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俊六]景颇族史诗“目瑙斋瓦”研究述评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3  作者:徐俊六

  摘要:“目瑙斋瓦”是景颇族民间文学经典,也是民族艺术经典,是景颇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景颇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与宗教信仰认同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目瑙斋瓦”的研究成果特别少,仅有一部著作与少量的单篇论文,均是从某个角度或是某个局部对“目瑙斋瓦”进行单向研究,迄今为止对“目瑙斋瓦”的研究尚无形成综合研究与整体研究态势,更无具体明晰的研究方法。因此,“目瑙斋瓦”留下较多的研究空间,亟待学者们的探寻与挖掘。

  关键词:景颇族;史诗;目瑙斋瓦;述评

 

  景颇族长期处于无文字的历史,作为景颇族百科全书式的“目瑙斋瓦”只能借助人们的口耳传承,直至19 世纪末及20 世纪50 年代景颇文与载瓦文的出现,“目瑙斋瓦”才得于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整理与出版,后来相继出现汉文版的译著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文章。但通过查阅YALU 中文期刊、CNKI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 Springer 电子期刊数据库、Wiley Online Library、Gale 系列数据库、ProQuest 系列数据库、EBSCO 系列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后发现, 关于“目瑙斋瓦”的研究成果非常少,目前只有一部著作与几篇学术论文,而且集中在国内,国外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专题研究“目瑙斋瓦”的成果,在一些论著中偶有零星记载。这些成果与“目瑙斋瓦”在景颇族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艺术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成正比,为学者留下了研究与探索的空间。

  一“、目瑙斋瓦”国内研究述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期刊数据库后发现,相比其他少数民族的创世纪研究,目前国内对景颇族“目瑙斋瓦”的专题研究特别少,现存的研究成果仅有一部著作与少量的单篇论文。本文将从“目瑙斋瓦”专题研究的著作、学术论文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目瑙斋瓦”的文本与论著

  “目瑙斋瓦”在景颇族聚居区流传着五六种口头民间版本,主要流传于云南德宏的盈江、陇川、芒市等地。各种版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因流传地区不同,吟唱者不同而有所差异。“目瑙斋瓦” 最早的文字文本由景颇族著名文化史专家李向前搜集整理,于 1981 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创世史诗《目瑙斋瓦》(景颇语版)。目前“目瑙斋 瓦”正式出版的汉语版有两种,一是李向前的《目 瑙斋瓦——景颇族创世纪》(简称《目瑙斋瓦》,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 年);二是萧家成翻译整理的《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简称《勒包斋娃》,民族出版社,1992 年)。两种版本均是在已故的景颇族大斋瓦(最高等级的祭司)沙万福(又名贡推干)的口述下不断整理汇编而成。景颇语版的“目瑙斋瓦”因语言文字的限制,只局限于景颇族地区流通(包括缅甸的克钦地区)。真正在社会上流通并产生影响的是汉语版的“目瑙斋瓦”,而在这两种汉语版本中,也只有萧家成后来继续整理研究的《勒包斋娃研究——景颇族创世史诗的综合性文化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一书成为“目瑙斋瓦”专题研究的唯一论著。

