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凤英送给笔者的“坡芽歌书”
一幅美丽的歌书
友人发来一张照片,几只手拉起的一块土布上画满了红色图画符号。“你没来参加
我的会(我因随自驾游车队进了西藏而错过她主持的一个会),亏了吧。会上又看到新发现的一种女书。你是研究女书的专家,写篇文章比较一下吧。”真是有些遗憾。
查查网上,会看到这样美丽的描绘:这是一部古老神奇的歌曲,她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唯一一部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这就是壮民族优美的篇章——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这样的宣传语言固然优美,但诱惑我的是坡芽歌书是不是另一种“女书”?坡芽歌书的符号是不是文字?这“与东巴文相媲美的活着的图画文字”,是怎样记录语言的?
2007年岁末,为了弥补遗憾,完成这篇“作业”,对这种奇特的“文字”探个究竟,笔者和友人在坡芽歌书主要发现者、整理者刘冰山(富宁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陪同下,一起去当地调查,也作为中国民协女书专业委员会和稻作专业委员会的一次联合田野考察。
我们取道广西百色进入云南。富宁县隶属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地处滇桂交界珠江上游右江流域,与越南毗邻。这里的山地水域曾是壮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义的红色迂回区。坡芽村所属的剥隘自古是西南边陲重镇(李方桂曾发表过该地语言的调查报告1944、1957),可通舟直达南宁,为两广与云南通商要口。现在富宁县城街头最醒目的标语是:“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壮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鲜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和以“那”(壮语稻田、水田之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富宁壮族也因此被称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书》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记录的壮语是同百色地区一样的壮语北方方言。
在车上,刘部长拿出他们初步整理出来的装帧优美的《坡芽歌书》讲了起来。原来,2006年2月底为配合壮族文化电视纪录片《丽哉勐僚》(美哉!我们壮乡)的制作,富宁县文化干部在坡芽村搞摸底调查时发现这幅“歌书”。一位歌手在唱歌时,不好意思地说,等一下,我看一看歌书。于是文化干部看到的是画着物象符号的一张纸。而这位歌手记的仅仅是对歌中自己唱的一部分。追问下去,原来全套“歌书”的主人是同村39岁的农凤妹和她37岁的堂弟媳农丽英。这部完整的歌书共有81个符号,代表81首歌。这位歌手的歌书就是从那里抄来的。
这81个符号是怎么记录81首歌的?为什么只有81个符号?有没有82、83个乃至更多?这些符号是文字吗?是怎样传承使用的?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一连串问题的我们决定不去县城,从百色直奔“开满鲜花的山坡”——坡芽村。
仙人掌汁“写”出的“字”
一路崎岖蜿蜒在悬崖边上新修的略带蓬松的土路,我直担心,下雨了怎么办?夕阳余晖中,我们终于看到群山环抱中的坡芽村,果然是坐落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路上一些中老年妇女伫足,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外来客(刘部长说,自坡芽歌书被发现,我们是第三批进来的外面的人)。突然我看到一张熟悉的笑脸,灿烂的笑容托衬出两排黑黑的牙齿(典型的古代百越人遗俗),这不是网上照片上那个染齿女人吗?刘部长和她们打招呼,原来她们是去女儿家。坡芽村口,一个亭子(刘部长说这是寨子公共议事的老人厅)里有一些人,他们拿着一个名单在议论村里的什么事情。亭子檐下横木上挂着一排满是牙齿的野猪上下颌骨。村里老人说这是占卜用的,还做样子给我们看。这里有很多野猪?他们从前打猎?
