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土经验与文学的世界性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8  作者:傅异星
  2010年12月18日,《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联合主办的“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50多名专家学者就本土经验及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学者指出,“本土经验” 的生成过程是一个被表述、被赋形的过程。强调本土经验并不意味要在封闭的系统内固守中国的价值观念,开放性是我们建构本土经验的应有态度。有学者指出,外来视角或外来经验在本土经验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突破我们对本土经验的固定想象,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本土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开放的、批评的态度对本土经验走向世界有着巨大的帮助。以郭嵩焘为代表的湖南近代文化精英在认识了解西方的时候,重新审视中国的本土经验,为当时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学领域“本土经验”问题的提出,对于推动当下文学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会议从具体文学问题、现象出发,抓住文学中本土经验的价值意义以及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论述。

  从推动文学创作角度讲。有学者认为,“本土经验”的提出对于建设刚健清新的文风、提高文学境界大有裨益,它警示作家走出个人私密叙事的误区,关注社会变革,创作出深入体现社会精神文化变迁的作品。有的学者从分析五四时期部分作家忽视读者阅读心理的问题出发,认为关注本土读者的接受心理对于文学的本土化具有充分的意义。有的学者分析了边缘叙事的表象化、专业化、狭隘化等缺点,提出如何选择和处理本土经验是对文学创作更有实践意义的问题。

  从促进文学研究角度讲。有学者认为,“本土经验”首先警醒我们认真面对中国的历史实践,要将反思建立在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前提条件下。有学者认为,“本土经验”不是一个防御性口号,它有助于文学研究回到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突破现有的研究格局,发掘出20世纪中国文学最独到、最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从西方现代汉学家本土性经验的缺失出发,认为本土学者面对西方汉学成果时,如果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历史体验纳入研究对象的考察中,就会多一种分辨力、反思力,这在中西对话中确立以我为主的地位非常重要。有的学者针对中国文学理论建构能力的缺乏,分析了《红楼梦》与西方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相似处,提出重视本土资源的总结和升华是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有效途径。

  其中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的是本土经验的特殊性与文学价值普遍性问题。学者们反思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得失,强调只有具有世界意识的本土经验才能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有的学者认为取得了世界性意义的周立波、韩少功、残雪等湖南作家的创作,正是将世界意识与地方巫楚文化结合的成功之作。有的学者从地域文学的影响研究中,提出了“既是本土的,又超越本土,才是世界的”观点。可见,本土经验的有无并不是一个评价文学价值的标准。一个民族的文学只有为世界文学、为人类提供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才能走向世界。

  如学者指出,“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虽然一定程度抹平了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异,但是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会在它融汇外来东西的过程中打上本民族的烙印,“世界文学”的趋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民族文学互相启示、共同前进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依然是复数的。因此,本土经验是我们在人类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上确认自我、展现自我的方式。“本土经验”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口号,它是一个真正关乎文化、文学建设的问题。虚无主义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将妨碍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问题进行准确认知和清醒思考。会议号召学者们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打开这个话题更大、更宽的学术格局,将我们所追求的“中国学派”和中国“文艺复兴”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1月28日08:0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