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5-01-21  作者:丁国旗
  摘  要: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我国文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许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判断、新观点。通过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总原则以及在这一原则下所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观赏性”、文艺与市场、文艺的评价标准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具体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原创性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任务、新追求、新使命,很好地指导了新时代文艺创作实践,为中国文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关键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两创” 观赏性 文艺与市场关系文艺评价标准
  作者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2488)。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十周年,十年来我国文艺事业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文艺精品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重新审视和领悟《讲话》的理论创见,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笔者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体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习近平《讲话》的原创性贡献。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一观点提出的时代意义与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所关注问题的时代意义极为相似。在毛泽东看来,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的条件下,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却与一般革命工作关系不大,“革命文艺”不能“对其他革命工作”有“更好的协助”就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如果战士们在抗日前线打仗牺牲,后方的文艺工作者却是风花雪月、歌舞升平、自娱自乐,陷入“文武两个战线”,即“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两条战线的分离以及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与“工农兵”实际需求格格不入,那就是错误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艺是为“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服务的命题,也提出了“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等观点。总之,毛泽东同志《延安讲话》所要解决的就是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要为“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服务的问题。 
  与《延安讲话》所面临的形势相似,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物质和商品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在错误金钱观和享乐观的诱惑之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却开始出现危机,有钱就是一切,道德滑坡、底线失守、铜臭气弥漫等各种不良现象开始滋生蔓延。文艺创作也避之不及,“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等。因此,《讲话》顺应时代发展,为历史所必然,所针对的就是当时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问题。正如《讲话》中所说:“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当然,要解决文艺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问题。在《延安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不仅提出了“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更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观点。进入新时代,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理论指导和创作要求,这是在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为今后我国文艺的长期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新看法新论断,其中最重要的论断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延安时期,由于文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农兵群众,那时他们文化知识贫乏,尚处于文艺接受上的被动状况。如今,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已完全有能力和水平对文艺作品进行主动选择与欣赏评判,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今天的提出就是理所当然,符合时代要求的。对于广大文艺创作者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要强调的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主动走近人民群众,写出他们喜欢看、真切反映他们真实生活和时代进步的作品,这也正是人民大众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叶圣陶、茅盾、郑振铎、老舍、赵树理、丁玲、柳青、路遥等十分认同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的作品所反映的就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人民生活中的人和事,只有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才能更好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展现一个伟大时代的社会生活整体风貌。 
  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原创性贡献究竟在哪里呢?这里可以借助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来加以分析。文学“四要素”经过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以此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求把“人民”放在这个完整的文艺活动过程的中心位置,从而使“四要素”能紧紧围绕“人民”这一中心而展开。就世界而言,世界是人民的生活世界;就作者而言,作者是了解人民生活的作者;于作品而言,作品是能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于读者来说,读者是能从作品中读到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读者;就整个创作而言,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由是观之,《讲话》在《延安讲话》、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显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毛泽东同志的《延安讲话》强调的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的《祝词》则主要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以及在这一前提下去思考文艺工作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些都是以解决文艺的某一突出方面为切入点来探讨和思考的,都有极为鲜明的解决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而习近平总书记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总原则下,将文艺所涉及的“四要素”全都整合起来,并使之紧紧环绕“人民”这一中心而展开,同时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文艺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新实践,对文艺的方针原则等进行了深入论述和探讨。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往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文艺问题的新的系统化原创性思考。这一思考使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观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鲜明特征,也充分印证和践行了马克思所说的“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列宁所说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的真理性结论,是结合新的时代发展需求而提出的原创性理论,必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发展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与理论认识,这些观点和认识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进一步明晰化和具体化,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和判断新时代我国文艺特征的重要指导性、原创性观点,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判断、新思考、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重点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观赏性”文艺与市场、文艺的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做一讨论。 
