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壮族民间师公教祈雨仪式中经常被唱诵的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塑造了一个多次与雷公斗争、为人间解除干旱的人间英雄形象。在泰国东北部,解释芒飞节起源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在“智斗”的情节上与《布伯》极其相似。通过比较二者的内容,可发现侗台语族群口头叙事与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张力,其背后是深厚的越巫传统、稻作文化与蛙崇拜。
关键词:祈雨仪式 口头叙事 壮族 侗台语族 越巫传统 稻作文化 蛙崇拜
作者:李斯颖(1981——),女,壮族,广西上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壮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一、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及祈雨仪式
壮族民间师公教有群体性的祭天祈雨活动,被称为“打醮”。祈雨仪式使用的经文是民间颇为闻名的富的英雄史诗《布伯》唱本。在祈雨仪式中,师公不但要吟诵经文,还要设坛祈雨,完成各种仪式舞蹈、动作等。除了史诗的形式之外,在民间也流传着散文体的神话,在壮族人民心中,布伯是斗雷的英雄。在此介绍梁庭望先生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搜集到的史诗《布伯》文本,以和泰国东北的神话进行比较。
在该《布伯》[1]版本中,雷神有两个兄弟,“娘生雷公三兄弟,三个天下最逞狂。第一先生风伯兄,第二才生雨师郎。第三生你为小弟,两目四瞳似月圆。头上戴个天庭帽,右手铁杖左金刚。你三兄弟会变化,天上人间样样强。大哥入山变成虎,二弟入海变龙王。三郎太阳当中坐,坐镇太阳当雷王。太阳变化来复去,早东升晚落西方。”虽然雷王做了天上的主宰,可以变化出风、晕、雨、水,但却不关心人类疾苦,不体察人间苦难,一天到晚遣妖作法,为害人间,使得人间病魔、瘴疠作怪,民不聊生。但雷王还以功自居,“你在天上做老大,人间肥牛归你尝。六月祭雷嫌牲少,不让雨水落尘凡。天上雨池归你管,气急败坏做天旱。”人间大旱三年,田里的水稻没有水,杆子比韭菜还小,山上的树木也都枯死,动物们也都遭了殃。老人家卜过卦,才知道是雷王造成的灾难。“天下频传布伯强,让他求雨必应验。牲礼纸钱众人备,布伯开坛诵雷章。唱第一章求要水,唱第二章求雨降。唱第三章求雷公,人间久旱乱发狂。”但布伯求雨并没有效果,雷王并不答应下雨,人间依然处处暴晒于太阳之下,“天边红得像血浆”。布伯气得怒发冲冠,把庙中雷王的塑像扳倒在地,用铁杖去铲塑像的鼻梁。等到第二天,天上还是没有一滴水,布伯气得脸发胀,直接提着斧头就往天上奔去了。他“第一先到东门望,雷京金光亮闪闪。第二又到西门望,雷兵雷将站满岗。第三才到雷王殿,雷王饮酒在殿堂。布伯瞪眼斥雷王:‘谁不给雨行蛮强?’雷王跷脚放酒杯:‘是我大人不给放!’布伯一听气冲天,脸红脖粗怒发狂。想扳雷王拿来剁,气冲喉管又忍让。布伯举斧高过顶:‘要头要水任雷选!’雷王见斧脸煞白:‘明天定给雨下凡。’雷王听了下云端:‘我在人间瞪眼望!’”没想到,布伯一走,雷王就变卦了,他恨得咬牙切齿,磨刀磨斧,准备到人间和布伯决战。雷王在天上磨刀磨斧,人间则感觉到天上雷鸣不已,天地动摇。布伯听见声音,知道事情不好,赶紧捞来水草,铺满了自己的房顶。水草又湿又滑,无论是放火烧还是用雷劈,都不管用。雷王的五雷将奉命卷风而来,弄得人间到处雾气笼罩,到处阴阴沉沉。他们劈来劈去,也没办法把布伯的房子劈倒,就回天庭去禀告雷王。雷王大发脾气,再派兵将来轮番劈砍,天地昏暗,蒙昧不清,但不论兵将如何劈砍,布伯的房子依然稳固如初。