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敦煌藏文古诗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20  作者:王尧

  一八九九年敦煌千佛洞石窟的藏经洞被发现,其中大量书问世,敦煌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宝库,而敦煌遗书则是这一宝库中的最为光辉灿烂的奇珍,影响所及,靡远不届。给文化典籍、史学、考古、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民族、宗教乃至自然科学史等各个学科提供了丰富的、新颖的、可信的真实文献和实证资料,从而扩大和推进了这些学科的研究工作。它使人们对于我国中古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和中西交通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于是,海内外学者翕然相从,蔚成风气,东方学的领域便产生了一门边缘科学,叫做敦煌学。
  就我们国内而言,向达(觉明)、王重民(有三)、陈垣(援庵)、刘复(半农)、周叔迦诸先生以及姜亮夫、常书鸿、谢稚柳诸先生对于此学或则辑录遗篇,或则考证钩沉,探幽阐微,博证广引,至今为后学所景仰。尤其是一九五九年顷,值敦煌遗书问世六十周年之际,我国学人,以集体力量编辑出版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使人们可以在几案之间对敦煌文献即能有清晰的了解,可以按目索卷,登堂入室,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至今引为盛事。
  我们知道,敦煌遗书中除了大量的汉文文献(约有二万二千五百卷)外,还有若干古代民族文字,诸如波罗谜文,怯庐文,回纥文,西夏文和西藏文的卷帙,而其中又以西藏文文献占比重最大,材料最多,内容最为丰富。
  这批藏文文献都是吐蕃时期的遗物,当然是古代藏文范围。
  吐蕃时期是我国藏族历史上一段至为重要的时期。当时奴隶制社会完全形成,吐蕃奴隶主军事部落联盟组成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地方政权,在政治制度、经济设施,军事组织、生产机构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藏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进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研究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文化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增进兄弟民族的团结,提高藏族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有好处的。
  敦煌文献中的藏文卷帙自打问世以来,就跟祖国同一命运,横遭帝国主义分子的劫掠。公元一九0七-一九0八年间,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先后来到敦煌,采取各种手段把它们劫运国外,分别收藏于英法两国。在英国的部分,藏于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后改归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比利时人威利布散把它编成一个目录,一九六二年出版,名之为《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敦煌古藏文写本月录》。在法国的那部分,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由拉鲁女士编了三个目录,名之为《巴黎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搜集的敦煌古藏文写本清册》分别在一九三九年、一九五0年和一九六一年出版。英法两国所藏总数在五千卷以上。在这五千多卷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卷子,我们称之为《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以下简称《历史文书》),原是一个完整的卷子,被人为地分裂为二,藏于伦敦的部分编号为斯•1103(750),藏于巴黎的部分编号为伯•252(1286-1287)。合起来全长4.34米。
  按这个卷子的内容分为三编:
  一、吐蕃大事纪年:起自狗年,即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公元六五0年。终于猪年,即玄宗天宝六年、丁亥,公元七四七年。合计九十八年,另从斯.8212号卷子里补充了二十一年。除去重复的四年,实际共记录了一一五年。这一百多年的吐蕃大事悉备于中。
  二、吐蕃赞普传记,并包括历任大相的位序,共十节。举凡会盟、征战、颁赏、联姻一类大事均有详细记载。还记录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和古代歌谣,完全保留了古人的文学创作风貌,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下面将专门谈到。
  三、吐蕃赞普世系和各小邦邦伯、家臣表。这个卷子在国外颇负盛誉。法国巴黎大学藏文教授巴高和杜散、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托玛斯三人通力合作,锐意钻研、并得到藏族学者噶钦顿珠先生的帮助。经过十五年的琢磨,在一九四0年,在巴黎出版了这个卷子的法文英文译注本,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重视。
  于道泉教授在一九四八年回国时把这个文献带回国内,鼓励我们对这个卷子进行解读、分析、研究。他谆谆教导,令人感奋,但由于客观原因,时作时辍,经过二十寒暑,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周围同好的赞助下,才把它以藏汉文对照的形式与世人见面。这样,对于这个卷子的真正价值可以进一步去了解。
  下面,我们单单从文学角度来研读、介绍卷子中所辑录的古代歌谣。
[分页]

