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屈永仙]傣族英雄史诗之“阿銮叙事”:范畴、母题链和叙事结构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屈永仙
  摘要:阿銮叙事多达数百篇,是傣族史诗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銮”并非指代某一特定人物,而是佛祖成佛之前共550次化身的泛称。这些化身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化身为动植物的阿銮,化身为半人半神的阿銮,以及化身为人类的阿銮,呈现出不断进阶的状态。尽管各篇阿銮叙事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共享许多相似的母题,形成了逻辑上的母题链。不仅如此,通过对三篇阿銮故事的分析,发现它们有着高度相似的叙事结构。从阿銮的身份类型、母题链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阿銮叙事与世界各民族的英雄叙事传统存在共通之处。
  关键词:史诗;阿銮;母题;大脑文本;口头传统
 
  笔者生于德宏傣族地区,从小就听闻许多阿銮故事。在当地人心中,阿銮是一位拥有福祉的英雄人物,善良正直,智勇双全,常常在神、佛的庇佑下战胜敌人。
  傣族号称有数百部史诗和叙事诗,其中仅阿銮叙事诗据说就有550部。毫无疑问,阿銮叙事诗是傣族史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庞大,也因其内容极为丰富,成为傣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傣族的传统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因此,研究阿銮叙事诗毋庸置疑是傣族史诗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阿銮叙事的范畴
  傣语“阿銮”发音为
  。一些佛经(绵纸经)文本或民间流传的故事阐释了阿銮的起源,大多数领经人(西双版纳称“波占”,德宏称“贺鲁”)都能吟诵这些佛经或讲述相关故事。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称为《嘎迫》,“嘎”是一种鸟,“迫”是白色,在佛教白色被视作神圣性的颜色。流传在德宏傣族地区的称为《海嘎罕》,“海”是蛋,“嘎”是鸟,“罕”即金色,金色也被视作神圣性的色彩。无论是白色(有时是银色)的鸟,还是金色的鸟,都强调了其神圣性。《嘎迫》《海嘎罕》也译为《阿銮的由来》,内容说的是:
  在一座原始森林中有一棵大树,树根有个洞,洞中有个鸟窝,窝里有五颗鸟蛋,散发着宝石般的光芒。有一天狂风暴雨,五颗蛋被吹散,各自落到了不同的地方。第一个神蛋落到鸡的王国,由母鸡孵出,是第一个佛祖;第二个神蛋落到野牛王国,投胎于母牛腹中,这是第二个佛祖;第三个神蛋落到龙的王国,由龙孵出,是第三个佛祖;第四个神蛋落到人间的一条河里,被一个妇人捡起,神蛋裂开走出一个英俊的少年,取名叫果达玛。最后一个神蛋被吹到勐巴纳西国王的花园里,2500年后才会诞生,是未来佛。
  其中,第四位佛果达玛,即乔达摩,一共会经历550次修行,分别转世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穷人、富人和王子,饱尝人间疾苦最终涅槃成佛。“果达玛”的所有转世身份都被称为“阿銮”,每一次的转世故事就称为阿銮故事(1)。
  据《傣汉词典》,“阿銮”一词来自缅语,原意是“胚子、尸体、遗体”,可衍生理解为佛祖的胚子、种子,即佛祖成为佛之前的胚胎和变化阶段。该词还与“阿南陀”Ananda有渊源关系,是指佛成正觉前的各世(2)。
  据《阿銮的由来》所述,佛祖化身并经历了550次修行,在最后一次终于成佛。用当今流行的语汇来说,前面499次可以被称为佛祖的“历劫”,而在历劫中,佛祖的身份都被称作阿銮。因此,理论上存在499个阿銮故事,对应的韵文体经卷即是阿銮叙事诗。
  因此,“阿銮”并非特定的个体,而是一类人物的头衔总称。在不同的故事中,他可能有“贡达玛”“苏利亚”等不同的名字。大多数阿銮都被描述为外貌英俊、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的形象。他们经历磨难之后学得非凡的技艺变得强大,最终战胜对手登顶为王。每当阿銮面临危险局面时,神、佛总能提供帮助,解救他于危难之中。