雷王见此情景,气得连连跺脚,引起天地晃荡。“布伯听见雷公怒,拿网檐下等雷王。雷王举斧跳出殿,大地九天都震荡。闪第一下到云头,闪第二下到半空,闪第三下斧猛劈,左摔右滑脚朝天。跌落檐下身未起,布伯已跳到近旁。双手一扬网一撒,撒开收拢捉雷王。布伯拍手哈哈笑:‘看你雷魔回天上?’雷王马上就变化,变做公鸡把头扬。布伯立刻就识破:‘拿谷喂你好来劏(左为当)。’雷公第二又变化,变做懒猪往下躺。布伯便叫伏羲儿:‘铁钩钩住送屠场!’雷公第三又变化,变做骏马把头昂。布伯立刻又问儿:‘配上马鞍骑它逛!’雷公第四又变化,变做水牛角弯弯。布伯又叫伏羲儿:‘你拿绳子穿鼻梁。雷变水牛我也杀,雷变骏马我也劏(左为当)。’”抓住了雷王,大家对着他怒目圆瞪,连声咒骂。布伯把雷王关到谷仓里,拿稻草让雷公搓草绳。布伯还把蜘蛛放进谷仓里,雷王每搓出一段草绳,蜘蛛就把它偷走。因此雷王咬牙切齿,发誓只要看到蜘蛛就把它劈死。布伯准备到集市上买金坛,把雷王杀了吃肉,临走前叮嘱自己的儿女说:“伏羲兄妹听我讲,雷公问水莫答腔。讨茶你们不能给,要粥你们不能让。给水喝了它有劲,发作起来化道光。”雷公知道布伯要杀他,害怕得泪流满面,向伏羲兄妹讨茶喝。他最后讨到一点猪潲水,“伏羲拿潲到仓边,仓中乐坏了雷王。喝第一口得解渴,喝第二口透心凉。喝第三口猛一喷,吹散谷仓飞四方。雷王拍手哈哈笑: ‘不被杀掉又生还。’”得救的雷神送给伏羲一颗牙齿做奖赏,让兄妹俩将牙齿种下,等着牙秧长成大葫芦,等到发洪水的时候躲进葫芦里。雷王回到天上,往人间降下几个月的大洪水,把人类都差不多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葫芦里呼喊,让雷王停止下雨。雷王听到后伸脚测试水面,却被骑“砻”的布伯砍去一只脚。之后,洪水尽消,流进了昆仑归入海洋。人间只剩伏羲芝妹两个人。经过金龟、乌鸦、竹篁的劝说和验证,兄妹俩结为夫妻。三天之后生下一个磨刀石一样的孩子,雷王用匕首剁碎肉团洒四方,天底下的人类才繁衍起来。
这部史诗的内容情节主要分成两部分,整合了英雄斗争与洪水神话的情节。第一部分的主要核心是布伯斗雷王,逼迫雷王下雨。其叙述又可分为以下6个母题:1、雷王因嫌弃祭祀牲品少,不愿降雨给人间;2、布伯开坛请雷王降雨,被雷王拒绝;3、布伯奔往天上逼迫雷王降雨,雷王假意同意;4、雷王带兵三次攻打布伯的屋,没有获得成功,第三次自己反跌落檐下,被布伯用网网住;5、雷王与布伯斗法,雷王四次变化都被布伯识破,被关进谷仓;6、雷王问伏羲讨得猪潲水,逃离谷仓返回人间,并放水淹天下。第二部分的主要核心是洪水后,伏羲兄妹婚配繁衍人类。这部分叙事可分成以下5个母题:1、伏羲兄妹种下雷王赠给的牙齿,牙秧长成了大葫芦;2、雷王下了几个月的大雨,把人类都淹死了,只有伏羲兄妹和布伯还活着;3、雷王伸腿探水深,被布伯砍掉一只脚;3、洪水退去,只剩下伏羲兄妹2人;4、经过金龟、乌鸦和竹篁的劝说和验证,伏羲和芝妹结成夫妻;5、伏羲兄妹剩下一个磨刀石一样的孩子,被雷王剁碎撒四方,繁衍了天下的人类。
二、泰国东北部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及芒飞节
泰国东北部被泰国人称为“Isa(a)n”地区,有20个府,包括那空拍侬、加拉信、色军、黎府等,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东部有湄公河流过,成为泰国与老挝的天然界河。泰国东北部人口约为2300万,占泰国人口三分之一强,居住有泰伊讪(Isan)[2]、佬族(Lao)、普泰 (Phu Tai)、佬龙人(Lao Lom,包括黑傣、白泰)等侗台语民族支系。[3]
芒飞节又被称为“火箭节”,是泰国东北部很有名的民俗节日,举办者主要为当地信仰佛教的侗台语族群人民。在公历5、6月份雨季来临时,东北各地的民众择期举办芒飞节祈求雨水丰沛。各村镇都会组织激烈的燃放芒飞(Mang Fai,即火筒、火箭)的比赛,以祈求天神下雨,滋润作物,迎来丰收。该节日也标志着新的水稻耕作季节的来临,在节日活动之后,大家就要投入到繁忙的农耕劳作中去。芒飞节不但被视为祈雨的必需仪式,也和村民的个人健康、整年平安吉祥相联系,对个人和集体而言都有特殊的寓意。
