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瞥与二进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8  作者:乌云巴图(达斡尔族)
    在三十年前,我写过一篇随笔《巴彦托海镇一瞥》发表在《呼伦贝尔报》上。当年的巴彦托海镇只有几栋红砖房,大都是土坯房、木头房,间或夹杂着蒙古包。南北一条长街,坑坑洼洼的土路,来来往往的马车、勒勒车、骆驼帮、骑马人,偶尔驶过汽车与拖拉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作为鄂温克旗所在地的镇,实在是其貌不扬。
  2008年8月,我二进坐落在伊敏河下游平坦的草原上的巴彦托海镇时,眼前呈现一片五光十色、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当我漫步镇内时,争相扑入眼帘的是色彩新颖,造型别致,错落有致,民族特色的高楼大厦。其中,最漂亮的楼房是幼儿园、小学校、中学等。在这里,幼儿教育丰富多彩,义务教育普及并全部免费,成人教育强化,科教兴国的战略成为各级领导的主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深入人心。
  巴彦托海镇过去的荒凉陈旧模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楼房林立的住宅区,街心有海蘭察公园、瑟宾广场,镇北同海拉尔接壤处有安达广场,镇南有通达广场。变化之快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从前马车、勒勒车、骆驼帮穿梭往来的土路,现在变为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路两侧一排排松树,一杆杆美观明亮的路灯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巴彦托海镇东边,横跨伊敏河的索伦大桥在二十一世纪初建成后,成为巴彦托海镇的标志,连接着城乡之间的主要桥梁。人们编成民歌唱着:蜿蜒荡漾的伊敏河/你是这一方草原的命脉/宏伟壮观的索伦大桥,连接两岸人民的纽带/横跨鄂温克旗的伊敏河/永流不息地奔向前程/七彩长虹般的索伦大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象征/伊敏河滋润着美丽的草原/各族人民充分展现本领/宽敞的索伦大桥上车水马龙/改革开放做到雷厉风行/典雅别致的索伦大桥/为民造福百年大计/三个代表思想火花的闪烁/奠定幸福生活的根基/源远流长的伊敏河呀/你是和谐草原的轨道/超凡脱俗的索伦大桥/你是这里老百姓的自豪。
  在繁华的中央街上耸立着宏伟壮丽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贸易商场。这是全镇人民的购物中心,一楼里各类食品应有尽有,二楼上日用百货琳琅满目,整天进进出出的人流不断,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笑声此起彼伏,买卖兴隆,热闹非凡。
  曾经只能从事单一畜牧业的牧民如今从自然经济中走出来,不少人进镇开店、办厂、摆摊做生意,活跃着走向市场经济,有的还同外商洽谈贸易,给巴彦托海镇带来巨大的活力。
  牧场、农田、草库伦、乳品厂、肉制品厂……在伊敏河畔相映生辉,改变着草原以往的岑寂和落寞。人的观念在转变,改革开放开阔了草原人民的视野,增长了见解,激发了干劲。改天换地的创造意识展示着当今草原人民日益开放的现代观念和气魄风范。大干快上,过小康日子不满足,奔向富裕路是人们今天的行动,繁荣富强不是空口号,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
  在巴彦托海镇有很多诱人的去处,其中,海蘭察公园最吸引人,那里幽静、清秀、树木花草芬芳,空气新鲜,有潺潺的流水,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每天,太阳刚升起时,生机盎然,游人涉足,在河边、树林中、草坪上,男女老少心情舒畅地晨练,有练气功、打太极拳的,跑步、扭秧歌的,钓鱼、散步的,这是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如今交通发达,公交车通往草原深处。现代化通讯齐全,有线电视普及,程控电话进入牧民家,放牧场上的牧民怀里揣着手机,随时随地同家里联系。经济腾飞,人均年收入达五千元。靠第三产业起步的巴彦托海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更大的开放,更多地招商引资而努力奋斗着。
  巴彦托海镇三万余各族人民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驱赶了封闭和贫困,不断装饰着自己家乡的容颜,让它变得更加美观、干净、和谐、文明。
文章来源:文艺报2008-10-2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