  阿銮叙事与《佛本生经》(Jātaka)有着渊源关系。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已达上千年,过去跨境而居的傣族民众经常到缅甸做买卖、拜佛、买经书等,这些文化交往促进了佛本生故事的流传。“小乘佛教的传入必然会导致佛本生故事的传入。因为佛教僧侣都善于用佛本生故事作为宣传佛教教义的工具。”(3)实际上,信奉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各国大多流传着相似的故事,阿銮叙事实际上是带有佛教色彩的区域性文学现象。
  要注意一点,阿銮叙事虽然与佛本生经有着深远的联系,但在漫长的转译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文化搬运。恰恰相反,译者(多为僧人)不断吸收民众喜闻乐见的本土叙事,按照傣族诗歌韵律进行改编。如今,民间还产生了“老阿銮”和“新阿銮”的概念。“我们在调查、收集阿銮故事时,傣族群众非常自然、清楚地把阿銮故事分为‘阿銮陶’(老阿銮)和‘阿銮嫩’(新阿銮)两类。老阿銮故事内容是指佛教故事为主。新阿銮故事,是指已广泛流传于群众中的民族民间故事吸收了老阿銮故事的表现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加以融合,形成更加贴近傣族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强烈愿望的新故事。”(4)
  一些较晚出现的民间长诗,如英雄史诗《厘俸》《海罕》,其中的英雄人物也被老百姓视作“阿銮”。“阿銮”始于“佛祖之化身”,逐渐发展成民众心目中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阿銮”一词已成为一个拥有至高荣誉的称谓。
  较早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第7辑《阿銮故事集》(5)收录了人们耳熟能详的40则阿銮故事。近年出版的《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6)《中国云南孟连傣文古籍编目》(7)《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8),都有几十上百篇阿銮故事。例如,《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有“白蚂蚁堆阿暖”“青蛙阿暖”“兔子阿暖”“野猫阿暖”“四脚蛇阿暖”“黄瓜阿暖”“卖藤条的阿暖”“细拉撒阿暖”“酸鱼阿暖”“穿树皮衣的阿暖”“射星星的阿暖”等。“阿暖”,即“阿銮”,不同地区的名称不尽相同,但是内容大体一致。
  学者发现,这些阿銮故事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傣族学者岩峰很早就指出:“释迦牟尼的托生转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投生于动植物,计33代;第二阶段投生于人头兽身(即半神半人),计35代:最后才投身于人间,并最终成佛。”(9)以此划分,下文列出一些代表性的篇目(表1)。第一阶段的阿銮转世为植物和动物,第二阶段是半人半神或半人半兽之身,第三阶段的阿銮具有人的身份,从孤儿到富人,最后是王子。前两种类型的阿銮叙事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
  以上这些阿銮叙事,一方面以佛经文本的形式流传在宗教领域,另一方面又以口传故事流传在民间,无论是散文形式的故事还是韵文形式的诗文,本文统一称之为阿銮叙事。“阿銮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类型人物的总称,在不同作品中他有不同的名字。其基本特征是:英俊,善良,勇敢,疾恶如仇,本领超凡;历尽磨难,不屈不挠,不管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有神灵护佑,最终化险为夷,获得幸福。”(10)
  表1 阿銮叙事的不同生命形态
  总而言之,受到南传佛教影响的傣族地区基本都有阿銮叙事流传,这些故事深受民众的喜爱,有的还被改编成傣剧搬上舞台。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其中所携带的佛经叙事大部分被改编成了傣文韵文体诗行,这些叙事诗又丰富了傣剧的素材。“历史上产生的330多部傣剧中,其中改编自佛经故事、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剧目就有70多部……《阿銮相勐》《阿銮亥端》《阿銮耶通》《阿銮滇秀》《阿銮弓关》《阿銮帕罕》等傣剧依然受到傣族民众的喜爱。”(11)
