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茅盾: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导师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9  作者:崇巽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还以极大的热情评价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作品,扶持新人。茅盾文学奖中,涌现了不少少数民族优秀作品。

  作为新文学创作最早的扶植者和评论者,茅盾不但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还以极大的热情帮助青年作家成长。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民族和文艺政策指引下,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茅盾写出了数万字的评论文章,评价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作品。因此,有人说,茅盾是文学百花园中的园丁。少数民族青年作家更是受到了茅盾极大的鼓励和关怀,他们称茅盾为“我们的导师”。

  茅盾曾说:“为了培植文学新军,光是刊载几篇青年的作品还是不够的,应该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可以刊载优秀的作品,并好好地解释一下,它们的内容怎样?修辞怎样?”新中国第一代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学者王瑶在《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一文中说:“茅盾能敏锐地看出一个作家的特点,看出他的贡献,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

  茅盾总是以作品为依据,评价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他的评价准确、深刻。他在《一九六○年短篇小说漫评》和《读书杂记》里,对蒙古族作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做了透彻精辟的讨论。茅盾的评价有两大特点:一是逐句逐段地分析人物性格,二是明确指出了李准塑造人物的方法。

  茅盾对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爱护和培植,广为人知。1962年,玛拉沁夫把自己的小说集《花的草原》寄赠茅盾。不久,茅盾就发表了十几篇细致、恳切的评论文章,并对玛拉沁夫的创作做了概括性的评述:“民族情调和地方色彩是浓郁而鲜艳的”,“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对此,玛拉沁夫激动地说:“茅公文章精辟的论点,自然对我们有极大的教益,就只说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值得我永生记取。”

  茅盾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要发现新秀,他就伸出扶携的手。彝族作家普飞写的《门板》、锡伯族作家高凤阁写的《垫道》、维吾尔族作家阿·吾甫尔写的《风暴》等,都被茅盾称为“一鸣惊人的小小说”。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他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依然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如《夜读偶记》、《读书杂记》、《论短篇小说创作》、《茅盾文艺评论集》等等。这些作品用笔犀利,指明要旨,字字珠玑。

  在茅盾这位“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导师”的指导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继往开来,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茅盾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茅盾文学奖,自1981年以来已经举办了八届评选活动。其中的许多获奖作品,如蒙古族作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回族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等,堪称当今我国少数民族作家优秀作品的代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年8月19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