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自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拼音壮文产生之后,壮文文学创作如同雨后春笋,从无到有,节节拔高。壮文文学创作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其创作的内容、主旨、技巧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提升,日益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壮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壮文文学创作的独特特征可概括为民族性、时代性及其揭示人性的深度。
关键词:壮文 文学创作 概况 特征
一、《壮文方案》的出台与壮文文学发展阶段
1957年11月29日,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院第63次会议通过了《壮文方案》草案,正式予以推行。壮族自此结束了自古文字不统一的历史,有了法定的统一的民族文字,以文载言,以文达意。从此,壮文文学借助拼音壮文这个有效的语言工具,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结出了累累硕果。
壮文文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壮文运用开始到60年代末,为壮文文学创作的萌芽和初创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末,为壮文文学创作的发展期;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为壮文文学创作的初步成熟期。
在第一发展阶段,1957年7月创刊的《壮文报》(《广西民族报》前身)成为最早运用拼音壮文进行信息传播的壮文刊物。刊物内容包括了各种新闻、科普知识、生活常识、民间小故事等。从其创刊至1966年停刊,也曾发表了不少经过搜集、整理的各类壮族民间文学作品,包括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但受时代局限,发表的纯文学作品以少量诗歌为主,艺术性稍显不足。除了《壮文报》以外,20世纪50年代亦陆续出版了一些壮文读物,包括各种课本、农民读物、党的政策宣传册、民歌选集等。但壮文文学创作没有成为该阶段壮文运用的重点,偶见的《舍己为社》、《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把钥匙一把锁》等出版物,亦为普及性的大众读物,其文学性凸显不足。
在第二发展阶段,1982年《壮文报》复刊,198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报》壮文版。1986年壮文版《三月三》杂志创刊。它们为壮文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自此壮文散文、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纷纷崭露头角。壮文创作逐渐打开局面,迈入了新阶段,并在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达到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壮文文学创作,作品的类型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表现领域随时代发展而愈加广阔,质量迅速提高。如小说《Boux Caux Saw》(《造字人》,1986)、《Youq Ndaw Ci》(《在汽车上》,1984)、《Doiq Song Baez Laex》(《两退彩礼》,1985)、《Roen Rungh》(《弄(山字头)道弯弯》,1991)、散文《Boux Fanhgaen》(《卜万斤》,1983)、《Giuz》(《桥》)、《Gizneix Dwg Gijmaz Deihfueng?》(《这是什么地方?》)、小小说《Gwn Cai》(《斋戒》,1991)、《Gingq Caz》(《功夫茶》,1991)等,都是壮文文学中的优秀之作。其中,苏长仙的散文《Boux Fanhgaen》(《卜万斤》,1983)荣获第二届(1981-1984)全国少数民族创作奖“骏马奖”散文二等奖,这是壮文文学作品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奖项。此后,《Gwn Cai》(《斋戒》)与《Gingq Caz》(《功夫茶》)曾获第四届全国民族文学奖、第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母语文学创作特别奖。它们的成功,鼓舞和激励了壮文文学的创作。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部壮文历史长篇小说《侬智高》(1993),由韦一凡、 路漫合著。