  (一)在“双百”“二为”基础上提出“两创” 
  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列提出,从而正式将“两创”作为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实现了新时代我国文艺指导思想上的新突破,为文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供了指南。2021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两创”原则继续沿用,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两创”原则作为我国文艺基本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
  “两创”最早出现在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当时主要说的是“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命题,而这一论述在文艺领域中的首次提出就是在2014年10月15日的《讲话》中,在谈第四个问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部分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说,“两创”在2014年《讲话》中的再次提出绝非偶然,只是此时还没有被作为文艺工作的指导原则而与“双百”“二为”并列存在。 
  在《讲话》中,关于我国文艺的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给予直接论述,只是在讲话中的不同地方有所提及,分别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等,我们不妨暂且将其称为“四个坚持”。这“四个坚持”既有对以往文艺发展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进一步明确,也有对文艺在价值观引领、历史观形成、凝聚力量方面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以及在对待西方文化思想时的应有立场,这些观点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文艺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及对文艺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也为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的“两创”原则打下了基础。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然而在今天,“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似乎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同义复指关系。也就是说,“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既可以指文艺创作,又可以指文艺研究,不仅包括理论界、学术界,同时也包括文艺创作界。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所致的《祝词》为此后我国文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确立了方向。正是在邓小平《祝词》的精神指导下,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走出过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局限和我国文艺的新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思想指导与理论遵循。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则在坚持和继承以往党的“双百”“二为”的基础之上,又结合新的实际和任务提出了“两创”,强调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一并纳入我国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中,最终使“双百”“二为”“两创”并列在一起,成为新的指导我国文艺工作的根本指针,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贡献。“两创”原则的提出是一个标识性事件,这不仅仅是在原有文艺方针的基础上新加了一项内容,而在于这一新加上的“两创”原则切实指引我国文艺文化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两创”原则的提出为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领会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切实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文艺工作的新原则、新方法,为实现新的文化使命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是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两创”原则的提出,提升了我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自信,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虽然科技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但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理念、内核思想、基本精神,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和而不同”“浩然正气”“见贤思齐”等优良传统,对于当下和今后的社会发展都是不会过时的。五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成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也成全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独特的人伦德性。因此,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就此而言,在对待文艺文化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前提之下又提出“两创”,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理论贡献,对我们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前,这期间历经近百年时间。百年来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而“双百”“二为”和“两创”的一并提出,无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文艺工作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指南,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开拓出一个施展才华抱负的无比宽阔的新天地。事实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示范,在许多场合引经据典,以实际行动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及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的理论命题。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两创”,彰显了“两创”在今后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两创”作为与“双百”“二为”并列提出的文艺指导思想,是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着眼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远见卓识,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百年大计,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进而真正走向文化自强的必然选择。 
  (二)在“思想性、艺术性”基础上提出“观赏性”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观赏性”的提出顺应时代需要与发展,打破了过去我国文艺评价长期坚守的思想性、艺术性的二维标准。我们知道,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是以往衡量文艺作品的不二法门,从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到大学中文系的科班教材,对作品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结和认知一直都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作品的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是“铁律”。而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观赏性”维度并将其与思想性、艺术性并列在一起,强调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一次对文艺作品认知上的新见解、新突破。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观点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基本思想。“观赏性”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与当下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文艺传播的图像读屏时代的到来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身处媒介革新的时代,结合新媒介特点,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许多有视觉冲击力的优秀作品,加上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各种网络写作与短视频的顺时而上等,这些都为“观赏性”的提出提供了条件。“观赏性”的提出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尊重文艺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待文艺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对于文艺评价的当代性、时代性、规律性的新认识。