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柄在留言簿上题词:“扬名声,显父母”
刘银花(右三)带领宝卷传承人和爱好者念宝卷
范积忠在给老伴和宝卷爱好者念唱宝卷
乔玉安在念宝卷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许多地方,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2006年,河西宝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笔者同任积泉、王文仁、李贵生、刘明花等一行7人组成的河西宝卷传承人访谈小组,集中考察、访谈了河西走廊地区的河西宝卷传承人。此次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准备,同时也为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充实内容。
赵旭峰、李卫善:既是邻居,也是传承搭档
7月4日清晨6点,我们从张掖市出发,前往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考察、访谈。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赵旭峰的家。此时,赵旭峰和同为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的李卫善已经等候多时。
两位传承人同为河西宝卷(武威卷)国家级传承人李作柄的弟子。两人从小是邻居,赵旭峰经常去李卫善家听李作柄念唱宝卷,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喜欢上河西宝卷,并师从李作柄学唱。如今,两人不仅是一墙之隔的邻居,而且是河西宝卷念唱、传承的亲密伙伴。
李卫善在家中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收藏的15本河西宝卷手抄本,均是他利用农闲时间抄写的。李卫善还讲述了“文革”期间,父亲如何冒险将宝卷手抄本砌在泥墙中的故事,讲述了自己从小学唱河西宝卷的经历。
在赵旭峰和李卫善的带领下,我们满怀敬仰之心来到李作柄家中。李作柄虽已89岁高龄,但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讲起宝卷思路清晰,仍能轻松地演唱许多宝卷。
作为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赵旭峰带领访谈小组一行人参观了天梯山石窟。石窟售票大厅旁边,就是赵旭峰工作的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西宝卷(武威)保护基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创作的书画,书柜上是他主编的《凉州宝卷》《武威小宝卷》,以及他根据他和妻子爱情故事创作的小说《龙羊传》。
“经常有游客看到外面的挂牌进来,有人还会购买我的字画和小说。如果有人提出想听听河西宝卷,我就会唱一下,这也是传承河西宝卷的一种方式。”赵旭峰说。
范积忠:唱宝卷唱来“另一半”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村和大多数西部农村一样,4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城市打工,有的已经在城市里买房定居,村中房屋空闲不少。有的门前甚至摇曳着枯草,让人生出农村荒疏的感慨。
河西宝卷(金昌卷)省级传承人范积忠和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一样,坚守着这片生养了他一辈子的土地,同时坚守着对河西宝卷的热爱。范积忠拿出一个包裹严实的红包袱,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都是摆放整齐的宝卷抄本。老人无比自豪地拿出其中4本告诉我们说:“这都是我偷的。”
看到大家诧异的表情,老人解释说,在上世纪60年代,听说人民公社用来放杂物的屋子要拆除,他早就留意到收缴上来的宝卷就放在那里,于是趁无人时偷偷溜进去,脱下贴身衣服,将在角落里发现的30多本宝卷拿回了家。遗憾的是,一些有插画的宝卷抄本被担忧的家人烧掉了。
一直安静地坐在旁边的范大娘说话了:“这个包袱是我结婚那天包陪嫁的,绳子上的麻钱是外婆留给我妈,我妈又传给我的。绳子上的疙瘩是我妈亲手绾的,绾这么多疙瘩是希望我多生几个娃娃。自从生下娃娃后,包袱就成了专门包宝卷的了。”
