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在民族文学研究所青年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01-10 作者:苏培
编者按: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召开主题为“勇担时代重任 贡献青春力量”的青年工作座谈会。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丁国旗出席会议,副所长王瑾瑜主持会议。姚慧副研究员、赛音毕力格助理研究员、在站博士后苏培作为民族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代表发言。他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享了学习心得与体会。本网全文刊登三位青年学者的发言稿。
党的二十大赋予青年同志新使命新任务,青年同志要强化党性锻炼,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扛在肩上、举过头顶、放在心上,始终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判断问题,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在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悟、知行合一用上持续用力。下面,主要结合我本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汇报三点体会。
一是青年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讲政治、有信念是合格党员的首要标准,也是对青年党员的第一位要求。作为民族文学研究所新入站的博士后,我将牢记院党组和所党委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为更好地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青年同志要练就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青年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我一直很欣赏“知行合一”这个词,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尤其是进入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之后,愈发觉得“知行合一”四字之精妙。民族民间文学来源于民间,要求研究人员也要回归于民间,当然独坐书斋的理论啃读丢不得,但走向田野的脚步丈量更少不得,一个是向书本学,一个是向实践学,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逐渐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我从博士学习阶段开始主要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民族民间文学,在此之前,我对东北地区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长白山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和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但当我真的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之后,一方面是大量阅读东北地区民族民间文学文本、论著等书本资料,另一方面是多次深入黑土地进行实地调研,当面聆听歌手、传承人演述民间说唱等。当我在五月的北国迎着鹅毛大雪走过一个一个国界碑,当我在黑龙江畔的赫哲人家品尝刚从江里打上来,在文献资料里看到过无数次的“三花五罗”(东北江鱼),当我走进茫茫无际的白桦林边看着孤独吹奏“朋奴化”(鄂伦春族口弦琴)的鄂伦春老人……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足迹、味道、声音和画面,将一本本民间文学文本激活了,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活了,将东北地区多元丰厚的民族文化激活了,同时也激起了我对前辈学者的深深敬意。一直以来,想要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作为青年学人要敬畏学术、勤奋执着,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精神为指引,激励自己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和学术成果,为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青年同志要能吃苦、肯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讲道:“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总书记勉励我们青年同志要练好“吃苦功夫”,把苦难当成是人生的老师,自觉做最实际、最吃劲的工作,在真抓实干中务实担当、增长才干。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惧千万事,只有日拱一卒、跬步不休,珍惜韶华、奋斗不息,才能在代代相传的接续奋斗中朝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成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各位领导同事,我一直坚信只有激情奋斗的青春、顽强拼搏的青春、为民族事业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作为新入站的博士后,我将自觉当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青年突击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为饱满的激情,在持续不断地深入学习和实践中思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尝试通过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让“冷门”不冷,让“绝学”有继,治学上学习前辈学者视学术为生命的铮铮风骨,实践中继承社科院走遍万水千山的坚韧执着,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服务人民,贡献社会,担负起祖国、人民和社会赋予的重任。
以上是我的汇报交流发言,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