在第三发展阶段,壮文文学创作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初步成熟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新作,如长篇小说《Ciet Moq》(《节日》,2004)、小说《引进外来资金》(《Yinx Haeuj Ngaenz Baihrog》,2007)、小说《Mbanjrungh Song Dahsau》(《山乡两个妞》,2003)、散文《Ndoeng Faexyeh Gyaeundei》(《美丽的椰树林》,2000)、翻译作品《Veiz Gozcingh Sangcieng》(《韦国清上将》,2009)等。壮文文学创作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精品增多。从中央到地方性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金地杯”壮语文学奖(2005)、《三月三》(壮文版)有奖征文(2006)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壮文作家的创作激情,壮文文学作品屡屡获奖,受到了社会的欢迎。
当前,壮文文学作家群里老、中、青三代齐心协力,壮文文学事业的阵容不断发展。从最早从事创作的作家主要包括韦文俊、韦以强、蔡培康(汉族)、韦一凡、李从式(路漫)、苏长仙、韦懿明、危英才、吴超强、周美兰、陆瑛、兰汉光、陆光庭等。中青年作家主要有覃祥周(波童)、蒙飞、黄新荣、吴门(潘朝阳)、陆登(陆之登)、余执、钟希增、覃祥建、罗伏龙、李惠梅、陈忠毅、蒙宁、谢金龙、滕明新、莫克利、石才以、石鹏程、钟田(特田·兰钟)、岑立秋、韦花荣、雷明海、何建水、韦拔志、黄泉熙、李惠兰、欧阳惠月、黄国观等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精神园地,满足了大众的文学审美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怀着对壮文的热情,对文学的向往,加入到壮文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壮文文学爱好者中,以韦广涵、卢李红、刘敬柳(汉族)等的作品较多。在这些作家群中,多数为壮族,但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其他民族中熟知壮文、对壮文创作感兴趣的人士亦有不少的作品,这为壮文文学创作注入了多元的视角,使壮文文学的发展渐入佳境,迈向另一个高峰。
二、小说创作
壮文小说创作从无到有,进入20世纪80年代,《Boux Caux Saw》(《造字人》,1986)《Dwk Bya》(《打鱼,1986》)、《Laeuj Haeuxcid Vansub》(《糯米酒飘香》,1988)、《Coih Ci》(《修车》,1989)、《Soengq Bit》(《送鸭》,1989)等小说创作就具有了较宽阔的视野,题材不但涉及本民族的文化、风俗、教育、发展等,还涉及到了国外的题材,将民族文化放入到了国际的背景之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壮文小说数量与日俱增,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壮乡生活场景,情节结构的设计更为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小说的主旨和内涵愈加凝练、深刻。《Vah’ienq Mahenj》(《犬怨》,1990)、《Ga Dinj OJO》(《短脚OJO》,1990)、《Roen Goek》(《归途》,1991)、《Rumzraq Ndoigyaeujmou》(《猪头山风云》,1992)、《Danqienq Ndaw Gamj》(《岩洞里的幽怨》,1993)、《Sim Yah》(《妻之心》,1993)、《Dahcej Ngoenzneix Okhaq》(《阿姐今天出嫁》,1994)、《Ceng Ranz Gaeuq》(《旧房争端》,1997)、《Eu Fwen Baenz Youx》(《唱歌情缘》,1998)、《Cawx Biuq》(《买票》,2002)、《Mbanjrungh Song Dahsau》(《山乡两个妞》,2003)、《Augaet Aeu Bawx》(《吉叔娶媳妇》,2005)、《Fwn Rumz Gyang Haemhlaep》(《暴风雨之夜》,2005)、《Gaet Buh》(《衣扣》,2006)、《Yinxhaeuj Ngaenz BaihRog》(《引进外来资金》,2007)等,都是壮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
韦懿明、韦德南和杨奕楦的《Boux Caux Saw》(《造字人》)是早期壮文文学的重要代表作,是壮文文学中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在1986年壮文版《三月三》创刊号上。全文长达一万多字,分为十个部分,讲述的是一位曾经参与壮文创造的中学教师——“造字人”潘博思的人生动荡与起伏,并以他为主线展示了壮文从无到有、从崭露头角到被打入“冷宫”、最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重新受到重视、获得新生的历程。
