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实践进路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1-28  作者:刘超 蒋天颖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三个事关”“七个着力”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应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进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本质要求
  彰显文化自信的底气。要通过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史成就来增强历史自信的信念信心信仰,从而提升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我们要不断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成功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信心必将越来越足。
  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努力夯实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体到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才能彻底解决“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问题,才能在文化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键要实现理论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正因为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才找到了以改革开放为关键一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带领中国人民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体到当代实践,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灵活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难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全民族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将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秉持开放包容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动力源泉
  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人类文明延续至今,每一种优秀文明都有其历史合理性,都有其时代进步性,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应该采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态度来对待人类社会生产和创造的各种文明。通过把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和当代文化融通融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就是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阐释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深厚土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智慧。坚持面向实践,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掌握规律,通过提炼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让中国思想、中国主张、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更好地走向世界,从而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坚持“两个结合”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根植于人民心中。通过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双向融会贯通起来,使其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持“两个结合”要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背景下,找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实践发生“化学反应”,不断解决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培育和创造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新的文化土壤。
  坚持守正创新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由之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问题上,要真正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洞察各种错误思潮的新表现,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要坚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从根本上确保守正不变质,创新不跑偏,推动开创新局面、书写新历史、创造新伟业。前进道路上,要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使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遵循规律性、彰显创造性。
  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主动引领时代潮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树立自省意识,深入研究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除了摸清自身文化的家底和辨析自身文化的优缺点之外,更要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理念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还要树立自尊意识,不仅需要批判传统文化虚无主义,也要自觉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坚决反对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家园。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时代同频共振,正视时代需求,转化时代话语,使用最新传播媒介,使其内涵和形式完成时代转换和转化,从而激活固有生命力,产生强大影响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构筑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更自信的文化心态、更宽广的文化胸怀,深度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底气、有信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朝着实现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不断迈进,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新篇章。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宁波财经学院副校长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1-2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