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对当前社会七大错误思潮的评析及批判
专访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4  作者:丁晋清 莫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复杂的,尤其是思想理论领域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此起彼伏,竞相发声。前苏联解体的殷鉴昭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正确认识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 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为此,南方网理论频道专访了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请他就目前国内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客观历史事实,没有学术价值

  记者:在短短60多年的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但就在这样的辉煌成就面前,历史虚无主义又开始在理论界活跃起来,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这股思潮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丁晋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一般地否定历史,而是通过否定或者歪曲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错误的理论观点。这一思潮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巨变逐渐流行开来并蔓延到我国。

  历史虚无主义在前苏联早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共20大“秘密报告”;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变本加厉,发展到批判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1988年前苏联教育部不得不取消当年历史课程的考试,1989年全部销毁苏联历史课本。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恶果是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灰飞烟灭。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篡史亡国的轨迹。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只有正确地认识党的历史,多学习多重温,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才能真正做到继往开来。

  记者:历史虚无主义有几种体现?您如何评价?

  丁晋清: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如下三种体现:

  第一,否定革命,认为中国革命完全是破坏性的和错误的。如胡诌“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等。我们知道,唯物史观有个基本观点,即“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当统治者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人民无法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关键环节,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推动历史前进。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中国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当然,唯物史观在重视社会革命伟大作用的同时,也认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但这决不能成为否定中国革命的借口。

  第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是早产儿”、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人类历史发展是受客观历史规律支配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向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由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短短30多年就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是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优势来实现飞跃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必将充分展现出来。

  第三,歪曲党史,企图否定党史的主流和本质。一些“恶搞”党史的言论混淆是非,西方敌对势力把歪曲党的历史作为对我西化图谋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并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创造性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并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这三件大事,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完成。历史是人民写的,不是一小撮人能够否定得了的,因为它镌刻在人民的心坎上。

  历史虚无主义企图篡改、歪曲、拼凑、裁剪或者“还原”党的历史,从根本上违背了客观历史事实,根本不是什么学术创新,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我们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是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

  “普世价值”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记者:有人把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权等当成超越时空、超越国家、超越阶级的普世价值,并认为中国按照“普世价值”去发展才有前途。所谓的“普世价值”是否是永恒存在的价值?具有普适性?

  丁晋清:这些提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认识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认识总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权都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根本不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永恒存在的“普世价值”。

  其次,“普世价值”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普遍性或与特殊性共处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并不能孤立存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世价值”把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而忽视其特殊性,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反对“普世价值”的提法,就是既要看到事物的普遍性,又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其三,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是普世价值。社会主义国家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但不等于承认并接受普世价值。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普世价值”,而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向往,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但这些都不是普世价值。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揭露西方宣扬“普世价值”的政治企图,并不意味我们不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

  中国梦决不是“宪政梦”

  记者:有网络公知和网络水军称西方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鼓吹“宪政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唯一出路,甚至存在中国梦就是“宪政梦”的误解。这是否值得警惕?

  丁晋清:“宪政”概念来源于西方,本意是强调在政治生活中要遵从宪法的基本精神。但西方宪政的核心是私有制、多党竞选、三权分立和军队国家化、中立化。这是我们断不能接受的。

  “宪政民主”论偷换概念。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时,强调其科学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途径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宪政民主”论匪夷所思地将中国梦界定为“宪政梦”,即只有实现宪政,才能实现中国梦,用“宪政梦”歪曲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什么“宪政梦”。

  以宪治国不等于宪政。我们党历来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十八届三中全会依然强调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但有些人把以宪治国误认为是宪政。“宪政民主”论有着确切的内涵,即多党竞选、三权分立这套把戏。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有利于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不能美化和神话公民社会

  记者:近些年,一些NGO、民间慈善机构日趋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在公共事务上的公民参与度。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到鼓励合法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是否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同样的社会建设愿景? 公民社会真的那么美好吗?

  丁晋清:公民社会作为一个学术词语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已经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波兰团结工会与政府的反抗与斗争对现代公民社会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对公民社会的关心也从此日益高涨,使公民社会理论逐渐成为西方学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上世纪90年代起,公民社会理论在我国理论界开始流行。但公民社会理论光怪陆离,我们必须澄清其中的模糊观念和误解。

  第一,不能把发展社会组织等同于建立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涌现出大量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八大鼓励合法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而公民社会一般是指相对独立于国家与政府之外的民间力量。因此,不能把发展社会组织等同于建设公民社会,相反要切实规范社会组织管理,使社会组织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不能美化和神话公民社会。有人把公民社会想象成净土、天堂,当然不排除有这样的公民社会组织。但在国外,并不是所有的公民社会组织都是这样纯洁、美好,也有假、恶、丑的一面。特别是一些劣质公民社会组织甚至和黑恶势力狼狈为奸、鱼肉人民,干绑架政府和民意的勾当。

  第三,不能容忍在基层党组织之外建立新的政治势力。西方公民社会理论认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对立关系,鼓励民间与政府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扶植了一大批亲西方的非政府组织,来对付与西方走不同道路的国家,在鼓动“颜色革命”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我国对公民社会理论和实践不闻不问,任凭一些人冲破法律底线搞各种各样的所谓公民行动、维权行动,就会把基层党组织和管理机构排除在基层群众自治之外,甚至对立起来,容易带来社会分裂和冲突。

  新自由主义给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记者:上世纪80至90年代,新自由主义对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而对全球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主流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不是适合于所有国家的灵丹妙药,绝不能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和政治主张照搬复制到中国。您认为呢?

