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概况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09  作者:米热古丽.黑力力

  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中,满文、回鹘文、蒙古文古籍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2019年出版的这些文献可以弥补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动态的缺失,为进一步探究阿尔泰语系古文字文献提供了珍贵的信息。基于此,笔者在扼要梳理国内学界在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的整理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学界在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方面的成果作概括介绍。并最具代表性的专著、论文和研讨会成果如下:

  一、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的专著

  2019年以来,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成果中关于回鹘文文献研究的著作中付马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一书在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对西州回鹘文明进行描写。本文第一章全面列举有关西州回鹘历史的史料和研究文献,为今后西州回鹘史研究提供材料索引。第二章系统梳理8世纪末到10世纪东部天山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这段历史既是西州回鹘王国的建国史,也是东部天山地区从唐代到回鹘时代权力变迁的历史,却不见于传世史籍中。作者对著名的德藏M1号中古波斯语文书作出全新的解读,将这段晦暗的历史勾勒出轮廓。第三章全面勾稽了各种史料中出现的西州回鹘统治者的名号、事迹,考订这些统治者的年代;以此为基础,作者重建了西州回鹘可汗的世系,填补了历史记载和过往研究的空白。第四章勾稽了各种史料中出现的丝绸之路天山北道的地理信息,重构了回鹘时代天山北道的面貌。唐朝沿天山北道建立的军政、路政设施不但被回鹘人沿用,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聚落、城邑。第五章讨论了天山南道沿线各绿洲地区在回鹘时代的历史进程。第六章重构了回鹘时代东部天山地区各地之间的交通道路。作者在第七章提出丝绸之路东部天山段在唐、元之间发生转型的理论,强调丝绸之路这期间的发展和繁荣,首次指出唐朝的政治遗产对回鹘时代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的期刊论文

  1. 回鹘文古籍研究的论文:

  中侯文昌在《西域研究》2019年第1期发表的《中古西域民族文契约之立契时间程式研究》中主要介绍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吐鲁番等西北地区出土了一大批古民族文契约文书,如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吐蕃文及回鹘文契约。将其之立契时间程式在相互之间及与同期汉文、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契约做一比较,发现在格式方面,上述所有契约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即均被置于契首并单列;在内容方面,佉卢文、于阗文契约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契约雷同,吐蕃文、回鹘文契约借鉴了汉族历法的内容,粟特文契约二者兼而有之。由此而论,佉卢文、于阗文契约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契约属于同一契约系统,亦即前者吸收了后者之内容,吐蕃文、回鹘文契约深受汉族历法之影响,粟特文契约吸收了中、西方历法的内容。

  穆宏燕在《西域研究》2019年第1期发表的《摩尼教经书插图的发展与世俗化转型》论文主要包括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中亚、新疆地区为最盛。中亚是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的汇聚地,中亚粟特人在佛教故事壁画影响下,具有以壁画来表现雅利安人神话传说故事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摩尼教经书插图艺术相结合,使插图从宗教典籍转向文学历史故事和表现世俗生活的享乐,增加了插图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回鹘人一度以摩尼教为国教,使摩尼教插图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回鹘人以国库之力扶持摩尼教书籍插图艺术,也使之成为服务于宫廷的艺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在中亚和西域的发展两相结合,使插图艺术完成了从宗教艺术到世俗宫廷艺术的转型。伊斯兰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插图艺术即是一种以世俗文学作品插图为主的宫廷艺术。在中亚、西域发生的转型无疑对波斯细密画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内容。

  韩树伟在《西北民族论丛》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吐鲁番、敦煌出土回鹘文契约文书研究述要》以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契约文书研究为主,从国外、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入手做一系统的爬梳与论述,希望能为学界深入研究回鹘历史文化、政治社会、法律、经济提供便利。

  杨富学、张艳等在《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裕固族先民的文殊信仰及其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以莫高窟、榆林窟回鹘文题记为中心》的论文在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的体现指出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并且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的历史事件为出发,介绍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等内容。

