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驰骋在情歌中的骏马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1  作者:龙仁青(藏 族)
    如果对“浪漫”一词作一个准确而形象的词义解释,笔者认为“我骑着马儿唱情歌”这句频繁出现在藏族情歌——拉伊中的歌词,是最能够表达此内涵和意义的。 
  情歌在藏区广为流传,并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在西藏和康区,流行着一种大体为六言三顿、四行一首的情歌,当地人谓之“杂鲁”或者“泽鲁”,均是情歌之意,这种优秀的民间文化,造就出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书写的那些凄婉清丽的情歌,基本采用了这种民间情歌的格式。而在以青海为主的广大安多藏族地区,一种被称作“拉伊”的情歌更是风靡农村牧区,几乎达到了有口皆“唱”的地步。
   拉伊,藏语意为山歌,它与“杂鲁”不同,在句式和形式上更为自由活泼,语言朴实,比喻形象,不拘一格。基本形式为两段体,第一段通过一些相似、相近的事物作比喻,借以开头和起兴,第二段则为本意。句数一般不等,主要取决于歌者的表现能力和内容多寡,少则三、四句、多则10句或更多,普遍为每首六至九句。字数亦未统一规定,六言、七言、八言不等。但同一首拉伊中,一般每句字数一样多。少数为杂言。唱腔约40多种,场合不同,条件不同,唱腔不同,即兴编词,即兴吟唱。 
  一部藏文版的安多拉伊情歌集,书名为《藏族拉伊·牵引青年之钩》,1981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录安多藏族情歌(拉伊)计有600余首。该书系青海省群艺馆选编的,该书序言中表示,这是根据1981年在青海西宁举办的全省藏族民间歌手培训会上,由朋毛太、却吉卓玛、才友加等民间歌手演唱的拉伊曲目搜集整理的。
  笔者对这部情歌集进行随兴翻译时,发现这600多首情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马进行比喻和起兴的,大概占这些情歌的三分之一。蕴涵在其中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首先是这些拉伊中不断提及的马的产地。 
  远在干加的马场里, 
  不知道有匹千里马, 
  若知道有匹千里马, 
  一定会备上金马鞍, 
  一定会带上银马辔。 
     
  眼前寂静的村庄里, 
  不知道有个好姑娘, 
  若知道有个好姑娘, 
  一定会买来金耳环, 
  一定会带上银戒指。 
  干加系藏语地名,指的是河西地区,也就是黄河以西、祁连山北、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一区域包括甘肃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和宁夏的广大草原。 
  “河西养马”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规的养马业大约从秦朝就开始了,到了民国时期,河西官办马场较有规模而受人重视的,还有甘肃的山丹马场。由于大马营草原养马条件优越,所以它能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大西北解放。著名的“河曲马”就产生在这里,河曲马至今还是青海、甘肃的著名马种。可以推断,这首拉伊所歌颂的千里马,指的就是河曲马。 
  在拉伊中,还经常提到阿柔马,阿柔是祁连山麓的一片肥美草原,从区域上说,仍然属于河西地区。 
  在蒙古草原的养马场, 
  善跑的骏马有很多, 
  在那下部的马场里, 
  有没有更好的千里马?
  
  在自家寂静的村庄里, 
  美丽的姑娘有很多, 
  在那附近的村庄里, 
  有没有更好的好姑娘? 
  这里其实是提到了我国著名的优良马种——蒙古马。青海知名的马种主要为河曲马、大通马。有人认为它们都属于蒙古马系,其实,这是对青海马种的误读。青海马种主要应该是吐谷浑培育出的青海骢的后代,它是由青海本土马和伊朗良马改良而来的。13世纪中叶,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征大理国,在现在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区域内设立军马场,受他们带来的蒙古马的影响,青海名马才有了显著的蒙古马的特征。 
  除了产地,拉伊中还不断提及马的毛色、体格以及改良技术等,特别是像绢马交易、茶马互市等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藏族拉伊中几乎可以随处可见。 
  是不是真的想骑马? 
  如果是真的想骑马, 
  从西宁城里买马鞍, 
  从湟源街上买马辔, 
  等到了前面草滩上, 
  收不收缰绳你自己看。 
     
  是不是真的找情人? 
  如果是真的找情人, 
  在袖子口里还信物, 
  在佛爷面前留誓言, 
  等到了风言风语时, 
  处不处朋友你自己看。 
  当然,拉伊作为情歌,它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历史、传达文化,但是,当情歌作为一个骑手对爱情的礼赞,在他充满深情的吟唱中,却又是如此真切地反映出了那一段段曾经的过往,使情歌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而那匹骏马,却也是如此轻盈地驰骋在这情歌之中。 
  情歌与马的结缘,使情歌在表达了那份缠绵爱意的同时,更是多了一份随兴、自由、洒脱的浪漫情怀。  
文章来源:文艺报2009-01-1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