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试论《仓央嘉措情歌》之美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08  作者:次旦玉珍

  摘要: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以其震撼人心的爱情诗篇而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真挚感人,发自天籁,意境深远,柔美委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在西藏家喻户晓的情歌的作者就是藏族著名的古典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一仓央嘉措。他虽身为活佛,却写出了许多精妙绝伦的爱情诗篇,并成为藏族人民喜爱的十大情歌之一,这使得《仓央嘉措倩歌》在藏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从审美的角度看,《仓央嘉措情歌》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天籁”。①

  鲁迅先生曾指出要评论别人的作品就要顾及作品本身、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文章才能服人。②因而,在分析《仓央嘉措情歌》中的“美”之前,先对《情歌》及其作者和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历史背景

  仓央嘉措于一六八三年生于西藏南部门达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藏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当时,以拉藏汗为首的和硕特蒙古部落势力和以第巴·桑结嘉措为首的西藏黄教势力之间进行着明争暗斗。在这样的背景中,仓央嘉措被选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但是,当时的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出于政治上争权的需要,对五世达赖的圆寂和六世达赖的选认都密而不宣,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十五年期间,仓央嘉措被秘密地养在聂塘地方的诺布康,这样使得仓央嘉措很长时间都同民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六九七年,第巴·桑结嘉措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正式迎请仓央嘉措到拉萨举行坐床典礼,从此,仓央嘉措也就成了第巴·桑结嘉措与和硕特蒙古部落的拉藏汗争权夺利的政治筹码。一七O五年,第巴·桑结嘉措为拉藏汗所杀,厄运也就降临到由他拥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身上。一七O六年被清朝廷废默,于同年被解送往北京途中圆寂于青海湖畔,结束了短暂的活佛生涯。

  但是,仓央嘉措在西藏人民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至今,人们都深深铭记着他。其原因并不是因他是至高无尚的六世达赖喇嘛,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是因为他给后人留下的脍炙人口的《仓央嘉措情歌》。他在很大程度上以一名诗人的形象植根于人民心中。

  仓央嘉措以诗歌的形式把自己在上层统治阶级权力斗争中起起落落的经历中的爱与憎、苦与乐,以及清规戒律的束缚所带来的心灵损害都形象地表现出来,揭露了各种恶势力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无情催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反对一切恶势力的共同愿望。同时,仓央嘉措的情歌从侧面揭露了西藏封建农奴社会黑暗,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思想性。另外,诗人的情歌具有很多西藏民歌的特点,运用“谐体”的形式,使诗歌短小精悍,自然朴实,洋溢着民族的生活气息,被誉为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学遗产。

  关于仓央嘉措以及他的情歌的研究,许多文章都作了全面的论述。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浅析《仓央嘉措情歌》给人的几点“美”,从而进一步领会《情歌》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情歌》的“美”

  文学作品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的有机结合。③离开了读者的欣赏,作品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歌》之所以妇孺皆知、世代流传,是同《情歌》的语言特色给欣赏者美的享受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情歌》的语言特色给欣赏者造成的审美效应,以此进一步肯定《情歌》的语言魅力。

  1.音乐美

  《情歌》运用了藏族“谐体”民歌的手法,韵律极强,使读者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情歌》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使其呈现出一种通俗中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1)通过运用民歌“谐体”的特点来体现它的韵律。

  《情歌》大多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句法整齐,每两个音节一“顿”,一句分为三个“顿”,即“四句六音三顿”,再加上一、三句表示语气未完的“扬式”和二、四句收尾的“降式”之后,《情歌》就显得简短有力、琅琅上口。诗人依靠语言本身的谐和、民歌“谐体”的韵律,根据情感的要求使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和轻重变幻无穷,形成清晰的节奏、起伏的韵律,造成一种优美的音乐效果。

  

  (2)《情歌》的音乐美还表现它能够被配以曲子并歌唱。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文首的那首诗:

 

  

  随着那优美的旋律和起伏的节奏,《情歌》给欣赏者以无尽的想象力,充分展现出《情歌》的艺术魅力。

  2.意境美

  在诗歌中,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统一形成了诗的意境。这不仅是诗人的感情同客观景象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也是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所受到的言外意,弦外音。《情歌》的意境更是借助朴实无华自然平淡的言语,通过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造而表现出来的。其意境优美而深远,富有诗情画意。请看下面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借羽仙鹤”这样的浪漫主义手法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感慨“诗人急欲冲出牢笼般的僧界冲破宗教的种种栓桔的心绪,由‘借羽’而昭然。景的悠远、情的深长,表现出一个具有主外意,境外象的明晰而深远的意境,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美感。④”

  3.哲理美

  《情歌》的语言简洁而且精炼,它用较少的语言描绘,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人在《情歌》中运用精炼的语言给读者一种格言式的哲理美,言简而意深,通俗中透着哲理。

  

  这里,诗人以描写爱情之笔,道出人们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待到失去时才发现其价值的悔恨心情。告诫并提醒人们不论是爱情、财物,还是时光、机遇,在拥有时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情歌》在平淡的语言包裹下,使读者于形象生动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品到“弦外音”,达到“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抒己见,体现出极强的审美效应。

  4.委婉美

  《情歌》中大量敬语词汇的使用,使之呈现出委婉细腻,情深意切之美。在藏语中,敬语词就是表示尊敬、崇拜的词。《情歌》中就运用了许多敬语,如“藏文”(脚印)、“藏文”(去)、“藏文”(脸庞)、“藏文”(会见)、“藏文”(说)、“藏文”(出生地)等等。这些敬语的运用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饱含着诗人追求美好、自由、爱情的强烈愿望。这种强烈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在敬语词之中,使得《情歌》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同时,敬语词的运用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也受到语言的美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情歌》中“美”的角度总体认识和感知到《情歌》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情歌》的“美”不仅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哲理性给读者以启发,它的委婉美更美化了民族语言。当然,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我们也不难发现《情歌》中的某些糟粕,对这部分东西我们应予以摒弃。但是,从总体和主流而言,《情歌》的作者仓央嘉措不愧为一位杰出的诗人,《情歌》也不愧为藏族文学史上的一朵洁白的雪莲。它在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具备了非凡的艺术之美,语言这朵雪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生不息地绽放着,散发出自己独有的清香,这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引世人注目!

  注:
  ①《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M]
  ②《鲁迅全集》第六卷[M]
  ③《写作知识与实践》[M]
  ④见王浩《真情铸真境一试析仓央嘉措情歌的意境美》一文,[M]。

  ①收稿日期:2000-08-23
  作者简介:次旦玉珍,(1972—),女,藏族,现为西藏大学语文系讲师。(西藏大学语文系 拉萨 850000)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学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