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31  作者:巴莫曲布嫫 编撰

    史诗以彝文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底土、新资、妥甸;红河州的石屏、建水、元阳和玉溪地区的新平,以及峨山等地的彝族民间。史诗在彝族毕摩经籍中属起源经类书,也只能由彝族毕摩唱诵,一般人不能妄为。在云南彝文典籍中则被归为"查苏"类,"查苏"的意思是"寻源",创世史诗《查姆》在彝文经籍的范畴内即属于这类作品。"查姆"是彝语音译,意为"万物起源"。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而在"查苏"类经籍中有一百二十多个"查"。整理后出版的汉文本

    《查姆》只有十一个"查",共3500余行,分上下两部。上部讲述天地起源和人类起源;下部讲述棉麻、绸缎、金银、铜铁锡、纸笔书等生活用品的来历。

一、天地起源


    远古的时候,世上只有一团混沌不清的雾露,分不出白天黑夜,也分不出天地,"时昏是暗多变幻,时清时浊年复年"。众神之王涅侬倮佐颇召集众神商议,"要安排日月星辰,要铸就宇宙山川,要造天造地。"龙王罗阿玛在太空种了一棵梭罗树,树上开白花,这就是月亮;神王的长子撒赛萨若埃在一千重天上种了一棵梭罗树,树上开红花,这就是太阳;神王的次子涅侬撒萨歇在太空撒上星辰……有了日月星辰,"雾露变气育万物",才出现了篾帽样的天、簸箕样的地。神王之幼子涅滨矮又造出大海、河川、湖泊、清泉……龙王罗阿玛又到月亮上找来谷子、包谷、荞子、洋芋种子;他又洒下倾盆大雨把平原大地冲成沟河、山川、峻岭、深箐、丘陵、河滩;水王罗塔纪则养起了鱼虾。有了山川河流,有了高山平地,有了草木种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阳不亮了,月亮不明了,群神又派罗塔纪姑娘挑水上天,擦洗太阳、月亮和星星,分清了昼夜,分清了四季。


二、独眼睛时代


    开天辟地之后,龙王的女儿女赛依列派儿依得罗娃造出人类的第一代祖先,称为"拉爹"。这代人"一只眼睛生在脑门上",故称为"独眼睛时代"。"独眼睛这代人啊,猴子和人分不清。猴子生儿子,也是独眼睛,"他们不会说话,不会种田,"人吃野兽,野兽也吃人,有时还会人吃人,象野兽一样过光阴。"他们"以老林做房屋,""岩洞做房子","石头做工具","树叶做被盖","树叶做衣裳",用草根、树皮、野菜来充饥,酸甜苦辣渐能分,并会"拿草结疙瘩"作记号以选择。不知过了多少代,独眼睛这代人,用石头敲硬果,溅起火星星;火星落在树叶上,野火引燃山林,从此他们懂得了用火御寒,用火烧东西吃。但这代人"年头年尾认不得,道理也不讲,高低也不分,长幼也不分","播种收割他不管,庄稼杂草遍地生","月亮太阳他不要,星宿他不要,风雨他不要,一个头领也不要……"于是众神便制造了一场干旱,神王涅侬倮佐颇把"天上的水门关了","三年不洒一滴甘霖",把独眼睛这代人全晒死了,只留下一位学会劳动的"做活人"躲在葫芦里得以幸免。


三、直眼睛时代


神王得到小蜜蜂的指点,找到了做活人,并派罗塔纪姑娘用水给他洗净全身,独眼睛变成了直眼睛,不久又与仙姑娘撒赛歇结为夫妻。后得到罗纪塔姑娘的水和种子,他们开始栽培庄稼。但后来却生下一个肉口袋,天神的长子涅侬萨若埃把这口袋剪成三节,口袋里跳出一窝小蚂蚱:上节四十个,中节四十个,下节四十个,蚂蚱跳三跳,变成了一百二十个胖娃娃,他们都有两只眼睛,就是独眼拉爹的后代直眼人拉拖。世上只有这些小拉拖,男女各六十个,兄妹只好成亲成一家,就是直眼睛时代。上节口袋生的配成二十家,去到高山种桑麻;中节口袋生的配成二十家,去到坝子种谷种瓜;下节口袋生的配成二十家,去到河边打渔捞虾。从此人烟繁盛,直眼人越来越多。过了九千七百年,世上人多得住不下,经常吵嘴打架,不管亲友和爹妈。群神认为树多不砍嘛,看不见青天;草多不割嘛,看不见道路;不讲道理的人不换嘛,看不见善良和纯朴。于是天神又决定降一场洪水来换这代人,发现阿卜独姆(即阿普笃慕)心地善良,天神决定只留下他和妹妹传后代。果然雨点鸡蛋大,雨柱像竹竿,下了七天七夜,大地茫茫被水淹……天连水,水连天,葫芦飘到天上边,直眼人全都淹死了。


四、横眼睛时代


    洪水滔天后,阿卜独姆兄妹躲在葫芦里得以幸免,群神想让他们成婚再育人烟。起初兄妹二人不肯,后在神王的次子涅侬撒萨歇的神启下,通过滚魔盘、滚筛子簸箕、河水里引线穿针等方法来"验证",兄妹始结为夫妻。其后生了三十六个小娃娃:"十八棵青杠树,十八朵马樱花,两眼横着生,都是小哑巴。"这就是"拉拖"直眼人的后代"拉文"横眼人,即"横眼睛时代"。横眼人不会说话。神王又指点他们的父母砍来竹子烧炸,以竹筒爆裂时发出的声响治疗。火塘里竹子烧得叭叭响,火星飞溅着小哑巴,他们都被烫得叫了起来:叫"啊孑孑"(彝语)的后来成了彝家;叫"阿喳喳"(哈尼语)的后来成了哈尼;叫"阿呀呀"(汉语)的后来成了汉家。"从此各人成一族,三十六族分天下;三十六族常来往,和睦相处是一家。


    经过了"横眼人时代",彝族先民随着智力的增长、生产的发展、文化的渐进而进入农耕时代,逐步学会了栽桑种麻、绩麻织布,用麻布做衣裳穿;种棉、织布,又换上了布衣裳;养蚕、抽丝、织绸缎,又穿上绸缎衣裳。他们进而又炼出金银铜铁锡,并用来打造首饰、用具和锄头、镰刀。后来,他们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纸和笔,并发明了医药,人们好不容易找到长生不老药,治病最见效。后来,可惜被太阳和月亮借走了,从此人类丢了长生不老药,"所以人就会老,所以人就会死。"


   《查姆》是反映史前社会的一部史诗,记载的内容大都十分古老,除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外,对于探讨彝族远古的社会、经济、风俗等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这部史诗中关于天体演化和早期人类演化的神话,反映了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观念和辩证思想;展现了彝族先民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劳动斗争的广阔图景,艺术的赞颂了人类的劳动;此外史诗还生动记叙了彝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生动地记录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从野蛮到文明的史路历程。其中以"眼睛"为象征的人类发展说,颇引人注目。《查姆》的搜集整理始于1958年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第一次调查搜集,由施学生翻译了一部分原始资料;1959年李文、李志远初步整理成一份3000多行的《查姆》清理稿;1962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民间文学工作部将原始材料连同《查姆》清理稿汇集成册,编如《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第七集中;继之,郭思九、陶学良进一步整理修订,1981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