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敦群培的出生与出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5-15 作者:杜永彬
1903年,当人类刚跨入20世纪,在现代藏族历史舞台上将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名非凡的人物--更敦群培在青海热贡(现同仁县)的一个山村双朋西诞生,并在家乡度过了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代。几乎与世纪同龄的更敦群培,从诞生起,自己的命运就与苦难深重、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藏族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03年,英印总督寇松(Curzon)派遣头等政务司荣赫鹏(Francis Younghusband)率领300名英军入侵西藏岗巴宗,由此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直到20世纪中叶的半个世纪中,藏族社会动荡不定,藏族文化新旧交替,中国社会历史处于转型时期,更敦群培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度过的。其人生历程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据更敦群培的亲人讲述,更敦群培的父亲名阿拉加吾(A-lags-rgyal-bo)。阿拉加吾(多吉)系加吾祁家村宁玛派寺庙活佛,属双朋西村噶日家族,其所在的加吾地区宁玛派势力很大,阿拉加吾与当地的僧人产生矛盾,双朋西亚玛扎西齐寺的寺主夏嘎巴二世便邀其到自己的寺庙,后在该寺设置了囊欠。更敦群培的父亲去拉萨朝佛学经时,结识了夏嘎巴二世和多吉扎寺的堪布吉美·索南朗杰,这对后来更敦群培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更敦群培的母亲名白玛吉(Pad-ma-skyid),当地人称阿尼瓦多(A-ne-ba-rdo),是从江什加迁来双朋西的。是类似觉母的妇女,不种地,靠作法事或化缘为生。她们共4兄妹,两男两女。阿拉加吾从西藏朝佛回来时,多吉扎堪布同他一道来到热贡讲经,在亚玛扎西齐寺住了两年,这时更敦群培尚未出生。后来,多吉扎活佛要回西藏,临行前,他对更敦群培的父亲说:“我需要一幅热贡阎王明主的唐卡,请你们夫妇明年来西藏朝佛时顺便带来。”这时更敦群培的姐姐已经出生,其父到吴屯定做了唐卡,一家三口去西藏朝佛。到西藏时,多吉扎堪布已去世,他们便把唐卡交给了多吉扎寺。当时更敦群培的姐姐已7岁。(杨中加说,这是更敦群培的姐姐亲口讲的)更敦群培的母亲白玛吉有两个兄弟,其中一个名叫万德塔,另一个的名字已记不起。白玛吉还有个妹妹,名叫措热。万德塔年幼时出家入亚玛扎西齐寺,后来家里让他还俗回来继承家业,他还俗后,因其兄在火尔藏被杀,其嫂子便成了他的妻子。曲丹吉还说,从前双朋西是牧区,这里无人定居,更敦群培的母亲迁来之后,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双朋西的第一户人家。更敦群培的姐姐有一个女儿,名叫桑吉卓玛,是安尊活佛的妻子,安尊活佛年轻时就去世了,给桑吉卓玛留下许多遗产,她将其带回家后改嫁了。更敦群培9岁前就开始学画,其师为丹巴。16岁画唐卡,雕制度母。现亚玛扎西齐寺还保存有他画的唐卡。更敦群培只有一个姐姐,于1983年91岁时去世。更敦群培的家是一个大家庭,在更敦群培幼年时,“白玛吉的弟弟住着这座房屋的一部分。……万德塔(更敦群培的舅舅)同其妻索朗吉(Bsod-nams-skyid)和儿子噶洛(Dkar-lo)住在一起。这座房屋的另一部分还住着贡布才旦和他的妻子康莫降(Khams-mo-byams)一家,他们有5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叫官却嘉(Dkon-mchog-skyabs),一个女儿叫俄莫嘉(Vol-mo-skyabs),她长得很美。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得安置好,住宅之外还修建有马棚和仓库,约有五、六间,围成一个四合院。这个家庭拥有60匹马、1000只羊和80头杂交牦牛(mdzo,犏牛),其中部分备用于运输,部分用于产奶。”
