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的首要目標,在永續典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典藏之原住民研究資料,提供教育界、學術界以及社會大眾參考。共建置書目、文物、契約、表格、研究地圖、影像、影音、音樂、聲音紀錄、人口、聚落、研究人才、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四種類型的資料庫,其主要的目標在於未來研究者的使用,並考量教育上作為鄉土教材製作之加值應用。
資料庫內涵中,除了「故宮原住民檔案資料」為靜態文字檔案呈現,以及「研究人才資料庫」是為權威控制所建置的資料庫之外,基礎資料庫的建置包含了原住民研究資料的各種類型,表面上各資料庫有不同的資料屬性與獨立的後設資料欄位規劃,檢索查詢系統和報表網頁亦各自獨立,但正如圖一所示,各資料庫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彼此緊密相關、環環相扣,共同組成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的整體架構。
數位化的重要目的,在於永續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作為未來研究、展示、教育與內部管理的基礎資料,一個完整的後設資料規劃,除了能夠涵蓋典藏品的標題、類型、相關人員、空間資訊、時間資訊、內涵描述等不同類目,同時還須包括管理資訊、典藏資訊、數位物件資訊與權限範圍等訊息,更重要的是提供資訊交換與資源共享的功能,它係以結構化的方式處理資料,需要一個完整的規劃方能涵蓋數位典藏全方位的目的。本計畫後設資料的建置規劃是先從人、事、時、地、物五個角度出發,來思考後設資料應包含那些著錄項目,同時透過管理(administration)、取用(access)、保存(preservation)、應用(use of collections)等四個層面去思考建立後設資料的用途與使用者之需求,以使後設資料的分析儘可能包含各層面的需要。
資料庫檢索功能則提供使用者「簡要查詢」、「進階查詢」及「跨資料庫查詢」的功能介面,使用者可依需求選擇查詢介面。一般而言,在單一資料庫檢索時,初學者或是不嚴格要求檢索結果者適用「簡要查詢」的方式,以便在開放的條件下,查詢到最多的相關資料;而熟悉資料庫性質或是希望檢索結果較精確者,可以選擇「進階查詢」,每個限定範圍的類別內都有完整的查詢功能,可以方便使用者篩選多餘的資料。而當使用者的檢索條件是希望能夠查詢計畫內所有或部分資料庫時,便需要多個資料庫的整合查詢,亦即「跨資料庫查詢」。
依據資料原件的不同屬性,計畫內建置了各式的資料庫,但各資料庫共同擬定了「主題」及「族群」的階層式選單,為了增加每筆資料的能見度與符合不同使用的分類概念,每筆資料會依其性質選定二至三個主題,若是資料內容涉及多個族群,也會歸類到不同的族群類別下,更能貼近資料的屬性。也就是說,在資料建檔的過程中,已經將各筆資料分別歸類至不同的主題和族群分類之下,藉由資訊技術的運用,將提供使用者一個便利且整合性的資訊瀏覽平台,使用者在使用「進階查詢」或「跨資料庫查詢」時,只要同時點選有興趣的主題或族群,便可以作為限縮查詢的工具,或是直接當作分類瀏覽架構,可以快速瀏覽該主題或族群類別下的資料,不熟悉中文輸入法的使用者也能很快的上手。
然而,無論原先資料庫的規劃有多麼理想客觀,但執行過程往往受限於各項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或因藏品原始記錄的貧乏資料難以回溯,或因人力有限,而使得資料的著錄受到侷限。我們希望本計畫初期的建置能達成拋磚引玉之效,吸引更多的民間地方文史工作室、博物館與各教學研究單位、尤其是原住民本身的共襄盛舉,利用本網站提供的論壇交流機制,上網交流有關臺灣原住民各方面的資訊與意見,對各項物件提出本族觀點的詮釋,或是上傳分享有關臺灣原住民文字、聲音、影像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讓本網站得以永續經營。讓資料庫能夠成為容納百川意見的表達平台,包容更多元的聲音,是我們下一階段努力的目標。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