关于芒飞节仪式的起源有不少神话传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神话《青蛙神的故事》。该故事收录在《泰国民间故事选译》中,内容如下:
恬神是非常伟大的神,按照节令向世界供雨。那时青蛙神是勐的首领,统治着人民群众,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由于青蛙神威力大,影响也大,大大小小的动物都非常敬重他,赞美他的恩德。秃鹰和乌鸦原本承担着拿食物献给恬神的任务,后来也都来守侯在青蛙神身旁,居然忘记了给恬神送食物。恬神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非常生气,他想减弱青蛙神的威望,于是就不让天上的雨水按节令下来。
崇敬青蛙神的民众和大大小小的动物由于干旱而忍饥挨饿,种田没有收成,粮食和水果都很少,动物找不到吃的东西,大家都去青蛙神处叫苦。青蛙神知道干旱的原因,他对民众和动物说,恬神绑住了龙王,不让龙王玩水,龙王不能玩水就不能喷水,龙王喷的水飘落到地面上就是雨水,所以天下干旱。青蛙神还和民众、动物商量说,必须和恬神发动一场战争,并计划派大大小小的动物作为军队到天上和恬神作战。它吩咐臣民们筑了高高的墙壁,然后从墙壁上造梯子,梯子一直延伸到恬神住的天堂。青蛙神率领他的兵丁踩着梯子一直爬到恬神住的地方,向恬神发起进攻。
恬神早已有戒备心理,秘密藏着武器准备应战。青蛙神知道恬神藏武器的地方,就派白蚂蚁到恬神的武器的柄上凿洞。于是,恬神的长刀、长矛、弓箭等的柄都被白蚂蚁凿空了,青蛙神还使恬神的刀、矛、梭镖等生锈不能使用。
第二天早上,恬神吩咐大臣拿武器来分发给士兵们,才发现武器已经坏了,全都不能使用了,恬神只好改变策略,想通过念咒语来制服和战胜青蛙神。青蛙神叫青蛙、田鸡、知了等大声叫嚷,干扰恬神念咒语。恬神又变出蛇把青蛙、田鸡、知了咬死。青蛙神见状又叫老鹰把蛇吃掉……双方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智慧和神力的较量,但始终不分胜负。最后,恬神和青蛙神进行斗象比赛,恬神输了,被青蛙神捉住,双方商定停战协议:恬神同意继续向世界供水,如果某一年恬神忘了供水,就让世界上的人燃放火筒,提醒恬神按照时令供水。
所以,如果哪一年雨水迟迟不下,东北部的人们就点燃火筒提醒恬神供水,天长日久就有了点火筒(笔者注:即芒飞)的习俗。[4]
该神话的主要核心情节是青蛙与雷神斗法,提取其主要的5个母题:1、恬神不满青蛙神的威望,并因为人间忘记献祭食物给他,便不给人间降雨;2、人间的民众和动植物都向青蛙神诉苦,青蛙神做出计划,准备到天上和恬神作战。3、恬神准备好了武器发给士兵们,但都被白蚁凿坏了;4、恬神和青蛙斗法,最终恬神输了,被青蛙神捉住;5、恬神答应向人间供水,让人间燃放火筒提醒他。
2012年6月,笔者曾来到泰国东北地区,有幸观摩加拉信府(Kalasin)古奇那莱(Kuchinarai)县一年一度的芒飞节活动。该地的芒飞节于公历6月18至20日举办,地点就在古瓦(Kutwa)镇古瓦(Kutwa)村。据当地小学老师Sathaphom介绍,住在这一带四个村子的主要是普泰族(Phu tai),从中国经过老挝、越南迁徙到了泰国东北部。原先芒飞节的举办日期通过巫师卜卦后,由村寨长老共同决定,择日举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参与到芒飞节的建设之中,日期则主要由政府与民间精英一起商议决定,择日时还保留着占卜、看鸡骨卦的习惯。