《Boux Caux Saw》(《造字人》)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罗镇中学的教师潘博思正在用心修改他的文章《中国壮族民族文化发展简史》,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外的信。这封信是他在壮文学校指导的留学生卡娜的来信,信中说她回国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儿子已上中学,自己不但获得了壮文博士的学位,还成为了科学院的院士,并被任命为科学院副院长。她如今来信,说明自己想带一批研究生来壮乡研究壮族文化,并邀请潘博思出国为他们讲学半年。潘博思看着信,心中感慨万千,回忆起往昔的酸甜苦辣。卡娜的父亲斯罗是外国某语言学院的教授,母亲是中国人,她是他们的独生女。她当年青春靓丽,一头金色的长发在学校里十分耀眼。卡娜的父亲主动送女儿到南方来学习壮文,导师就是潘博思。师徒俩年纪相差不大,一个传道授业,一个刻苦学习,情趣相投。卡娜知道导师是个孤儿,父亲惨死于日寇刺刀之下,母亲被地主恶霸逼得上吊,便在生活上热心地照顾导师,不怕闲言碎语,帮他洗衣服。他们时常参加壮乡歌圩,有一次,歌圩上歌手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卡娜听到惊叹不已。二人被在场的老歌师誉为“梁祝”,暗生情愫。二人的事情被捕风捉影,在学校里传开了。潘博思受到批评,幸好壮校林校长出面保护了他。卡娜的父亲也听说了这件事,便把她调回国内。卡娜对潘博思依依不舍,邀请他一起出国,他没有答应。他们虽然分开了,但心里仍然思念着对方。不料“文革”袭来,壮文机构遭到解散,学校被停办,文字无法继续推行,潘博思也只能转行做了中学老师,和卡娜失去了联系……如今收到卡娜的信,潘博思考虑再三,决定出国讲学。
潘博思的决定在家乡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他要出国去当壮文博士,议论纷纷。他的妻子雪莲误会了他,以为他出国不光是为了壮文事业,也是为了卡娜,便打算和潘博思好离好散,让他踏踏实实出国去。二人来到以前谈情说爱的木棉树下,回忆起他们相知相恋的往事,雪莲又得到当年媒人老力公的劝解,便支持丈夫出国从事壮文传播事业。老力公把昔日珍藏的、用土俗字抄写的长诗歌本、壮剧剧本交给潘博思,让他发扬光大壮族文化。壮校的老校长林荣也鼓励他出国讲学。正在潘博思准备出国之际,林校长带来了好消息,区人民政府恢复推行壮文,出版壮文书籍和报刊,恢复壮文学校。潘博思听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决定留在国内继续壮文事业,骄傲地说:“Gij saehnieb gou youq guekcoj!”(我的事业在祖国!)
小说以潘博思为主线,将纵横交错的历史叙述得详细生动,情节安排合理,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其主题关乎壮文的命运,内容涉猎广泛的壮族文化知识,语言流畅。小说塑造的潘博思这位壮族知识分子,踏实诚恳,以壮文事业为己任,忍辱负重,于平凡之中见伟大,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时期的其他壮文小说,亦有不少精品,其反映的社会层面增多,内容愈加厚重。另一中篇小说《Gaeqgoengdaek Cienzgeiz》(《鸡公德传奇》),作者徐宏。故事取“文革”为背景,人物“鸡公德”言谈洒脱不羁、“玩世不恭”,实则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聪明机智。其离奇传奇的主旨是,即使在文革这样特殊的时期,正义和真理依然不会被击垮。Meij Cuh(音译:“美珠”)创作的《Youq Ndaw Ci》(《在汽车上》)讲述的是一位盲眼姑娘让座的故事,赞美了壮族青年的高尚情操。陆之登的《Ganj Haw》(《赶圩》)里,黄宝脾气温和、谦让有礼,却无法容忍被别人叫做“土佬”,当自尊心被伤害时奋起反击,把看不起他的人打得狼狈不堪。《Doiq Song Baez Laex》(《两退彩礼》)反映了时代的婚嫁观念:“我”的妹妹从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员后,变心退了未婚夫的彩礼,收了公办教员的订婚礼。但遇到了公办教员以前的未婚妻之后,她将心比心,退掉了现在的彩礼,与以前的未婚夫重归于好。外在的条件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只有真挚的情感才是婚姻的基础。
发表于1991年的小小说《Gwn Cai》(《斋戒》)与《Gingq Caz》(《功夫茶》),作者吴门。《Gwn Cai》(《斋戒》)娓娓道来:“Lauxdoj dwg boux ganbu daj lajmbanj ngamq haeuj singz. De soqlaiz ngah laeuj,sai laeuj seiz sinz saek diemj youq gwnz daiz, cungj aeu linx bae riz.”(老土是从村里才来到城里的干部,他酷爱饮酒,……)但听闻有奸商工业酒精兑水、拿农药撒青菜、用粪便喂鱼、人肉包子等事件之后,他将酒和各种食物一一戒掉。他的妻子虽然喜欢各种食物,却常常感叹食之无味,如同嚼蜡。尽管生活方式不同,老土风声鹤唳、什么都戒,妻子什么食物都吃,却最终双双归西。究其原因,老土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妻子却是久食污染之物体中结有硬块,作者未明说一字,却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深忧。
《Gingq Caz》(《功夫茶》)通过为领导倒茶的细节,隐喻了官场之中需要下的“功夫”,颇具讽喻效果。当好事者嘲笑得不到提拔的秘书“笔杆王”不知道“功夫茶”的奥妙时,他仍天真而不服气地说:“Gangj gijmaz riu!”“Mauzbit vuengz”dingq le gig mbouj fug,nyengh caeuq vunz dingj:“Mwngz yawj aen boi gou, caengz heiz caz neix gaeuq na luba,byawz gwn caz beij gou lai!”(“开玩笑!”“笔杆王”听了很不服气,硬是辩驳道:“你瞧瞧我这只结满茶垢的杯子,谁喝茶的功夫能胜过我!”)
