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神话的历史解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建构
《中国神话发展史》拓展神话史研究视野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26  作者:记者 薛倩

  【核心提示】神话是据于建构性与认同性的神圣叙事,而神话史是神话学观念的呈现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建构的实践,它是学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神话发展史》取得了系列成果。该项目研究认为,神话是据于建构性与认同性的神圣叙事,而神话史是神话学观念的呈现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建构的实践,它是学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世纪初,“神话”概念从日本传入中国,学者通过内涵分析、对象指认、框架设置及学科属性确认等,奠定了中国神话学的基本格局。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随着神话学与民俗学、人类学及民间文学的相关性日益加深,神话学不断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神话研究在近20年来发展较快,与之前相比,该研究从单一的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对神话史的研究相对薄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神话研究没有呈现西方学术那样的体系化模式;另一方面,对一些概念的界定,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这也制约了神话史研究的发展。”

  其实,梁启超早就提出了要将神话史和风俗史结合起来,做成一部兼顾二者的著作的主张,并将神话史列入专门史范畴。由于中国神话历史的早期探索主要是借助西方神话学理论框架形成的,且多局限于原始神话阶段,这导致迄今只有20世纪80年代袁珂先生的《中国神话史》一部作品出版。

  该项目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20世纪后期及新世纪我国的神话研究百花齐放,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遗憾的是,对神话历史研究涉及甚少。研究者拘泥于“神话是原始社会产物”的老旧观念,往往认为中国就那么几个神话故事,这些阻碍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脚步。

  田兆元说:“将神话定义为‘据于建构性与认同性的神圣叙事’,彰显了此次项目研究开展的目的。”

  该课题提出,神话史书写要具备两个维度:一个是人文的维度,即人文的建构;另一个是学术的维度,即神话学学科的建构。“课题选择的书写对象,既是对于神话的重塑,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人文之举。课题叙述的中国神话关于民族精神建构的历史过程,同样是对当今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田兆元说,“将中华民族的建构发展与神话的发展密切结合,是此次课题的显著特点。”

  “从当下的信仰与民俗寻找古老的神话依据,是该课题的又一大特点。”田兆元说,从民俗学视角研究神话,不仅提出了民俗节日神话的概念,而且将流传数千年的古老神话与当下民俗社会生活结合,拓展了研究视野。

  此外,课题提出了主流神话即共同神话与各民族神话两个概念,深度剖析了二者的异同。田兆元认为,这两个概念的阐述,对于解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成具有独特学术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宪昭认为,把中国神话看成一个带有民族性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的记载梳理其文化学术史,还是有必要的。

  “中国神话发展史是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性课题。”田兆元说,该课题是对百年中国神话历史研究的总结,在为神话学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和方法论支持的同时,推动新世纪的神话学研究发展,从而促进人文学科相关领域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6日第444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