》研究学者。我们在这里选取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进行介绍。

  柯.热赫玛杜林(1903—1946年)是吉尔吉斯斯坦最早从事《玛纳斯》研究的本土学者之一。他从1927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研究工作,在当时的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玛纳斯》史诗、玛纳斯奇、吉尔吉斯文学及作家文学方面的文章,并著有《玛纳斯奇》(1942年),《伟大的爱国者,神奇的玛纳斯》(1943年)等著作。波.尤努萨里耶夫(1913—1970年)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玛纳斯》学家,文学博士,曾当选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士。1958年,他主持完成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史诗综合整理本四卷并任主编,并撰写了长篇导言。在这篇前言中,作者运用历史语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玛纳斯》史诗产生于黑契丹、契丹等侵犯奴役柯尔克孜族的9—11世纪之间。他撰写的长篇论文《〈玛纳斯〉史诗综合整理本的编选经验》一文被编入1961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俄文版《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论文集中。另一篇综合研究《玛纳斯》史诗的长篇论文《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于1968年编入在伏龙芝出版的《〈玛纳斯〉—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的英雄史诗》论文集中。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把《玛纳斯》史诗放在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把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传统对史诗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史诗产生、发展、传播的文化背景、历史轨迹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波.尤努萨里耶夫的上述论文在前苏联及吉尔吉斯斯坦学者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热.克德尔巴耶夫娃,1930年出生,语言学博士,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通讯院士,《玛纳斯》研究专家。她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研究生院,先后用俄文、吉尔吉斯文发表有关吉尔吉斯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的论文100余篇,并出版有《<玛纳斯>的传统与个性问题》、《〈玛纳斯〉的各种变体》、《玛纳斯奇的说唱艺术》、《史诗<萨仁基波凯>的思想艺术特色》、《史诗<江额勒姆尔扎>的诗歌传统》等专著。她曾多次参加各类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报告,现为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萨.穆萨耶夫,1927年出生,《玛纳斯》研究专家。曾任吉尔吉斯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玛纳斯》研究室主任。他从1978年至1991年主持整理、出版了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史诗第一部《玛纳斯》4卷本及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5卷本。他的专著《史诗<玛纳斯>》于1984年用俄、德、英文三种文字在伏龙芝出版。他所编写的史诗第一部的故事梗概于1986年出版。此外,他还撰写有《卡妮凯的形象—论<玛纳斯>的人民性》、《论<玛纳斯>文本的整理出版问题》等论文,并在《吉尔吉斯民间艺人的创作史》、《吉尔吉斯民间文学史》等书中撰写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章节。从1995年开始,他负责主持《玛纳斯》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的科学版本的编辑整理工作。艾.阿布德勒达耶夫,1932年出生,《玛纳斯》研究专家,文学博士。从1960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的搜集、研究工作,出版有《<玛纳斯>与阿尔泰史诗的叙事共性》、《<玛纳斯>史诗形成发展的基本层次》、《<玛纳斯>史诗的历史发展层次》、《<玛纳斯>史诗的叙事模式》等专著。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并搜集了玛纳斯奇麻木别特·乔科莫尔的变体资料数万行,参与整理了在莫斯科出版的《玛纳斯》俄文卷本和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第二卷《赛麦台》、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唱本第一卷《玛纳斯》的编辑工作。热.萨热普别考夫,1941年出生,《玛纳斯》研究专家,从1966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著有《阿勒曼别特形象的演变》、《<玛纳斯>史诗英雄母题的发展》等专著,并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版的《诗歌史》等大型图书中撰写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章节。此外,还发表了30余篇关于《玛纳斯》史诗的论文。凯.柯尔巴谢夫(1931-2005),《玛纳斯》研究专家,文学副博士。从1967年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的研究工作,撰写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版有专著《<玛纳斯>史诗的艺术特色》等。为吉尔吉斯斯坦出版的《诗歌史》撰写了有关章节,共发表60余篇有关《玛纳斯》的论文。参与整理了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和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唱本的编辑工作。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我国杰出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的《玛纳斯》唱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把我国出版的居素普·玛玛依的《赛麦台》三卷唱本译成吉尔吉斯斯文出版,而且还撰写了《<玛纳斯>—英雄史诗的经典》以及对居素普·玛玛依和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奇唱本的比较专著,发表了《中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论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史诗<托勒托依>》、《居素普·玛玛依与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等极有价值的论文。