  松井太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上发表的《高昌α寺遗址所出摩尼教、佛教寺院回鹘文账历研究》中介绍8世纪后期,世为游牧民的回鹘人接受了摩尼教。9世纪迁徙到塔里木盆地之后,他们依然是摩尼教的狂热崇信者。不过在10世纪11世纪之交,回鹘君主放弃对摩尼教的支持,转而皈依在塔里木盆地据有主流地位的佛教。高昌故城α寺院对回鹘摩尼教的命运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那里曾经是一座繁盛无比的摩尼大寺,但随着983年回鹘君主开始对这座摩尼寺展开迫害,最终在1008年将之改建为一座佛寺。目前尚待研究的是摩尼教徒如何转化为佛教徒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探讨的主题所在。出土于昔日的α寺院遗址的古回鹘语写本*U 9271,记录了摩尼教与佛教并立时期回鹘高昌国的信仰状况,其中神职人员的员数和捐施品数量的多寡,业已显示摩尼教在衰落而佛教恰在欣欣向荣之际。不过,文书也体现出当时两大教团仍然由同一官方功德主或平信徒集团资助,在α寺两教和平共处,既有竞力角逐、彼此压制,也有融合之势。

  包文胜在《敦煌研究》2019年第2期上发表的《回鹘葛啜王子身世考——重读“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以2013年公布《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出发,对墓主葛啜王子身世提出新的看法。笔者将该墓志与其他史料对比研究后认为,葛啜王子是骨力裴罗之孙、车毗尸特勤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牟羽可汗的堂弟。

  才吾加甫在《丝绸之路》2019年第2期上发表的《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依靠史料,参阅诸多文献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早期回鹘自蒙古高原西迁西域丝绸之路南北道各地的历史和宗教信仰。其中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西域丝绸古道上的回鹘信奉佛教史,认为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先后信仰西域古代佛教的同时还信奉藏传佛教。

  米热古丽•黑力力在《民族翻译》2019年第2期上发表的《藏传佛经回鹘文翻译简论》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从藏文译成回鹘文的佛经的研究概况、内容研究、收藏情况、翻译状况等方面入手,探讨藏文译成回鹘文的佛经的翻译特点。

  郑玲在《西夏研究》2019年第3期上发表的《异本对勘的典范之作——以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为例》对《弥勒会见记》的回鹘语、吐火罗语、于阗语等多种语言版本中以耿世民解读的哈密本《弥勒会见记》为底本,对勘季羡林释读的吐火罗文本《弥勒会见记》,严格遵循国际语文学和异本对勘的研究惯例,比较甄别、梳理分析,摘取其在不同学科中的闪光点深入研究,多侧面剖析其多学科的价值及意义,涉及语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翻译学、文学史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既有对文本的基本释读,又有多层面的深层探析。

  夏立栋、李裕群、王龙、张海龙等在《考古》2019年第4期上发表的《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发掘简报》中主要探讨2016年,吐峪沟石窟沟西区中部发掘一处包括佛堂、僧房和储藏设施的地面佛寺遗址。佛堂现存菩萨、天神、供养人壁画,出土陶瓷器、木建筑构件、文书等遗物。该遗址年代为10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后期的高昌回鹘时期,对认识西州回鹘时期佛教石窟寺院营建中心的分布、回鹘佛教石窟寺院的图像构成十分重要。

  杨富学在《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4期上发表的《回鹘研究70年的成就与展望》以回鹘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故中原汉文史籍对回鹘及其先祖有着较多的记载为出发,介绍建国以来70年的回鹘研究。

  阿卜力米提• 阿卜杜热合曼在《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上发表的《回鹘文诗歌之Alliteration形式》中对回鹘文献诗歌的"头韵"(Alliteration)三种形式的语音,音节和词汇关系进行研究。

  陈明在《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上发表的《回鹘文“金光明经”翻译思想谈片》中对胜光法师的音译、直译、意译等各种翻译方法和“忠实原文”、灵活机动"的翻译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翻译思想,并和玄奘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以现代翻译理论重新审视其翻译思想。

  朱国祥在《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8期上发表的《从梵语借词看“丝绸之路”印度文化对回鹘文化的影响》中以小田寿典等编《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为底本,并结合耿世民与李经纬编撰之回鹘世俗文书和回鹘文宗教文献《慈悲道场忏法》。以梵语借词为研究路径,分析梵语借词背后之民族、文化联系。回鹘文文献中的梵语借词不仅可推测古代印度民族的迁徙、接触和文化交往情况,也往往能折射出梵语借词进入回鹘语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2. 关于满文古籍研究的论文:

  中郑雨萌、赵昕在《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满洲实录”所见法学范畴》中从满文本《满洲实录》出发,归纳了《满洲实录》中的"法"思想、法典形式,从刑种、罪名两个角度探讨了刑罚制度,明确了其时满洲社会的主要法律范畴。

  黄娟在《宗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满文“马太福音”探析——以利波佐夫译本为中心》中经比对其中《马太福音》满、汉文本后可知,此次翻译深度考虑到满语自身的特点和以满语为母语之人的语言习惯,译文浅白、流畅。文间多处可见被满语接纳并长期使用的汉语借词,满、汉语的交流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在涉及人名、地名和神学词汇上,译者对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多有保留,出现了在其他满文文献中极少见到的希伯来文、希腊文借词。由于译者身为俄人,个别词汇还借自俄文。这种多文化的个案融合,有其特殊语境,体现了满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也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品质。

  徐莉在《民族翻译》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大清会典”满汉文版本形成考释》中拟根据档案中记所载的相关史料,梳理清代不同朝所纂修的《大清会典》各版本的形成,并阐释其价值。

  吴雪娟在《满语研究》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论满文“黑龙江流域图”的命名》中主要探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满文《黑龙江流域图》即为此图,图上标识的满语地名与《黑龙江将军衙门档》中的图说基本吻合,二者远比康熙本《大清一统志》“卷三十六黑龙江”中的图文更为详尽完备。

  李雄飞、 顾千岳等在《满语研究》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满文古籍编目概述(下)》中主要介绍满文古籍常见装订形式与汉籍基本相同,主要有线装、平装、精装、包背装、经折装、梵夹装、卷轴装、纸捻装、毛装、片页装。但因满汉文书写方式的不同,满文古籍在线装、平装、精装、包背装、经折装、卷轴装、纸捻装、毛装等装订形式上与汉籍略有不同。

  赵志强在《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满文“无圈点档”》中探讨《无圈点档》是清朝入关前后主要用老满文、过渡期满文和新满文记录政务的各种簿册,其中有原始记录,也有重抄本和少量印刷品、图书底稿,都弥足珍贵。传世的重抄本、影印本及翻译本便于利用,但各有不足,都不能与原档等量齐观。原档是最为重要的原始资料,无可替代等内容。

  张一凡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上发表的《从满文文献视角观察清代满语文政策及其施行效应》中主要介绍入关定国之初,在复杂的环境下,为了既抚民安民,又保持"八旗本色",清统治者一方面"崇儒重道",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国语骑射",这样,特殊的历史、民族和政策因素的多重作用,满文文献也表现出极为特殊的发展脉络,反过来折射出清代"国语骑射",特别是"国语"政策在不同时代的施行效果。

  陈璇、贺建军、李厚杰等在《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上发表的《基于Mask R-CNN的满文文档版面分析》中提出一种基于Mask R-CNN深度学习框架的满文文档版面分析方法,将满文文档版面分析问题转化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实例分割问题。使用ResNet101网络和FPN网络构成的卷积神经网络自动提取满文文档图像特征,特征图经过RPN网络和RoI Align层生成新的特征图。新特征图经过全连接层完成感兴趣区域的类别和边框预测,并经过全卷积神经网络对感兴趣区域的像素进行分类得到mask预测,最终实现满文文档图像的实例分割。通过《新满汉大辞典》的文档图像构建了满文文档图像数据集,算法在该满文文档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在满文文档版面分析中取得了较好的检测和分割效果。

  高娃在《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上发表的《松筠满文著作“百二老人语录”研究述论》中记录了老人讲述的120则故事,对清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伦理、教育、思想、八旗制度等诸多内容进行了叙述。学者研究发现有十余种版本分藏于中、美、日、俄、蒙古等国家。对该作品清代历史文化内容的分析和考证,可作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

  3. 关于蒙古文古籍研究的论文:

  中李德锋、程丽等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上发表的《近百年中国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研究》中以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出版成为热点为出发,对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史学研究不断深入,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并举,使得蒙古族文献研究呈现向宽向深发展的趋势进行探讨。

  麻彩霞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上发表的《论蒙古族直译体文献<蒙古秘史>中的“每”》中从共时平面对明代蒙古族直译体文献《蒙古秘史》中的助词“每”进行了较为具体地描写和研究,认为“每”既有沿用近代标准汉语的用法,也有体现中古蒙古语语法的特殊用法。这样的探讨可以进一步促进直译体文献和蒙汉语言接触的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11-06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