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艳超]畲族、京族田野调查随笔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4  作者:刘艳超

  满怀期待与憧憬,怀揣感悟与思考,亦有收获亦有遗憾,亦后欢愉亦有疲惫。田野归来,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虽已随着时间的逝去沉淀心底,但仍如海浪般时常撞击自己的大脑。浙江、福建、广西……那一幕幕再次在脑海中涌现。 

  计划已久的暑假调研拉上了帷幕。犹记学期之初,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王宪昭老师跟我和同级同学何成商议暑假调研之事时,憧憬和期待就已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毕竟在我们行动范围受限的环境下,人们心里都会有去看外面的世界这种心态。 

  这次调研活动由导师根据“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 社科基金项目承担的分工,做出调研计划与内容设计,与中央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访谈畲族、京族两个少数民族的相关作家,并完成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与了解。调研地点包括浙江杭州、福建的福鼎、霞浦、宁德、寿宁、福州以及广西东兴。 

  (一)浙江篇——畲族馆初识“山哈” 

  2017710日上午920分,我与何成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杨一男师兄、硕士生常楠(彝族)、阿娜尔(蒙古族)、和梦佳(纳西族)在北京南站G33检票口11号窗口会合,暑期调研之行正式开启。 

  浙江杭州是我们的首个目的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最让人赞不绝口的应该就是杭州西湖,很可惜由于调研时间安排有限,我们和西湖擦肩而过。初到杭州,下着大雨,天气却并不冷。从东站出来,就感受到杭州不同于北京那种干热的令人舒适的气候。可是,好景并不长。打车遭遇的各种尴尬,让我们一行人对这个城市的好感迅速消失。来到杭州的当天我们并没有调研计划,大家各自休息缓解旅途的疲惫,并为第二天的访谈任务做准备。 

  711日早上8点,我们在酒店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简单吃了早饭,就开始我们的第一站访谈。钟一林老师是我们的第一个访谈对象,他的笔名是“山哈”,“山哈”也是畲族人的自称,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访谈地点被定在杭州畲族馆。畲族馆成立于201649日,是一个以宣传畲族文化为主题的公益展示馆,由钟一林老师旗下的“山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投资创办。畲族馆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畲族人家”,它是整个馆的内部构造,根据浙南地区畲族民居一比一修建的,主要体现畲族人民的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第二部分是“畲族非遗”,以图文解说加实物展览来展现畲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建的祭祀礼仪、婚庆仪式、节气民俗、彩带服饰、体育竞技、特色饮食和畲族历史来源等七大民族文化;第三部分是“农耕文化”,主要展示畲族人民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器皿。 

 

  1:杭州畲族馆 

  对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听到了“传师学师”这个新名词。之后在参观畲族馆时才了解到,所谓的“传师学师”又称“做阳”,众所周知,畲族人民将盘瓠尊为祖宗,祀奉甚虔。传师学师是以神话传说为依据,崇敬祖先为心愿,在图腾崇拜与宗教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以前,畲族男子到了十六岁须“学师”,通过“学师”才能成为人,也称“红身人”。学过师的人终身吉祥如意,生时能为人传师,死后能在天为官;没有传过师的人被称为“断头师”,是不体面的。学过师的人可以取法名,并将法名与传师学师的日期写在一块红色布条上,结在祖杖的下端,成为始祖的嫡系后裔,赐得尊称,准许穿“赤衫”,当法师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畲族馆,我们第一次接触畲族人,第一次接触畲族文化。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所了解到的并不全面,但至少对畲族这个之前极为陌生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让我们有了些许思考。山哈老师最后热情邀请我们在畲族馆吃畲家便饭,简单的几个菜,富有民族特色,色香味美,也算民族佳肴吧。就这样,第一站的访谈任务结束。有收获,有思考,有感恩,有温暖。 

 

  2:畲家小饭 

    

  (二)福建篇——五地再遇“山哈” 