壮文长篇小说在诸多中短篇、散文等创作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第一部壮文历史长篇小说《侬智高》,由韦一凡、 路漫合著。全书共分为二十章,合约16.8 万字,连载于壮文版《三月三》1993年第一期至1995年第三期。小说塑造了民族英雄侬智高光辉、生动的历史形象,再现了他带领壮族人民抗击外族入侵、保卫疆土、寻求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路的艰辛、壮伟历程。小说第一章就描述他练箭的神奇经历:
Miz ngoenz ndeu,Nungz Cigauh cingq youq henz daemz naj Gvangjyenz couhfuj nyingz naq,lienzlienz nyingz,lienzlienz con gvaq conghmbok.."Caen lek!"Fwt miz vunz hemq ndei.Nungz Cigauh baez yawj,daxdoeng mumhhau raezrangh he coh de riunyumj. Nungz Cigauh yiengq daxgoeng yaengx fwngz naeuz:"Cingj bouxlaux son'gyauq!" Daxgoeng daj ndaw genbuh gvangqlangh de dawz ok gaiq baengzdoj he,venj hwnj gwnz goliux,naeuz:"Danghnaeuz naq mwngz ndaej nyingz mbongq gaiq baengz neix,couh suenq goengfou daengzgya lo." Nungz Cigauh naemj,gou nyingz ndaej mbongq mbokfaex,lij nyingz mbouj mbongq gaiq baengz he?De beng gung dap naq,naq he nyingz gvaqbae,baek mbouj haeuj baengz,dauq hawj baengz danz doxdauq. De lienzlienz nyingz sam naq,naqnaq baenzneix.Daxgoeng rub mumh riuhaha:"Yaek guh baenz daihnieb,lij aeu lienh dem!"(有一天,侬智高正在广原府前的塘田边练射箭,百发百中。“真厉害!”突然有人叫好。侬智高一看,一个白须飘冉的老人向他微笑。侬智高谦虚地说:“请前辈指教!”老人从他宽大的衣袖里拿出一块土布,挂在柳树上,说:“如果你的箭能射穿这块布,就算功夫到家。”侬智高暗自思忖,我射得穿木筒,还射不穿一块布?他拉弓搭箭,一箭射过去,插不进布,反被布弹回来。他连射三箭,箭箭这样。老人捋胡须笑哈哈:“要做成大业,还要练呢!”)