范积忠告诉大家:“我的老伴就是我唱宝卷唱来的。”原来,当年范大娘的母亲非常喜欢听宝卷,闻得未来的丈母娘有这喜好,范积忠心中窃喜,怀揣两本宝卷就去了。这一唱,范大娘的母亲便同意了这门亲事。为了一睹心上人的真容,范积忠一次次地上丈母娘家唱宝卷,但一直没有见到姑娘。直到结婚那天,他才第一次见到满脸娇羞的新娘。可他哪里知道,每次姑娘都躲在门后听他念唱宝卷,不仅喜欢上了他这个人,更喜欢上了河西宝卷。
刘银花:女性也爱唱宝卷
刘银花是此次计划采访的河西宝卷10位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她展示了其收藏的《苦节图》《包爷断错颜查散》等18本河西宝卷。
从小,刘银花就爱听民间故事。受在青海当兵、生活的叔叔影响,她跟叔叔学会了从青海借来的手抄宝卷唱法。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她一放学就给喜爱河西宝卷的奶奶念唱。后来,她专门拜师学艺,学唱了20多个宝卷故事。
2009年,刘银花被确定为河西宝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始积极投身于河西宝卷的传承活动。公园、广场、庙会等场所,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越来越多人通过她重新认识了河西宝卷,许多喜爱河西宝卷的人被吸引到传习所。目前,她已培养了4名传承人。
洗手、净脸、上香后,刘银花开始念唱宝卷《十劝人》。几位老人有的拿着梆子和碰铃伴奏,有的在接卷,他们都是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非物质文化传习所的传承人和宝卷爱好者。
80多岁的车进福手握一本历经岁月的宝卷手抄本念唱。提起这本宝卷的来历,老人的眼圈就红了。原来,这是他的老丈人临终前留给他的,他一直珍藏至今,并且打算传给子孙。
乔玉安:熟练念唱21个宝卷曲牌
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上坝镇营尔村,我们在安居楼下见到了一个穿着旧的军式衬衫、佝偻着背、不时喘吸粗重的老人,经询问后才知道,他就是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乔玉安。
走进家门,乔玉安给我们唱起了《生身宝卷》,这是根据二十四孝故事“王祥卧冰”编写的。老人自豪地说,他给荷兰汉学家伊维德念过《生身宝卷》,得到了“竖大姆指”的赞赏,伊维德还复印了一份宝卷带回国。
乔玉安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他的念唱音调平稳,韵文熟练,呈现出一种古拙朴实的美感。原本老人的嗓音非常高亢、洪亮,自从3年前得了肺心病,连呼吸都变得困难了。
“宝卷是我的父亲留给我的财富。我现在把该抄的抄下,它们是我留给儿子、孙子的财富。”乔玉安说。
乔玉安的父亲一直喜爱念卷,也是很有名气的念卷人。父亲完小毕业,在当地算是文化人。1960年,乔玉安开始跟父亲学习念卷。当时,“破四旧”已经开始,念卷被看作是封建迷信活动。父亲是生产队的文书,白天开完会,晚上回到家,父子俩躲在屋内压低嗓音一个念卷、一个接卷,念得最多的是《紫荆宝卷》《目连生救母》《白虎宝卷》。改革开放后,乔玉安到处抄卷、念卷,他抄的卷许多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有的是埋在墙里、地下保存下来的,也有的是别人主动借给他抄,抄完后再还给人家。
乔玉安的师父名叫于加儒,是父亲的朋友。受去世父亲所托,于加儒收乔玉安为徒,把一身本领悉数传给了他。
如今,乔玉安能熟练念唱的河西宝卷曲牌有21个,是河西走廊众多传承人中最多的。访谈中,他为大家一一念唱了一遍,没想到他原本沙哑的嗓音却越唱越清爽、轻松。
当我们请老人为河西民俗博物馆的题字本留言时,老人专门换上他平日最好看的衣服,正襟危坐、屏息凝神,极其小心地写下了“博学善思”4个字。问起平时抄宝卷也是这个速度吗?老人说,从一开始学抄宝卷就是这样,因为要全神贯注,且不能出现任何错误。看着老人亲手抄写的31本宝卷和多本民间故事、小调,不知道花费了老人多少心血!
念卷时,需要有人接卷。乔玉安念卷时,他的老伴田金兰便当起接卷人。田金兰年轻时也喜欢听卷,在丈夫的影响下,她也加入念卷行列。如今,除了儿子外,乔玉安又培养了两个传承人——王明军、马世鹏,两人年龄都50多岁了。对于宝卷的传承,乔玉安忧心忡忡,他想把孙子也好好地培养一下。
(作者系河西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