  吉尔吉斯斯坦是前苏联《玛纳斯》研究的中心,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下设有“《玛纳斯》学及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从设立到现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玛纳斯》研究的专家,而且在史诗搜集、整理、出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上述几位学者可以说是这个中心的骨干力量。其余研究人员也有很多重要论著,其中值得一提有《<赛麦台>与<赛依铁克>》(1961年,布比·凯热目加诺娃著);《<赛麦台>—<玛纳斯>史诗的第二部》(1963年,孟杜克·麻木热夫著);《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玛纳斯>变体的思想艺术特色》(1962年,孟杜克·麻木热夫著);《论<玛纳斯>史诗研究中的一些问题》(1966年,扎伊尔· 麻木特别考夫、埃热克拜· 阿布德勒达耶夫合著);《论<玛纳斯>史诗的诗歌艺术》(1968年,萨帕尔·别格里耶夫著);《<赛麦台>的历史基础》(1982年,阿依耐克·贾伊纳克瓦著);《美学问题》(1971年,阿斯勒别克· 迷迭特别克夫著);《<玛纳斯>史诗是吉尔吉斯文化财富的源泉》(1989年,依灭勒·毛勒达巴耶夫著);《<玛纳斯>史诗情结叙事特征》(1981年,奥莫尔·索热诺夫著);《<玛纳斯>史诗中的英雄母题》(1982年,阿克巴热勒· 斯蒂考夫著);《祖辈留下的遗产》(1980年,图尔迪拜·阿布德热库诺夫著);《世纪的回音》(1989年,卡德尔库勒·阿依达尔库洛夫著)等。这些著作为世界“《玛纳斯》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截至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已有20多人以自己的《玛纳斯》研究论文而获得了博士获副博士学位。目前,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玛纳斯》学”中心。1995年8月,吉尔吉斯斯坦隆重召开了纪念《玛纳斯》史诗以前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学者参加会议。在此期间,吉尔吉斯斯坦还推出了两卷本大型辞书《<玛纳斯>百科全书》。

  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玛纳斯》史诗文本资料不断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刊布发表或出版,世界各国学者也纷纷投入到《玛纳斯》史诗的研究当中,并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玛纳斯》研究的著名学者。在土耳其出现了以阿布德卡德尔·伊南(1889-1976)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学者,他们凭借语言优势,对《玛纳斯》史诗的拉德洛夫文本和乔坎·瓦里汗诺夫文本以及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上述两位著名玛纳斯奇和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广泛开展研究,而且这种势头越来越猛。阿.伊南不仅是《玛纳斯》史诗片断的第一位土耳其文译者,而且在《玛纳斯》史诗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于1934年在土耳其发表《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语言纪念碑—<玛纳斯>》一文。此文在土耳其立刻很大影响,1936年《道路》杂志社第35期转载了这篇文章。同时,该杂志还在第36、37期刊登了他翻译的《玛纳斯》史诗片断。1972年,他在伊斯坦布尔出版了《<玛纳斯>史诗》一书。他在自己所发表的《<玛纳斯>史诗的思想及英雄》(1941年)、《<玛纳斯>史诗的层次》(1941年)、《<玛纳斯>史诗中的祭典、婚礼问题》(1960年)等论著中,认为《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语言词汇的丰富源泉,并对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史诗所反映的柯尔克孜族古代社会、习俗、文化以及史诗的主题思想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指出了《玛纳斯》史诗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土耳其的另外一些学者诸如杜尔孙·伊利蒂里木于1982年在安卡拉发表了《一部柯尔克孜族史诗在帕米尔》的文章。卡米利·托伊卡尔在《土耳其民间文学》第89期上法表了《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一文,向土耳其人民介绍了我国著名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菲克热特·图热克曼也在土耳其发表了许多研究《玛纳斯》的文章。另外,女博士纳兹耶· 伊勒第斯的博士学位论文《<玛纳斯>与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言文化》与1995年出版。这部500多页的论著除了正文之外,还附有拉德洛夫所记录的《玛纳斯》原文、拉丁转写以及土耳其文译文,[10]是国外一部重要的“《玛纳斯》学”著作。此外,伊吾根·海热丁也发表了《土耳其出版的<玛纳斯>史诗论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玛纳斯>史诗及<突厥语大词典>》等。在把“乌鲁木齐出版的史诗资料介绍给土耳其读者方面,伊吾根·海热丁的贡献是巨大的。”[11] 最近,另外一位土耳其学者阿力木江·伊纳耶惕在我国学者的研究资料基础上出版了有关居素普·玛玛依及其唱本的专著《居素普玛玛依与<玛纳斯>史诗》[12]。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素普·玛玛依的生平,根据作者的交待,主要参考了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和托汗·依萨克发表的资料。第二部分则是文本的翻译,包括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的从英雄玛纳斯的出生到他与卡妮凯的婚礼的内容。此外还附有词汇索引等。是到目前为止,土耳其出版的比较全面的关于居素普·玛玛依及其唱本的著作。除了中亚以及西亚的学者外,很多西方学者在〈玛纳斯〉研究方面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本书中对此有另文论述,在此就不加以赘述了。

 