蒙飞、黄新荣创作的长篇小说《CIET MOQ》(《节日》),原名《GIHGOU LAEMZSEIZ》(《临时机构》),连载于壮文版《三月三》2004年第5期到2006年第9期。后经过整理,以《CIET MOQ》之名于2007年8月出版发行,约40万字。作品以首届国际龙眼节的筹备工作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翁方正目睹官场角色的百变经历,思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种种风云变幻,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小说描写细腻,语言灵动,刻画深刻,以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民族地区生活画卷再现了当代壮乡社会的精神面貌。
三、散文创作
从八十年代始,壮文散文的创作日益受到作家青睐。作家们通过这种更灵活的形式,表达自我,发心中之感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散文中所反映的社会广度和深度都比早期有了大的突破,壮文作家利用壮文这一工具,犀利地反映时代的变化、表达人民的心声、再现人性的美与丑。其中的代表作,包括《Boux Fanhgaen》(《卜万斤》,1983)、《Giuz》(《桥》)、《Gizneix Dwg Gijmaz Deihfueng?》(《这是什么地方?》)、《Dah Iq Henz Mbanj》(《村边小河》,1986)、《Mboq Ronghndwen》(《月亮泉》,1987)、《Audaih Cunz Coj》(《大叔寻根》,1988)、《Gou Gyaez Bya Raemx Mbanjcuengh》(《我爱壮乡山和水》,1989)、《Ndwn Youq Henz Dahraenxhoengz》(《站在红水河边》,1991)、《Duzvaiz Gag Gangj》(《水牛自述》,1991)、《Danq Fwj》(《颂云》,1991)、《Daihhaij·Buqmoengz》(《大海·启示》,1992)、《Ciengx Ma》(《养狗》,1995)、《Haw Ngoenzndaep》(《除夕圩日》,1995)、《Daxmeh, Mwngz Caeuxcaeux Ndangcangq》(《妈妈,你早日康复》,1996)、《Dajgoeng Geiqsaeh》(《打工纪事》,1996)、《Ndoeng Faexyeh Gyaeundei》(《美丽的椰树林》,2000)、《Gij Caencingz Ranz Gou》(《我家的亲情》,2001)、《Raemxraengz Sawdikdik》(《潭水清清》,2003)、《Vadauz Maez Vunz》(《桃花迷人》,2004)、《Saujngeih Ma Sauqmoh》(《二嫂回来扫墓》,)、《Yienzfaenh Gominz》(《木棉情缘》,2004)等。
韦以强、苏长仙的《Boux Fanhgaen》(《卜万斤》,1983)是壮文文学第一篇散文作品,发表在广西《壮文报》上。文中通过“卜万斤”(生产万斤粮食的人)之口,从他绰号的更替、与妻子悲欢离合的故事,使人看到了新中国的旧貌换新颜、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壮乡人民带来的福音。文章中采用壮族曲艺“比鱼”的手法,每讲一段唱一首壮歌,生动地展示了壮乡的生活情景,刻画了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极富韵味。
从南宁驶向百色的客轮上,一对中年男女正在接受乘警查夜。乘警问男人叫什么名字,男人回答说,小时候母亲叫他“Lwgnding(“勒丁”)”(宝贝),父亲叫他“Malwg(麻勒)”(狗仔),小朋友叫他“Daegnyan(特雁)”(癫仔)(应该是“癫子仔”或者是“疥疮仔”),因摘过地主家的玉米,又被叫做“Lwgcaeg(勒贼)”(贼仔)。上学后,起名韦丰华。父亲不幸去世,他回家放牛,又被称为“Daeggaeujvaiz(特九怀)”(看牧娃);1958年大炼钢铁时他负责烧炭,又被人喊做“Bouxdwkdanq(布特坦)”(烧炭人);1960年靠山上的蕨根为生,又被叫做“Bouxgwngut(布紧谷)”(吃蕨人);1970年生产队结账时他只拿到5分钱,又被称为“Bouxhajfaen(布哈分)”(五分钱人)。到了1982年,他评上了县里的劳模,又被人赞为“Bouxfanhgaen(布万斤)”(生产万斤粮的人)。
乘警追问和他一起的女人是谁,他回答说是“半个妻子”。这下引起了大家的疑惑。原来,两人早在二十年前就在歌圩上定亲了,由于双方家庭拮据,没有收彩礼、摆酒席就结婚了。按当地的规矩,没有买玉镯送女方就不算夫妻,他只好用薏子串成手镯,当玉镯送给她成亲。他本承诺婚后会补送玉镯,谁知一直无钱购买,直到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还没有补上。后来,他外出修了三年水利,她在家中没吃没穿,只好带着孩子回娘家了。孩子又不幸去世,他们俩就断了连结的线,一分居就是二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成了“Bouxfanhgaen”(生产万斤粮的人),才有机会买了一副玉镯把她“请”了回来。他们又一同来到南宁游览了十几天,这才坐渡船返回家里再重新“拜堂”。他的叙述让同船的人们都大为感动,深深为他们祝福。
《Boux Fanhgaen》(《卜万斤》)文中多处穿插有壮歌,文章语言如同诗歌一样,优美而富有意境。如描述“卜万斤”和妻子当年在鸳鸯江畔的甜蜜情形时,歌中唱道:
Raeuz song ndaek namhdaeuh(你我两垛泥),
Gyaux daeuj nyaenj guh vunz(和了水再捏)。
Nyaenj dah ndeu dwg lwnz(捏了一个我),
Nyaenj lwgwnq dwg beix(涅一个是你)。
Lumj gou hix lumj mwngz(你中也有我),
Lumj lwnz hix lumj beix(我中也有你)。
Lij lw ndaej ndaek nyaeq(还剩下一团),
Nyaenj nuengx saeq ma rungx(捏个小弟弟)。
