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30  作者:巴莫曲布嫫 编撰


      哈尼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第一部史籍《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和夷"即与哈尼族先民部落有关。哈尼族是一个迁徙民族,大体迁徙路线是由西北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半岛北部地区流布,这在史学界是较为统一的看法。哈尼族迁徙史诗群即系统地勾勒出了哈尼族先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史路、在各个迁居地的生活图景,并以迁徙为中心事件,唱述了先民们主要的迁徙原因、迁徙路线及迁徙过程。因而这些作品在哈尼族人民的心目中被当做"信史",当作族根,通过祭司贝玛们的代代传唱,沿传至今,并发挥着强烈的民族认同作用。哈尼族的迁徙史诗较为系统,下面我们对已出版的作品进行简要的评述。《哈尼阿培聪坡坡》题意?quot;哈尼族祖先搬迁史"。作品流传于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哈尼族聚居区。全诗长5000余行,由歌头和以下七章组成:〈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从什虽湖到嘎鲁嘎则〉、〈惹罗普楚〉、〈好地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

     哈尼先祖诞生在英日班房的虎尼虎那高山,最初生活在水里,后渐由螺蛳、蜂子一类小动物变成直立行走的人,后又学会了采集、狩猎、捕鱼和用火。由于食物减少,他们顺着山侧大?quot;艾地戈耶"来到高原湖泊"什虽湖"边。历经数代后,因大火焚毁了森林,失去了食物来源,又迁到竹子成林的"嘎鲁嘎则"地方,与南方稻作民族"阿撮"(北傣语民族)交往共存。

    后来两族发生矛盾,哈尼人又迁到南方雨量充沛的"惹罗"地区,第一次实行安寨定居。生产方式由游牧演变为以水稻耕作为主,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部落首领、宗教祭司与工匠三体联合的权力组织。不久,因瘟疫横行,他们不得不迁离"惹罗",来到南方的冲积平原"诺马阿美",这里因水肥两利,生产发展到更高水平,但因与邻近民族"腊伯"发生战争,哈尼族失利,南迁至"色厄作娘"(今大理地区)。

    继之,哈尼族又逐渐东移到"谷哈密查"(今昆明滇池一带)。在此,哈尼族为表示和平诚意,把武器埋于地下,故称这里为"谷哈密查"(即埋藏三尖叉的地方),后因与先入主此地的"蒲尼"发生矛盾,演成两族的大规模战争,哈尼族又战败南移,经那妥(今通海地区)、石七(今石屏)南渡红河(元江),深入哀牢山腹地,开发不毛,凭高守险,繁衍至今。


    这部史诗是哈尼族传统文学的顶峰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目前发现的系统、完整地记载哈尼族历史沿革的长篇史诗之一。作为哈尼族人民的"史记",《哈尼阿培聪坡坡》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叙了哈尼祖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情况,并对其迁徙各地的原因、路线、途程、在各个迁居地的社会生活、生产、风习、宗教,以及与毗邻民族的关系等等,均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辑录,因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学、社会学及宗教学价值。《哈尼阿培聪坡坡》由呗玛朱小和演唱,史军超、卢朝贵、杨叔孔记录整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此诗的异文本有《哈尼祖先过江来》,由芦万明演唱,卢朝贵翻译,杨笛整理,载于《红河民族民间文学选集》第一集。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