更敦群培在西藏怀上了更敦群培,多吉扎寺的僧众断定尚在娘胎中的更敦群培是男孩,并认定这个尚未出生的胎儿为多吉扎活佛的转世,但是,更敦群培的父亲认为,自己是活佛,有自己的寺院,应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自己的寺庙,若生在西藏,就回不了家乡。所以,一家三口立即打点行装,于1902年启程离藏,返回安多。途经宗喀吉日山(今属湟中县,是安多著名的神山,距塔尔寺约70公里)时,于1903年藏历3月23日在山东面生下了更敦群培,过了1个月才回到家乡双朋西。更敦群培俗名仁增朗杰(Rig-vdzin-rnam-rgyal),昵称阿拉热诺(A-lags-rig-lo)。更敦群培4岁开始随父亲和夏嘎巴二世的经师阿饶丹巴学习藏文文法和诗词。因更敦群培之父与西藏多吉扎的堪布吉美·索朗多杰在拉萨学经时相识,故更敦群培幼年时被认定为在双朋西亚玛扎西齐寺讲经的西藏多吉扎寺的活佛吉美·索朗多杰的转世。父母便送其到宁玛派寺庙亚玛扎西齐寺出家,受沙弥戒,住在其父的囊欠学经。“在父亲作法事时,他背诵自己所熟知的宁玛派的全部仪轨,其中最重要的是隆钦饶降巴(Klong-chen-rab-vbyams-pa)的《隆钦精义》(Klong-chen-snying-thig)。这个小男孩有个绰号叫‘智慧心’(Rig-blo),他把高声背诵当作消遣,还模仿其父,摇头晃脑地背诵居·米旁的《祈愿朵玛霹雳》(Gtor-bskul-gnam-lcags-thog-mdav)和《拘神愿文》(Ma-dgong bskul-ma)。”
1910年,更敦群培7岁时,其父于亚玛扎西齐寺病逝(其骨灰葬于祁家村的寺庙)(12),他与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他在家里住了两年。9岁时,他写出了地道的回文诗(kun-bzang-vkhor-lo),受到高僧的称赞。11岁(一说12-15)岁入家乡西关寺,拜来自色拉寺的格西楚臣为师,继续学习文法和诗词。1917年,14岁(一说16岁)到与双朋西相邻的夏河甘加,依止宁玛派高僧卡加德顿大师学习宁玛派佛典,并受灌顶。后遵德顿活佛之嘱,前往化隆(巴燕),入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之一夏玛尔班智达多吉强(Shar-ma-rdo-rje-chang)主持的地察寺(安多人称支扎寺)。底察寺位于格鲁派的两大主寺之间,东为宗喀巴的母寺夏琼寺(Bya-khyung),北为塔尔寺。底察寺不同于格鲁派的其他寺庙,它是一处偏僻的隐修地(ri-khrod-dgon-pa),这里有五、六百名喇嘛,他们潜心于玄想修炼和辩经,还要坐禅念经。他们系着长长的黄色腰带,在衣服外面披的是深红色的披肩,以示与其他藏僧的区别。仁增朗杰由该寺堪钦更敦嘉措授比丘戒,取法名更敦群培,并在该寺学习因明和佛经,历时3年。值得注意的是,更敦群培的名字体现了宁玛派与格鲁派的融合--俗名仁增朗杰是宁玛派取的,法名更敦群培则是格鲁派取的。20岁时,更敦群培声称象小湖一样的地察寺已经容不下他这条渴望在大海畅游的大鱼了。于是骑马赴安多著名大寺拉卜楞寺深造,在闻思学院修习因明学。
上述口碑资料可以弥补或纠正文献材料记载之不足:首先,各种文献材料和论著都认为更敦群培出生于双朋西村,而实际上,更敦群培是在西藏孕育,生于湟中县附近的宗喀吉日山;其次,文献和论著对更敦群培入西关寺和到夏河甘加学经的史实缺载;第三,对更敦群培的父母到拉萨朝佛以及同夏嘎巴二世和多吉扎活佛的交往,文献材料阙如,只提到更敦群培被认定为多扎活佛的转世,没有说明多扎活佛的身份,口碑资料表明,指的是西藏的两大宁玛派寺院之一多吉扎寺的活佛吉美索朗多杰的转世;第四,在此之前,各种记载都对更敦群培的家世讳莫如深,没有说明其父母的身份和两家的情况,文献和论著都称更敦群培的父亲是:“阿巴(密咒师)”或“瑜伽师”,而口碑资料则说他是活佛,从当地的实际情况看,这两种身份兼而有之。王森先生曾论述过“阿巴”的身份,他说,宁玛派教徒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专靠法术咒术等在社会上个别进行活动,这类人不读书,也不重视经典,更不重视佛教理论,被称为”阿巴“(sngags-pa),意为念咒的人。这类人为数不少,他们和本教徒很相近,在藏族社会上被称为真正的宁玛派教徒。
从上述口碑资料可以看出,更敦群培幼年时代有这样几个特点:出生于宁玛派世家,受到宁玛派和格鲁派的双重熏陶;自幼聪慧,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孕育于西藏,可谓“半个西藏人”。这对更敦群培后来的人生旅程和心路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了解和认识更敦群培的非凡人生、精湛的学术和闪烁着智慧的思想,都可以从他幼年时代所具备的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客观因素中找到解开”更敦群培之谜“的钥匙。
文章来源:《二十世纪西藏奇僧——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培大师评传》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