二人甜蜜恩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同江边一幅优美的风景……
又最后曲终人散时“卜万斤”夫妻二人唱的壮歌,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wngz naeuz mbouj baenz yienghyiengh baenz(你说不行万万行),
Mwngz naeuz mbouj caen yienghyiengh baenz(你说不真万万真),
Fanh maenz fanh gaen cien fanh vunz(万斤万元千万户),
Raen youq Mbanjvuengzlienz Bouxcuengh(出在壮家黄连村)。
Loz Fuzlungz的散文《Giuz》(《桥》)说山间的小板桥,虽然不昂贵、不漂亮、不雄伟,但它默默地以身躯奉献,为过往的劳动人民提供方便,这让他想起了那位城里来的教员,放弃舒适的而生活,为村里的孩子们搭起通往知识的桥梁。文章以桥喻人,赞颂了投身于山区教育事业的城市教员。文中最后说:O! Baez gou siengj daengz aen giuz iq mbanjranz, couh youh siengj daengz boux lauxsae geq gou……(哦!每当我想起家乡的那座桥,就又想到我那位年迈的老教师),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永远不会过时。[1]
Hij Cunghswh Suh Hang 的散文《Gizneix Dwg Gijmaz Deihfueng?》(《这是什么地方?》)描绘的是壮乡的农科站。那里看似普普通通却熙熙攘攘,是壮乡人民获取农业知识、走上致富之路的殿堂:“Lajmbanj nungzgohcan——dieg vunzguhnaz ceiq gyaez daeuj neix, giz vunzguhnaz ceiq siengjniemh……”(村里的农科站,是种田人来的最勤快的地方,是种田人最想念的地方……)[2]
覃祥周写的散文《Ndoeng Faexyeh Gyaeundei》(《美丽的椰树林》,2000),曾荣获2005年首届“金地杯”壮语文学奖。该文章通过一次越南之行,介绍了越南的椰树林:
Gaengawq mizgven vwnzyen geiq roengz, Yeznanz caeuq Cunghgoz Haijnanzdauj daengj dieg ndaem faexyeh ceiq noix gaenq miz song cien bi lizsij lo.Faexyeh heuswd sangnengneng, byai hung mbaw lai, dwg Yeznanz cungj faex ceiq denjhingz ndeu.(据有关文献记载,越南及中国的海南岛等地栽培椰子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椰树苍翠挺拔,冠大叶多,是越南最典型的树种。)
椰树既是美丽的景观树,它也为人类贡献了美味的椰肉、椰汁,椰棕可制作成绳索,树干、椰壳、叶子、根部等等都各具用途。越南导游还介绍,中越人民曾利用椰树林并肩作战,抗击法国侵略者:
Bihaenx, Fazgoz cinhlozginh cinhloz Yeznanz, Yeznanz yinzminz youq Cunghgoz ginhsw guvwndonz Veiz Gozcingh cienghginh daengj maeuzsuenq baihlaj, giujmiuh leihyungh ndoeng faexyeh, moix go faexyeh cungj ndoj miz yinzminzginh cansw youq gwnz de.Doeklaeng, Yeznanz yinzminzginh daj gwnz yiengq laj, dawz gij Fazgoz ginhdui ciemq haeuj ndoeng faexyeh haenx hoenx dwk daih ndaej gig camj(当年,法国侵略军侵略越南,越南人民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将军等的谋划下,巧妙地利用椰树林,在每一棵椰树上隐蔽着人民军战士。后来,越南人民军从上朝下,把进犯椰树林的法军打得落花流水……)
文章以此祝愿中越人民的友谊如椰树林般青春常在、永不褪色,并号召人人向椰子树学习,无私奉献,造福人类。正如文章末尾的总结:
Biek liux ndoeng faexyeh, biek liux Yeznanz, gou royiuj aen dauhleix ndeu: Ndoeng faexyeh vihmaz gyaeundei, gofaexyeh vihmaz ndaej daengz cungqvunz danqhaenh, neix dwg aenvih de lauxlaux saedsaed maj gwnz namh, dinghdingh vih cungqvunz caux fuk. Danghnaeuz moix boux vunz cungj lumj go faexyeh yienghneix guh ok fouzsei gung’yen, gou siengj, aen seiqgyaiq raeuz couh itdingh bienq ndaej ngoenz beij ngoenz ndei.(告别了椰树林,告别了越南,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椰林之所以美丽,椰树之所以受人称赞,是因为它脚踏实地,默默地为人类造福的缘故。如果人人都像椰树那样作出无私的奉献,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无限美好。)
四、诗歌与新山歌创作