芒飞节各项活动以村寨为基本单位。古瓦(Kutwa)镇此次举办的芒飞节,召集了当地49个自然村寨的村民前来参与。芒飞节的主会场就在当地佛寺的旁边。芒飞节的活动主要集中于三天,第一、二天主要是各村寨的花车游行和"芒飞"展示、选美比赛。各村村民开着装扮一新的花车、“芒飞”和 Phadaeng王子、Nang Ai公主,在主干道上四处巡游,展示自己的各种艺术成果。在花车后面,有乐队,有村民,有游客,大家随着节奏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芒飞节的氛围就是如此地浓烈起来。在主会场周围,有许多小商贩,出售食品、玩具与各种生活、生产用品。节日活动的第二个夜晚,则有以普泰文化、通俗文化为主题的两台晚会。关于普泰人文化的晚会,展示了他们节奏感十足的音乐、民歌与民间舞蹈。第三天则是最精彩的"芒飞"比赛。如今,芒飞节活动的表现形式及规模都有所变化,但其活动内容的核心与主题却具有着超强的稳定性,展示着普泰人悠久的文化与历史。在古瓦村,笔者也采录到若干个芒飞节源起的神话,内容与《青蛙神的故事》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
三、《布伯》与《青蛙神的故事》的共同母题与仪式背景
通过以上的罗列和归纳,不难看出史诗《布伯》的第一部分与《青蛙神的故事》在内容上极其相似。在此可以列出表格进行对比:
《布伯》第一部分 | 《青蛙神的故事》 | 共同母题 | |
1、雷王因嫌弃祭祀牲品少,不愿降雨给人间; | 1、恬神不满青蛙神的威望,并因为人间忘记献祭食物给他,便不给人间降雨; | 天界不满人间的献祭,不降雨 | |
2、布伯开坛请雷王降雨,被雷王拒绝; | 2、人间的民众和动植物都向青蛙神诉苦,青蛙神做出计划,准备到天上和恬神作战。 |
| |
3、布伯奔往天上逼迫雷王降雨,雷王假意同意; |
|
| |
4、雷王带兵三次攻打布伯的屋,没有获得成功,第三次自己反跌落檐下,被布伯用网网住; | 3、恬神准备好了武器发给士兵们,但都被白蚁凿坏了; | 天界与人间的第一轮斗争 | |
5、雷王与布伯斗法,雷王四次变化都被布伯识破,被关进谷仓; | 4、恬神和青蛙斗法,最终恬神输了,被青蛙神捉住; | 天界与人间的斗法,以天界的失败而告终 | |
6、雷王问伏羲讨得猪潲水,逃离谷仓返回人间,并放水淹天下。 | 5、恬神答应向人间供水,让人间燃放火筒提醒他。 |
|
从内容上来看,干旱的起因相同,干旱所引起的斗争过程相似,但结果却不太一样。布伯被洪水淹死,标志着人间斗雷战争的失败。在有的版本中,布伯的红心变成了天上的启明星。[5]史诗《布伯》的第二段叙述是中国西南部常见的洪水兄妹婚神话,虽然这一神话母题在东南亚也十分常见,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却没有和《青蛙神的故事》结合在一起。
从两个叙事第一个共同母题可以看出,“天界不满人间的献祭,不降雨”,与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壮族还是泰国东北部侗台语民族的先民,他们都已经拥有了特定的神灵观念,对掌管着人间雨水的天界神祇保持了一定的崇拜与敬畏之感。这种崇拜与敬畏,其根源是侗台语族先民历史悠久的稻作生产传统。只有在人工栽培水稻、相对稳定地在某些地区进行农事生产之后,他们对于雨水的渴望才会变得具体而现实,显得迫切起来。没有雨水,水稻无法生长,人们就会缺乏稻米充饥。人们不但从早期自然崇拜的观念出发,想象出了天上的神祇,还向他们献祭,采取相关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敬意,以祈求他们定期降雨,护佑稻禾的生长。也许一开始,这个神只是“天”,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壮族的雷神与泰东北恬神概念逐渐形成,并具有了生动的形象。
