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自北方草原的乡愁
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散文的民族志书写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1-24  作者:王艺涵

  缘起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一个学术会议,地图上一个陌生的小小标志变成了我一个梦绕之地。从返回内地的那一天起,祁连山腹地的那片高山草原就化为心中的一层乡愁,就像是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我的一个故乡。不由得找来裕固族作家、学者的著作阅读,以期在钟进文先生的《中国裕固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铁穆尔的《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星光下的乌拉金》和达隆东智的《悠悠牧草地》《雪落腾格里》等著述中再次感知那片草原。当我翻开达隆东智的叙事散文时,一种乡愁从他的文字中升起:

  我心底常常泛起一丝苍凉的忧愁,那是北方草原一缕浓郁的乡愁。它常在银子般发亮的月夜悠悠响起,像风一样呼呼掠过星光闪烁的冬营地,像雪花唰唰飘落般脆响,令我浑身哆嗦、发寒,心口郁闷、忧虑。我不由得想起乃曼人最偏远的山峡谷地,那一座座青幽幽的山峦,一片片陡峭的褐色洼地和黑色森林里挎着锃亮猎枪的狂野人们。他们是一群自由自在的游猎者,是那片草原和群山的游牧者。他们与祁连山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

  达隆东智这些发散着草原气息的感性文字,丰富着我从裕固族学者的历史叙述中获得的认知。在裕固族的语言里,“乃曼人”是跨越族群边界的“游牧人”的一个统称。裕固族学者钟进文先生在为达隆东智《雪落腾格里》所作的序言中写到,“在古代突厥人时代,裕固族先祖就有了突厥文、回鹘文,而且拥有了像鄂尔浑叶尼塞碑铭那样的史诗性书面文学作品和敦煌出土的颇具规模的佛经文学作品。之后由于裕固族游牧生活的特性和不断的迁徙,致使书面文学未能广为传播。但是裕固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等,民歌尤其独具风格。保留着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生活观念等诸方面的原始素材。”

  在达隆东智既是散文又可以视为小说的叙述文字中,他描写着自身亲历的牧人生活世界,也追溯着民族历史、文化之源和神话传说的世界,对尧熬尔(裕固族自称的译音)文化根脉进行溯源,裕固族人认为无论是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回鹘人还是古代蒙古人都是他们的先民,数千年来和中亚诸多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语言特点,裕固族有讲突厥语的游牧群体,也有讲蒙古语的群体;他们民族的地理位置以祁连山(腾格里杭盖)为分界线,连接着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蒙古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裕固族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体现。在信仰上,裕固族有着游牧民族所信奉的萨满教,属于某种通灵的信仰,也信奉蒙古人的长生天;同时它受藏族文化的影响,东迁后改信藏传佛教。在达隆东智的蕴含着古歌韵味的民族志书写中,裕固族从生活、习俗、信仰、语言上都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但在达隆东智看来,对自然灵性的原始信仰迄今仍然是深藏在游牧人心中的文化基因。

  游牧人对自然的崇拜不仅是一种原始的虔敬意识,也是一种植根于生命深处的情感,由于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与迁徙,“乃曼人”的气质中总是隐含着对自然的一种忧郁的乡愁之情,从内在气质层面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裕固族作家、学者铁穆尔也有相似的看法,“他们(尧熬尔)的子孙把周围其他民族和人民的习惯和语言像自己的一样彻底接受下来,但他们绝不会把怀念自由草原的灰烬从心头掸掉”。在《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一书中铁穆尔这样写到,“艰苦、繁忙、异常的游牧生活,寒冷酷热的高山大河,草原的盛衰,导致了牧人迁徙无常、居无定处、生存艰难。所以游牧人的历史记述往往很少,游牧人的历史记述常以史诗形式,游牧人的文学多以诗歌的形式著称,游牧人的艺术则以音乐舞蹈驰名。”与之相伴,裕固族人也拥有三种主要表达自己的方式,一是歌唱,他们用歌声来表达被遮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歌唱源自他们抒情的天分,也是裕固族口头艺术的精华部分;二是痛饮美酒;三是用文字来抒发他们心中的感情。这个群体中的达隆东智则是一个兼备三种表达方式的草原“乃曼人”。