诗歌是便于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学题材,壮文作家运用壮文,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歌,以表达不同时代中的体会和感受、阐述自我对于世界的看法,壮文诗歌一直受到偏爱,数量多。从内容上说,有的作家着眼于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如建国、“两弹一星”的发射、改革开放、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等,也有的作家更偏重于民族情感的表达、个体生活的描绘。壮文诗歌中,以叙事诗和抒情诗居多,亦可分成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韵脚诗和现代诗等。此外,山歌是壮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诗人都积极运用山歌体裁,创作了大量的新山歌。进入21世纪,壮文诗歌创作随着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绚烂而走向了高产出的新阶段。创作壮文诗歌的作家,有覃祥周、李从式(路漫)、钟田、钟希增、罗伏龙、韦相裘、黄自修、黄达、廖永良、覃家甸、木山、黄钺、覃绍焕、、卢李红等。其中,《Cingz Mwngz Naek Gvaq Bya》(《深情重于山》,2001)、《Fwen Gangj Laebguek 60 Hopbi》(《建国六十周年叙事歌》,2009)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李从式的诗歌《Cingz Mwngz Naek Gvaq Bya》(《深情重于山》,2001)曾荣获2005年首届“金地杯”壮语文学奖,是第一部壮语长篇叙事歌。诗歌以壮语山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位壮族人民好儿子王任光同志的故事。王任光同志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骨龙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初带领群众开山修路、脱贫致富,但因在危险地段进行爆破任务而不幸坠下50多米深的悬崖以身殉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诗中如泣如诉,栩栩如生地刻画了王任光同志的形象。如第一章节中哀叹王任光同志不幸遇难:
Daej mwngz coenz daihbet(哭你第八言)
Sim get lumj mid camz(心痛如刀割)
Mwngz vih raeuz lwglan(你为了我们子孙万代)
Ndek ranz mbouj ndaej goq(丢下家庭不得照顾)
Daej mwngz coenz daihgouj(哭你第九言)
Caem laeuj rwed din bya(斟酒浇山脚)
Mwngz bang dou daihgya(你帮助我们大家)
Gaemz caz mbouj sij ndoet(一口茶也不肯喝)
Daej mwngz coenz daihcib(哭你第十言)
Ronghrib caez diemj daeng(萤火虫来点灯)
Riep fong geij cib caengz(蚊帐缝补几十层)
Mwngz gwn haemz gvaq hoj(你吃苦好艰辛)
Gijmaz haij nyaenx laeg(什么海这样深)
Gijmaz naek baenz bya (什么重如同山)
Cunz doh daengx dienyah(找遍整个天下)
Nanz ra mwngz nyaenx soh(难找你这样忠实的人)
五、翻译作品
为了丰富壮文文学园地,为壮文文学读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文学阅读作品,壮文作家有意识地将一些汉文的经典名著翻译成壮文,这将传记《韦国清上将》(2000)、《话说壮族》、散文《荷花淀》、等引入了壮文文学领域,促进了壮文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近些年来,亦有年轻作家韦广涵、刘敬柳等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越南岱-侬语文学作品《xeec mai chang ruon xang》(《狱中日记》),以及西方文学名作《小王子》、《飞鸟集》、《老人与海》、《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等翻译成壮文初稿,但还未正式出版。同时,壮译汉的作品亦有一定数量。
《韦国清上将》作者何绍榜,原文为汉文。经过覃祥周、刘敬柳、覃祥建三人翻译为《Veiz Gozcingh Sangcieng》(《韦国清上将》),连载于《三月三》(2008第1其—2010第5期)。该传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壮族人民的优秀代表韦国清戎马倥偬的一生。摘录第13节《Oknyaemh Boux Cujyin Cungjcwngcibu》(《出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片段如下:
Veiz Gozcingh mwh nienzlaux, lij seizseiz gvansim gaijgwz hailangh caeuq seveicujyi yendava gensez, roengzrengz hagsib Majlezcujyi, Mauzcwzdungh Swhsiengj caeuq Dwng Siujbingz lijlun, genhgez yungjhu, cihciz gaijgwz hailangh, vih seveicujyi gensez aeu ndaej hungmbwk cingzcik gamjdaengz sim’sangq dangqmaz. Bi 1989 cin hah doxgyau fatseng ciengz cwngci fwnrumz haenx geizhan, Veiz Gozcingh caenhguenj baenz bingh haeuj yihyen bae yw, hoeng de doiq geizseiq baenzlawz fazcanj lij gig gvansim, daengq vunzranz caeuq henz ndang gyoengq gunghcoz yinzyenz yaek yiemz souj gijliz, saenq Dangjcunghyangh.