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观赏性”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因为当下的文学阅读和文艺欣赏有着较强的“视觉”特点,而是因为通过这种视觉上的新体验、新感受,让人们看到了文艺创作所呈现出的新的时代特点,以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认识作品,感受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的新风貌新气象,这一认知对于文艺创作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今天,“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一起,已构成判定文艺创作优劣必不可少的维度,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相互成全的关系。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观赏性”是每个时代文艺家们的普遍共识,自古亦然。也就是说,对于“观赏性”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撇开“新媒体”这一技术性语境,而从文艺自身的原有特性中去寻求理解它的可能答案。实际上,我国传统文艺理论论著中关于文艺的“观赏性”的论述就有很多,如中国古代文论虽重韵味、意象,但也重情中之“景”,苏东坡就曾提出“凡物皆有可观”的美学原则。另外,我国传统戏曲、杂技等表演性作品极多,尤其是民间有许多地方特色鲜明的演艺类作品,这些作品由于要借助一定的舞台来进行,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互动性强,因此这类作品对于“观赏性”的要求也就比较高,这些都充分显现出我国一些传统文艺作品的可观、可感的“观赏性”特征。当下电影、电视、剧场艺术等视觉艺术作品已越来越占有市场且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观赏性”提出的合理性提供了证明。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文艺需求越来越高,对文艺“观赏性”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观赏性”的作品,或许就称不上是“好的作品”。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观赏性”问题,既是对传统文艺理论关于文艺观赏问题的理论继承,同时又是结合当下我国文艺发展的客观事实,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文艺创作必须十分重视文艺的视觉审美维度问题而提出来的,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总之,对文艺作品不仅要强调其思想性、艺术性,还要强调其观赏性,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社会主义文艺新的特征的科学把握,其理论上的突破和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文艺与市场关系”做出了新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非常重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是新时代文艺无法回避的,这既是由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与市场已经难以剥离这一基本事实所决定,也是由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文艺的市场因素和生产属性所决定。关于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主要谈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艺与市场的内在或直接的关系,具体论述主要有:“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二是,文艺与市场的外在性或间接性关系,主要指文艺进入国际市场与开展国际竞争的问题,具体论述主要有:“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比如电影领域,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我们的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了,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如此等等。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直接性关系主要是强调文艺创作的独立性,并在此前提下提出文艺作品要在“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以及在“思想上、艺术上”与“市场上”都要获得欢迎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在肯定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而将“市场检验”“经济效益”“市场上受到欢迎”作为评价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些都是新提法、新思考、新要求,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将过去仅从思想和艺术两个维度评判作品发展为思想、艺术、市场三个维度,提出了评价文艺作品的新指标,为文艺创作从书斋走向经济社会生活现场开辟了道路。总之,市场评价能使创作者更好地走出象牙塔、走出小圈子,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发展、关心身边人身边事。这些论述非常客观地提出了文艺在市场大潮冲击下,如何既做到顺应市场需求又保证社会效益的问题,为市场和文艺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和平衡点,也为我们更好地处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指明了思路。至于第二个方面所谈及的文艺的国际市场竞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等内容,从国际市场这一角度对我国文艺要有“更强的竞争力”问题提出了要求。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文艺与商品、与市场之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什么关系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确立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才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与市场关系的相关论述,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及其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一次新的重要提升。 
  当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来考量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有两点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是,社会主义文艺适应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垄断的或自由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文艺的发展繁荣只有在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由资本家或金融寡头所主导的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避开经济危机的发生,又重视和强调如何使市场经济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会考虑文艺的经济维度和市场维度,更要尊重文艺创作自身规律,以切实提高文艺作品质量为旨归。我们不妨这样去推断一下,艺术质量不高的作品能被大众接受和欢迎吗?大众不接受不欢迎的作品能有市场吗?没有市场的作品能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吗?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艺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规律,强调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尊重艺术规律,强调社会效益,而一旦出现二者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将对艺术创作规律和社会效益的尊重放在第一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文艺要服务“人民”所决定的,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由以上论述可知,我们对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客观辩证地去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繁荣发展文艺,提高文艺产出效益。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观点,既适应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的实际境况和文艺工作者担负的时代使命,又避免了文艺“当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市场关系的系统性论述,是新时代文艺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为我国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确保文艺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和人民服务。
  (四)对文艺评价标准做出了新思考 