  1.福鼎行记 

  713日,我们从杭州离开,乘坐动车来到了福建福鼎。福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就是畲族山歌文化、服饰文化以及“乌米饭”文化。 

  从福鼎车站出来,就看见钟而赞老师手举“欢迎中央民族大学调研团队”的牌子,并安排三辆车来接我们。此刻,没有高温,没有炎热,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感动。回到酒店,在附近简单吃了中午饭后大家各自回酒店休息。大概三点半左右,钟而赞老师和其他几个畲族朋友一同来接我们,步行到“福鼎市畲族文化促进会”的一个办公室,访谈就在这里进行。我们同行的两位老师和畲族朋友达成一致,此次访谈就作为了解畲族、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座谈会。座谈会上,畲族朋友结合自身的情况与我们进行亲切交流。 

  李圣回老师比起在场的其他畲族朋友,年龄偏大。他张口就是闽南方言,确切的说,我自己也不确定他说的闽南方言还是畲族方言,总之从与他的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他对畲族深厚的民族之情。他对畲歌略有研究。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也就通过山歌来传达。提到畲歌,不得不说“三月三”畲族歌节。畲族起源于东夷,后来南迁至广东潮州凤凰山一带,繁衍生息。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和第二故乡。但是阶级的压迫、民族的歧视,又使他们不断迁徙,颠沛流离。唐高宗时代,也就是公元71233日就爆发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畲民起义。畲民起义前后经历45年,终被封建统治者镇压。畲民们载歌载舞,庆祝胜利,以后就形成“三月三”畲族歌节。畲族山歌根据不同题材可分为历史歌、故事歌、情歌、劳动歌、谜语歌、杂歌、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解放歌等7大类,分别揭示了从古至今畲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扬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李圣回老师讲述畲歌 

   畲族“三月三”歌节与“食乌饭”之俗并举。蓝进良总经理主要是经营乌饭产业的。“乌米饭”又叫“黑饭”,是畲族同胞“三月三”过节的传统食品。它是由大自然乌稔树(也叫乌饭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关于畲族的乌米饭也有不少传说。其一是说“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其二是说三月三虫蚁不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山不怕虫蚁;其三讲述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第四种传说讲述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方设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之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断粮关,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4:蓝进良老师讲述“乌米饭” 

  蓝家凤老师是是福鼎市金凤畲族服饰有限公司的经理。他以畲族的服饰文化为依托发展服饰经济,目前蓝老师的畲族服饰产业的影响力已不仅局限在福鼎甚至是福建。据其他老师说,福建周边以及国外的一些人都知道蓝老师的畲族服饰产业,每年都会收到大量订单。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们和蓝家凤老师日渐熟悉,又由于他较为年轻,我们亲切的喊他“蓝哥”。在离开福鼎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受蓝哥和李圣回老师的邀请去蓝哥的服饰店参观,了解畲族的服饰文化。服饰店铺不大,是新搬过来的,坐落于一个幽静的小区内。店铺共有两层,一层主要放置了服饰制造的器具并对一些服饰成品进行展示;二层主要是蓝哥个人收藏的一些古物,包括畲族的一些生产、生活器具等。这一服饰店铺于2014年荣获“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的光荣称号。闽浙两地的畲族服饰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又因为地域、婚姻状态而略有差异。总体而言,畲族服饰以黑、蓝为主调,这与其崇尚黑色、蓝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黑、蓝为主调的基础上,有的加上一点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平添几分情趣。畲族妇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或彩缎镶接而成,有的彩袖颜色却以红、黄、绿、蓝、紫为主。这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等。李老师说,也有人认为这几张颜色代表着畲族盘、蓝、雷、钟等几大姓。不得不说,文化无处不在,知识无处不在。平淡无奇的视觉观感背后实则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5:蓝家凤老师制作畲族服饰 

 

6: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 

  15日下午,福鼎之行结束。热情的畲族朋友送我们到车站,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相处,但是他们的热情与温暖,让我们产生了留恋与不舍。之后我们乘坐动车来到了福建霞浦。 

