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动文艺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10-16  作者:游少萍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新时代发展艺术产业的关键在于融入数字科技,促进数字科技与艺术产业的协同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的稀缺性,以特色优势带动艺术产业“活起来”。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频频出圈,活跃于大众视野,其成功秘诀在于开掘独特的文化之美。例如,火爆“出圈”的微短剧《我的阿勒泰》展现的是独特的北疆文化之美。“破圈”的国漫数字化技术电影《长安三万里》、河南地方舞台艺术《唐宫夜宴》《只此青绿》呈现的是稀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频频“破题”的“黄河大集”“山东手造”等展出的是珍异的齐鲁文化IP。贵州省文旅新业态“村超”“村BA”传导的是少有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结合之美。广受欢迎的影视节目《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表现的是珍贵的非遗文化的艺术之美。三星堆“上新”传递的是稀有的文物之美。这些地方“出圈”的特色文化不断涌现成为热点,而且还在不断“上新”之中。
  当今观众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多元分层趋势,不同地区只有发挥本土优势,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独辟蹊径,才能做到有“流量”、有“人气”。新时代,地方文艺部门应立足地方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名片,让艺术产业“活起来”。
  发扬地方文化的传统性,让艺术产业聚集更多“流量”。地方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的根脉所在。在地方文化传统中,既蕴藏着历史的记忆故事与智慧艺术,又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是民族的魂脉所在。地方传统文艺正是扎根脚下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接住传统的地气和底气,才在历史文化激荡中得到传承与弘扬。新时代文艺事业的重要任务就是发扬地方文化的传统性,把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精神融入进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进去,镌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标识。
  传统藏蕴着特色与经典,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交融。当今时代,地方文化的传统中包含着现实文艺的流量密码,成为艺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近些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各类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主题展览层出不穷,常常观者如云;各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工艺美术馆、传统技艺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成为文旅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各显特色传统,传统物件、传统技艺、传统工艺、传统书画艺术等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风骨神韵。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地方文化传统的赓续弘扬为艺术产业发展聚集了更多“流量”,也成为探寻传统中国文化自信的“源密码”。
  彰显地方文化的人民性,让艺术产业的人气更加“旺起来”。地方文化是人民生活实践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是映衬人民生活、滋养百姓心灵的历史结晶。人民性是地方文化自带的根本特征。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民为中心,根植人民,表现大众情怀、大众理想,满足大众需求,为大众服务。艺术产业要取得高质量发展必须彰显地方文化的人民性。
  大众的文化需求有文化精神需求、文化参与需求、文化审美需求,成功的文艺案例就是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让文艺作品的人气更加“旺起来”。以网络文艺微短剧《我的阿勒泰》为例,它满足了当下人们对人文自然美的文化审美的追求,满足了人们对质朴和谐美丽生活的文化的参与期待,这部体现地方文化的微短剧也因此聚集了大量人气。实践证明,艺术产业兴旺必须要在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关注群众需求和大众情怀。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民对文化的有效需求和文艺产品供给更有效地对接,推动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文艺美育价值功能更准确地融合,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文化艺术企业三者更高效地衔接,才能实现艺术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两旺”的局面。
  促进数字技术与艺术产业融合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开发和应用,依托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提高文艺的数字化表达能力,促进数字技术和艺术产业融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时代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艺术产业与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产业,促使产业形态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形成新动能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文化领域同样需要这种突破,不断加强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有“中国文化第一展”之称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出了数以百计的数字文化成果,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突破给文化领域带来的繁荣态势。例如,AI技术展示地方古老曲艺、宋画知识图谱;元宇宙技术引领观众进入千里之外的莫高窟360度沉浸式观赏洞窟壁画;VR+XR 虚拟影棚演绎地方文艺数字中的特色魅力;等等。
  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要围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战略任务,科学布局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领域技术的革新突破需要加快数字文化生成工具的更新换代,提高文化建设、文化产品科学技术含量,如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革新技术在文化IP数字化开发领域的应用,用数字科技扩大优质文艺产品供给,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艺术品牌,丰富数字文化生态。
  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文化资源是一种生产要素,文化生产要素作为一种文化生产资料从物理化要素到数字化要素,包含内容要素、数据要素和技术要素等,也可区分为传统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要素。文化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有两条路径:一是文化内容要素、数据要素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间流动,产生新的要素组合,从而形成众多新产品形态和新要素组合业态。例如,文物+数字化3D交互+文艺产品、非遗+AR技术+文艺商品、文艺展览+无人机+空中表演,等等。二是传统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型配置,文化内容要素与数字技术新要素的创新结合。比如,将地方文化中的文字、声音、图画等传统文化要素不断转化成数字文化要素,促进文化要素数字化成果“在云端”的创新和共享。地方的自然风光、地域人文、文化遗产等内容要素要借力“云听”声音数字文艺传媒、“云播”数字网络文艺、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数字要素成果的转换。
  推动艺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艺术产业要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文艺业态,发展新兴文艺业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实现途径有四:一是打造传统文艺业态2.0版本,推动传统艺术产业升链。加强集成全息、数字孪生、云端展演等新型体验技术在影视、演艺、展览、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运用,改变传统艺术产业资源的价值增值方式,激发传统艺术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用传统文艺业态2.0版本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培育新兴文艺业态,推动数字科技产业与艺术产业建链。数字科技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文艺”“科技+文艺”产业战略,促进艺术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文化IP数字化、产业化开发的新能力,形成优质文艺创意故事IP、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动画等多维一体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三是提升文化各行业之间的合作水平,推动艺术产业延链。加强艺术产业在各类文化行业中的渗透延伸。四是坚持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艺术文化产业链。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探索构建艺术产业与多业态联动互补的产业链体系,构建多维融合、多元协同发展的文化艺术产业新业态,繁荣地方产业经济。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基地)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10-10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