  禄东赞出自噶尔家族,一家祖孙、父子专吐蕃国政数十年,赞普王室对他们十分嫉恨,终于酿成一场惨烈的巨变。这件事,《新唐书,吐蕃传》从历史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记载:钦陵(东赞长子)专国久,常居中制事、诸子皆领方面兵,而赞婆(东赞次子)专东境几三十年为边患。兄弟皆才略沈雄,众惮之。器弩悉弄(即墀都松)即长,欲自得国,渐不平,乃与大臣论岩等图去之。钦陵方提兵居外,赞普托言猎,即勒兵执其亲党二千余人,杀之。发使者召钦陵,赞婆。钦陵不受命,赞波自讨之,未战,钦陵兵溃,乃自杀,左右殉死者百余人。
  这一段史实,在《历史文书》第二编、第九节有专门描写:以诗歌体表现得淋漓酣畅:
  当噶尔家族心生逆二、叛离之时,墀都松(器弩悉弄)赞普引吭高歌,歌云:
 
  噫嘻!往昔古老年代,
  鸿蒙初始之年代,
  在青青的苍天之下,
  在广袤的大地之上,
  寻建起了崇巍的宫殿,
  高,不会把天刺穿,
  低,不会把地压塌。
  青天上出现了太阳,
  和煦阳光使大地温暖。
 
  羽翎安装得精细,
  箭鏃磨打得锋利,
  一箭就能射死麋鹿,
  射死了麋鹿却养活了人。
 
  以今天来看啊,
  地上的小小蟑螂,
  却像飞鸟那般骄傲,
  想飞到天上去哩!
  飞吧!它又没有翅膀。
  即使有能翱翔的翅膀,
  青青苍天是很高的,
  云朵也穿不过去,
  往上,飞不上天,
  往下,钻不进地,
  在那不高不低的中间,
  变成了鹞鹰的点心。
[分页] 
   在葭布的一个小山谷里,
  (葭布:地名,噶尔家族采邑。)
  一个平民想当王哩!
  噶尔想当王哩!
  平民想当王,
  泉水往上淌,
  磐石滚上山,
  这是葭布人的梦想。
 
  尽管石头往上滚动,
  它也到不了香波山顶,
  (注:山南一大神山,又名雅拉香波)
  愿望是实现不了的!
 
  在香波雪山脚下,
  纵然点燃了灯和火,
  但香波雪山是化不了的,
  雅砻河水清澄明澈,
  虽然已被引进水渠,
  雅砻河水远不会干涸。
[分页] 
    吐蕃悉补野的王位,
  (悉补野:吐蕃王族的种姓)
  人人都在觊觎,
  葭布一个小小的山谷里,
  一只黄牛起了风,
  (风:发情的婉转说法)
  公牛都变得凶猛,
  不用鼻子去闻嗅,
  就是知道起了风,
  再叫唤也不能理睬;
  孟哥的一只老虎,
  (孟哥:地名,在门瑜)
  飞鸟翱翔它也不看一眼,
  揶揄它,也不理睬,
  (它是一只山中之王啊!)
  曾登扎古大山,
  (曾登扎古:山名,在山南境)
  与雅砻香波大山,
  哪座山大?哪座山小?
  众人都是清楚知道的。
  蓝色的几曲河,(几曲河:即拉萨河)
  与汹涌的雅鲁藏布江,
  哪条水长?哪条水短?
  唐拉雅秀山神他清楚知道。
  九个湾的努布湖,(即羊卓雍湖)
  与章波列公湖,
  哪个湖大?哪个湖小?
  独眼女神夏美岗噶她是知道的。
  葭布谷口的白房子,
  与秦瓦达则宫殿,
  (秦瓦达则:琼结的古名)
  哪个房高?哪个房低?
  雅砻香波山神他是知道的。
  葭布小山谷里,
  噶尔家领地叫芒娃,
  与雅砻秦垄地乡,
  (雅砻:今山南、乃东泽当境)
  作为采邑的彭域,
  (彭域,今林周县境)
  哪个雄伟?哪个低矮?
  日月高空能看见的,
  神灵也是知道的。
  黄牛起了风,
  牧人未发觉,
  下民能役使王吧?还是王者役使下民吧!
  苍天在上是知道的。
  是人来骑马呢?
  还是马来骑人呢?
  卜筮的神卜是知道的。
  是草来割镰刀呢?
  还是镰刀来割草呢?
  大地在下面是知道的!
  苍天虽远是能看见的,
  日月都能晓得的,
  苍天在侧耳听着哩!
  天地之神是不会变的;
  箭上翎毛是拔不光的,
  这些是真话?还是谎言?
  在明天、后天、以至将来
  下民不会役使王者!
  马匹不能骑人!
  草不能割镰刀!
  在秦瓦达则宫殿里,
  王统并未断绝啊!
 