  二、阿銮叙事的母题链
  母题(Motif)是学界所熟知的文学术语,简单来说,它表示“一个重复出现在一篇与数篇语篇中的主题或思想”(12),可以存在于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在故事情节中的一系列母题,它们形成逻辑上的连续性,从而形成了母题链(Motif Chain)。
  纵观阿銮叙事,无论是短篇的还是长篇的,主人翁都经历着相似的磨炼和成长,在逻辑上连贯并形成了这样的母题链:奇异出身—难题或目标—启程远行—相助者—未知的世界—宝物和魔法—迫害者或对手—胜利归来—公主或其他女子—继承王位。
  1. 奇异出身。
  阿銮的出身都很奇特,且是随着演化而不断进阶的,从动植物到半人半神,再到人类。变成人类后,从悲惨的孤儿到高贵的王子,每一个阿銮的出身都带着奇异的色彩。例如,《白蚌壳阿銮》中,他出生时是一个白色蚌壳(或说白色海螺),后来蚌壳裂开诞生了阿銮;《苏利亚阿銮》中,主人公是太阳神与人类女子结合生下的孩子;《口袋阿銮》中,他生下来如肉皮口袋一样皱皱巴巴的,极为丑陋;《阿銮吉达贡玛》中,因为出生时充满福气而招来了富商的连环迫害;《一千零一朵花》中,一百零一个阿銮刚生下就被恶毒的皇后连环迫害。正是以上种种奇异的出生或童年的独特处境,才有后来的蜕变—或拥有了完整的身体,或从丑陋变得英俊,或从普通人升级为国王。从最初卑微的底层到后来抵达完美的终点,首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难题或目标。
  具有奇异出身的阿銮总是面临着某个难题或挑战,有的是遭受人为的迫害,有的是遭遇妖魔的挑战。这个母题通常出现在故事的开头。例如,《七头七尾象》中哥哥随口哄弟弟要给他找一头七头七尾象玩,邻居偷听到后就报告给了国王,国王于是逼着哥哥去寻找这头神奇的大象,并将弟弟扣押作人质。面对这样的难题,哥哥只好踏上了寻象之旅。有的阿銮出发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例如,《射星阿銮》中美丽的公主引来众多的追求者,国王只好设立两个条件,即射中天上的星星,找到妖魔的奶水,完成目标的人才可以娶到公主。于是阿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神弓神箭射中了天上的星星,又到森林中寻到妖魔的奶水,终于娶到了公主。难题或目标是激发阿銮启程远行的原因和动力,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首要一环。
  3. 启程远行。
  为了解决难题和完成目标,阿銮必须经历一次冒险远行。《七头七尾象》中的哥哥踏上了寻象之旅,他翻山越岭深入原始森林,在森林中遇到一位雅细(僧人)并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最终找到了神象。《红牙白象》中的阿銮走进一片森林,那里居住着数千个妖魔,他将他们一一打败。《酸鱼阿銮》的酸鱼罐是阿銮的替代物,跟随商船远航到海的另一头。英雄在穿越险恶的未知领域时必定面临许多考验,这体现了英雄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启程远行是所有英雄史诗的核心主题,是英雄成长和蜕变的必经之路。
  4. 相助者。
  阿銮叙事中基本都有相助者或者导师,一般是神祇、智者、仙女或其他具有神奇力量的动物。他们中有的赠与珍宝,有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有的提供预言和指导。最常见的是天神“坤西迦”,他是住在天宫的第一天神,洞察一切,能随时出现来帮助危难中的阿銮。森林中修行的僧人“雅细”(“帕拉西”)常在阿銮远行的路上提供帮助和指导,他们显然是佛教的代表。《一百零一朵花》中的阿銮出生后遭到恶毒王后的迫害,之后分别被母猪、母象和僧人搭救与庇护。在《射星阿銮》中,孤儿阿銮被山中修行的雅细收养,阿銮向他学习了知识和武艺。《笋叶阿銮》中,虎和龙赠送给阿銮魔法宝石,后来他凭此战胜了侵略者。在相助者们的帮助和指引下,阿銮学习到新的技能,理解自己的使命,逐渐变得强大和成熟,最终蜕变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5. 宝物或魔法。
