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范式建构——《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阅读札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02-09  作者:曾攀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人民生生不息,风格各异的多民族文学也于焉得以滋养,在全国范围内奏响了多地域、多民族交织共生的复调鸣奏曲,即使在单一地域内部,也同样回荡着不同民族文学之声响。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文学的百花园繁复多样,这对文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兼顾少数民族地区的诸种民族之间的文学并存,而且与汉族文学进行深层的交互联系,尤其在文学史意义上进行系统钩沉,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伟林在其专著《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中,以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共同发展的理念,强调少数民族及其与汉族文学之间的文化流播及联系,在研究中强调“差异与并存”“现场与历史”“共鸣与个性”三者并举,全面阐释了广西文学的多样生态。

  《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分为总论、上篇、下篇和结语几个部分。总论是“广西多民族文学文化符号”,特别提炼出“多民族文学”的概念意义,指出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学历史建构中的重要性,而且对广西文学中不断被形塑的符号式表达进行辨析,有时还逾出广西的区域局限,跨越至更为广阔的文化世界。上篇“广西多民族文学历史进程”,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纵向梳理,尤其是关注广西多民族文学的美学流变史,将广西文学置于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历史的脉络中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广西的多民族文学获得了更宏大的坐标和参照。下篇“广西多民族文学个案阐释”,涉及广西当代文学创作的“共鸣与个性”,将不同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论析,透射出了极其鲜活的在场感。全书以“广西多民族文学审美呈现”作结,从美学层面对广西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前景提出了新的展望。

  广西以壮族人聚居而闻名,但也有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等其他众多民族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广西多民族文学以“文学桂军”的称号在文坛集体亮相。黄伟林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集中聚焦的便是广西文学的各民族代表人物,其中有汉族的林白、东西、朱山坡、李冯、黄咏梅、陈谦,壮族的冯艺、黄佩华、凡一平、李约热、黄土路,瑶族的潘红日、光盘、蓝怀昌、纪尘,仫佬族的潘琦、鬼子,京族的何思源、苏凯,回族的海力洪等,努力还原与描绘广西当代文学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多民族多元共生的趋势。在黄伟林看来,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在审美流变的过程中不断与新的时代语境相融合,创造出宏阔生动的多民族文学世界。

  在书中,作者一方面试图对广西多民族文学生态进行清晰且准确的描述,另一方面又通过个案研究梳理出广西作家的禀赋与特性。冯艺的散文以宏远的视野与真切的情思著称,才气与思力并存,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想象虚构,文章纯度很高,杂质极少,时常从切身的经验尤其是广西自身的民族体验出发,延及广袤的天地,抑或照亮幽深的心灵世界。凡一平的小说融合了自身的编剧经验,在叙事语言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使壮族小说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新的审美内容。尤其是他对世俗生活的毒辣眼光和独特的叙事指向,提供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现代性思索。光盘的作品展现的是一种重新审视故土的文化自觉,在现代语境下重续自身民族文化脉络,从而由地理的故乡切入历史和文化的故乡,最终构设少数民族独有的故乡之思。鬼子在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除了探寻民族精神原乡之外,更为独特的是他对时代症候的深入剖析、对社会矛盾与情感纠葛的深层解读。这些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书中都有着精彩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同时与汉族作家不断互动,各自的风格显著明朗,又有着群体的共振,显示出了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深刻内蕴。

  黄伟林在书中提到:“广西属于岭南的西部地区,其辖区内,山脉纵横交错,河流奔腾不息,山高水险,使广西千百年来成为多民族杂居的‘化外之地’。”多民族的文化样态在广西出现了碰撞与融合的多元联系,广西当代作家不仅能够从自身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也能以自身的美学自觉,融入复杂多变的当代文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广西作家的创作不仅凸显了当代壮族、瑶族、仫佬族等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同时也汇入中国当下社会的大潮之中,参与到中国文学的共同发展进程之中。可以说,在《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中,“多民族文学”概念得以强化,并在充分阐析广西文学的共性与个性中得到在地化的呈现,打破了既往单向度的文学史观,从而将各民族文学纳入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同一个坐标系中加以考察。重视多民族文学共生这一文化生态,自然而然会引出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讨论与重视,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在这一文学史观的引领下,我们不仅能够在文化层面展现中国文学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学多样性,还能够进一步在国家层面促进各民族的对话交流,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更多潜在的可能。

文章来源:《文艺报》2020年2月7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