  2.霞浦行记 

  在霞浦的几天可以说是畲族民间风情与民族文化共享。在霞浦接待我们的主要是一个年纪较大的蓝孝文会长。蓝会长是福建省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我们都尊称他为蓝会长。第一天我们没有访谈活动和其他安排。蓝会长派人载我们来到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参观了当地一个养殖生态园。之后我们开车行走于盘山公路上,领略三沙的海滩地形地貌。虽说自己也是去过海边的人,但是作为一名北方人,再次看见大海,心情依然会愉悦、自在。我想繁重的学习之余,最适合在海边漫步。夕阳西下,抛开所有的琐事,尽享海风吹拂,聆听海浪拍打。 

 

7:三沙的海边景象 

 

8:调研团队与畲族朋友在三沙合影 

  16日早上,经蓝会长安排,我们一同来到了“半月里”。“半月里”隶属于白露坑畲族行政村,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的东北部,东接东吾洋,西连葛洪山,碧水迴环,山石多姿,林壑幽深。由于村寨恰好位于古官道溪南至水朝段的中点上,故称“半路里”,后于雍正年间先祖雷志茂根据村寨地形犹如半月形,改称为“半月里”。关于“半月里”的来历,“半月里碑记”上也有明确记载:“此地‘半月里’得名于村居形如月牙。先祖雷祖发携其子雷文寿公于康熙二十二年从福安经霞浦盐田长岗山迁徙至此。继而一脉人丁随岁月辗转繁衍今日六百多人口的畲族聚居地。今隶属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行政村。星移斗转,水去石留。僻静的地势让这里保留下先辈心传手授的畲家地气与生活习俗。这里是雷志茂先生故里,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闽东畲族婚俗》归属地。村里存有连片的清代畲族古宅,文物遗存琳琅满目。古道幽巷处,让人漫阅岁月兴替优游于时光的次第间。” 

9:半月里 

  半月里是目前我国保存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最为完整的村落,村内古建较多,雕饰精美,房檐、窗户、门框等都有奇形怪状的雕刻来装点,有的形似于龙,有的形似于虎。半月里村前坐落着一个刻有“龙溪宫”的石碑。龙溪宫作为半月里村最壮观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清雍正八年,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庙内除了供奉畲族先祖和英雄人物外,还供奉着妈祖神像。 

 

10:龙溪宫 

  半月里作为一座纯畲族村落,村民大多数姓雷。“雷氏宗祠”也是半月里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建在龙溪宫的后面,这是遵循祖先所定的“宫前祠堂后”这一规矩。“雷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大门为牌楼式,正面额题“雷氏宗祠”四字,两侧对联上写着:“一代勤书绵旧泽,千秋庙祀换新颜”,门后有匾,写着“世德作求”,意在要求子孙后代要记住祖宗的德行,为人处世要走正道。祠堂内部从前向后依次有天井、祖厅、祖龛、后厅。建祠后,半月里雷氏人丁兴旺,至光绪年间,全村共出了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五个文武秀才,其中雷世儒还恩赐武举人,使雷氏一族成为远近闻名的耕读世家。文革时,祠堂一度遭到破坏,墙被拆了,陈设、牌匾也被打破。如今的“雷氏宗祠”为2002年元月乡人重建,祖厅中还立着一块“文寿公派下修建祠堂助金碑”。正是宗亲之间的凝聚使得今日的祠堂古意犹存,气象更新,成为半月里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11:雷氏宗祠 

12:雷氏宗祠之匾——“世德作求” 