[分页]
   看吧!
  在葭布小小山谷里,
  有一大群羊哩,
  其中一只,走得太远了,
  它被苍鹰吃掉了。
 
  小羊羔散在草坝上,
  明天,后天以至将来,
  可不要后悔啊,
  在黄金箭筒里,
  有这么一支绿松石宝箭,
  不射出去吧:杀不死鹿,
  射出去吧:箭筒就空了。
  帐篷布满了草坝子,
  一切帐篷都要收聚在一起了。
 
  这些歌词虽然古朴,质实,甚至隐晦,但把墀都松赞普踌躇满志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在第二编第十节里,还记录了噶尔家族另外一些幸免的成员,率领了妻子儿女投奔唐朝时所唱的歌谣:
 
  ……
  妻子虽已越过了山头,
  孩子还遗留在身后,
  老祖母年纪大了,不能站立,.
  属庐氏是我终身的伴侣……(属庐氏:吐蕃一氏族名)
  我的长上是谁!
  那是唐朝的皇帝三郎,(三郎:唐玄宗的昵称,所谓大唐天子李三郎也)
  逃啊!逃往大唐!
  逃往者的妻子也歌道:
  从年克耳达则宫堡,
  (年克耳达则:吐蕃古宫殿名)
  一座座铁一样宫堡,
  吹起了打仗的海螺,
[分页]
   从美列朗玛地分,(美列朗玛:地名,可能是汉语译音)
  金麋鹿终于越过了山岭
  来到了‘哈十钦贡拉’山,
  要到‘索高杂’去住宿,
  住在山顶之上。
  回忆起过去往事,
  我们的长上啊,
  他跟唐朝皇帝三郎
  有时吵闹,
  有时和好,
  我们的盟誓却破败了……
 
  通过这几段古歌谣使我们对于奴隶主之间相互残杀,彼此侵害的事实有了比较实证性的了解。
  在奴隶主军事联盟的政体形成的过程中,奴隶主之间经常以宣誓的形式缔结或巩固他们之间的联盟,而这种誓词也经常以诗歌的形式和铿锵的音乐节奏宣唱。
  《历史文书》第二编第四节,记录了一则:
  伦赞赞普与伦果尔兄弟二人同娘•曾古,韦•义策,韦•梅囊,韦•布策,农•准保,蔡帮•纳森等六人盟誓,誓词云:
 
  自今天直到以后,
  定将森波杰弃于背后,
  (森波杰:古代苏毗女王)
  定将悉补野搂于胸前,
  决不背叛悉补野赞普,
 
  决不使他丢脸而阳奉阴违。
  决不放效蛊毒黑咒,
  决不把外人当作自家,
  决不犹豫动摇三心二意,
  决定要遇事英勇献身,
  决定要为大事拼命忘已,
  决定要听从赞普的命令!
  决不受任何人甘言诱骗!
  若有违者,
  即为败盟。
  (天神共鉴!)
  (天神共鉴!)
[分页]
  这一联盟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于是上起‘帕’之‘勇瓦那’以下以直至‘工布哲那’以上,均为赞普统领之辖土矣!
  赞普墀伦赞乃发布命令,改岩波之地名为彭域。娘氏、韦氏作歌以记其事,歌云:
 
  公正之天神出世矣!
  伦赞、果尔就是天神,
  枭鸟已被雄鹰擒住,
  那是蔡帮纳森擒获的,
  真正的人主已登大位;
  真正的鞍鞯已备马身!
  多么安泰如坐在怀中!
  多么美好如产出羊羔!
 
  下面接着就是论功行赏,大酬勋臣。娘•曾古获得了一千百户奴隶;韦•义策获得了墨竹地方奴隶一千五百户;农•保获得奴隶三百户。蔡帮•纳森获得了奴隶三百户。
  就在论功行赏,酬劳功臣的时候,也有人因为酬赏不能满足,产生怨言。琼保•邦色(又名苏孜)就是其中一例。他用歌谣的形式发泄对赞普的不满。请看《历史文书》第二编第四节:
  后、赞普君臣民庶大酺饮宴,琼保•邦色(苏孜)乃于宴前对酒高歌:
 