  在阿銮的远行中,相助者往往赠送给他一些宝物以助他完成任务和打败对手。有的赠送宝刀宝剑、神弓神箭等威力无敌的武器,也有的送魔法器物,如能置人生死的神棍、能起死回生的药水、能点石成金的神器等。有的传授魔法技能,如飞行术、御龙术、变身术等。具有神奇力量的宝物和某种意义的魔法,都是阿銮能够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在《口袋阿銮》中,他拿出龙王赠予的宝石,许愿“修一座通向王宫的金银桥”,眨眼间金银桥就建好了。他如此完成了国王设下的考验,最终和公主成婚。宝物母题使阿銮叙事具有一种神奇的色彩,也使叙事更具有吸引力。
  6. 未知世界。
  阿銮的远行之地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包括原始森林、黑暗的山洞、遥远的海外等,这些地方充满魔法、怪物或其他神秘的力量,对阿銮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奇迹发生的地方。阿銮远行所到之处最多的是“勐派”,它泛指妖魔居住的地方。在《白蚌壳阿銮》中,阿銮被放在竹筏上随波漂入勐派,被妖王捡去养大,他在那里学习到了神秘的魔法技能,离开时还获得了可致人生死的神棍,能飞行千里的飞靴。在《酸鱼阿銮》中,阿銮制作出来的鱼罐被商船带去海外,几经转折带回来了一个象牙,象牙里藏着公主与她的勇士和珠宝。在《一百零一朵花》中,阿銮辗转多次被恶毒的王后迫害致死,后来经由一位神仙用起死回生药水救回来。以上的勐派、森林、大海以及死亡都是一种“未知世界”,是阿銮的历劫之地,也是蜕变之地。
  7. 迫害者或对手。
  与阿銮处于对立关系的竞争者和威胁者,他们或提出挑战,或设计迫害。这些敌对者有妖魔、富翁、大臣、国王等,或者其他邪恶的动物。《阿銮吉达贡玛》中,恶毒的富翁多次设计迫害阿銮,将阿銮放到牛圈、丢进大江、扔到森林中。《四脚蛇阿銮》中,十个邻国王子向公主求婚,国王却把公主许配给一个蛇郎,十位王子感到受了侮辱因此非常愤怒,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战争。蛇郎阿銮领兵打败了敌人的十万兵马。作为反面力量,这些迫害者或对手创造了紧张和冲突,同时也从侧面衬托了阿銮的英勇,阿銮的卓越表现得以凸显,增强了其高大形象和传奇色彩。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斗争永远是英雄史诗的核心母题,这些冲突也是故事发展的引擎。
  8. 胜利归来。
  阿銮远行结束完成目标回到家乡,胜利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完成了寻宝目标,有的战胜了妖魔,有的摆脱了恶势力的迫害,有的成功拯救被困的公主,有的战胜了情敌,等等。《七头七尾象》中,哥哥最终寻找到了神象,解救了被关押的弟弟。《射星阿銮》中,只有阿銮射中空中的星星并寻到了妖魔的奶水。《一百零一朵花》中,阿銮们一次次逃脱了恶毒王后的迫害,即使被害致死,仍被神仙救活重回人间,并通过赢得斗鸡比赛救出亲生母亲,阿銮的胜利代表了正义对邪恶的胜利。返回家乡的阿銮已经成长并且完成蜕变,有了更高的能力,也意味着他将为人民带来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9. 公主或其他女性。
  阿銮叙事中总会有女性的角色,大多是公主,也有的是阿銮的母亲。一些阿銮在远行途中遇到公主,最终与她们结婚。《七头七尾象》中的阿銮是个智勇双全之人,魔王将荷花公主嫁给了他。在《白蚌壳阿銮》中,国王举办一场活动庆典目的是抛冠选驸马,结果阿銮幸运地被选中了,最后与公主结婚。《酸鱼酢阿銮》中,阿銮腌制了一罐酸鱼,酸鱼罐先换回来了一颗珍贵的红宝石,又因红宝石换来了一位公主,阿銮与之结婚。《一百零一朵花》中的阿銮最后救出了关押在地牢里的母亲,母子团聚。女性意味着婚姻和家庭,该母题凸显了英雄的家庭责任,使阿銮的成长更加完整。
  10. 王位。
  在大部分阿銮叙事中,主人公最后都成为新的国王。有的阿銮最初是普通人,与公主结婚成为驸马从而继承王位,有的阿銮出生时就有了王子身份,但也要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获得王位。《岩结焕》中的阿銮流浪到勐派,与妖魔公主相爱结婚,魔王便让他继承了王位。《红牙白象》中,阿銮在山洞里救出了被妖怪劫走的公主,带她逃到一个王国,在那里他们被奉为上宾。公主的父亲误以为女儿被他们抓去了,于是发兵来讨伐。等误会解开后,父女相认,两国讲和,最后两个国王都将王位让给阿銮继承。继承王位的母题凸显了阿銮的领导能力和更广范的社会责任感。
