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曾江 郝欣]黄任远:与赫哲文化一辈子结缘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5  作者:曾江 郝欣

  45年、20多个采录笔记本、200多万字原始资料、150多篇论文、30多部著作……这些数字记录的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任远一步步走过的学术足迹。从江南水乡来到白山黑水,45年一转眼,当年的翩翩青年如今已满头华发,抢救、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成为黄任远一生的学术事业。

  从钱塘江到黑龙江:江南知青落户北国赫哲渔村

  1969年3月,从杭州一中毕业的黄任远(原名黄顺运)在《杭州日报》上发表了一首《怀揣宝书去边陲》的诗,随后就和千余名知青登上了北去的火车。整整四天四夜后,来到位于北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同江县农村落户,当起了农民。

  同江,是松花江注入黑龙江的地方,这里自古就是赫哲人的故乡。赫哲族人口较少,在白山黑水间以渔猎为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伊玛堪”是赫哲人传唱不绝、闻名中外的英雄史诗。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步入赫哲渔村,50岁以下的赫哲人几乎不会讲赫哲语,会唱伊玛堪的更屈指可数,因此,抢救赫哲族民族文化成了紧迫任务。

  黄任远起初听不懂赫哲语,为了与赫哲老人交流,他开始下硬功夫学习,一有空就反复背诵,念念有词,“莫日根是英雄,阔力是神鹰,圣开列伊尔嘎是迎春花,阿玛是父亲,那尼敖是民族自称……”不到半年,黄任远就记录了三四千个赫哲语单词,还编成一本自用的赫哲语口语词典。

  那时,黄任远经常到赫哲老人家里访问,采录他们口述的伊玛堪、神话、传说、故事、民歌等。随着对赫哲文化了解的深入,他开始把这些采录内容寄至各地报刊发表。

  就这样,黄任远结识了赫哲族的著名伊玛堪歌手吴连贵、吴进才、尤树林、尤金良、葛德胜等,在民族文化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青年,与赫哲族老歌手们成了忘年交,并从此和赫哲文化一辈子结缘。

  从知识青年到宣传干部:奉献青春采录伊玛堪

  1975年10月,黄任远调到佳木斯市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不久后担任同江县广播站副站长,后来又担任中共同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在党的宣传岗位工作的十余年里,他完成宣传工作之外的精力都用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工作上。

  十余年里,他采录了吴进才唱的《尤虎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吴连贵唱的《木竹林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等,尤树林唱的《马尔托莫日根》、《射日莫日根》等,尤金良唱的《希特莫日根》、《坎特莫日根》等,葛德胜唱的《香叟莫日根》、《吴胡萨莫日根》等。这些记录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后来陆续整理发表在《伊玛堪》、《黑龙江伊玛堪》、《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伊玛堪集成》等著作中。

  从采录者到研究者:抢救伊玛堪成为毕生学术事业

  黄任远在民间文学采录上取得的成绩使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1987年5月,他调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27年来,黄任远发表的专著、合著、编著达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 《赫哲族文学》、《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等。其著作曾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等,多部作品被译成英语、韩语、日语等。他也应邀赴俄罗斯、日本、韩国进行学术访问,向国外学界介绍中国学界对于伊玛堪的采集和研究成果。

  黄任远2007年3月退休后,在伊玛堪研究之路上“退而不休”,老骥伏枥。在哈尔滨拜访黄任远时,他告诉记者,最近将有三部学术著作《伊玛堪研究史》、《伊玛堪歌手吴连贵研究报告》和《伊玛堪与赫哲人田野调查》陆续出版。

  45年来,黄任远不忘“笫二故乡”,常去赫哲乡村访问调查,给上级有关部门写建议,他撰写的建议《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迫在眉捷》、《关于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回望和建议》、《关于保护伊玛堪文化遗产的建议》等,受到各级政府重视,为伊玛堪等赫哲族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位哲人讲过,‘珍惜历史遗产,肯对历史负责的人才会被历史所珍视;尊重人类文化,推进文明进步的人才会为人类所敬重’,我把弘扬民族文化,把研究和传承赫哲族伊玛堪作为我毕生的学术事业。”黄任远说。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09月04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