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屈永仙]隐去的傣族章哈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8  作者:屈永仙

  翻看以往在德宏做的那些田野调查照片,发现驱鬼念巫的是老妇,跳舞唱歌的也是老妇,演傣戏的更是老妇,年轻人去哪里了?都去外面打工了。

  再来看看西双版纳的图片,舞台是年轻姑娘展示舞技的地方,各种仪式中唱歌的是年轻章哈——傣族职业歌手(章哈一般唱一整夜,男女合作)。老人们都去哪里了?一问才知道,他们住到工棚去了。

  工棚在傣语中叫“亭”。西双版纳有这样的习俗,儿子娶了媳妇,父母就把家业财产及各种劳作负担统统交给下一代,自己到山脚或田间另盖简陋的房子来居住。年轻人戏称这些隐秘在橡胶林或香蕉丛中的“工棚”为老人们的“别墅”。老人们可以在山林田间养些鸡,种点菜,闲时拿出经文诵读,直到老得走不动了,照顾不了自己,或是两个老人中先去世了一个,另外一个就回到儿子家居住。

  西双版纳傣族的民居一般为一百平米大的杆栏式房屋,人们只住在第二层。一层饲养家畜。这第二层五分之四的空间都是宽敞的客厅,平日的各种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剩下的五分之一是简陋的卧室,里面放着两张床,甚至有的就是地铺。子女新婚,因年轻人没有经济实力建造自己的房子,慈祥的父母就把空间腾出来。

  为了了解隐居在山间的老人,我绕出村寨,走完一片香蕉林,才看到了一个个欲现还隐的“工棚”,安静而神秘。其建筑样式与村里民居相同,一样黑灰的鸡枞瓦顶,杆栏式的两层木楼。一位50多岁的大伯正在小溪边漂洗衣服,他的妻子在鱼塘边采水芹菜。

  “工棚”虽然简陋,也有“家”一样的房屋结构,但“工棚”有许多特殊之处。首先,这些“工棚”不算户,分出来住的老人不计入村寨的户数。这些“工棚”里没有“稍混”(男柱神)和“稍朗”(女柱神)这两样最重要的家庭标志物,也就是不供养家神。村寨里的“家”是比较神圣的地方,设有神灵的居所。村民不能随意将佛经“请”回家里供奉,否则将会给家庭带来灾难,特别是《兰嘎西贺》这样具有神力的经书,但是可以带回“工棚”里诵读。老人死后,“工棚”可以拆掉,也可以空留着。

  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西双版纳傣族这样的居住习俗,隔离了代际交往,一定程度地阻断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调研中我发现了一位老章哈,他可以脱口而出、洋洋洒洒唱完整篇创世史诗《布桑该与丫桑该》和民族史诗《召法王》。这个老章哈唱歌生涯长达30余年,却很少被下一代知晓。理论上说,章哈能唱到自己不想唱为止。老章哈结束歌唱生活后,自然移住到工棚去,那些悠扬的歌,只能在心里默默哼给天地听。

  几年前,村寨里逢年过节一般还有人唱歌庆祝,但如今只剩下舞蹈了,年轻人已经听不懂自己民族的歌谣。现在的傣族青年人不知道“布桑该”、“丫桑该”这两个抟土造人的傣族始祖,也不知道无处不在的天神“帕雅英”。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西双版纳傣族职业歌手“章哈”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章哈”人数不断增加,但水平高的寥寥无几。有时甚至需要邀请缅甸的傣族章哈到中国傣族村寨,唱完整的史诗和叙事长诗。(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