  析出阿銮叙事的母题,不难发现它与众人熟知的“神奇故事”类型极为相似。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给“神奇故事”下的定义是:“从形态学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始于加害行为或缺失、经过中间的一些功能项之后终结于婚礼或其他作为结局的功能项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神奇故事。”(13)在A-T故事类型索引体系中,编号为300到749的一类故事基本构成了神奇故事的主要母题,包括“神奇的对手”“神奇的或有魔力的丈夫(妻子)或其他亲属”“神奇的难题”“神奇的助手”“神奇的物件”“神奇的力量或知识”等(14)。简而言之,尽管众多的阿銮叙事内容不同,它们却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与神奇故事类似的母题链。
  三、阿銮叙事的结构
  法国学者妮可·雷维尔(Nicole Revel)研究菲律宾巴拉望高地原住民的史诗,她在著作《The voyage to Heaven of a Sama Hero》中为史诗绘制了若干思维导图,她认为菲律宾史诗歌手在演述口头史诗时会形成一种大脑导图(mental map),为歌手的记忆提供了支撑(15)。这种结构图也将史诗内容图像化,让人对史诗的叙事结构一目了然。本文受其启发,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构建出阿銮叙事的叙事结构。
  先以《白蚌壳阿銮》为例,该故事流传盛广,故事情节也具有代表性。大概内容如下:
  勐巴拉纳西的王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明亮的星星落在她的手中,于是她怀了孕,但生下来的却是一个“白蚌壳”。这使国王很生气,命令将母子一起杀掉。阿麻大臣很同情,决心营救,悄悄派人将白蚌壳放在竹筏上,让其顺水漂走,又把王后送到边远寨子藏起来,便谎报说已经执行了。
  白蚌壳顺流而下,漂到“披排”即魔鬼居住的地方,蚌壳裂开,变成一个英俊青年,这就是阿銮。阿銮在魔鬼妈妈养育下一天天成长,到十六岁时,见到四周白骨成堆,才知道自己生活在魔鬼国。于是他离开魔鬼妈妈,去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临别时,好心的魔鬼妈妈送给他一张神弩和一把宝刀,并嘱咐说,今后若有灾难,只要拍地三声,魔鬼妈妈就会来帮助。
  阿銮离开了魔鬼国,路经勐占巴国,正遇到那里“抛冠选婿”,说也奇怪,国王抛上天空的王冠就像长了眼睛,在天空飞了一圈后便落到阿銮头上,于是阿銮成了勐占巴国王选中的第七个女婿。
  七公主的六个姐夫见阿銮是个穷人,竭力反对,提出种种刁难,想借国王的手将阿銮杀死,于是阿銮与国王的前六个女婿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魔鬼妈妈的暗中帮助下,阿銮终于战胜了他的对手,顺利地成了勐占巴国王最宠爱的第七个女婿。(16)
  如图1所示,阿銮出身于A地(三角形表示),因出身奇异而被放逐。他沿河漂入B地(妖魔国),虚线是人间与异世界的分界线。在那里,阿銮遇到了相助者(五角形表示),阿銮在异世界成长并学得武艺和法术,完成自身的蜕变(三角形颜色变深色)。他回到人间C地,在这里他赢得公主(圆圈表示),但也因此受到迫害和为难(闪电表示),最终战胜敌对势力并获得王位。
  图1 白蚌壳阿銮的行为轨迹
  符合这类叙事结构的非常多,有《七头七尾象》《阿銮和他的弓箭》《红牙白象》《山麻雀阿銮》《岩结焕》《卖叶子的阿銮》《口袋阿銮》《香谷阿銮》《白蛆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射星阿銮》《白蚂蚁阿銮》《阿銮兰刹》《只有头的阿銮》等。
  再以《一百零一朵花》(也称《婻金波》)作为第二个案例,也是一则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的阿銮故事。内容讲的是:
  勐巴拉纳西国王虽然娶了六个王后,但老年无子,他又在一个穷乡村里找到了一位吃了一百零一个螃蟹的姑娘婻金波做王后。不料战火突起,勐巴拉纳西国王不得不披挂出征。婻金波生孩子时昏迷过去,六个王后趁机派人拿来一只狗,同时把她生的一百个男婴和一个女婴扔到猪圈里面。
  国王击退敌人回来,得知嫡金波生的是一只狗,立刻把婻金波撵进牛圈。六个王后紧接着勾结卦师去追查那一百零一个孩子的下落,却没有结果,因为他们已经被母猪、白象和山上的老爷爷搭救了。后来他们被六个王后派出去的宫女发现,很快都被毒死了。埋葬这些孩子的地方,长出一百零一朵鲜花。六个王后发现这些鲜花后,立刻派人把它们挖出来扔到河里。
  搭救孩子的老爷爷含恨而死,死后变为一个仙人。一对老夫妇从河里拾起那些鲜花后,鲜花立即变为一百零一个孩子。仙人抱来公鸡,并且指点他们去跟国王斗鸡,同时寻找自己的妈妈。国王斗鸡失败了,一百零一个孩子提出条件讨要一个善良的妇人,他们从牛圈里请出婻金波,终于和自己的妈妈团聚。这时候国王才知道真相,让六个王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17)