我们径直来到歌书主人农凤妹的家。坡芽村现有57户人家,278人,全是壮族。听老人讲,先民大约200年前从广西坐船来此地,至今已有7代了。他们现在以种田为主,偶尔有人打猎,也仅是野兔、山鸡一类。年轻人许多出去打工了。这里距县城100多公里,地处深山,2005年刚刚通公路,以前是羊肠小路。极少受外来文化影响,至今依然完整保留着壮族传统的习俗礼仪。
不一会,农凤妹的弟媳农丽英也来了。我们迫不及待地请农凤妹、农丽英给我们展示坡芽歌书。她们拿来一小块土布,开始为我们“写”(这里用的恰恰是这个字的本义)歌书。姐姐用一个削尖的竹棍,在土布上像绣花一样地画,妹妹在旁边拿着“墨瓶”———竟是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的仙人掌果实!想不到竟是坡芽歌书的天然墨水瓶!在壮家女竹削笔下,那红红的仙人掌果汁,盛开出一个个“仙人掌花”——活脱脱的物象图画符号,描绘着荡气回肠的壮族美丽情歌。戛然而止,那块土布太小了,只“写”了十几个“字”就没地方了。真遗憾!后悔没带一大块布来。
奇特的“文房四宝”,这真是一幅纯天然的“绿色歌书”。
那位被发现的“看歌书”的农加平和另一男歌手农加兴也来了。这四人现在是唱壮族山歌的搭档,经常被请到县里州里去赛歌,为外边的人演唱。饭桌上几杯酒后他们即兴唱起坡芽山歌,曲调优美婉转,很好听。他们说坡芽歌书可以用十几种调子来唱。
夜深了。我们分别住在农凤妹、农丽英的家里,我们在地上画,促膝谈,一直聊到凌晨两三点。早上,迎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她们商量决定,送给我们一幅珍藏的完整歌书。
农凤妹从她住的屋子里拿出一个竹筒,倒出一卷土布。展开后,一块大约宽一尺、长二尺的土布上面,画满了红色图案。农凤妹介绍,这就是她们全套完整的歌书,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这块布上的81个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每个图案即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物象描绘记录,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农凤妹说,家传的歌书,她只知道是祖母留下的。小时候学唱山歌时,老人便手把手在地上教她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符号便深入心中,每唱一首歌,脑子里就会有一幅图案,这种记录山歌的方法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反映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互相考问的智慧。阅读方式:从右向左,由上至下。组歌以五言句为主,每首歌四句到几十句不等,独立成篇。可用不同曲调变化而歌。歌书以“月亮歌”开头,一位亮丽的小伙子在皎洁如镜的月光下唱起求爱歌,述说自己的孤独。聪明的姑娘用种种方式来试探、选定自己的心上人。男女对唱,开头男的一连唱两首,后来一唱一和,你来我往,反复交流,倾诉衷肠,相知相恋,誓死不渝,并相约白头偕老。绿头鸭(鸳鸯)、紫梅、想你想得死去活来、同桌吃饭……,肠相结,绳相搓;最后手拉手,心连心,如同竹笋根连根。生生死死,刻骨铭心,荡气回肠。刘部长说,听懂壮语的人会落泪的。
目前坡芽村从老到少都能唱山歌,还有20多人能够认读图形符号唱山歌。农凤妹和农丽英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她们品行端正、知晓礼仪、能说会道,在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充当着迎送新娘礼仪中领唱和司仪的角色。山歌依然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流方式。
“坡芽歌书”是文字吗?
如果到网上查的话,已有报道用“图画文字”、“活着的象形文字”等形容“坡芽歌书”,似乎已把它定义为文字。但是人们还是要提出许多问题。例如我们后来又请发掘整理小组的全体成员到清华大学做了专题讲座。在现场:
同学1:文字应当有固定的形音义,“坡芽歌书”是一个符号记录一段对话,那究竟是不是文字?为什么要定义为文字?为什么一定要把“坡芽歌书”指向文字,而不是图像?
同学2:从形态来说是早期图画文字。但图画文字也可以表示很多生活内容,“坡芽歌书”是不是太狭窄了点?从这个功能上说,它是不是只是一种符号,而不是一种文字?
同学3:“坡芽歌书”之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用什么记载的?汉字可以组词,有再生能力,那么“坡芽歌书”有没有这种能力呢?
