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7日至9月2日在德国波恩市召开了由国际藏学会组织的第11届国际藏学讨论会,共有70多位中国学者参加了本届讨论会。 本届讨论会中国学者是以个人身份但内部组团的形式参加的,按中央统战部函 “经中央批准,决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内部组团参加第11届国际藏学讨论会”的精神,为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8月22日至23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中央统战部的支持下,组织各地参会学者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了行前培训班,旨在让学者们在政治和学术上双向装备,更好地参加这届藏学讨论会。为此,邀请了中央统战部、外宣办、外交部领导,就外宣政策,涉藏外宣形势、任务,中央与达赖集团接触情况,国际涉藏斗争形势与策略,外交政策及欧洲的经济与社会等进行了政治培训;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藏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进行了学术培训。期间学者们在结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培训内容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外事纪律。 一、第11届国际藏学讨论会的基本情况 第11届国际藏学讨论会由国际藏学会主办,由德国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承办,会议在德国波恩柯尼希斯温特(Konigswinter)召开,该校藏学与蒙古学系主任、国际藏学理事彼得•施威格(Peter Schwieger)教授为召集人。本届讨论会共有418名学者参加,提交357篇论文。与会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包括台湾、香港)、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丹麦、挪威、匈牙利、瑞典、瑞士、奥地利、卢森堡、波兰、荷兰、芬兰、俄罗斯、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爱沙尼亚、日本、印度、新西兰、尼泊尔、马耳他、不丹等2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会学者人数最多,为77人(北京21人,西藏29人,甘肃8人,青海11人,四川5人,其他3人,另外有观察员2人)。德国学者为65人,美国学者为71人(另外有观察员16人);印度学者为22人。 8月28日上午,召开全体大会举行开幕式,波恩大学的彼得•施威格主持了开幕式,国际藏学会主席珍妮•嘉措到会致辞。讨论会没有特定的主题,按提交的论文内容分成36个小组分别进行发言讨论,大会后,会议以分组讨论为主,各国学者分别在各自不同的小组发言并回答问题、听取评论之后,可以自由选择听取其他小组学者的发言、提问并参加讨论。 会议间歇安排参观了三个小型展览,“西藏现代艺术与历史”绘画展、“1938-39年德国人见到的西藏”摄影展和来自西藏自治区的“西藏展览”。 本届国际藏学会选举了国际藏学会主席,英国牛津大学查理斯•兰波当选为国际藏学会主席,任期为6年。同时,大会确定了下一届国际藏学讨论会地点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该校藏学教授次仁夏迦为召集人(流亡海外藏人)。 二、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 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讨论课题涉及到藏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讨论会总共分为36个小组,每个参会者按其论文的内容分到各自不同的小组中进行发言和交流,小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语言、文献、教育、艺术、建筑、民俗、科技、信息技术、计算机、环境等各个学科和领域,涉及到藏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变化发展和动向。 讨论小组如下: 1,西藏的人口,过去、现在和将来;2,西藏、蒙古的边缘地区;3,《格萨尔王传》研究的新动向;4,安多藏区的可持续发展:最新的田野调查;5,健康和现代医学,宗教、历史和医学;6,西藏本教传统的新特点;7,西藏的变化:发展和环境的挑战;8,西藏文化,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新思考;9,西藏历史上希解派和觉法传统的根源和发展;10,噶玛拔希诞辰纪念:关于噶举派的对话和改革;11,藏缅语系的讨论;12,揭示佛法:伏藏及其发掘研究;13,西藏过去和现在的地位;14,藏传佛教历史;15,西藏的建筑艺术;16,现代西藏的兴起:国际性,世俗文学和有关传统权威的新问题;17,当代西藏边界研究;18,现代西藏文化;19,西藏信息技术;20,大手印:观点、辩论,传统和传播;21,藏族文学的贡献;22,旧的收藏和新的发现:共享新发现的资料;23,西藏法律研究,外交和历史记载;24,藏文文献学、语言学和词汇学;25,旧西藏研究;26,仪轨;27,佛教哲学;28,17—20世纪的历史;29,降神、占卜和风水;30,佛教密宗;31,藏族宗教的历史和现状;32,现代藏族文学;33,关于流亡;34,历史遗迹和文物;35,康巴和安多地区;36,女性研究。 讨论会上各国学者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现状和发展等方面有均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路,无论从宏观的角度或者是具体的研究上都体现了本届讨论会的新特点,或从中国发展战略决策的大背景来看西藏的发展,或谈西藏的具体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对某一领域专题的深入研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引导,可持续发展、优秀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环境保护等等方面都给予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中国学者的研究和声音在国际藏学舞台上已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20年来,中国学者参会人数从第6届国际藏学讨论会的1人发展到本届的77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学者参会的人数多了,话语权增加了,过去西方学者和国外藏人占压倒多数,声音具有压倒优势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连续5天的讨论会发言和分组交流中,中国学者宣读了76份英文或藏文论文,回答了其他学者的问题。会场上没有出现对我国进行公开攻击、污蔑歪曲的现象。 我国的学者代表分别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博物馆、西藏档案馆、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校、青海大学藏语学院、青海格萨尔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四川省阿坝州、青海省黄南州、玉树州、西藏昌都地区和甘肃省甘南州部分寺院的僧侣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参会的三位学者分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所杨恩洪研究员、宗教所尕藏加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的东主才让副研究员。杨恩洪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格萨尔口头说唱传统在中国的新发展”;宗教所尕藏加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拉日色布寺居士传承研究”;东主才让副研究员被分在讨论会的第四小组“安多藏区的可持续发展:最新的田野调查”,发言的题目是:“宁玛派密咒师及有关藏族民俗”。 中国学者们的一些论文有较高的水平,对西藏发展的整体战略、历史研究、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的研究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中国学者还带去了近年来藏学研究、特别是格萨尔研究的新成果,在会上向各国学者进行了介绍和展示,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巴桑旺堆有关“吐蕃王室墓葬及列山墓葬情况”的发言,阐述了他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其研究价值和学术水平,得到与会学者的肯定。