  博物馆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感悟当地的博物馆。半月里也不例外,半月里村的畲族民俗博物馆有约1600件展品,以畲服、瓷器、古籍、木雕等民俗古物展示了半月里这个村落从起源至今的发展历史,馆中的许多畲族歌曲、诗歌等手抄本以及古代服饰等都极为罕见。42岁的馆长雷其松是半月里雷氏后人,也是闽东畲族婚俗的传承人。他告诉我们,作为后人,他小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想法,把祖上留下来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起来。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一点是参观完博物馆,在楼下看见了雷馆长的女儿,一个可爱漂亮的小女孩。雷馆长给我们讲述,他和妻子二人从小就教自己的女儿畲族方言,并有意识地让她学习民族文化,希望有朝一日她能子承父业,成为畲族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承人。不可否认,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如今,随着现代教育以及普通话普及的需要,新一代的畲族后代几乎不懂畲语,更不要说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了。现代社会的冲击,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出现了断层,只有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能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生的活力。 

 

13:畲族民间博物馆 

  半月里这个美丽的村寨可谓是畲族文化的“大观园”,目前它已被列为“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省政府“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民委第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真的身临其境,也才真正感受到碑记所述“半月里”的情况确实属实。行走于月牙走廊上,我不由地想起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这一抹“曲径幽静”的美景让人心静,更让人陶醉。 

  告别霞浦,我们于17日到达宁德拜访雷云凌老师,18日抵达连江访谈蓝统侗老师,19日在福州采访钟红英老师和雷言钦老师,20日采访钟伯清老师和雷致青老师。至此,福建之行结束。 

  (三)广西篇——初遇京族 

  我们到达广西南宁已经是20日晚上十一点。出了机场我们分成两拨人打车到酒店。晚上的广西并不燥热,反而给人很凉爽的感觉。周围很多壮族人,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么多壮族人。大家个头普遍不高,长相都有几分相似。回到酒店,大伙迅速安顿好就休息了,因为第二天我们还要早起赶往东兴去访谈。  

  21日早上八点二十,我们六个人在酒店一楼集合,乘坐大巴前往东兴。东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县级市,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大约十一点半,我们到达了广西防城港市东兴汽车站。下车后阿娜尔联系了我们即将采访的两位老师,访谈任务就被莫振芳老师定在了下午三点的政府大楼内进行。出了车站,环顾周围的建筑,有一种身处异国的感觉。周围的店铺大多是国际旅行社,售卖东南亚特产的小店,这与东兴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14:广西东兴 

  三点左右,我们打车到政府大楼,对莫老和苏凯老师一同进行访谈。莫老是一个极其热爱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人。为了本民族、本地区的发展,为了弘扬振兴京族文化,他一个高龄老人现在还出现在各种大场合中,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奔走效劳,建言献策。作为新一辈的我们,再一次为之感到惭愧不如。在访谈中,莫老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京族的民族知识。京族,也称为越族,是越南境内的主体民族,在中国境内,京族被视为少数民族之一。京族使用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由于京族所处地域临海,海上贸易发达,因而京族尤为崇拜与海有关的神。据莫老介绍,京族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越边境,边境贸易发达。京族每户人家基本都有私家车和别墅,京族因而被称为“最富有的少数民族”。访谈结束,莫老热情地赠送了我们很多书,并给我们介绍了东兴的“三岛”——一个让人心之向往的金色沙滩。只是因为行程和时间的原因,我们并不能亲自去领略它的美,只能透过照片去感悟、去想象。我始终相信一句话,这次遗憾的别离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5:莫振芳老师 

 

16:莫振芳老师和苏凯老师 

  坐在回酒店的大巴车上,一行的六个人都伴着车子的颠簸轻微地进入了梦乡…… 

 

  21日,师生分别。我们的暑期调研小分队向着不同的目的地出发,调研之行结束了。一路北上,伴着疲惫,我慢慢回想近十日调研的点点滴滴。接触了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少数民族,亲身感悟了民族文化的种种,体验了酒文化在调研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作为自己第一次田野调查,真正践行后才会将伦理和实践结合,才会感知到其中的问题与收获。田野调查需要真情,需要调研人带着真情进入田野,而不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面对访谈对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局内人从主位研究的角度出发,从民族、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文化现象。 

  17:调研团队 

    

  【作者:刘艳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一班,民族文学系神话学专业。导师王宪昭】 

    

   2017725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