两个叙事中的其他共同情节,“天界与人间的第一轮斗争”、“天界与人间的斗法,以天界的失败而告终”也具有十足的仪式感。叙事中并没有描绘残忍的厮杀、流血的场面,但却是通过聪明的手法来化劣势为优势,并通过变形的斗争来制服天神,显得喜感十足。在每一种变形中,都体现了“一物降一物”的辩证法思想,展示的是民族生活中的智慧力量。这种虚拟的斗争和变形,在各民族的仪式活动中常常出现,它也是人类“模拟巫术”的一种展示。侗台语族先民试图通过咒语等多方面的巫术努力,去与神祇相沟通,让神祇为人间的生产服务。正如《神话思维》一书所指出的,“巫术咒语支配自然,咒语可以改变自然存在及其过程的固有规则:‘谶语或铭刻能够引出光明。’并且咒语还对神祇施加无限的威力,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意愿。”[6]以上的共同母题,是对早期人类试图控制自然力量、达成自身愿望的一个生动的仪式展现。
因此,从这两个叙事的共同情节,可以回溯早期侗台语族群早期的神话与仪式关系。“基本的神话宗教情感的真正的客观化不是在众神的赤裸裸的偶像中,而是在敬奉神祇的祭祀中,因为祭祀是人们与神祇的主动关系。在祭祀中,不是间接地表现和描绘神性;相反,是对神性施加直接的影响。”在早期干旱缺水的状态下,侗台语族先民通过对天神的祭祀来试图获得雨水,并运用各种可能的巫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从根本上说,布伯也是一个“师公”的投影,而“青蛙神” 已然具有了为人类代言的神祇身份,而不仅仅是动物本身。整个神话描绘的是一场为了获得雨水的热烈而恳切的巫术仪式,人们以灼灼有据的语言向天神诉说人间如火似焚的干旱,并祈求获得天神的同情与通达。在仪式上,巫师还要达成对天神的有效指令,即通过若干的“斗法”来表现自己的特殊能力,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操控。正如著名神话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所述:“绝大多数神话主题起源于一种祭祀的直觉,而不是起源于自然过程。这些主题并不追溯到物质性事物或事件,但追溯到人的一项活动,明确地表现在这些神话主题中的正是这种活动。”[7]这种情形也展示在本文所展示的两篇叙事中,尽管一篇以史诗的形式出现,一篇以叙事体神话的形式出现,但形式在此并不成为将二者联系起来的障碍。正是由于侗台语族先民早期具有形象感、联想丰富的祈雨仪式,才铸就了壮族和泰东北的这两则叙事,其中的共同叙事内容,是对仪式过程的再现,是对历史记忆的隐秘保留。
由此,又可以看到神话、史诗等人类早期口头叙事与仪式之间的张力。在一开始,《布伯》、《青蛙神的故事》的原初形态与描绘和阐释仪式、增添仪式气氛、增强集体情感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的叙述也许比现在我们看到的文本要简单得多,并且与仪式之间的直接关联更为凸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布伯》还是《青蛙神的故事》,都增添了比仪式现场本身要丰富得多的内容,其内涵也更为丰富,呈现出可以脱离仪式而存在的一种独立叙述。如《布伯》添加了洪水神话、兄妹婚的情节,在民间以散体形式流传。《青蛙神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来已经发展为单独解释人们放射芒飞原因的文本,与祭祀仪式的直接关联已经丧失。由于泰东北过芒飞节的侗台语民族已经改信小乘佛教,在芒飞节期间只会到佛寺赕佛、请和尚送佛经,祈求佛祖护佑,向恬神举行的祭祀仪式都已经消亡。神话、史诗等口头传统远离了他们最初依附的仪式之后,并没有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相反地,它们与更广阔的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获得了独立的意义和新的生存空间,并继续对民众的信仰塑造、精神诉求等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族群文化意义