  孟哥之地有一老虎,
  (老虎在山林里倘样,)
  杀虎者是我苏孜也,
  我把整虎献与上方,
  一綹虎皮转赐给我。
  藏蕃牙帐的上方,(藏蕃:指后藏的古名)
  雄鹰在展翅飞翔,
  射鹰者是我苏孜,
  我将鹰翅献与上方,
  一根羽毛转赐给我。
  去年、前年更早的年头,
  岗底斯雪山脚下,
  麋鹿野马在游荡,
  吃草来到香波山;
  在香波山神跟前,
  麋鹿野马别狂妄,
  你们如果发癫狂,
  岗底斯雪山会把你吞没。
  去年、前年更早的年头,
  玛法木湖的岸旁,
  白鹅黄鸭在嬉戏,
  游来游去到了湖上,
  在清澈如镜的湖中,
  天鹅黄鸭别发癫狂,
  玛法木湖水会把你吞没!
[分页]
  苏孜的刺耳腔调是那么不合拍,果然遭到了反击。尚囊琵鸟没凌布挺身而出,唱道:
 
  去年、前年更早的年头。
  杀死了一只野牛。
  南方竹子是上品,
  若没有铁尖做箭头,
  竹子是杀不死野牛的!
  岩波是产山羊的地方,
  皮口袋以豹子皮为好,
  若不是用针线来缝缀,
  皮口袋自己不能形成的!
 
  一场用歌谣作为武器展开的唇枪舌剑,有声有色,充分表现出古代人民的语言技巧和幽默!
  除了上面这些汪洋姿肆的长行歌谣以外,在《历史文书》中也记载了一些短小精悍的小令,类似绝句。
  如在第三节中:
  娘氏、韦氏均已心怀异志,(指他们原来都是苏毗女王的家臣,此时已经背离苏毗,转向吐蕃悉补野家族。)相结为友而同行时,(韦氏)义策在前,(娘氏)曾古在后,往故土行进之际曾古于后,吟哦而歌:
 
  汤汤大河对岸,
  雅鲁藏布对岸,
  有一人、人之子,
  实乃天神之嗣,
  唯真人主方能主宰!
  唯好鞍鞯方能驮载!
 
  义策在前,听了歌词,了悟其意,于是,二人盟誓,共投吐蕃。
  接着,娘氏韦氏和农氏三姓向吐蕃悉补野家族输诚,赞普接受了三姓的誓词。后来,这三姓的代表潜入秦瓦达则堡寨,白天隐藏在猪林丛木之中,夜晚潜回秦堡寨,共商大事,密谋进攻,当他们的行动被人觉察时,就有讽歌流传在外,《历史文书》中记道:
 
  杰士坐骑骏马,
  白昼深藏猪林,
  夜晚潜入堡寨,
  敌人乎?友人乎?
[分页] 
    短短四句,揭示出人民对行踪诡秘的政客们的疑惑和提防!
  此外,在这里还记载了南诏王阁罗风的使者到达吐蕃时所唱的赞歌,象雄王李迷夏娶了松赞干布的妹妹为妻,可是这位王妹一心向着娘家,对娘家来的使臣唱了一大段寓意深邃的长歌,讽喻松赞干布从速派兵进攻,消灭象雄小王国,扩大吐蕃的领土。在此,就不再一一例举。总之,《历史文书》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又是充满了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一方面忠实地记录史实,另一方面却又记录了十分绚烂多采的歌谣。形成一种高度技巧的文史结合,令人叹服!
  《历史文书》中记录的古代藏族歌谣给我们的启发有那些呢?
  人们常常赞美藏区是民歌的海洋。然而海洋是由大大小小的江河汇集而成的。那么藏族民歌的海洋也是由古代的、现代的、各种体裁、各个地区的民间歌谣汇成的。而古代的歌谣正是现代歌谣的历史凭借,或者说是一种借鉴。有这种借鉴和没有这种借鉴是大不一样的。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溯本穷源看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来,藏文化是悠久的,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献,这一笔宝贵的遗产必须认真地加以批判地继承。我们通过对古代歌谣的了解,惊人地发现它与现代民歌多么相似!的的确确可以体察到干百年来人民群众对于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始终是以全部力量来哺育的。也许这就是所谓历史的继承性吧!
  请看,上面这些古代歌谣所采用的比喻手法在今天民歌当中到处可见。
  再看,上面这些古代歌谣所采用的句式基本上是六言体,与今天民歌中习见的六言谐体又是完全合辙。看来六言体是民歌最基本的句式。
  最后再看看这些古代歌谣所采用的语言,正是一种精炼的文学语言。它既不是完全口语,但又不是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而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十分精粹的藏语,所以,虽然到现在已经近一千年了,仍然可以理解。可以歌诵,可以给人以美学上的享受。
  至于诗歌作为一种武器直接服务于人民的斗争生活,则是藏族人民文艺的优良传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过在这一部分古代歌谣里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直接一些罢了。


文章来源:中国藏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