  在国际“《玛纳斯》学”产生发展的一百年多中,外国学者大都以较早刊布的拉德洛夫和乔坎·瓦里汗诺夫以及吉尔吉斯斯坦20世纪的两位著名玛纳斯奇萨恩拜·奥诺孜巴克夫本及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的唱本为蓝本开展研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搜集和刊布在我国境内发现的玛纳斯奇们的演唱资料,由于“文革”的破坏,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唱本23万行,18卷本的柯尔克孜文版直到1995年才出齐,汉译文除了一些经典片断在各类报刊上刊布以及刘发俊等人翻译的史诗第一部节译本出版外,史诗的完整汉译文本还没有出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玛纳斯》史诗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阻碍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玛纳斯》演唱本的了解和研究。因此,《玛纳斯》史诗居素普·玛玛依唱本汉译文版的出版成了我国“《玛纳斯》学”发展的一件大事,时刻受到世界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唱本柯尔克孜文版、吉尔吉斯文版的出版发行以及汉译文片断的刊布,我国的《玛纳斯》史诗,尤其是居素普·玛玛依唱本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已经根据柯尔克孜文版出版了他演唱的史诗第一部第一卷(1995年)、第二部三卷(1997年)。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其他一些史诗,如《托勒托依》、《巴格西》等也已被翻译成吉尔吉斯文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版。日本学者西协隆夫与我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振华合作在日本岛根大学法学部《文学科纪要》1992年第7期—Ⅰ、第15期—Ⅰ、第17期—Ⅰ翻译发表了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玛纳斯》片断,并对居素普·玛玛依本人进行了介绍。由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和托汗·依萨克合写的居素普·玛玛依传记2万多字被译成日文在《名古屋学院大学论集》vol.36 No.1(pp.49-60,1999),No.2(pp.121-131,2000)上连载。无论如何,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以及其演唱的包括《玛纳斯》、《托勒托依》、《巴格西》等史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史诗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居素普·玛玛依在国际史诗学界的地位还要会进一步加强,影响力还会进一步扩大。

  “《玛纳斯》学” 在我国虽然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展露头脚,但经过各民族学人40多年的努力营造和发展,目前取得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史诗资料的搜集方面,我国各民族学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已经采录的史诗文本超过80多个,百万行以上。其中主要有居素普·玛玛依唱本八部共计23万多行;艾什玛特唱本第二、三部《赛麦台》,共12200行以及北疆特克斯县玛纳阿斯奇萨特瓦勒德·阿勒延长的有关英雄玛纳斯八代祖先的故事等唱本之外,其他还包括铁木尔· 吐尔杜曼别特、奥斯曼·马特、奥木尔·曼别特、托略·朱马、夏拜·巧鲁等80多个玛纳斯奇演唱的,从新疆各地搜集的唱本。这些唱本都各具特色,成为我国“《玛纳斯》学”的基础性资料。

  在《玛纳斯》史诗内容的刊发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是我国乌恰县玛纳斯奇铁木尔· 吐尔杜曼别特的唱本,史诗《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片断《赛麦台语阿依曲莱克》由刘发俊等译成汉文在《天山》杂志1961年第1、2期上发表,同时由阿不力米提·沙迪克翻译成维吾尔文在《塔里木》杂志1961年第1、2、3期上发表以来,我国玛纳斯奇演唱的内容不断得到刊布,不断被译成国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或外文发表。1984年至1995年,历时11年完成的居素普·玛玛依《玛纳斯》史诗完整的唱本,早已成为世界“《玛纳斯》学”关注的焦点。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各种报刊书籍上刊发的史诗《玛纳斯》的片段以及汇编成册的内部资料本主要有:1961年12月14日、15日《新疆日报》汉文版发表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片段《阔阔托依的祭典》;1962年在《民间文学》(北京)第五期上发表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四部《凯耐尼木》的汉文译文片段;1961年根据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第一次记录本译成汉文,由新疆文联出版的内部资料本2卷;1978年,《玛纳斯》工作组在北京油印的艾什玛特唱本第二部、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1979年在《新疆文艺》哈萨克文版(现改名《曙光》)第7期上发表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二部片段;1980年《新疆文艺》维吾尔文版(现改名《塔里木》)第一期上发表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片段《玛纳斯的婚礼》;1980年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长诗集》第一卷中,收入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四部《凯耐尼木》的汉译文片段;1981年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第二卷中再次收入了上述材料;1981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新疆民间文学》刊物第一期上发表了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汉译文片段《玛纳斯的婚礼》;1983年该丛书第四期又发表了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二部片断,此片段还在《民族文学》(北京)同年第九期上转载;1989年《民族作家》第六期上发表刘发俊等人翻译整理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片断《阔阔托依的祭典》;2006年《民族文学》第8期上刊发了由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翻译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三部片断《英雄古里巧绕铲除克亚孜》;1982年至1985年由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汇编印发了居素普·玛玛依1978年之后第三次重新演唱的《玛纳斯》史诗前五部的柯尔克孜文内部资料本供9册;1991年至1992年由刘发俊主编,刘发俊、朱马拉依、尚锡静、帕孜里等翻译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第一部汉文节译本《玛纳斯》2卷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1991年民族出版社还出版了蒙古国B.艾尼比西格根据俄文版翻译的《玛纳斯》史诗的蒙古文译本。2003年柯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出版了由托汗·依萨克编辑整理的我国著名玛纳斯奇艾什马特的史诗第二部、第三部的唱本,共计12000多行。2004年由贺继宏等主编的《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精品选》(共三卷),出版,其中绝大多数篇幅都是《玛纳斯》等柯尔克孜族著名史诗的汉文译文。