  图2 一百零一位阿銮的行为轨迹
  如图2所示,101个阿銮(以三角形表示)出生在A地,被邪恶的王后迫害(闪电),转到B地(猪域),再次被迫害转移到C地(象域),又被迫害转移到D地(森林),最后被害死并埋于E地(地下)。阿銮的坟头长出花儿,被割断后扔入河中漂回人类世界,被神仙复原为人身。此时,阿銮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生命状态已经蜕变(三角形变成深色)。母猪、白象、老人、神仙都是阿銮的相助者(皆以五角星表示),他们及时出现并提供庇护和救助。虚线是分界线,一边是人间,另外一边是异域(包括死亡)。阿銮们经受多次迫害最终用神鸡打败对手,回到A地救出他们的母亲(以圆圈表示)。从时间角度看,将A地区分为A1和A2,前者是阿銮出发的状态,后者是回归时的状态,而阿銮的母亲一直在这里。
  该叙事结构的特点是含有多次迫害或考验,与之相似的篇目还有《阿銮吉达贡玛》《笋叶阿銮》《俄恩罕和他的朋友》等。
  又以《酸鱼酢阿銮》为第三个案例,在这种阿銮叙事中,阿銮本身没有亲自远行,而是由他的替代物品(替身)经历这一切。内容如下:
  勐戛令戛列有一个贫穷的小伙子,天天砍柴、采叶子换饭吃。有一次,他随渔夫到江里捕鱼,没捕到鱼,渔夫们就每人给了他一条,他拿回家舍不得吃。天神变的要饭老人帮他把鱼腌成酸鱼酢。
  他托商人把酸鱼酢带到勐巴拉西去卖,卖了七年卖不出去,商人就拿到王宫去卖给勐巴拉西国王。国王和王后尝了一点就返老还童,年轻貌美,他们就拿一颗价值连城的红宝石藏在鱼罐里,交还商人以作酬谢。商人原封不动地把酸鱼酢罐还给穷伙子。
  七天以后,穷伙子又托商人把酸鱼酢罐带到勐达戛索去卖,卖了七年卖不出去,商人拿到王宫去卖给国王。国王打开罐子看见里面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红宝石,他认定这是求亲的礼品,于是耍法术把女儿楠占达公主和一千个将士、一匹白象、一匹黑马以及生活用品变小,装进一只象牙里,交给商人。
  商人回国把象牙交给穷小伙子。穷小伙子随随便便地把象牙插在篱笆上,仍旧天天砍柴。五天以后,楠占达公主从象牙里出来,两人结成夫妻。勐戛令戛列国王知道以后,就命令穷伙子把楠占达公主送进王宫。穷伙子坚决不送。国王派一百个武士来抓他们。楠占达公主拿出象牙往外倒,一千个将士纷纷从象牙里出来,和国王的武士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把国王武士打得落花流水。
  国王还不死心,又向穷伙子发出通告:七天之内必须把楠占达公主送给他,否则要斩首杀头。穷伙子骑着白象飞到勐达戛索向岳父求助,勐达戛索国王把千军万马装进象牙里让穷伙子带回家。到了第七天,勐戛令戛列国王派军队攻打穷伙子夫妻的时候,楠占达公主拿出象牙倒出千军万马,国王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国王被穷伙子当场杀死。百姓们请阿銮当了勐戛令戛列国王。(18)
  如图3所示,阿銮出身在A地,他获得神仙的帮助(五角形表示)制作出了酸鱼罐(圆柱形),这个酸鱼罐随着商船出海到远方的B地,换回一颗珍贵的红宝石(菱形表示),红宝石装在罐子里送回A地,然后又再次送到C地,于是换来了一个象牙,里面装着公主(圆圈表示)及其嫁妆。虚线是分界线,一边是陆地域,另外一边是遥远的海域。阿銮得到公主后,却遭到当权者(国王)的争夺,引发冲突(闪电表示),在公主及其背后力量的帮助下,阿銮最终打败了敌对者,成为本国的新王。
  图3 酸鱼阿銮的行为轨迹
  《酸鱼酢阿銮》这则故事在德宏傣族民间被人们津津乐道,因为它具有美好的寓意:一罐酸鱼换来一位新娘。正因为这个美好的寓意,在德宏州盈江县的傣族婚礼中,人们将腌酸鱼作为聘礼之一,老人们说这种婚俗和《酸鱼酢阿銮》有关联(19)。
  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认为,民间艺人和歌手在演述口头叙事时,他们脑子里有个“模式”可称为“大脑文本”(Mental Text)。当他们表演、讲述或演唱时,这些“大脑文本”便成为他们建构故事的基础(20)。大脑导图(Mental Map)与大脑文本是相似的概念,它们都是用于简化、模拟和表达信息的认知工具,帮助人们组织和理解复杂的信息,以促进记忆、学习和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分析,阿銮叙事结构可以更加简化为三个核心要素:奇异出身,远行并成长,归来为王(图4)。