  从 1963 年至 1992 年,萧家成多次带着自己记录的手稿深入到景颇族地区,反复调查、询问与考证,终于逐步了解景颇族创世史诗的全部内涵与旨趣,随后又陆续收集到一些其他的民间流传版本, 通过比较,逐步翻译,终于在1992 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汉译本的《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前后经历了30 年,令人钦佩。史诗的整理、研究和出版,是抢救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程, 这不仅对景颇族人民意义重大,同时,也为世界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明珠。随后,萧家成又对景颇族语言文化调查的实录稿和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整理,并于2008 年5 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勒包斋娃研究——景颇族创世史诗的综合性文化形态》。该论著主要是以景颇族的创世神话为研究对象,从神话结构与内容上探究景颇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进程,此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把景颇文与汉文的《勒包斋娃》也附在书后,这给研究景颇族语言文化的学者提供了最原始最本真的材料,这是萧家成研究《勒包斋娃》的最大功绩,也说明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为更好地研究“目瑙斋 瓦”提供了方向。就像另一位研究景颇族文化的知 名学者龚佩华先生在给该书作序时说,这次对景颇族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的实录稿和对它的研究的正式出版,可说是景颇族历史上第一次用本民族文字形式记录整理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大作品〔1〕。可见,《勒包斋娃研究——景颇族创世史诗的综合性文化形态》这部著作在研究景颇族的文化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勒包斋娃》从结构上看是鸿篇巨制,一共一万余行,全诗分为三十章,二百九十三小节,也是二百九十三个小故事或事件,每个小故事便是史诗的一个主题。全诗采用神话体与诗歌体的形式写成,具有韵文体的格式特征。从史诗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打磨加工、精雕细琢的功夫,因此,《勒包斋娃》比起其他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显得更精致,更富有艺术性与审美性。“《勒包斋娃》的特殊性在于历代经师们的雕缕组绣使之多少附着上一些‘经卷气’,与南方一些民族的创世史诗那种古朴无华的风格相比, 则显得较为流丽、精致,‘原始性’不那么浓郁。”〔2〕从文学体裁看,史诗中依次出现的内容是神话、传说、故事、寓言;从史诗的神话内容看,依次出现的是自然神话、社会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族群神话、文化发明神话与信仰神话;从神创世的层次上看,《勒包斋娃》主要有四对主神、经过四次返老还童与五次创世,创世造物的叙述方式可以概括为:A(雄性或男性)配B(雌性或女性),生下C,形容C 的特征,创造神解释神说明C 的作用。

  李向前版的《目瑙斋瓦》主要是把景颇文翻译成汉语,这部书并没有开展专题研究。此书主要是用诗歌体记载,全文大约有一万多行,从结构上看, 一共分为七个部分三十八节,有序歌、天地的形成、平整天地、洪水、宁贯杜娶亲、目瑙的来历与大地上的生活。《目瑙斋瓦》出版时间较早,在景颇地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版是景颇族文化建设的一件喜事,对景颇民族文化的考证、挖掘、开发、保护与传承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瑙斋瓦” 经典文本的传播,使得景颇文化重现光彩,让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它的广泛传播不但在景颇地区受到普遍的认可,在其他民族地区同样有着较好的口碑,均被景颇文化的神秘性与神圣性所吸引,很多人慕名而去一睹它的风采。

  “目瑙斋瓦”有李向前版的《目瑙斋瓦》与萧家成版的《勒包斋娃》,两部史诗均是在已故的景颇族大斋瓦沙万福的口述下整理完成的,因此,两部史诗从来源看具有口述人同一、内容基本一致的共同点。在内容上,两部史诗均叙述了天地万物的形成、宇宙的诞生、人类的繁衍、神鬼的出现、宁贯杜平整天地、宁贯杜娶妻、水火刀生活生产工具等。但《目瑙斋瓦》与《勒包斋娃》在田野调查经历、研究时间、成书过程、结构布局、史诗叙述方式、史诗影响程度等存在不同,如事物名称、故事编排、故事详细程度、与现实事象的对应、叙述口吻、语言文字凝练精致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学者今后研究“目瑙斋瓦”可以相互比较借鉴的地方。