  我国在对《玛纳斯》史诗的研究,除了解放前发表的诸如刊登在1946年第3期《东方杂志》上的文章《<玛纳斯>的诞生》(罗玉重译);刊登在1947年《新疆论丛》创刊号上的文章《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汗”》(阿布德卡第尔)[13]等几篇文章外,一直到60年代还是一片空白。从20 世纪60年代起,随着《玛纳斯》史诗普查搜集工作的逐步展开,对它的评介、研究也逐步展开,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像我国著名《玛纳斯》专家郎樱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的《玛纳斯》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初步介绍开拓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不断深入研究并逐步取得一定学术成果的阶段。在第一阶段里,值得一提的评介性或研究性文章主要有刘发俊、太白、刘前斌合写的《柯尔克孜民间英雄史诗<玛纳斯>》(《文学评论》,1962年第4期)。胡振华发表的《柯尔克孜民间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孜勒苏报》维文版,1979.1.25);《英雄史诗<玛纳斯>》(《民间文学》,1962.5);《柯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及其研究简况》(《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1.3);《国内外“玛纳斯奇”简介》(《民族文学研究》1986.3);《关于<玛纳斯>产生的年代问题》(《民间文学论坛》1987.1)。尚锡静发表的《<玛纳斯>艺术特色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0.3);《论<玛纳斯>人物的形象塑造》(《民间文学论坛》1987.1)。刘发俊发表的《论史诗<玛纳斯>》(《民族文学研究》1986.3);《史诗<玛纳斯>的社会功能》(《民族文学研究》1989.6);《史诗<玛纳斯>搜集、翻译工作30年》(《民间文学论坛》1990.5)。张彦平发表的《论玛纳斯形象早期神话特质》(《民族文学研究》1989.4);《原始信仰与柯尔克孜族古代叙长诗》(《民族文学研究》1989.5);《<玛纳斯>与玛纳斯奇》(《新疆艺术》1990.1)。郎樱发表的《<玛纳斯>与萨满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87.1);《<玛纳斯>的叙事结构》(《民族文学研究》1989.4);《<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1990.2)。萨坎·奥穆尔发表的《关于柯尔克孜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新疆大学学报》维文版,1980.4)。陶阳发表的《史诗<玛纳斯>歌手神授之谜》(《民间文学论坛》1986.1)。张宏超发表的《<玛纳斯>产生时代与玛纳斯形象》(《民族文学研究》1986.3)。李琪发表的《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新版本》(《新疆社会情报》1984.3-4)。由于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玛纳斯》学”正处于开拓时期,史诗文本还没有出版发行,所以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或文章都是学者们凭借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多年对《玛纳斯》史诗的大胆探索写出的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我国“《玛纳斯》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玛纳斯》研究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各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玛纳斯》史诗进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于1990年12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首届全国《玛纳斯》研讨会揭开了我国《玛纳斯》史诗研究的新篇章。研讨会收到论文47篇,在会上宣读论文30篇。这些论文的作者来自柯尔克孜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不同的民族,说明《玛纳斯》史诗已经引起我国各族学者的关注。在这一次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中,从历史学角度对史诗进行探讨,研究史诗产生时间、产生背景以及它与柯尔克孜族历史关系方面论文有:《<玛纳斯>与柯尔克孜历史关系初探》(艾斯别克·阿比罕)、;《<玛纳斯>史诗的产生年代及故乡》(图尔干拜·克里奇别克);《对<玛纳斯>史诗产生年代的一些看法》(努肉孜·玉萨那勒);《<玛纳斯>史诗中有关的历史渊源》(马克莱克·玉麦尔拜)。运用美学、哲学、民俗学、文学理论对史诗的主题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研讨的论文有:《<玛纳斯>悲剧美》(郎樱);《<玛纳斯>史诗中的民族友谊》(萨坎·奥穆尔);《史诗<玛纳斯>中的反侵略战争》(张越);《无情未必真英雄》(潜明兹);《试探<玛纳斯>的艺术特色》(贺继宏);《史诗<玛纳斯>中的巫术与占卜》(阿散拜·玛提力);《<玛纳斯>史诗中的哲学思想初探》(阿地力·马赫苏提);《<玛纳斯>史诗对当代柯尔克孜族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影响》(萨德克·达吾提);《论<玛纳斯>史诗的戏剧魅力》(托合托努尔·阿玛特)。对史诗变体、唱本、演唱艺人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论文有:《我是怎样演唱<玛纳斯>史诗的》(居素普·玛玛依);《<玛纳斯>与玛纳斯奇是怎样到达我们时代的》(奴尔萨勒别克·江额拜);《<玛纳斯>史诗变体及情节构成简论》(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居素普·玛玛依的史诗演唱风采》(多力坤·图尔迪)。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讲《玛纳斯》同国内外史诗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有:《<玛纳斯>与<伊里亚特>、<奥德赛>》(阿布拉江·穆罕默德);《<玛纳斯>与<江格尔>英雄传统之异同》(曼拜特·图尔迪);。对史诗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论文有:《卡妮凯—一个命运多蹇的妇女形象》(刘发俊);《卡妮凯艺术形象初探》(托汗·依萨克);《多民族文化网络中的阿勒曼别特形象》(张彦平)。其它论文还有《<玛纳斯>史诗中的战略战术》(朱玛拉依·居素普);《<玛纳斯>史诗的演唱音乐初探》(曼别特朱玛·曼别塔昆);《论<玛纳斯>史诗英雄的武器装备》(图尔迪布比·阿布德勒达);《史诗<玛纳斯>在国内外的出版与研究》(加安拜·阿萨那勒)。这些论文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展示我国《玛纳斯》研究的水平,虽然论文的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的深度各自不同,但是毕竟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大大地开拓了我国《玛纳斯》研究的视野,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这些论文的汉文版和柯尔克孜文版分别于1994年和1991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要讨会之后,我国的《玛纳斯》研究很快引起国际史诗学界的关注,其中有些论文还被译成吉尔吉斯文在吉国发表。

