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黎族诗人郑文秀:从诗句中触摸祖先的脉搏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5-11-24  作者:记者 梁昆

   

  黎族诗人郑文秀。

   

  郑文秀诗作《梦染黎乡》。

   

  11月14日,郑文秀诗集《梦染黎乡》作品研讨会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11月14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主办的郑文秀诗集《梦染黎乡》作品研讨会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吉狄马加,还有作家、评论家叶梅、商震、石一宁,李一鸣,赵宴彪、邱华栋、贺绍俊、张柠、石英、徐可、洪烛、刘大先、聂权、贺颖等,他们对郑文秀诗歌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讨,从诗歌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诗歌意义的文学指向、民族诗人的身份特质、民族文化对诗歌写作的渗透与影响、新时代语境下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学走向等多个维度,对郑文秀诗集《梦染黎乡》进行了阐释、碰撞与交流。

  11月14日,海南还是艳阳高照,京城却感到几分初冬的萧瑟寒意,中国现代文学馆外黄叶飘飞,馆内却暖意融融。今天这里迎来了来自祖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诗人——海南黎族诗人郑文秀的诗歌作品《梦染黎乡》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有评论家认为,作为一名黎族诗人,郑文秀对黎族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不仅深入到他的心灵、他的思想,还有他的血液中。他的诗歌,带有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南方的潮湿气息,运用族群符号的抒写,直抒胸臆。在诗人浩繁的诗句之间,别具民族的乡愁,以及诗人的精神感知。

    根植于本民族的丰厚文化土壤 

  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吉狄马加在研讨会现场谈到,今天的研讨会,是在习总书记发表“文艺座谈会讲话”一周年的时刻召开的。对一个生活在海南黎族地区的诗人作品的研讨,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作品研究,可以说是对他这一代黎族诗人的共同研讨,关于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创作导向、关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这都将是对黎族文学里程碑式的意义所在。

  “郑文秀的诗歌,根植于他的民族的丰厚文化土壤和生活文化传统中,他的诗歌是可触摸的,从他的诗歌中的一只海鸟、一片草叶、一朵云、山涧、小溪与大海等物像中,构筑了他自身的文学表达体系以及对自然的价值判断。同时他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现代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重要性,诗人在面对生活与时代的时候,有着明确的方向与态度,在当下的诗歌语境里,这是难能可贵的。个体生命的心路历程,有时隐含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作者以一个诗人的眼光与情怀,对自己民族在大时代中的历史走向进行追寻,对当下发生的一切真实书写,这是与当下更多其他民族同样可贵的精神行为,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努力保存。”吉狄马加说。

  “郑文秀的这本抒情诗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对本民族文化与人民深情的歌唱,是一个诗人自觉的使命感。” 《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石一宁读出了郑文秀诗歌中炽烈的民族情感:“作者从诗句中触摸祖先的脉搏,诗句的存在就是诗人的存在,诗人的存在就是民族的存在,而这一切又同时是一个岛屿成长的标志。”“海南岛孕育着爱情,哺育着诗歌,诗人以博大的情怀,满怀诗意地表现着对家乡的炽烈热爱。”

  《民族文学》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用“诗随心转”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特点,“他对黎乡故土的情怀,起伏在他的诗页上,读之吟之若醉酒黎乡。”赵晏彪认为,郑文秀的这部诗集,目的在于弘扬、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文化。他以黎族为背景,以一个活跃在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黎族历史发展为内容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高度浓缩了黎族发展的历史,作品描写黎族人自强不息、对生命渴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形象。

    民族精神气质成就诗作灵魂底色 

  《诗刊》杂志常务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认为,郑文秀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是《诗刊》老作者。他的这本诗集,内容上大部分是在海南黎族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上做文章,强化了诗人自身民族意识的辨识度,使诗人有了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符号性。

  任何优秀诗集,反映的都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史,人的心灵史,诗人的吟咏史。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文学理论家李一鸣认为,民族古老的文明,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鲜活表征,同时更为诗人开启了无限的诗学视野,并因此成就了诗人诗集的灵魂底色与显见的美学品格。“郑文秀的诗集《梦染黎乡》,有着一个古老民族史诗般的气质。远古洪荒时代黎族的口头文学,诞生了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与传说今天,再次养育了一个诗人的精神。他的诗歌因此极具主题的鲜明,风格的多彩,构成了独属一方的民族艺术品格。”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邱华栋说,郑文秀的诗歌创作,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汉语写作,是对黎族文化符号的诗意提炼。其中有地域经验与人生经验的抒写,诗风简洁,语言明亮、晓畅、清彻,有其独特的内在节奏,其创作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带进来,丰富了汉语写作。

  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评论家贺颖评价,诗人郑文秀以多种姿态,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情的返乡之旅:行走,俯瞰,仰望,这样天地间立体而全景的姿态,让诗歌文本有了格外的属性。在诗人浩繁的诗句之间,更别具祖先的记忆,民族的乡愁,以及诗人如真似幻的精神感知。

  当我看见这些钢筋水泥的房子/看到这个不再有牛羊的村庄/母亲,我和你一起/已被埋葬在深山的腹地/……金黄的山兰香/飞鸟喜爱的船屋……/还有/神秘的母语/你们在哪里——《时光里的母语》

  “生生不息的民族,飘着山兰酒香的神秘母语,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对古老文明的覆埋,诗人悲凉与哀伤,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呢喃,是一个诗人对族群文明有可能面临凋敝的切肤之痛,是一个赤子,对古老民族的长歌当哭。“贺颖举例点评。

    让诗作充盈黎族民歌的DNA 

  “郑文秀是一位非常勤奋的诗人,他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诗化,让自己的情绪时刻处于创作的冲动中,把许多现实的场景赋予了诗性的意义,作品情绪真实,诗作高产,这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商震对郑文秀的思考与创作的勤奋,深有感触, “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有弹性,不矫情,来自日常对话,有着黎族民歌般的韵味,于朴实中承载了诗人自身的心灵顿悟。”

  在肯定诗人创作成就的同时,商震对诗人恳切建言,今后可以对黎族民歌民谣加以更多解析思考,体会一种将“大忧伤寄托在小快乐、大哲理寓于小事物”的境界,体味黎族传统民歌中的鲜活灵动,让自己的诗歌作品充盈黎族民歌的DNA。

  李一鸣说,从某种意义而言,当一个个体以心魂的全部倾听民族的源头,此刻个体生命的心灵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史,这应该是一个诗歌生命成长经验中最为华丽的精神际遇,期待郑文秀努力寻求独特鲜明原创性,提升诗歌的哲学境界。

  吉狄马加谈到,郑文秀作为少数民族作者,他对汉语有着较准确的把握,对诗歌创作经验也有着自觉的思考与吸纳,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表达。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在如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类意识、以及更为广泛的认知价值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对研讨会作了概括总结,这次黎族诗人郑文秀诗集研讨会的召开,其文学上的意义不言而喻,也让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感到欣慰与欣喜。郑文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诗人,是作为黎族文化的传播者,走出海岛,走向更大的世界,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在诗歌的王国中,黎族诗人郑文秀用他坚实稳健的步履,犁出一片春华秋实。文学的追求从无止境。叶梅用深情的语调说,“致敬一个诗人就是致敬一个民族,他的诗作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意味深长的启示和感动,郑文秀诗歌创作有着更为宏阔的美学前景,因此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充满期待,期待有更多的精良佳作诞生。”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2015-11-2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