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扎拉嘎 汤晓青]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28  作者:扎拉嘎 汤晓青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是一个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学科。不仅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在研究国内民族文学关系,汉学领域也日渐重视国内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由我院民文所郎樱研究员和扎拉嘎研究员担任主编,会同全国近20位专家学者撰写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1997年确定的重大委托项目的最终成果。全书分“先秦至唐宋”和“元明清”两卷,总计110万字,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方面,包纳民族最多,涉及作家和作品最多,理论探索最为广泛的一部研究专著。该书的出版,将使2005年成为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特别关注我国文学史上许多有重大意义的民族文学关系现象,并且在相当多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有关专家对《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的大部分专论,诸如“少数民族口头神话与汉文文献神话的比较”、“屈原与楚辞”、“南诏大理国多民族文学关系”、“唐宋时期西域各民族文学关系”、“接受群体之结构变化与文学的发展———论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赤雅》———南方少数民族文学魅力的生动写照”、“满汉文化交融的结晶———《红楼梦》”等,都给予很高平价。

     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脉络。汉族文学在中国各民族文学中的地位,使以往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常常会很自然地首先注意到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但是,如果只谈汉族文学影响少数民族文学,不谈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族文学的影响,那就无法确立中国各民族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并且也不符合汉族文学发展史的本来面目。现在,经过学者们的多年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族文学的影响,也日渐被展现出来。该书在探讨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影响的同时,注重研究汉族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多民族相互作用问题,注重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族文学的影响问题。书中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研究,关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关于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关于唐宋时代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关于元代中国文学变迁和北方少数民族汉文创作的研究,关于回族文人李贽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贡献研究,关于清代满族作家的汉文创作和《红楼梦》的研究,以及关于汉族作家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的研究等等,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的地方,但是当这些研究作为整体出现的时候,却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一个事实:汉族文学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不仅少数民族文学受到过汉族文学的影响,汉族文学同样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

     从国内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多年实践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重要启发,即比较文学无论在内容上,或者在方法论上,都与已往的民族文学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区别。以往民族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是以同一个民族内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编年。比较文学的范围显然不是局限于民族文学史的上述模式。比较文学越出已往文学史的思路,关注不同民族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关注在民族杂居的状态下,某一个民族的审美要求如何影响另一个民族作家的创作,某一个民族的非文学的社会意识如何影响另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学创作,以及某一个民族的作家如何通过到另一个民族中采风而获得文学创作的题材和灵感等。这些都反映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由研究中的个别性特征所决定的,研究方法和切入角度的灵活多样性。比较文学在方法和切入角度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还常常使得同一个研究项目,可以出现多个不同的比较研究角度,得出不完全相同的结论。

     二、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其他成果

     尼玛卓玛、克珠群佩的《西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通过对西藏民间文学故事中,与印度、阿拉伯、日本、蒙古和汉族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民间文学故事中,相同或相近题材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西藏自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区,藏族文学也始终处于与其他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熊柱的《〈诗经〉与广西壮族排歌排偶手法比较》,通过对《诗经》与广西壮族排歌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们所运用的排偶手法,按结构可以类似地分为连珠排、隔句排、嵌句排、递排、复排和顶针排;按艺术手法则可类似地分为比排、兴排和赋排等。同时,它们的形成原理与审美特质之间也有类似之处。王为华、黄任远的《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渗透、兼容与独立———黑龙江三小民族创作文学之比较》,从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文学创作入手,探讨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三个不同的民族如何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本民族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探讨了由于文化传统的相近,三个不同民族在交互影响中形成的文学创作中的异彩争辉、相融并进、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扎拉嘎的《蒙古比较文学传统及其现代方法论意义》提出比较文学传统概念,并认为各个民族的现代比较文学活动中都包含本民族历史上的比较文学传统,将比较文学简单地认同为舶来品是不对的。文章主要分析了近代伴随民族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蒙古比较文学传统。文章认为,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学,合理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别,实现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平等和共同的发展,成为近代蒙古比较文学的主要特征。文章指出,主张民族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这使近代蒙古比较文学传统具有了现代方法论意义,并且与同时代以世界文学概念为宗旨的法国比较文学,形成平行的比较文学活动。

     王明端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谈》,对南北朝乐府民歌进行了对比式的研究。文章指出,南北朝民歌因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族风俗、自然环境的差别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在相互之间的文化渗透中,也表现出潜隐的相似和相通之处。薛瑞兆的《宋金戏剧史稿》,在论证宋代杂剧、南曲戏文、宋代戏剧文化、金代院本、金代北曲、金代戏剧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后,特别在其第十一章“金代戏剧发展的社会原因”中,较为详细地探讨了民族融和对金代戏剧发展的意义。

     查洪德的《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是一部关于元代诗文研究的著作。著者在论及元代的学术格局时,特别关注了北方民族政权下文人的心态与精神气质,对其诗文创作的影响。著作指出,元代文化的融通趋势和在学术上的兼容精神,与元代的多民族并存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高益荣的《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在第二章“冲突与融合———元杂剧繁荣原因的文化透视”中,论述了中原以儒学为主干的农业文化,在元代受到来自大漠的蒙古草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带来中华文化的大裂变。著作将多元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作为研究元杂剧文化精神的大背景,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较为深入地阐释了元代杂剧文化精神的主要成因。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6-12-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