  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我国的《玛纳斯》研究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很快就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其中,只得一提的有下面几部著作。一部是由柯尔克孜族学者迈姆别特托合托撰写的《<玛纳斯>史诗探索》(柯尔克孜文、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1990年)。全书分为“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生活地域”、“《玛纳斯》史诗与柯尔克孜族历史地关系”、“玛纳斯及史诗创作者”、“玛纳斯等英雄名称的来源”等。作者借助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从历史学角度对史诗的产生、历史背景、史诗中所反映的柯尔克孜族古代社会生活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是,书中也存在资料来源不明确、论证不充分、主观臆断等不足。但无论如何,这是出自我国柯尔克孜族本土学者之手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当时出版的另外一部研究著作是出自我国著名的史诗专家郎樱先生之手的《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共计11.7万字)。此书后来又修订补充,于1995年出版了第二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探讨《玛纳斯》史诗的学术专著,堪称我国“《玛纳斯》学”的奠基作。全书分为“《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的形成与发展”、“玛纳斯奇—史诗的传承者与创作者”、“英雄玛纳斯的身世”、“《玛纳斯》中的人物形象”、“《玛纳斯》的艺术特色”、“《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玛纳斯》与宗教”、“《玛纳斯》与东西方史诗”等9章。显而易见,作者从《玛纳斯》史诗的民族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其产生发展的轨迹,探讨其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它在世界史诗中的地位,并通过对史诗内容的深入探索,正确评价了它在柯尔克孜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全书结构严谨,理论扎实,语言流畅,不仅成为我国各民族读者了解《玛纳斯》史诗的教材,而且成为各族学者研究史诗的重要参考书,大大提高了我国《玛纳斯》研究水平。