  阿銮叙事不仅在我国傣族地区(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流传,在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有流传。各地的名称略有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例如,德宏傣族地区称《海嘎罕》(金鸟之蛋),在我国西双版纳,以及泰国清迈、缅甸东北部、老挝北部等地都称《嘎迫》(白乌鸦)。德宏所称的《白蚌壳阿銮》,缅甸称《白螺蛳阿銮》,泰国称《金海螺》,老挝称《陶黑螺蛳》。德宏所称的《十二王妃的眼珠》,孟连傣族称《十二女》,泰国称《罗榭的故事》,缅甸称《十二姐妹》或《占塔索帕》。毋庸置疑,阿銮叙事是带有佛教色彩的区域性文学现象,毕竟“绝大部分的阿銮故事来源于印度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由印度经缅甸,经缅甸泰族地区,然后传入德宏傣族地区”(21)。
  图4 阿銮的行为轨迹简化
  这些民族并非死板地转译《佛本生经》,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将外来的佛经故事本土化和民族化。“傣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美学理想对其进行加工、修改,使之成为傣族人民自己的作品。”(22)一方面将《佛本生经》译为傣语文本,符合本族的表达审美;另一方面吸纳本土的传统叙事融入佛本生故事中去。例如,腌酸鱼是傣族的传统食物;阿銮成为公主的上门夫婿反映了傣族的“从妻居”传统婚俗;斗鸡也是傣、泰掸民族的传统竞技项目,等等。如今,在佛寺中我们会看到许多以阿銮冠名的经卷,翻开内中行文就会发现它们都是遵守傣族诗歌的韵律规则,是阿銮叙事诗,傣语称“令阿銮”。每当村民们聚集在佛堂完成一系列的赕佛仪式后,波占、贺鲁这些领经人、民间文人就会抽选某本“令阿銮”诵读给大家听。聆听过阿銮经的妇孺又将故事讲给儿孙听,阿銮叙事就这样兼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
  结语
  综上所述,阿銮叙事是傣族史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深刻研究的课题。本文先分析阿銮叙事的范畴,归纳阿銮的三个类型的生命形态。接着提炼出阿銮叙事的母题链,并剖析其中的内容和特点。最后用三个案例构建阿銮叙事的大脑导图,得出其叙事结构。
  世界上类似的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不胜枚举。著名的篇目有印度的《罗摩衍那》,讲述了拉玛王子被王后逼迫放弃王位,在森林中,妻子西塔被恶魔掠去,后来在猴王哈奴曼的帮助下救出妻子,最终回到故乡继承王位。在中国,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同样如此,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域,一路上经受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才最终求得真经,功德圆满,或升为神将,或升为神佛。
  “冒险和成长”是各个文明共有的叙事主题,故事情节虽然老套但极具生命力,以至于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文学作品。例如,《哈利·波特》是J.K.罗琳创作的魔幻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同样有奇异的出身(魔法师与普通人的孩子),被迫到异域(魔法世界)学习,最终他学到最好的魔法并战胜了对手,成为真正的少年英雄。同类的还有《指环王》《饥饿游戏》《银河护卫队》等,都符合这样的叙事结构。
  这些英雄冒险叙事歌颂了勇敢、智慧、正义等特质,反映了人类在不同文化中对英雄主题的共同理解。这些叙事不仅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屈永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民族文学。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项目编号:DF2023YS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4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