这两则叙事不光留给我们对早期口头传统与仪式之间的反思,还有利于我们探索早期侗台语民族的共同文化。《布伯》和《青蛙神的故事》都展示了侗台语民族深厚的巫觋传统、悠久的稻作生产文化与仪式,并且和侗台语族广泛的蛙崇拜有着密切联系。
1、越巫传统
越巫是被统称为“百越”的侗台语族先民中负责祭祀、巫术的巫师。明朝邝露曾记载汉代京师的越巫活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平越,得越巫,适有祠祷之事,令祠上帝,祭百鬼,用鸡卜。斯时方士如云,儒臣如雨,天子有事,不昆命于元龟,降用夷礼,廷臣莫敢致诤,意其术大有可观者矣。”[8] 可见,越巫之术早在汉朝就已经闻名天下,并为汉朝天子所看重。因此,越巫的巫术传统直至今日仍存留在壮族和泰国东北部侗台语先民后裔的信仰习俗中。其中,最常见的是鸡卜,至今仍被壮、普泰等民族所沿用。
除了使用鸡卜,越巫在仪式活动中所盛行的模拟巫术、接触巫术,也对今日的仪式和口述传统产生了影响。据《百越风土记》所述,唐代时人们“病不服药,日事祈祷”,“延巫鸣钟铙,跳跃歌舞,结幡楚楮,洒酒椎牛,日久不休。事毕插柳枝户外,以禁往来。”[9]在这其中,是越巫向神请求、协商与沟通的过程,也是我们在《布伯》、《青蛙神的故事》等叙事中可以解读出的信息,包括献祭、与天神沟通、与天神的斗法、变形等等。
2、稻作文化传统与蛙崇拜
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的侗台语族群后裔,大都以稻米为食,历史上多以植水稻为生。在《侗台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李锦芳先生亦指出:“侗台语族(包括黎语支和仡央语支)、南岛语系及朝鲜语之间地“水稻”、“稻米”二词对应比较整齐”,时间可以上溯到6千多年前。而侗台语族内部一个指称“稻谷、稻米、米饭、饭”的词,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李方桂先生构拟出的原始台语为*x əu,该词在2千多年前就已存在。[10]。从考古出土的稻粒及水稻加工工具,可以将中国华南地区的稻作人工种植上溯到7、8千至1万年前。可以推测,在侗台语族群先民分散、迁徙之前,他们已经具有了栽培水稻的经验,以稻米为食,并创造了一系列稻作文化传统。这种传统,首先体现在对“灌溉之水”的渴望上。他们寄希望于天上的神祇,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同时通过祭祀、巫术等被认为“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使得《布伯》和《青蛙神的故事》,都透露出浓厚的稻作农耕民族文化的色彩。
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的,是对蛙类的崇拜。在《青蛙神的故事》中,青蛙神依靠智慧和勇气与恬神作战,替人间赢得了雨水。在《布伯》中虽然没有青蛙的出现,但壮族民间保留了生动丰富的蛙崇拜传统,如红水河一带有名的蚂虫另节,就是以埋葬青蛙、以蛙骨占卜而闻名,并且附着有丰富的神话传说。从语言学材料来看,各侗台语族语言中,“青蛙”、“蛤蟆”等蛙类用词大多发音相似。这支持了在这些族群尚未分化之前,就已经存在对蛙类的定义和概念。这也是各地蛙崇拜表现出一致性的一个基本条件。有学者曾搜集侗台语族台语支的北、中、南部地区语言材料,其材料证明了不同地方“青蛙”、“小青蛙”的叫法都相对一致。如 “青蛙”,西南语支中泰语、白傣、黑傣语、清迈泐语和中部语支的Lei Ping方言、凭祥方言的发音均为Kop2,掸语为Kop4, 西南语支中的景东泐语、Muong Yong (缅甸东北部)泐语和Nong Khai(泰国东北部)方言、中部语支的宁明方言(声调存疑)发音均为Kop1,中部语支的Lung Ming发音为Kop3,西部侬语发音为Kap6,龙州方言为Kup2, 北部语支中Yay 方言为Kap3,些克语(saek)为Kap4,武鸣方言为Kop5。有一种小青蛙的发音基本一致为“paat”,音调稍有差异。[11]可见在族群分化之前,侗台语族群先民就已经产生了对蛙类的深刻印象和认识。