  如果说《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郎樱先生的《玛纳斯》研究的开山之作,那么她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玛纳斯>论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共计27万字)则是她在《玛纳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她的这本专著对史诗的研究进一步拓宽,论述更加全面深入,把我国的“《玛纳斯》学”推上了一个高峰。郎樱先生一生执着地开展对《玛纳斯》史诗的研究,最终成为世界有名的《玛纳斯》专家。她从1964年开始与《玛纳斯》史诗结缘,参加史诗的搜集、翻译和研究工作,在数十年的工作实践中,不仅搜集翻译了大量文本资料,在承担国家课题以及社科院重大课题期间又多次奔赴新疆南北广大柯尔克孜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她凭着对《玛纳斯》史诗以及对柯尔克孜族文化的满腔热情,凭着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玛纳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她的这部著作,内容比先前的研究更深入一步,研究内容也得到很大拓宽,很多学术观点更加成熟。比如作者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听众在史诗传播、保存、发展、变异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为活形态口头史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野。而她对史诗美学特征的分析,则大大加深了人们对《玛纳斯》史诗悲剧特征的了解和认识,也使《玛纳斯》史诗区别于东西方英雄史诗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显现出来,给人以很大启发。他在这部著作中,已经从史诗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特征、历史文化价值等等陈旧的研究视角中摆脱出来,深入探讨史诗的美学特征,并充分运用美学理论分析活形态口头史诗传承发展规律,这无疑是对我国《玛纳斯》乃至世界史诗学科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随着全国首届《玛纳斯》史诗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和上述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我国的《玛纳斯》研究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不断有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见诸报端,研究队伍也不断扩大。这一点可以从1994年9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首届《玛纳斯》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学者的论文中可以看到。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入选并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有44篇,其中外国学者的论文11篇。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学者与我国的学者广泛交流,共同探讨有关《玛纳斯》史诗的各种问题,不仅使我国的《玛纳斯》研究得以与外接轨,而且也使国外学者充分了解了我国《玛纳斯》研究的新成就,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事实研究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次重要的《玛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学者提交合宣读的论文按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玛纳斯》史诗文本的分析,对史诗的内容、语言特色、艺术特色以及史诗英雄人物、音乐、思想文化价值等多方面的特点开展讨论的论文占较大比重。如阿散拜·玛提力的《<玛纳斯>的韵律结构》,张彦平的《<玛纳斯>的语言艺术》,哈兰·阿散的《与<玛纳斯>有关的柯尔克孜族民间传说》,袁舍利的《<玛纳斯>史诗的浪漫主义色彩》,贺继宏的《<玛纳斯>人物塑造和叙事特征》,托汗·依萨克的《神话形象的典型—阿依曲莱克》,白多明、张永海的《从官职的一种序列看<玛纳斯>形成的中心》,刘发俊的《阿勒曼别特英雄形象浅析》,王仲明的《论<玛纳斯>和英雄主义精神》,阿斯卡尔·居努斯的《<玛纳斯>史诗体现的柯尔克孜族古代阶级关系》,加木萨甫的《关于<玛纳斯>史诗哲学思想的探析》,吐尔逊·朱马勒的《<玛纳斯>史诗中的“阿拉什”一词考》,吐尔杜布比·阿布德拉的《<玛纳斯>史诗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关系》,李绍年的《<玛纳斯>史诗是一部语言文化渊源的详解词典》,萨坎·奥穆尔的《论<玛纳斯>史诗中的“北京”》,吉利德斯·阿曼吐尔的《史诗<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满拜特朱马·满拜特阿宏的《<玛纳斯>史诗的演唱曲调种类》,托略根·萨塔尔的《<玛纳斯>史诗中的柯尔克孜族医学》,艾克拜尔·马姆别特的《“玛纳斯”名称的产生及其含义》,纳斯如拉·于尔斯坦姆的《<玛纳斯>史诗中的通讯联络手段》,阿不力孜·厄尔浑、米克莱·买买提力的《<玛纳斯>史诗和圣地叶尼塞》,张越的《天神之子走向人间—玛纳斯形象分析》等。第二,把史诗放到柯尔克孜族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氛围当中,挖掘其中蕴藏的古文化内涵,认识和评价其文化价值的论文。如马昌仪的《<玛纳斯>与灵魂崇拜》,马克莱克·玉买尔拜的《<玛纳斯>史诗的神话色彩初探》,居马卡德尔·加科普的《<玛纳斯>史诗中的古代柯尔克孜族森林树木崇拜》,满拜特·吐尔地的《柯尔克孜族原始文化与<玛纳斯>的形成》,巴合提古丽的《<玛纳斯>史诗中的原始宗教》,阿布杜克里木·热合曼的《<玛纳斯>史诗中的色彩和数字观念》等。第三,把《玛纳斯》史诗放到世界各民族史诗遗产当中进行比较讨论的论文。如郎樱的《<玛纳斯>与希腊史诗比较》,仁钦道尔吉的《<玛纳斯>与<江格尔>的一些共性》,潜明兹的《从比较史诗学看<玛纳斯>的艺术层次》,艾塞提·苏莱曼的《论<玛纳斯>史诗中的奥狄浦斯式人物形象》等。第四,关于史诗歌手“玛纳斯奇”研究的论文。如白多明、张永海的《从说唱艺术角度窥探<玛纳斯>的两个特色》,马麦特卡热·阿布德开热木的《浅谈玛纳斯奇的做梦特点》,多利昆·吐尔地的《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玛纳斯>的奥秘》,萨伊普别克·阿里的《通过“玛纳斯奇”窥探<玛纳斯>史诗》等。这次研讨会的所有论文以柯尔克孜文汇集成册出版。[14]

  显而易见,这次研讨会上我国学者提交和宣读的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范围和理论深度都较之1990年首届全国研讨会的论文有很大提高,有些论文因内容深刻、观点新颖、具有一定的突破性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在研讨会上的论文大部分被译成吉尔吉斯文,在吉尔吉斯斯坦大型刊物《阿拉套》上发表,[15]大大提高了我国《玛纳斯》学者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我国成功地召开《玛纳斯》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不仅学者们的论文被介译到国外之外,而且还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很多学者得到国外的邀请参加以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史诗为议题的学术要讨会,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如我国学者胡振华、郎樱、曼拜特·吐尔地等参加了1995年在比什凯克召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助召开的《玛纳斯》一千周年学术研讨会。胡振华、郎樱还应邀出访土耳其作了有关《玛纳斯》的学术报告。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还曾于1999年、2006年、2007年多次参加在比什凯克召开的“各民族史诗与人类和平统一”、“吉尔吉斯首届世界史诗节”学术研讨会、“世界史诗与保护”等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并于2006年赴德国伯恩大学进行学术访问。除了各种学术活动之外,我国学者的论文得到国际学术界的不断认可,大量的学术论文被介译到国外。比如说,吉尔吉斯斯坦于1997年出版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集,收入了我国很多学者的论文。[16] 有些论文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翻译成国外多种文字发表。如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的长篇论文《<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不仅被介译到吉尔吉斯斯坦,而且还被翻到日本,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17]

 