其他如格萨尔研究、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我国学者的发言也得到较高的评价。多位藏传佛教和本教的僧侣学者的参与,又是本届讨论会的一个特点,他们在宗教历史和教义方面的论述显示了他们在本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成果,得到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充分利用国际舞台,以学术成果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我们体会到在这种国际舞台上,利用学术成果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于单一的政治宣传的效果。例如,一位来自中国的本教活佛在发言中指出,旧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下,本教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而当今西藏是历史上各种宗教、各个教派平等和谐相处的最佳时期。再如,会议上,西藏社科院的次旺俊美院长宣读了他的《关于西藏自治区城市建设特色问题几点看法》,介绍了拉萨古建筑的维修,批评了国外个别学者对于布达拉宫广场扩建的错误观点,赢得了与会学者的好评。 2.广泛参与,扩大交流,全面掌握藏学研究新动向。 会议期间,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积极参与各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信息、动态以及普遍关注的前沿问题,对国外藏学群体的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认识到自身的一些差距。 在广泛的交流和学术讨论中,发现国际藏学也正走向一个新老交替的时代,一批批年青的学者正成长壮大起来。参会的许多是在读博士生。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在学术思维方面,他们比他们的长辈更活跃,更富有挑战性,更关注现代西藏及藏区的发展与现实问题,更具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藏学,具备更好的语言能力。例如美国学者史伯林宣称他所收的博士生必须会说三种语言:中文、藏文和英语。当然,这些年青人在学术发言中,也表现出比他们先辈更明显的政治攻击性。国际藏学讨论会也特别关注这批青年人的成长,为他们特别安排相互学术交流的场所和时间,并安排深知学者在青年交流的小组会上进行辅佐和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希望 1.中国藏学家的学术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提交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论文水平和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亟待提高。国内部分学者的英语水平不高,会议又未提供完善的翻译服务,因而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交流受到很大影响。国际学术会议使用英语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做法,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国际藏学会通常使用英语和藏语,同时对于藏学家而言提高藏语水平和藏语运用能力也很重要,相对而言国内汉族学者的藏语水平与国外藏学家相比又有很大差距,故而又对研究和交流产生影响。有些学者特别是新参加的,缺乏参加国际学术会的经验,学术论文不够规范或发言中往往掌握不好规定时间,既影响阐明自己的观点又影响到和别人的交流,与国外学者比暴露出明显的差距。着眼长远,切实提高国内学者的学术水平和语言交流能力,才可以在今后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藏学会的讨论和交流。 2.纵观中国学者发言的内容,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微观研究和传统问题的研究占相当大的比例,对学术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藏学的宏观研究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尚显不足。国内学者还在广泛交流和参与的基础上,认识到自身的一些差距,特别是在网络运用、掌握最新研究信息和动态、扩大交流、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3.电影《愤懑的僧人——根顿群培》放映问题。此次国际藏学研讨会分组讨论结束的当晚,会议组织者首次公开放映了英语和藏语的上述电影。该片由瑞士的独立制片人卢斯•谢德勒(Luc Schaedle)编导,经5年时间于2005年拍摄完成。片中试图通过西藏近代著名史学家、宗教学家和语言学家根顿群培的一生,反映西藏近代社会历史的变迁。然而此片歪曲西藏历史,利用学术会议进行政治宣传和鼓动,片中还有许多史实方面的错误,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西藏社会科学院次旺俊美院长批评此片歪曲了根顿群培的一生,丑化了这位著名的藏族学者,是在借题发挥,对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进行攻击。 4.部分学者希望在中国举办一次国际藏学讨论会。在这一问题上听到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呼声。藏学研究的故乡在中国,藏学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虽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也曾成功地组织过1991年、1997年、2001年等北京藏学讨论会,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认可。但是,国际藏学讨论会多年来基本上是在欧美各国召开,我国至今未能在国内举办一次国际藏学讨论会,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与我国藏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是不相符的。加强交流,积极参与,在适当时机若我方承办一次国际藏学讨论会,则能展示中国学者藏学研究的水平和成果,逐步增加我方在国际藏学讨论会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外,若统筹安排我国学者连续数次参会之后,则能得到国际藏学会章程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今后的国际藏学讨论会上争取由我国学者出任国际藏学会的主席,争取有更多的中国学者担任小组讨论会的主持人。 第11届国际藏学讨论会已经圆满结束,本人参加此届藏学会收获很大,作为一个藏学研究者参加这样的国际学术活动其意义自不待言,必将对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开阔学术眼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增进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等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国际藏学界学者专家广交朋友,通过参与不同研究领域和各种学科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沟通信息,了解掌握藏学研究和学术新动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了解到最新研究成果、信息动态以及普遍关注的前沿问题,对国外藏学研究的队伍和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应当在今后继续努力,在国际藏学讨论会上更多地发出中国藏学家的声音,回答世界各国关心中国西藏和藏区的人们的各种问题;介绍中国藏学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国藏学家的学术水平,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展示中国藏族和国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未来,展示中国藏学研究事业不断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东方大国的光辉形象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