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评李健彪的《达浦生评传》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1-24  作者:米寿江(回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李健彪先生28万字的报告文学《达浦生评传》(此书为2014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因达浦生大阿訇是南京人,加之李健彪先生也曾来南京查阅资料和调研,我作为时任南京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参与了全程接待和安排,故了解《达浦生评传》的写作过程,并有幸第一时间获赠此书,阅后颇有感慨!

  众所周知,文学的本质是人学,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将个体的人与整个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而影响人、教育人、启迪人生,一直是文学的主要任务。《达浦生评传》以章回体创作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少数民族爱国宗教人士的典型形象。

  达浦生(1875—1965)是中国伊斯兰教现当代的大阿訇、知名的民族教育家和具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活动家。抗战期间,64岁的他自费赴海外宣传抗日,历时8个月,受到埃及国王、沙特国王和巴基斯坦国父的接见,发表了长达100多页的《告全世界穆斯林书》,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筹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伊斯兰教经学院,并两次担任中国朝觐团团长,82岁时以周总理顾问的身份出席万隆会议,后又多次率团出访,扩大了新中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受到毛主席的多次接见和高度评价。位于南京的达浦生纪念馆,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1年又被国家宗教局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达浦生是一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强、又非常爱国爱教的大阿訇。抗战爆发,他说:日寇屠杀中国人时,不会区分你是回族还是汉族,所以只要是中国人,都应奋起抗日。1938年2月,当埃及国王法鲁克在王宫接见并宴请达浦生时,达浦生对国王讲:“我整个中华民族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咸存玉碎之心,不为瓦全之念,日本虽强,亦不能占我片土,制我民心。中国的回教徒,也如非回教徒一样地热爱祖国,抗御暴敌,不愿为日本人之奴隶。或直接持戈参战,或努力于后方工作,携手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国王听后赞叹不已,明确表示全力支持中国抗战:“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回族群众高涨的抗日热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194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回民文化促进会,由林伯渠、谢觉哉和边区回族各界人士30余人担任理事,发扬回族优良文化传统,共同致力于抗战救国大业。

  在《达浦生评传》中,有名有姓的回族人物将近200位,尽管许多回族人物今天已经鲜为人知,但作者通过对达浦生生平的回顾,不仅展现了达老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且真实再现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社会百年变迁的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回族人民热爱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感人事迹,书中披露的许多细节令人难忘。比如,1938年7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受各界救国联合会委托访问埃及,他在《海外的故事》一书中写道:“他们(指达浦生等人的学生)所进的学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爱资哈尔大学……他们在勉强的生活费中,还提出一些钱,在海外对侮辱祖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强烈的抵抗宣传。”陶行知还写下了他最受感动的场面:“到了埃及,还有一件事是我印象最深的。在尼罗河畔阳光笼罩下的金字塔下,一曲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向沙漠的边际去。这是三十一个中国回教徒留学生发自内心的歌声。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古老的沙漠里,听到我们民族的吼声……”陶先生被海外回族学生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巍巍金字塔,浩浩尼罗河。法老如犹在,惊醒问谁歌?” 这里所展现的就是根植于回族留学生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回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达浦生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救国是他毕生的追求。作者李健彪长期从事政协文史工作,资料积累厚实,故能以丰富的口述史塑造人物生动鲜明的形象。书中他记述了达浦生的孙子达杰的回忆:“在任平凉陇东伊斯兰师范学校校长时,老人明知某些教师是共产党员,但对他们的抗日进步活动不干涉,甚至暗中支持,老人对党是有感情的。”达杰曾问达浦生老人:“创办平凉陇东伊斯兰师范学校,为什么要去西安‘八办’聘请教师?”达老回答:“因为他们爱国抗日。”正是这种朴素的认识,使达浦生在多次的人生抉择中,能选准方向,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实际上这本书并不好写。达浦生一生跨越三个历史时期,经历非常丰富,并始终是宗教上层人士的代表,有人说他是“三朝元老”,如何准确把握他在不同历史、政治背景下的言行确实不易。所以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政治、政策的理解力、洞察力成了创作这部人物评传的关键。身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李健彪曾在宣传部门工作16年,同时又有民族学博士的学科背景,担任着副省级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从而使他在写作时,对宣传导向的把握、对政策的理解都比较到位,送审时也赢得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充分肯定。再加上作者的祖父与达浦生又是世交(抗战期间达浦生携家人在西安居住近10年),这些综合的条件和素质为他成功写好这部人物传记提供了可能。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详实的资料考证和田野调查,解决了不少学术界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该书的权威性也为学术界所重视。

  《达浦生评传》彰显了一代民族宗教界人士爱国爱教的情怀,它描写细腻、生动,表现了主人公的隐忍、无奈、苦楚和胸怀,揭示了他不同时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使命追求;它评述客观公正,从历史的维度出发,不神化,不溢美,善于把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展现,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成功地表现出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一个回族宗教人士如何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作做出了贡献。在书中,达浦生清醒的大局意识令人钦佩,在(祖)国与(宗)教同患难之际,他没有屈从日寇的淫威,年过六旬仍率先为国挺身而出,漂洋过海,不辞劳苦,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没有国就没有教。在国与教面临新的征途面前,年已八旬的他仍积极为国效力,民间外交取得显著成效,为共和国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可以说,达浦生鲜明的家国情怀在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达浦生是一位杰出的伊斯兰文化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30万字的《伊斯兰六书》,代表了当时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界的最高水平,达浦生也因此与胡适、冯友兰等人一起被海外学者列入现代中国十大哲学人名单。之所以将达浦生列入其中,给出的原因是:达浦生是“中国伊斯兰经汉双修的人物,其《伊斯兰六书》将指导代代的中国穆斯林”。应该说,海外学者的这种认识和判断是非常准确的。但要解读这样一位伊斯兰哲人的思想,对常人而言无疑是困难的,而李健彪在书中却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这部人物传记,可以生动形象地了解在中华大地存在了上千年的伊斯兰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人物传记是了解回族和伊斯兰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对促进当前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 2020年7月3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