  一个学科的建立,一个研究体系的形成不仅要有大量的学术研究作铺垫,而而且还必须要有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学术专著。在中国《玛纳斯》学的建立、发展方面,《玛纳斯》专家郎樱先生的不懈努力以及她的学术建树可以说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从1990年开始陆续推出的《玛纳斯》研究著作已经成为我国《玛纳斯》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尤其是她于1999年推出的洋洋40余万字的大部头著作《<玛纳斯>论》[18],已经把《玛纳斯》研究推上了一个高峰。她的这部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世界“《玛纳斯》学”诞生以来一百多年中论述面最广、分量最重的成果,必将对世界《玛纳斯》学界产生长远的影响。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都侧重于论述《玛纳斯斯》史诗的某一个方面。比如上篇主要论述史诗的特点、流传变异情况、它在柯尔克孜族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对史诗产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史诗产生年代、传承、歌手和听众在史诗传承中的作用等等。中篇主要讨论史诗中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人物和其情节内容的分析,总结史诗的美学特征,通过对史诗叙事结构以及它与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联系的探寻对史诗的叙事方法和特点,对史诗中所反映的神化以及柯尔克孜族民间叙事诗、民歌等民间文学与史诗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下篇主要是运用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的理论把《玛纳斯》同突厥语族民族史诗以及西方著名史诗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比较,从而总结出《玛纳斯》史诗的特点以及同世界各类史诗的异同。最后在“《玛纳斯》与宗教文化”一章中,郎樱先生通过《玛纳斯》史诗中自然崇拜、生灵崇拜以及萨满教的论述,得出了《玛纳斯》是前伊斯兰文化的产物这一令人信服的观点。总之,郎樱先生的《<玛纳斯>论》曾获得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作著作一等奖,是目前我国“《玛纳斯》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经成为该学科具有重要学术指导性的文献。

  除了像郎樱先生那样在《玛纳斯》领域成就卓著的学者之外,我国的老一代学者如陶阳、胡振华、潜明兹、马昌仪、张彦平、张永海等都对《玛纳斯》加以关注,潜心研究,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我国的“《玛纳斯》学”做出了贡献。年轻的学者也随时跟进,尤其是本民族年轻学者不断成长,已经成为柯尔克孜族史诗研究的一支生力军。其中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不仅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而且以《玛纳斯》史诗歌手为研究方向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玛纳斯》学”博士。此外,托汗·依萨克、曼拜特·吐尔地等都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不少论文,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展开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和肯定。而且上面的三位学者都承担了关于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研究的国家级课题。

  近几年来,在“《玛纳斯》学”领域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19],曼拜特·吐尔地的《<玛纳斯>的多种异文及其说唱艺术》[20]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合著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21]等几部专著。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根据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论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交代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田野调查点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口头传统和《玛纳斯》史诗在当地的流传发展情况,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观察、了解和比较当地玛纳斯奇的蕴藏、分布情况,从总体掌握该地区口头史诗传统的传承特征。第二章通过观察史诗歌手现场表演,探讨《玛纳斯》史诗表演空间、表演时间的限定、语境对于歌手和文本的影响、歌手表演的目的和功利性等,从民俗生活层面上探讨口头史诗演唱活动的民俗志背景和它对史诗演唱活动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考察与史诗表演相关的民间约束和禁忌,歌手每一次演唱的篇幅和内容的限定,讨论与史诗歌手的表演相关的服装和道具等问题,以及听众对玛纳斯奇的奖励方式等。第四章主要论述玛纳斯奇的集体性特征、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萨满特征,并在历史演变的轨迹上观察他们在社区中的地位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第五章主要从史诗歌手的表演,即文本创编过程入手,观察他们如何通过学习、演唱,对传统加以继承和创新,并附带讨论史诗表演和文本中凸显的戏剧化特征。第六章通过对史诗文本的分析,讨论《玛纳斯》史诗结构、语言和韵律中普遍存在的传统程式特征,总结史诗歌手在“表演中的创作”中对程式的把握、操作和运用规律。最后,对口头史诗表现特点,歌手的史诗创编规律做出结论性评述。附录部分也收入了居素普·玛玛依的史诗观以及本书作者的访谈以及拉德洛夫曾于1885年为自己编辑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和民间文学卷所撰写的,曾对世界是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古典史诗学派产生深远影响的长篇文章。[22]

  这本书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尽量突破以往只关注史诗记录文本,并通过记录文本解读史诗的学术规则,将口头史诗植入到活形态表演语境当中,关注其活形态本质,从歌手与听众在表演现场的互动关系当中,从他们共同参与文本创作的视角观察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口头史诗演唱这一综合性艺术。也就是说,把口头史诗置入到它生存发展的原始土壤中,在歌手“表演中的创作”中,多侧面、立体式地审视口头史诗文本的生成过程,以此展示出口头史诗文本创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样一个研究方法和策略,谨对史诗《玛纳斯》研究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此书出版之后在国内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于2007年获得了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