  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1847年,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文中提出了“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的观点,之后他又于1859年在致拉萨尔的一封信件中再次明确提出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评价作品的“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的原则,从而使“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价文艺作品的经典表述,在文艺批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使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恩格斯所提出的“美学和历史的”基础上又新提出了“人民的、艺术的”观点,使之成为“四个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新的原创性思考,无疑在文艺评价标准创新、推动文艺批评实践发展、实现文艺创作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那么,该如何来理解文艺批评标准“四个观点”的原创性贡献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史中来看。我们知道,恩格斯提出的评价文艺标准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从表述顺序上看,“美学的”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因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而非别的什么,显示出恩格斯在判断文艺作品好坏时对文艺自身独有维度即“审美”维度的重视和强调。而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当下我国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一方面丰富了文艺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则直指当下我国文艺创作中存在的历史虚无虚构、缺乏人民立场、艺术追求不足、美学精神匮乏等不足和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问题指向性,目的就是要彻底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其次,要从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讲话》提出的“政治的、艺术的标准”的比较中来看。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讲话》中主要讲了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二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三是,“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显然,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批评提出的以上三层内容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必须联系起来看,而不能彼此割裂、断章取义。众所周知,“政治”和“艺术”的标准,尤其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观点曾长期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而全然不顾在《延安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实际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的“我们的要求则是”三个“统一”的观点即“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从而导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艺界在文艺批评标准上的偏颇认识,使我国文艺的健康发展经历了很多困难,走了不少弯路。 
  由以上论述可知,恩格斯提出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主要是为了批评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毛泽东提出三个“统一”的标准主要是为了让文艺工作者更加完整辩证地理解文艺评价的多维性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则直指当下我国文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既有高度的理论概括又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既继承了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点,也没有脱离毛泽东同志《延安讲话》中确立的“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科学概括了当下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必须解决的批评标准问题,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新时代我国文艺的健康发展与文艺评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三、不断推进我国文艺工作繁荣发展 
  以上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文艺指导思想原则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并在这一总的指导思想下,论述和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提出的“两创”“观赏性”以及文艺与市场关系、文艺的批评标准等方面的新思考、新观点,当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出新时代我国文艺工作的新追求、新使命、新任务、新变化。首先,本文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下四个具体论断所做的理论解读,旨在阐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突出的新时代特征与显著的现实观照特性以及理论论述的原创性思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提出,体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其次,文艺要做到“四个坚持”这一原则的提出——尤其是“两创”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观的历史继承,同时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充分体现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再次,文艺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观点,则在以往人们对文艺的思想性、艺术性追求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媒体技术的新发展与人们对于文艺创作的新需求而提出,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又源于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文化中“观赏性”的已有认知和追求,既有其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有其突出的新的时代的特点,是传统与当下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复次,关于文艺与市场关系的相关论述,从表面来看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文艺命题,但其实这是在文艺原有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融入了新的“市场性”要求,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在进一步强调文艺的“人民性”与“普及性”的问题。这与毛泽东同志《延安讲话》中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艺的社会效益,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在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发挥强大的“凝神聚气”作用。最后,关于文艺评价标准“四个观点”的提出,既是进一步强调文艺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创作的艺术水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要多出文艺“精品”的今天,“四个观点”的提出既是对文艺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一般性要求,也是对文艺如何更好地服务时代需要,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特殊性要求,涵育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在立德树人、凝神聚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须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盼和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艺及其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可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理论创建多,规律把握准,所提出的这些原创性贡献很好地指导了新时代我国文艺的创作实践,为我国文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极大推动了我国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跃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其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其文化思想的文艺篇,也是其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典型表达。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其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其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打开了一扇门,推开了一扇窗,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与问题意识,为我们更好地在实践中处理和解决文艺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理论指南。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张跣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批评》2024年第4期P4—P1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