的确,传统文字学对文字的要求:第一,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即无遗漏地一一记录语言的词(包括实词、虚词),即字符与字符要有联系,可以组词成句;第二,有固定的形音义。每个字符可以重复使用;标记与被标记固定。第三,文字一定是社会“公器”。使用者要有编码与解码共识。
坡芽歌书如何记录语言的?这是考察坡芽歌书是不是文字、文字性质的关键所在。
我们先考察坡芽歌书符号的功能,即图符与语言的关系。经过对坡芽歌书的符号逐个考察,根据翻译的题目和唱词,看到歌书81个符号标记的语言单位有词、词组、句子三种:
【词】49个(基本分两大类:自然26个、人文23个),占60.49%;如:1月亮(见图1)8孤独人1独生子(见图2)等。
【词组】13个,占16.05%。偏正词组12个(其中10个数量词组),并列词组1个。如:4两只鸳鸯(见图3)30七日(见图4)等。
【句子】19个,占23.46%。如29想哥妹厥昏(见图5)73下雪(见图6),等。
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不就是源于生活的文字发生图解吗!原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已经有一些相对固定图符可重复使用;有的独体“文”可以合体成“字”。(见表一)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在歌书中显而易见。例如:(见表二)
具有一定区域的社群流通性、共识性。
因此,坡芽歌书初具文字的某些特征、某些功能;是文字早期雏形。
从东巴文、水书看“坡芽歌书”
既然坡芽歌书一个图符代表一首歌,那是不是篇章文字呢?当我们认真研究之后,发现这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文字记录语言的最大单位是什么?对于这类原始性文字符号,我们自然想起以东巴文和我们刚调查解读过的10本水书等作为参照物。
坡芽歌书的81个符号,记录名物词1词组的有62个约76%,含有动词的我们作为句子处理,有19个约24%。每个图符,仅仅是作为记号、关键词、标题,帮助记忆,标识、提示一首歌的内容。有时用于起兴、比喻、借代、反衬、谐音暗喻;或白描式的直白表露、直叙场景,等等。
文字除记录语言之外,作为符号还有标识、提示、记事、凭证、艺术、魔咒等功能,这些不一定与语言一一对应,特别是图符文字。有时坡芽歌书图符所标记的不一定是关键词,仅仅是一些用比兴等提供联想、约定作为标记、提示因此,坡芽歌书的一个图符直接对应不是一首歌的歌词内容、整个章节,而仅仅是一个物象概念的词语;再由这个词语提示一首歌。也就是说,一个图符记录的不是篇章,而是词1词组,或句子,因此不能说是篇章文字。即坡芽歌书记录民歌的方式是:
图符——词句——篇章,不是图符——篇章。
一个字符作为提示性引导词,引出没有写出来的一句话、一段话。这里我们想起水书解读中的一个难点,与之相类似。这种字符在水书被称作口诀字。
2008暑假,清华大学水书SRT(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成小分队,到贵州黔南荔波、三都等水族地区,在当地水书先生指导下,进行清华大学馆藏10本水书的翻译和解读工作。在校时已经利用《水书常用字典》(韦世方2007)进行了初译,90%以上的字都可对译汉字,但整个句子、整篇水书文本还是不懂。这不仅因为水书是一种宗教用字。和水书先生面对面、一对一地请教翻译,才知道,恰恰是90%之外的10%是最难翻译的,一个图符水书先生会吟读许多内容,甚至是一个仪式程序、某一段祈福驱邪的咒语,有的长达十多分钟,可称作一个篇章了。这种没写出来的部分被称作口诀。这类图符,东巴文也有,有学者称其为“引导字”(姜竹仪1984)。坡芽歌书记录物象词语的图符也属于这类“引导字”。