(韦国清晚年,仍然时刻关心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决拥护、支持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的成绩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1989年春夏交接之际,发生那场政治风波的时候,韦国清尽管已经病重入院治疗,但是他依旧心系局势的发展,并且嘱咐自己的亲人家属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要严于律己,要坚信党中央的领导。)
Bi 1989 ndwen 6 ngoenz 14 hauh lingz diemj 29 faen, Veiz Gozcingh mboujhingq youq Baekging gvaqseiq, gyaeu 76 bi.(1989年6月14号凌晨1点29分,韦国清同志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6岁。)
六、壮文文学的特征
壮文文学创作,其根植于本民族的语言,依托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才出现的全新工具——拼音壮文,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力量不断突破创新,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园地增添了新的亮点。纵观其发展历程,壮文文学创作的水平随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提升,作家语言风格日渐鲜明,异常丰富的壮族民间文化素材被更好地融入文学之中,其内容又突破以往地域与生活的局限,使壮民族文化底蕴与本质得到了更淋漓透彻的阐释。壮文文学现象虽然随时代而呈现不断的变化,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在此试将之归纳为以下三点:
1、整体的民族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随着壮文文学作品的增多,其语言风格更呈现出多样性,日益展示出壮语的优美、生动、形象。其中山歌语言的充分运用,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壮族作为一个“歌唱”民族,其形象、生动的语言和韵文书写习惯,有着深厚的族群文化传统。除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之外,壮文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也在不断增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广阔,不但塑造出了各色生动的壮族人物形象,还将视野放到了全球,通过审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和比较,对本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和认知,关于壮族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民族生存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常常被涉及。
2、壮文文学的创作技巧日渐丰富,突破传统,与时俱进,数量激增,种类增多。壮文文学作家紧跟时代步伐,不但充分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而且善于吸收新技巧,出现了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蒙太奇、黑色幽默、象征、变形、表现主义 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等等多种文学写作手法的创作尝试,使壮文文坛上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壮文文学的种类除了汉文学常见的小说、散文、诗歌之外,还有新山歌、他语译壮等种类,使文学作品更以灵活的方式得以表现,更符合壮族人民的审美需求,有力地达成了文化之间的交流。
3、壮文文学作品塑造和赞美了人类所共通的各种美德,体现了对跨越民族的、集体人性的思索和塑造。拥有广大壮族读者的壮文文学,其创作初期必然主要集中在塑造民族形象、描绘民族文化和历史方面,其所关心的内容更多的是壮族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文文学作品突破了以往的民族局限性,把全球文化都收入了自己的笔端。作家们才思敏捷,天马行空,跨越了民族的界限。他们所关注的创作焦点,也是所有文学创作理应关注的焦点,即对全世界人类真、善、美的赞美,对假、丑、恶的批判。
当前,壮文文学发展迅速,独树一帜,成果层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壮文文学创作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如题材的拓新、语言的精炼等,创作群体也有老龄化的危机。期待在今后,在诸多壮文文学作家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这个领域将会产生质量更高、更优秀的各类壮文文学作品,满足以壮族为主的广大读者的需求。
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5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