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三届民族文学史料学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2  作者:吴刚 郭艳华

第三届民族文学史料学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王猛/供图

  6月22日至23日,第三届民族文学史料学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主办,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在致辞中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成绩斐然,文学史料的整理研究也愈来愈受到学界的重视。民族文学史料文献不仅包括传统的书面典籍文献,还包括各民族历史悠久的口传史料文献,有汉语保存的民族文献,还有汉语之外的多民族语言文字文献,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各个民族文学文献,这些文献不仅内容丰富,且类别各异,各有其特点,文学史料的整理需要更新观念运用多种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民族文学史料研究会的宗旨就是要搭建交流共同的桥梁,促进各研究领域的相互了解、借鉴和启迪,发掘和保护民族文学史料,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议现场。左起依次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郭艳华教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北方民族大学校长郭郁烈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明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汤晓青编审 王猛/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顾问朝戈金回顾少数民族文学七十年,阐述了言与文、多与少、古与今、文与艺、创作与理论、少数民族文学地位、口头文献文本化等七个理论范畴。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原河南大学校长关爱和教授围绕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七十年,回顾了“五四”精神和学科发展,指出近现代文学学科从过渡论到转型论的过程。

大会报告。左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吴刚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大先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韩高年教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徐希平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胡玉冰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左宏阁教授 王猛/供图

  与会学者探讨了民族文学史料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汤晓青编审提出,当前学界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方法问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胡传志提出少数民族作家身份认定问题、少数民族文学个性问题、古代民族文学成就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提出,民族文学史料研究要重视史观,他认为,“少数民族文学”源于社会主义“人民共和”理念的“文学的共和”,是从平等理念而来的文化多样性,在塑造中国形象、凝聚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讨论了《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这首歌如何从“民族唱”演变为“唱民族”。北方民族大学周清叶提出新时期作家创作谈作为文学史料应该受到重视,要思考何种意义上创作谈是一种文学史料以及如何使用等问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提出,要从中华文学观立场正确阐述民族文学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黄鸣就文学地理学的方法及运用、文学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分析了清代图文互参的散文集《鸿雪因缘图记》。

  与会学者围绕西北民族文学史料进行了交流。宁夏大学教授胡玉冰重点阐述了西夏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方民族大学教授左宏阁认为咏贺兰山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贺兰山的生态面貌、军事地位、民族关系等。西北师大教授教授韩高年提出,丝绸之路陇右道出土先唐文学及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二十世纪以来经历了发现、初步整理、初步研究三个阶段,仍然有诸多研究空白。北方民族大学钱文霞提出,甘青人口较少民族民间文学对当代作家审美意识及其书面文学呈现方式影响深远。宁夏大学钟亚军介绍了她的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宁夏卷》。展示了课题组关于宁夏民间故事和“花儿”调查、整理、研究的成果,摆出现实问题与困惑,引发与会人员思考口头文学的复杂性与现场性、书面文学的标准化与有限性、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等学术问题。宁夏大学杨敏对宁夏碑刻文献的保存方式、现存面貌、著录情况、研究现状展开介绍,总结了历代学者对宁夏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宁夏大学教授任淑媛从民族学发展的近况出发,说明设立工作坊的原因和现状,并从地域文化界定的研究到学术刊物的突破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宁夏民族文学得到进一步长足发展。

会议现场 王猛/供图

  北方民族大学教授郭艳华提出,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文人的谏诤精神,也催生了北宋“谏诤”文学的繁荣。北方民族大学宋华提出宋夏战争奏议文书写“剀切”文风,认为表现出宋代士大夫直言敢谏的人格特征,也奠定了奏议文以“论事剀切”为美的基本发展方向。大连理工大学龙成松通过汉唐时期安姓来源的梳理以及临淄安氏与粟特胡人流寓关系的考察,确知安雅为粟特民族。安雅《王昭君》诗是唐代粟特民族文学的典范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李颖提出对高昌墓志中的诗经文献学进行挖掘,可以是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影响运用,正是墓志研究的价值所在。新疆大学教授段海蓉梳理了研究萨都剌文献资料的发展痕迹与规律,认为其中存在误用,但误用的现象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王猛/供图

  与会学者还围绕西南民族文学史料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徐希平介绍了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研究进展情况,认为古代西南民族汉语诗文创作悠久,尤其明清诗文集数量众多,但相关整理研究较为缺乏。北方民族大学教授马志英从滇云大地的山水景观、古迹名胜景观以及民俗文化景观等方面,探讨了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文人诗歌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缘文化认同的重要反映。

  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民族文学史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拓展民族文学史料研究新视野,促进民族文学史料学的深入研究,增进与海内外文学史料同仁的学术交流。

会议现场 王猛/供图

会议总结 王猛/供图

  作者单位:吴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郭艳华,北方民族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7-02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