  曼拜特·吐尔地的《<玛纳斯>的多种异文及其说唱艺术》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70多个玛纳斯奇的生平以及其史诗变体,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第二部分则着重探讨玛纳斯奇的史诗演唱特色、玛纳斯奇的成长过程,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玛纳斯》史诗同柯尔克孜族原始文化的密切关联,柯尔克孜族原始文化对史诗产生的影响以及史诗中所沉淀的古文化内涵,史诗形成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特别是第六章“《玛纳斯》产生发展的文化层次”可以说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篇章。作者将《玛纳斯》史诗放到柯尔克孜族悠久的原始文化背景上,把柯尔克孜族原始宗教、古代韵律文化和《玛纳斯》史中所反映的原始文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对史诗产生于8-9世纪,12-13世纪,甚至16-17世纪等年代的断代式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史诗这种体裁并不是柯尔克孜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建立汗国繁荣一时或是在遭受成吉思汗的屠杀悲苦连天苦难深重的历史时期,而是在从远古以来根深蒂固的文学艺术传统影响下产生的。[23] 而这种文学艺术传统包括柯尔克孜族原始的民间崇拜仪式、远古以来就伴随柯尔克孜族产生发展的口头说唱艺术、韵律文化、民间音乐等等。曼拜特·吐尔地的这种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尝试,而且给人一定的启迪和思索。由于这部专著用柯尔克孜文出版,发行范围受到一定局限,暂时还没有被更多的学者所了解。

  《<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是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和托汗·依萨克合著的学术著作。两位作者经过多年的调查采访,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科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居素普·玛玛依成长的人文地理环境、家庭环境、自身才能以及主观努力等因素,对他在继承、发展、传播、演唱《玛纳斯》史诗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对《玛纳斯》史诗歌手成长、演唱的规律,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玛纳斯奇的相互影响和师承关系,以及对他的唱本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等进行了广泛的评述,介绍了他作为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的宝库演唱多部柯尔克孜族史诗,讲述多个民间故事,甚至演唱哈萨克英雄史诗,为保存我国柯尔克孜族、哈阿萨克族民间文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按照郎樱先生在此书前言中所评价的那样,“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玛纳斯奇居素普· 玛玛依的专著,他必将推动国内外学者对于《玛纳斯》的深入研究,并为后人研究《玛纳斯》、研究居素普· 玛玛依留下极为宝贵的资料。它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发重要。”[24]《<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已经出版就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出版不久久获得来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第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作著作一等奖,而且根据吉尔吉斯斯坦众多学者的要求,在内容上得到一定更新和增补,融入更多新资料的基础上,于2006年由民族出版社以《<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为书名出版了它的吉尔吉斯文版。[25] 也就是说,这部关于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生平和史诗创编演唱活动的专著已经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之,我国的《玛纳斯》由于得到党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各民族学者不断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部时代已口头形式传唱的史诗杰作已被载入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殿堂,被编入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花园中的奇葩,越来越呈现出他的独特魅力。

  (原载《新疆民间文学30年》,内部资料,2000年)

 

  [1] 潜明兹:《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页。

  [2] 玛纳斯奇:专门演唱以演唱英雄史诗《玛纳斯》为职业的民间艺人。

  [3] 塞伊夫丁·依本·大毛拉·夏赫·阿帕孜·阿克色肯特及其子努尔玛木买提:《史集》,莫勒多·马马萨热·多斯波夫,奥莫尔·索略诺夫译,比什凯克,1996年。

  [4] 塞伊夫丁·依本·大毛拉·夏赫·阿帕孜·阿克色肯特及其子努尔玛木买提:《史集》前言,莫勒多·马马萨热·多斯波夫,奥莫尔·索略诺夫译,比什凯克,1996年,第8页。

  [5] 关于此书本书中已有专文讨论,在此不必赘言。

  [6] 参见本书有关乔坎·瓦里汗诺夫及其搜集唱本的论文。

  [7] 《<玛纳斯>百科全书》:第2卷,吉尔吉斯文,比什凯克,1995年,第176页。

  [8] 《人类的<玛纳斯>》:哈萨克斯坦《拉万》出版社,阿拉木图,1995年,第128页。

  [9] 这个长篇论文曾被我国学者马倡议翻译发表,见《中国史诗研究》(1),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 郎樱:《玛纳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11] 斯.阿利耶夫,特.库勒玛托夫编:《玛纳斯奇与<玛纳斯>学者》,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1995年,第183页。

  [12] 阿力木江·伊纳耶惕:《居素普玛玛依与<玛纳斯>史诗》,土耳其,伊兹密尔,2007年。

  [13] 郎樱:《玛纳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14] 《<玛纳斯>论文集》(2),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 吉尔吉斯斯坦《阿拉套》1995年特刊,《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魂<玛纳斯>》,吉尔吉斯文,比什凯克,1995年。

  [16] 《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论集》(4),比什凯克,1997年。

  [17] 《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论集》(4),比什凯克,1997年,第321-345页;《名古屋学院大学论集》,Vol.36.No.1. 1999, pp.49-60; Vol.36.No.2.2000, pp. 121-131.

  [18] 郎樱:《<玛纳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20] 曼拜特·吐尔地:《<玛纳斯>的多种异文及其说唱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 阿地力·朱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玛纳斯>史诗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41-262页。

  [23] 曼拜特·吐尔地:《<玛纳斯>的多种异文及其说唱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7页。

  [24] 郎樱:《<玛纳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25] 托汗·依萨克、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民族出版社,2006年。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