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沁夫回家乡参加祭敖包活动。 资料图片
从1952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起,他的名字便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重要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他是起引领作用的主力干将和领路人。他的作品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
开创中国草原文学之路
1930年,玛拉沁夫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旗(现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土力根太卜村。15岁时,一支八路军部队驻守他们村。由于部队战士文化水平低,登记战士名单的“花名册”没人能填写,连长就动员上过中学的玛拉沁夫参了军。
火热的革命生涯,为玛拉沁夫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保卫热河》的歌词是他在热河休整的间隙创作的;动员青年参军的短剧《参军去》,一创作出来就排练演出了,当时他才16岁。
1950年,《内蒙古文艺》杂志创刊,玛拉沁夫成为一名文学编辑。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玛拉沁夫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自觉地以写草原为己任的作家”。他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来自草原。1952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以头条形式刊发了他的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人民日报》称赞这篇小说“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
小说发表后,玛拉沁夫被调到北京工作。随后他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由他作词的影片插曲《敖包相会》一直传唱至今。
“那篇小说有我们那一代人的烙印:时代需要我,我顺应了时代,也紧跟着时代成长。”玛拉沁夫说,但他当时心里清楚,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自己的路还很长。于是,他向组织提出要求,返回内蒙古草原去深入生活。
1954年,经组织安排,玛拉沁夫赴草原挂职,在察哈尔盟明太旗旗委任宣传部长,一干就是3年,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上部)。1957年,该书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遗憾的是,因为某些原因,迟至1987年,这部小说才以《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之名得以完整出版。
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上人与事的迷恋,让玛拉沁夫的心始终与草原紧紧相连。他此后相继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春的喜歌》《花的草原》《第一道曙光》《爱,夏夜里燃烧》等。
“如果说我对中国文学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我走了一条开创中国草原文学之路。”玛拉沁夫说,“让中国‘草原文学’繁茂起来、成熟起来,还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心血乃至生命去浇灌它。”
两次为民族文学“上书”
1955年初,性情颇为率直的玛拉沁夫致信中国作协的3位领导——茅盾、周扬和丁玲,以“上书”的形式对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批评。
在信中,玛拉沁夫指出,中国作协忽视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的文学必然是多民族的,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中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我们从来没有听见过在作协主席团会议上有一条讨论国内各民族文学状况的议程;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作协(以及原文协)对新中国成立前或之后国内各民族文学工作情况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和写过指导性的文字。
两个月后,中国作协复信了:“玛拉沁夫同志:你1月20日的来信,已在作协第九次主席常务办公会上进行了讨论。主席团认为,你对于我国多民族的文学工作的意见,是正确的。”
至此,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少数民族文学堂堂正正地绽放在中国主流文学大花园之中。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坛正在新的春天来临之际争奇斗艳,但少数民族文学依旧是“一片沉寂”。
“我想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如若落后一步,以后就会步步落后。如果不很快扭转少数民族文学的滞后状况,少数民族文学很难汇入主流文学大潮之中。”玛拉沁夫说。
怀此初衷,1980年1月,玛拉沁夫致信中宣部,希望“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没有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就不会有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中宣部领导作出批示:“我们确应为少数民族文学办些实事,比如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比如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比如创办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等等”。
1980年5月,中国作协批准于1980年7月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创作会议;1981年举办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立即创办民族文学期刊;在文学讲习所开设少数民族作家班。
同年8月,玛拉沁夫被调往北京主持筹办《民族文学》杂志,随后担任《民族文学》主编。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1981年3月,他同时被任命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当年底,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从此,每3年一届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延续至今,该奖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最高奖。
一生与中国文学事业紧紧相连
玛拉沁夫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作家,他的一生与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与变迁紧紧相连:他是中央文学研究所(鲁迅文学院的前身)的第一期学员;他参加过1956年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作为当时中国作家代表团中最年轻的成员,他参加过1958年亚非作家会议;他从1989年至1995年连续6年担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兼书记处常务书记。
“我所有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我的潜力的发掘、开发和发展,都集中到一点上,那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给我创造了这样一个机遇。”玛拉沁夫说。
2014年,玛拉沁夫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么重要的会议,只开了半天时间,开会中间完全没有以往会议的过场和客套,如此简约、亲切,首先就表现了新一代领导人的平民化作风。”玛拉沁夫深有感触地说,“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不只是守住底线,而是应该达到高线和上线。文艺工作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不能在文化垃圾上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更不能在文艺雾霾中进行文化长征。”
2015年,已经85岁高龄的玛拉沁夫,又为新书《玛拉沁夫与民族文学》《玛拉沁夫与草原文学》出版忙碌起来。他曾在文学回忆录中写道:“我参加工作已70年,凭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走到今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报培育我的党、共和国和蒙古草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