  (二)“目瑙斋瓦”的学术论文

  在研究“目瑙斋瓦”的学术论文中,与“目瑙斋瓦”直接相关的只有4 篇,第一篇为萧家成的《景颇族创世史诗与神话》〔3〕,这是一篇探讨景颇族史诗与神话之间关系的文章,与其著作相似。第二篇为张金玲等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教育传承的特殊功能》〔4〕,这是一篇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研究“目瑙斋瓦”的教育与传承作用,主要强调的是“目瑙斋瓦”不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具有对培养人的德智美的特殊教育功能。第三篇为王荧等人的《试论景颇族创世史诗中的朴素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5〕,这是一篇从原始思维的角度探讨“目瑙斋瓦”中蕴含原始哲学观的文章,主要分析景颇族原始自然观中包含和谐统一的辩证理念,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第四篇为宋颖的《景颇族〈目瑙斋瓦〉的民族记忆与“目瑙纵歌”节的现代 建构》〔6〕,此文以《目瑙斋瓦》为文本依据,根据《目瑙斋瓦》的记载与相关阐释对目瑙纵歌进行论述,分别从《目瑙斋瓦》中对目瑙的记载与目瑙纵歌节由来及其构件要素的描述、景颇族地方知识精英与其他民族身份学者对目瑙纵歌的表述与建构、目瑙纵歌节的发展过程及当代趋向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对研究“目瑙斋瓦”与目瑙纵歌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目瑙斋瓦”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除专门以“目瑙斋瓦”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景颇族的神话史诗有零散的论述,对研究“目瑙斋瓦”也有较大帮助。云南大学著名的人类学教授王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写出了著名的人类学著作Jingpo:Kachinof the Yunnan Plateau(《景颇——云南高原上的克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997年)以及《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王筑生先生的著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其详细的中国克钦(景颇)的民族志材料。包括历史发展、婚姻和亲属制度、仪式与信仰、跨境交易、原住民的发展与变迁、族群性与认同等。虽然没有直接研究“目瑙斋瓦”,但相关的民族志资料与“目瑙斋瓦”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借鉴。云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林超民的《南诏国与唐代西南边疆》与《云南大学民族研究丛书》等著作中多次提到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民族渊源、景颇族的神话史诗等内容, 是研究景颇族传统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文献。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赵学先是景颇族研究专家,也是景颇族著名学者,他的《莽林中的崛起——景颇族发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景颇族历史上的“贡萨”与“贡龙”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 年第1 期)等著作,用充分的历史材料与现存的实事为依据深入研究景颇族的历史发展问题,是研究景颇族历史发展重要的参考资料。台湾人类学学者何翠萍长期关注与研究中国景颇族,她的著作Life,season,and the creation of an immortal society:a discussion of time and value among the Jingpo and Zaiwa(《生命、季节和不朽社会的建立——论景颇、载瓦时间的建构与价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7 年),以及Between persons and things:a discussion from Jingpo human figurines(《从景颇人体图像谈人与物的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 年),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获得当时景颇社会的第一手资料,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景颇族社会进行个案研究,多次谈到景颇族神鬼崇拜的原始宗教,为后人从事景颇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除以上学者外,景颇族学者或本土知识精英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有深入研究。如夺石当、朵示拥汤、李向前、岳坚、祁徳川、金黎燕、石锐、金学良、岳早念、董荣云、张建章、何腊等等。

  二“、目瑙斋瓦”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专门研究景颇族“目瑙斋瓦”的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但景颇族神话史诗的研究在一些国外学者的著作及论文中有零星的记载。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利奇(E.R.Leach)通过在缅甸帕朗地区前后长达6年的民族志资料收集整理,1954年发表了人类学经典著作《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此著作从掸(sam,念shan)人到克钦,从克钦又到掸人,掸人与克钦之间的相互角色转换中分析;从克钦的贡萨与贡钦贡萨,贡荣贡萨,再到贡劳与贡钦贡萨之间的政治制度模式的变换中探讨,提出了著名的“钟摆模式”与“动态平衡”理念。在此基础上,利奇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对景颇族“贡劳”与“贡撒”制度的分析提出了“为派系和社会变迁而辩护的神话。”〔7〕332利奇说:“克钦人会在很多场合讲述他们的传说,用它们来正当化一场争吵、确立一项社会习俗,或配合一件宗教表演。因此讲故事都有个目的,它可以确立讲故事的人或是雇诗人来讲故事的人的身份。”〔7〕334“神话起着认可社会行为和确立个人和人群的权利 的作用。因为任何社会体系无论多么稳定和平衡, 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派系,所以一定会有不同的神话来确立不同人群的权利。”〔7〕349这部著作对景颇族的神话有一定的研究,可以从中获取整体研究“目瑙斋瓦”的启示。

  三、结语

  “目瑙斋瓦”记载景颇族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制度、习俗、医药、工艺等内容,蕴含景颇族的民族精神、民族风尚、民族审美与民族情趣,是景颇族的一部百科全书。目前“目瑙斋瓦”的研究成果特别少,仅有的一部著作与少量单篇论文均是从某个角度或是某个局部对“目瑙斋瓦”进行单向研究,迄今为止对“目瑙斋瓦”的研究尚无形成综合研究与整体研究态势,更无具体明晰的研究方法。因此,“目瑙斋瓦”留下了大量的研究空间,是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与生态美学研究急需挖掘的热土,亟待人们的深入探究。

  原文载于:《大理大学学报》2017年第2 卷 第3 期,注释已略去。

  作者简介:徐俊六(1982-),法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文学研究。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学会”微信公众号2018-12-28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