  哈布尔·达隆东智自觉地作为乃曼人后裔而进行文学书写,在辽阔无边的亚欧大草原上,数千年的岁月更替中,游牧人(乃曼)犹如候鸟般在草原迁徙、辗转、繁衍生息,构成了波澜壮阔的草原历史和绚烂的游牧文明,也在他们的观念和感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形成他们对族群文化的认知。

  乃曼人的姓氏也是用地名方式来命名的,尤其是用冬季牧场命名的颇多,哈布尔这个名字就取自达隆东智童年时曾经居住过的哈布尔营地,哈布尔是尧熬尔人母语中的春天的意思。在达隆东智的民族志书写中,大自然笼罩着温情的薄雾而又时常显露出严酷的面容,正如草原气候、草原生活通常是严寒与酷热的交替。自然给予尧熬尔人以生命体验的教化与品格的锻造,哈布尔营地风雪肆虐,即使在春天也不免寒冷侵袭,“哈布尔的雪哺育了千千万万的生命,浇灌着古老山川里的一草一木,畜群和野兽渡过了生死难关,焕发出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草原自身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对生命的优胜劣汰,是哈布尔季节遵循的规律……哈布尔营地赋予了牧人最顽强的生命力,赋予牧人最高贵的平和。它为草原赢得高贵的品格,塑造纯粹的人性。没有经历过哈布尔的牧人,不会知道草原是肆虐的、大自然是无情的,不会爱惜崇山峻岭的一草一株,不会珍惜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尧熬尔人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早已将大自然的馈赠——草原、群山、森林、营盘、湖滩、河流与水源——视为牧人繁衍不息的根脉,在生命感受里与腾格里杭盖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在达隆东智笔下,原始森林地带的植物与雪豹、黑熊、岩羊、白唇鹿、狼和鹰等这些动物一样,都是汗腾格里赋予的生灵,被寄予了古代萨满巫师的灵性。达隆东智讲述了一些具有民族志意义的故事:一位杨哥部落的中年人砍倒了汗腾格里神灵的苍树,触犯了禁忌而突然患病身亡的故事;在他探访熬鲁玛牧草地时揭开了挚友的秘闻,纯粹而直率的华罗年轻时误闯了古代勇士围猎的牧场,意外带回了三头样子奇特的野牛犊,尽管他像对待刚出生的孩子那样悉心喂养,但是牛犊无一存活。随后华罗老人接二连三地失去家人,一生命运坎坷凄凉,他自认无意中伤害了神灵,而遭受上天的告诫和惩罚,并将这种痛苦深深地藏在心里,酒醉后才向哈布尔吐露。故事透露出已是风烛残年的华罗老人难言的苦衷。正如古代游牧人流传下来的谚语:“人无可动苍天的草木一株,枝丫一束,无可猎杀苍天的生灵一只,是属于你的,神灵一定会赋予你的。”尧熬尔人在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中体味着自然赋予生命的意义,遵循着自然和原始信仰的教诲,恪守着游牧人的习俗规范、规避禁忌,守望着古代游牧人残存的文明。乃曼,意为牧人,这个曾经响彻北方游牧大地的名字——

  如今,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的游牧部落体系,而是被疏散在一个个行政村落里;它不是英雄时代的那个族群,而是夹杂在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中的一些零零散散的牧人。