  丁晋清:新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之初,特别是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自由主义在政治理论方面强调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经济理论方面强调 “自由化” 、“私有化”和“市场化”。持这一论调者,主张全球贸易和金融绝对自由化,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公有制,特别是集中攻击我国国有企业,极力主张国企私有化;推崇“市场万能”,反对政府干预。

  “自由化” 、“私有化”和“市场化”逆历史潮流而动。合作共赢是国际经济发展总趋势,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球贸易和金融绝对自由化实际上是削弱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危害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引发西方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严重破坏生产力,新自由主义主张全面私有化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运作一定时候必须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新自由主义主张全面市场化,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做到。

  新自由主义给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拉丁美洲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西方国家自身深陷金融危机难以自拔,事实上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我国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防止新自由主义的悲剧在我国上演。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越性。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实现经济回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美国政府停摆、欧债危机蔓延形成鲜明对比,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充满活力,又积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保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

  记者:最近一个时期,国内展开了一波对改革本身的争论,各种观点竞相发声。有人认为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鼓噪“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认为按照西方模式和标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唯一出路。怎么理解这股思潮以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丁晋清:这些论调,实质是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改革的成就和功效不容否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1978年至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68845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争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如果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开弓没有回头箭。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

  记者: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

  丁晋清: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片面夸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企图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片面夸大党在实践探索中的失误,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两个否定”从根本上说,都是企图瓦解党执政的历史依据。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具有内在连续性和一致性。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和发展,不能把两段时期人为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

  记者:网络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BBS、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满足了普罗大众的表达欲,有人趁机大肆鼓吹西方的新闻自由。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吗?

  丁晋清:在西方,新闻媒体被标榜为 “社会公器”。 其实,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和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和自由一样,新闻自由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实际上,任何言论自由都必须符合一个国家的法律。前苏联解体跟新闻自由有莫大的关联。近年来,“新闻自由”成了境内外敌对势力同党和人民进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党管媒体天经地义。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如果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那么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牢牢掌握话语权,不给错误言论和思潮提供传播渠道,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其他追求,因此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党性,就是要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人民性,就是要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根本上说,坚持党性也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我们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真正统一起来。

  当前社会思潮的特点

  记者:前面提到的这些社会思潮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丁晋清:这些社会思潮是西方设置的学术陷阱,是西方扼杀中国的新阴谋,是西化、分化中国的新手段新策略。

  第一,学术陷阱和军事、政治图谋内应外合。西方反华势力从未放松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但感到用赤裸裸的军事和政治手段扼杀、围剿中国,恐怕难以凑效,转而利用其话语权优势,精心设置学术陷阱,进行思想理论渗透,企图使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处于 “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

  第二,政治色彩浓厚。这些社会思潮一开始就不是纯理论、纯学术的东西。它们从西方的话语体系出发,与中国学术词汇生硬对接,最终是要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创新应是学术的生命和本质要求,但这些社会思潮披着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外衣,干颠覆中国道路、推翻党的领导的勾当。这些观点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更不是什么学术创新。

  第四,迷惑性强。这些思潮有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而且戴着学术研究的面具,做种种“包装”, 容易欺骗和迷惑群众,搞乱人们的思想。其实掩饰着鲜明的政治意图,企图瓦解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第五,渗透方法巧妙。由于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看到这样的机会,通过名目众多的各种基金会,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幌子,培植学术代理人,方法不可谓不巧妙。

  第六,危害性大。这些思潮是包藏祸心的理论,如果听之任之,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必然导致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导致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

  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应对社会思潮的渗透

  记者:作为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的前沿,广东思想理论领域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如何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应对这些社会思潮的渗透?

  丁晋清: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站稳立场、态度坚决。对这些社会思潮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并予以揭露和批判。

  一、增强应对意识。要组织重点理论文章,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做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研究和阐释工作,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营造思想理论氛围。继续组织专家学者对重大社会思潮和学术前沿开展追踪、研判和分析,加强正面引导,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面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重大的理论关切。进一步加强重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学术重镇。

  二、精心做好理论外宣工作。有效地利用不同的外宣媒体,积极宣传“理论粤军”的研究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广东声音。 利用广东与港澳台地区学术交流的传统友谊和区位优势,支持社科研究机构加强和拓展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建立稳定交流合作机制。支持翻译出版我省优秀社科著作,采取公开招标形式,在全省遴选优秀社科著作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出版机构出版,推动广东优秀社科理论成果走向世界,增强广东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人才兴,事业兴。要真正做到“两个巩固”,必须打造“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培育一批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理想信念坚定、学术功底深厚的高素质社科理论队伍。要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国情和广东省情,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创造活力的中青年理论人才;培养一批思想理论水平高,善于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我国权益的外向型理论人才。

  四、发挥网络宣传作用。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解疑释惑,必须借助高科技手段,发挥“网络学习天地”、“理论粤军网”、“南方网”等理论学习频道的宣传平台作用。要组织一支网络理论宣传队伍,增强大众化理论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始终牢牢掌握网络理论宣传的主动权。

文章来源:南方网 2014.04.13 14:2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