从根本上来说,侗台语族先民在彼此分离之前,已经广泛采取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观察到了“蛙鸣—雨水—水稻丰收”的关系。为了实现谷物丰产的目的,在当时特定环境、原始思维活动支配下,人们把蛙类视为祈雨的使者,并通过各类模拟和接触巫术企图实现对雨水的需求。随着侗台语族先民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族群不断分化,在不同的区域的不同侗台语民族支系受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异文化影响,使得原本或许有着共同起源的祈雨仪式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新的面貌,包括壮族师公教的祈雨仪式与泰东北的芒飞节等,并保留了丰富的、母题相似的口头叙事。
[1]农冠品编注:《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68-271页。
[2] “泰伊讪”(Isan)族群是泰国东北部各府的主要居民,亦自称泰佬(Lao)、“佬”(Lao),与老挝的佬族同源。
[3]数据来源于:Joachim Schliesinger:Tai Groups of Thailand, Volume 2, Profile of the Existing Groups.Bankok:White Lotus Press 2001,P26. 但有数据显示他们的人数超过了15万(维基百科)。
[4] 刀承华编译:《泰国民间故事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5] 农冠品编注:《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68页。
[6] [德]恩特斯·卡西尔(Ernst Cassier):《神话思维》(Mythical Thought),黄龙保、周振选译,柯礼文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243页。
[7] [德]恩特斯·卡西尔(Ernst Cassier):《神话思维》(Mythical Thought),黄龙保、周振选译,柯礼文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240-241页。
[8] 邝露撰:《赤雅》,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9] 转引自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9页。
[10] 李锦芳:《侗台语言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11] Thomas John Hudak,William J. Gedney's Comparative Tai Source Book,Oceanic Linguistics Publication, N0. 34,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p77、137.
本文原载《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