那么,这类引导字符,是篇章文字吗?它自身,仅仅是一个词1短语,但其功能却是引出一串词语,展开一段内容。因此,这类引导字,是原始文字、不成熟不完善的文字体系共同的现象。坡芽歌书告诉我们,一个图符可以标记语言的词、词组、句子,标记最大的语言单位只能是句子,不可能是篇章。如果形成篇章,那就需要像东巴文那样,多个符号(词、词组、句子)组成一幅一幅连环画,类似的还有尔苏沙巴文(孙宏开1982)等。一部经书,一个完整的叙事,要靠十几幅、甚至几十幅这样的画面组成连环画。
相比之下,坡芽歌书还没有达到用符号组合成一段话,表达一个篇章。坡芽歌书的每个符号单独使用,不能连缀,标记语言单位最大是句子。
特别指出的是,东巴文中已经有纯标音的假借字,以及由形义图符和假借标音图符组成的形声字了;而坡芽歌书没有,所以形态更原始。
单纯以形表意的坡芽歌书81个图符已初具文字某些特征和某些功能,但不能与语言系统配套,只能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构型手段,记录孤立的词、词组、句子,不能全面记录语言。仅仅是文字萌芽阶段的一种辅助性帮助记忆、记录民歌的原始方式。
因此,坡芽歌书,以及东巴文、水书等,给我们带来一串思考,什么是文字?文字的类型?广义的文字概念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被某社群成员为记录语言中词、词组、句子而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有固定的形音义,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即无遗漏地一一记录语言的词(包括实词、虚词)的是成熟文字,其代表为甲骨文。
“坡芽歌书”只有81个图符吗?
坡芽歌书总数只有81个图符吗?每首歌只有一个图符吗?每个图符只有一种解读吗?
坡芽歌书图符形体相对固定,可以重复使用;但在使用与解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同名异歌。拿歌书图符给邻近其他地方的壮族看,能识读并唱出相应名物的歌;但要注意,例如月亮歌不只一首。
2.同符异读。图符解读的不确定性:如第2个图符(见图7)是星星还是石头?因为第1个符号是月亮,很容易想到星星。我们看到最早翻译的手稿就译成了星星。其实是小石头堆。
3同符歧义。这也是解读的不确定性。如第78个图符(见图8)田地,“若得妹为妻,无田我垦地,旱糯香又粘。”歌书原意为“只要我们在一起,没有田,种地也可以幸福。”但孤立只看这个图,也可以解释为“又有田又有地。”即一图多解,一符多义。
4.同义异符。反过来讲,一首歌的图符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坡芽歌书也存在“异体字”。笔者见到几个版本,大同小异,如第66图符(见图9、10)房屋等,这些不影响交际。但第67图符(见图11)(笔者手中的)(见图12)(网上的),就很容易发生歧义。前者据唱词译为“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而据后者有解释作“男女主人公骑在马上,奔向自由,去领略自由恋爱的甜蜜。”
5.同符异构。有时,一个图符可以解读为词组,也可以解读为句子:第29图符(见图5)晕死的人1想哥妹厥昏(爱哥揪心痛,想哥妹厥昏。妹死席上横,昏死七八天。……想哥又复活)。
这些问题正是用图符手段标记民歌的特点所决定。因此,这种引导字、关键词式的标记法,编码与解码要有约定性,即唱歌内容是约定俗成的。
那么,坡芽歌书流行地区、使用范围有多大?81个图符之外还有其他符号吗?
