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藏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壮举(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4-17  作者:降边嘉措

    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前4卷(即:《英雄诞生》、《赛马称王》、《魔岭大战》、《霍岭大战》(上、下册)经过长期的编纂工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终于正式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是藏族文化史上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它是几代《格萨尔》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在民族文化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我国藏学领域和民间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我国民间文学界的前辈专家、98高龄的钟敬文先生亲笔撰文,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件文化界值得瞩目的盛事”,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格萨尔》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她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精深博大,千百年来,在藏族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格萨尔》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她是藏族人民历史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文化的宝库。是藏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贡献。  《格萨尔》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格萨尔》反映了藏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是一部活形态的、形象化的藏族历史,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
  这首宏伟的诗篇,世代相传,从遥远的古代吟诵至今,还将继续流传下去。她像喜马拉雅山那样宏伟雄奇,像长江黄河那样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永葆艺术青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早已把我国各族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格萨尔》这部史诗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和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
《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藏族历史上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本身就是一首诗篇,一首悲壮苍凉的诗篇,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一首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诗篇,一首孕育着创造精神、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篇。
从她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时间跨度非常之大,从藏族的社会形态来看,自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部落社会和部落联盟,经历奴隶主专政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农奴制时代,直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依然在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在辽阔的青藏高原广泛传唱,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表现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历史上藏族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都对《格萨尔》的流传、演变和发展产生过影响,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都在这部宏伟的史诗里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使她日趋丰富和完善。反过来讲,《格萨尔》对各个时期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而在藏族文化史上确立了她不可动摇、不可替代、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藏族文化史上,没有第二部著作,能像   《格萨尔》那样深刻地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对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史诗,以及世界上其它一些著名的史诗相比,《格萨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它世代相传,至今在藏族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当中广泛流传,
是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
  第二,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就篇幅来讲,比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依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古代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长,堪称世界史诗之最。
  而这两个特点,都与民间说唱艺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千百年来,《格萨尔》能在世界屋脊之上广泛流传,历久不衰,主要应该归功于那些优秀的民间说唱艺人,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是最优秀、最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诗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格萨尔》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个生长在偏僻山村和牧区,目不识丁的农民或牧民,为什么能讲述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十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诗行?若将他们的唱词全部记录整理成文,有几百万字,乃至上千万字,那是厚厚的几十部书。他们是怎么学唱,怎么记忆的?这样的艺术天赋,令人惊叹。惊叹之余,也使人感到疑惑不解。这种记忆之谜,至今我们没有能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有人把那些能吟诵几十部、数十万诗行的优秀民间艺人,称之为“奇人”。一代又一代艺人群体的存在,是藏族历史上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这些“奇人”究竟奇在什么地方,怎样解开他们的记忆之谜,正确认识和解释他们的传承方式,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宏伟的史诗,过去从未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搜集整理,至今没有能够反映史诗全貌的整理本。广大读者无法完整地了解她精深博大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她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众多的研究《格萨尔》的专家学者,如同瞎子模象,也只能从一个侧面、一个局部探索,而不能从整体上去认识她,把握她,研究她。
  建国以来我国在《格萨尔》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各民族的《格萨尔》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从五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还将继续下去,这是一项跨世纪的文化建设工程。从1983年开始,在“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连续三次将《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九·五”期间,则把编纂出版40卷的精选本作为重点科研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格萨尔》工作。
  这种搜集整理工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宽,成绩之显著,在藏族文化史上是空前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在我国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也不多见。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由于搜集整理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没有的、无比丰富的、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这使得我们的学术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一学科领域,我们应该、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世界史诗理论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在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多次召开了艺人演唱会和各种类型的学术讨论会;从1989年开始,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格萨尔》学术讨论会。
  《格萨尔》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已经用英、俄、法、德、日、意、印地、芬兰等国的文字翻译了《格萨尔》的部分章节或故事,对《格萨尔》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而且方兴未艾,呈继续发展之势。
  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以藏族为主,有汉族、蒙古族、土族、回族等几个民族成分,包括说唱、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学术研究在内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格萨尔》工作队伍;发表了一批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和论文。不少国外学者认为,《格萨尔》的事业发展很快,已成为中国藏学、乃至民间文学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格萨尔》学的科学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它潜在的巨大学科优势、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继承和弘扬藏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事业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搜集整理工作还在继续进行。无论是过去流传下来的手抄本、木刻本,还是民间艺人的说唱本,同一部故事,又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因而产生不同的本子,我们将它称之为“异文本”,或“变体”。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各自的听众群和读者对象,有继续流传下去的意义和价值,彼此都不能替代。按照民间艺人自己的说法,英雄格萨尔大王的故事,就像“杂色马的毛一样多”,是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这些分部本和异文本加起来,就有几百部之多,几百万诗行,上亿万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史诗具有如此宏大的篇幅。
  这说明《格萨尔》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另一方面,给广大的读者和听众在阅读和欣赏《格萨尔》这部伟大的史诗也造成很大的困难,影响了史诗本身的流传和发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读者能够掌握和拥有那么多资料来阅读和欣赏,甚至也可以说没有这个必要。实践表明:在目前条件下,即使是从事《格萨尔》研究的专业人员,也很难得到如此丰富的资料。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