  在达隆东智看来,不论是尧熬尔人中的牧人、蒙古人中的牧人、还是哈萨克人中的牧人或藏族人中的牧人,乃曼表达着因游牧才拥有的一种共通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自然建立了一种更具有亲和力的关系。这是少数民族书写中特别丰沛的意义资源,达隆东智如此描述他的家乡巴彦察汗(古称巴彦珈琪),那里屹立着古代萨满时期的鄂博。巴彦有着富裕、幸福之意,珈琪意味着圣者、智者,意味着某种神圣的教导。他们从出生就受到自然的厚爱,圣地的启迪,故乡的教化。“尧熬尔人中流传着珈琪阿瓦的故事:传说人的天性、善恶丑美都由珈琪阿瓦指定,最初珈琪阿瓦是怎样教人的,最终人就是怎样生活。”他认为人的天性、智慧、善恶与美丑都是他生活的这个地方给予的,所谓这个地方从小里说是故乡,远望就是天地万物,他们把天地万物当作心灵的导师。所以才有尊崇自然、敬畏生灵这样一种情感和文化表达。尧熬尔人对祁连山固有的生灵、对草原和大自然的感受,一种萨满教的万物有灵的体验,都弥漫和凝聚在达隆东智的《悠悠牧草地》和《雪落腾格里》的书写中。这些抒情叙事的文字中闪烁着草原、雪山、苍穹、月光的阴翳,闪烁着游牧人超然的生死观念及其自然智慧。

  达隆东智感叹着,“乃曼,一个古老而又底气十足的名字,像闪电划过苍穹,弹指间消失在蔚蓝色苍穹中,让草原的子孙们孤零零哀伤,慢悠悠度过万籁俱寂的黑夜,在那个弥漫着星光灿烂的冬营地孤独和怀念。”或许,他担忧的还有将与之一同消失的——尧熬尔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灵性,那种如萨满般的禀赋,接受蔚蓝色苍穹的启迪,与苍穹对话或自由抒发的心灵独白,在一首首古歌中聆听游牧人的秘史,或在群山与草原上倾听自然给予心灵的震撼。“乃曼人拥有广袤的群山和草原,那里繁衍生息的黑熊、雪豹、褐色雄獐、白唇鹿,被苍天赋予了惊天的灵性。人们从自然的悄声中聆听苍天的耳语,启迪萨满圣神的神灵。”

  达隆东智的文字中也时常闪过不免流溢着乡愁的疑虑,始终和草原融为一体的尧熬尔人,伴随着游牧生活方式的消失,腾格里的草原群山是不是他们最后的避难所?对于现实发生的由于人的贪婪和逐利招致的对祁连山生态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毁灭性的破坏,构成了对族群生存之根基的致命打击,给牧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忧虑。有时他感到迷失而又困惑,从零零落落的小游牧部落出发,眼望着被耕地和矿区日渐蚕食而缩小的草原。

  我思念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欣慰地呼吸大自然最干净的空气,希望一次次投生到那落满草地的山峡里,用生命一丝丝光亮,像佛陀下闪烁的酥油灯,照耀着自己走的那段迷途般的路。

  这些描述与感慨使得达隆东智的抒情文字读起来总有一种苍远而忧郁的古歌气质,回荡着对乃曼人质朴天性的留恋,对草原世代相传天籁之音消失的惋惜。

  达隆东智对自然的挚爱深入生命体验,也深入他特有的感觉方式与话语方式。自然已经不仅仅是达隆东智笔下描写的对象,也构成了他的修辞方式,像“风吹过一样的干净”,像“霜雪一样的洁白无瑕”,“银子一样的月光”,“被雪下得发白的夜晚”,“被金子样的光气照亮后,发黑的草地会萌发出盎然的生机”。不仅他描写的对象是自然之物,他的修辞结构也来自于自然,这些表明自然秩序深入了他的感觉领域,有如草原和汗腾格里赋予他文字的一股灵气。

  达隆东智的抒情叙事就像游牧人的古歌一样,传递着世世代代牧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灵的敬畏,传递着不朽的信念也传递着人类对大自然永恒的乡愁,这份思索与情感,不仅属于裕固族,也属于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人类。

文章来源:《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 2020年10月16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