坡芽歌书流行于坡芽村及周边几个乡镇十几个村庄的壮族社群中。据刘冰山、黎盛根讲,他们坡芽歌书专题组曾做过以坡芽村为圆心,以10公里为半径,向外进行流传范围的调查。多数老歌手特别是女歌手都曾普遍使用图画符号记录山歌,识别出的80%左右与歌书所载山歌内容相符。笔者访问的当地壮歌专家也说,早在2004年组织民歌大赛时,就有歌手用其记录壮族民歌。常常偷偷从口袋里拿出来看看。我们访问当地一些从事宗教活动的摩公,他们说从前的用书上也有类似图符。农丽英也为笔者画了一些图符。其中有歌书“异体字”,也有标记其他事情的符号。
调查结果说明,使用歌书符号在当地比较普遍,特别是不懂汉话、不懂汉字的壮族群众,但不一定系统成套,比较松散、灵活。壮族民歌有农事歌、祝婚歌、祝寿歌、祝酒歌、手巾歌、迎亲歌、同年歌等。坡芽歌书仅仅用于谈情说爱。按发掘者、整理者的话讲,坡芽歌书是一部有固定的“套路”的情爱教科书,是用歌声相识、相知、相恋的一部经典教材。
从文学上看,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当然更多的是情感的真挚表达、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我们从壮族情歌的质朴,看到古诗的风貌,民歌的生机;还有赋比兴的娴熟运用,表现手法自然巧妙,以及唱腔曲调优美婉转。坡芽歌书是民间爱情体验的再现、当地社会场景的影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坡芽歌书是歌诗与鲜花、智慧与诚挚、美丽而多情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形态上,坡芽歌书符号图画性极强。描画绣花是善于女红的妇女强项,惟妙惟肖的图形多为女性所为。坡芽歌书植根于壮族地区歌圩与壮戏的风情民俗、乡土文化土壤之中。
赶歌圩、唱情歌是当地每个年轻人必修课,这正是坡芽歌书流传至今的生命力所在。一套爱情组歌,用喜闻乐见的简明符号将其系统化、程式化,世代相传,基本限定为81个图符提示81首歌(唱时不一定都唱)。成套组歌,整合相传,坡芽歌书成为年轻人的求偶情爱范本。
因此,坡芽歌书是特定的壮族地区、特定年龄段的壮族群众,用来记录特定情爱场景的民歌的符号。起到了文字的某些功用,处在文字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使用者主要是女性,少数男歌手偶尔也用。其社会原因是没有文字或文字知识不够或掌握的文字不便所致。
严谨整理 审慎宣传
《坡芽歌书》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经典母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坡芽歌书给人们带来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多角度的思考。
最后,我们还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发现、挖掘、整理、报道过程中,富宁县的同志非常严谨、科学、规范,审慎地向世人介绍了美丽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材料。全县最高领导层重视,及时作出指示,先保护,再调查,同时报告有关学术单位。由懂行的人具体负责,集中优势人才。更令人欣慰的是随时请教专家,整理过程始终在最权威的梁庭望教授等专家指导下进行,避免走弯路。同时在宣传报道上很慎重,没有过热炒作。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坡芽歌书》的对译、直译、新壮文翻译及国际音标标注工作,即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前言》写得客观、中肯,体现了整理者的严谨科学态度。
我们用清华讲座的开场白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今天请来远方的客人,八千里路云和月,在靠近百色、越南边境的美丽的地方,挖掘出来美丽而神奇的一本书,叫坡芽歌书。这四位老师就是发现者、整理者,他们分别是:富宁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冰山老师(现在文山州),他是我们的同行,中文系毕业的;县文联主席黄炳会老师,县宣传部的黎盛根老师,会讲当地壮语,会唱壮歌,熟知本地文化。云南省民语委的陆保成老师,是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是目前云南省为数不多的可以用国际音标记音,用拉丁字母来写壮语的老师。他们非常严谨、科学地做挖掘整理工作。把深藏在山野里的这样一朵奇葩呈现给世人。一首一首录下来,要听很多遍,用国际音标记录壮音,再一句一句斟酌翻译,很枯燥也很艰苦。今天请来的还有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的几位民族古文字专家。这位是国家信息产业部国标委的陈壮老师,他非常伟大,把中国文字推向世界,接受国际一流的非常苛刻的专家评审。目前有十几种中国文字,包括汉字,以及新彝文、老傣文、八思巴文……,还有女书,为国家和民族做了很多事情,在国际信息平台上保护了我国的文化主权。
前不久,2009年1月,周有光老先生在他104岁生日之时,看到坡芽歌书,欣然写下“坡芽歌书,文字之芽。”是对坡芽歌书最好的定位。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字,还有许多现象、规律需要去发现探索。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