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蒙古族音乐口传性研究获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25  作者:乌瑶

  15日,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理论评论奖、作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蒙古族教授博特乐图(本名杨玉成)的专著《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获理论作品评论奖银奖。

  

图为颁奖现场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15日电 (乌瑶)15日,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理论评论奖、作品奖颁奖盛典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文联举行。会上宣布,蒙古族教授博特乐图(杨玉成)的专著《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获理论作品评论奖银奖。

  博特乐图,本名杨玉成,男,1973年生,蒙古族,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负责人,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蒙古族音乐、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

  “作为一名蒙古人,作为一名年轻学者,我感到无比自豪。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感谢培养我、帮助我的所有老师,感谢我的田野调查对象——为我提供资料和奉献智慧的广大的农牧民艺术家们!”在颁奖典礼结束后,博特乐图通过电话告诉了记者这个好消息。

  本次获奖作品——《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一书是博特乐图于2006年至2008年间在上海音乐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的成果。合作导师:萧梅教授、乔建中教授。该书以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若干重要体裁为例,从表演、文本、语境、传承等基本角度,对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其一般意义上的和个别意义上的诸般特征,回答具体的音乐现象背后的思维、认知、规则、行为、技法等因素是如何互动结构,如何与民俗生活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又如何决定音乐及音乐方式等问题。

  博特乐图的导师,中国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在为该书作序时表示:该书所研究问题个个触及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本质问题,并将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以及符号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相关方法,富有创造性地引入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当中,并与蒙古族音乐的本身之间形成相互印证的良好效果,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音乐金钟奖创办于2001年,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家大奖,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国家级艺术大奖。(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1月15日 15:3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