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斯颖]文化遗产关键词:布洛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1-23  作者:李斯颖

  【关键词要点】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备受推崇的一位始祖神祇,被誉为“壮族人文始祖”、“珠江流域原住民的人文始祖”、骆越首领等。在民众心中,他是无所不知的长者;在布麽眼里,他是通达天地的祖师爷。他既是创世之神,亦是文化创造英雄。布洛陀信仰主要活跃于壮族口头叙事、麽教典籍以及仪式之中,呈现出丰厚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布洛陀文化是解读壮族上古无文字历史,尤其骆越国的重要内容。

  在2006年,布洛陀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项目,被定义为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3]。布洛陀在壮族民众间被世代传颂的伟大功绩,主要有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与排忧解难四方面的内容。纵观整个壮族社会,布洛陀文化影响深远,并不拘泥于文学之范畴。布洛陀叙事所提供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一直为传统壮族社会所沿用,它所阐释的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观念长期为壮族民众所遵循,它所记述的社会历史和神秘战争等事件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布洛陀叙事是融汇了壮族民众智慧和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在研究壮族历史文化、语言发展、文字创造、民俗风情等方面都有着特殊价值。

  布洛陀信仰有多重表现与传承方式。在敢壮山有布洛陀的塑像供人们朝拜,在亭怀屯有天然形成的布洛陀石像,在百东河有布洛陀山,在文山多处有布洛陀树,这都是壮族民间对布洛陀崇敬的再现。较成体系的布洛陀叙事集中在壮族麽教的各种大小型仪典诵词之中,民间亦在对歌、聚会、人生礼仪等场合演唱布洛陀古歌、讲述各类布洛陀神话传说等。与壮族同属一语族的布依族、水族、毛南族、黎族以及比邻而居的布努瑶族,都有在名称或内容上与布洛陀相似的神祇信仰或神话叙事,是同一文化区域的产物。当前,布洛陀文化体系传承途径骤减,传承范围缩小,问题亟待重视。

  “布洛陀”一词的书写来源于古壮字,也常写作“布禄途”、“布渌啚”等,各地壮语读音也稍有方言差异,如“pau35 luk33 to31”(田阳)、“pau35 lo42 to31”(东兰)、“pu11lɔk44to44”(西畴)等[4],但其所指却较为明确。民众多视他为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长者,白须冉冉,乐于助人。他们把“洛”解释为“知道”之意,“陀”为“全部、完全”之意,“布”在壮语里是表示男性长者的词头。麽教布麽则认为他通晓天下之事,是他们的祖师神。只要布麽主持各类仪式,必定请他来坐镇护法。布洛陀神力无边,手执拐杖,背着各类不寻常的经书,一出门江河为之断流,虎豹为之驱。

  对布洛陀的学术关注始于1958年,当年《壮族文学史》编写组搜集到了“陆陀公公”(即布洛陀,笔者注)的神话。此后,《民间文学》(1964)、《壮族民间故事选》(1982、1984)及《广西民间文学丛刊》(1986)等也刊登了若干个布洛陀神话,但对布洛陀的称呼还尚未统一,有音译为“通天晓”的,有写成“保洛陀”、“布碌陀”的。最早使用“布洛陀”字样的是覃承勤等搜集整理的《布洛陀史诗》油印本(1977)、《壮族民间故事选》(1984)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1986)等。[5]此后在各种文学概论、文化概要以及风俗志等多能看到对布洛陀的介绍。目前,各类布洛陀叙事集中见于《壮族神话集成》(2007)、《布洛陀经诗译注》(1991年)、《古壮字文献选注》(1992)、《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八卷本)》(2004)、《壮族经诗译注》(2004)、《布洛陀与敢壮山(传说故事)》(2004)、《布洛陀与敢壮山(祭祀歌)》(2004)等出版物。此外,还出现了英译版的布洛陀麽经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2003)和 Recalling lost souls : the Baeu Rodo Scriptures, Tai cosmogonic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2004)以及《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2013)等。

  在占有大量布洛陀材料的基础上,学者们结合壮族西瓯、骆越先民的历史文化对布洛陀的内涵作出了更深刻的阐释。因“洛”与壮语“鸟”(l/ruk33)发音一致(周作秋,1984),“陀”在壮语中有“头领”之意且布洛陀在神话中为卵生等,又有学者将“洛”作骆越之“骆”解,认为布洛陀源自西瓯、骆越上古的鸟崇拜,是鸟部落的首领。此外,“洛”还可理解成壮语“山谷”(周作秋,1984)、“灵魂”(王明富,2003)、“宏伟”(王明富,2003)等涵义,“陀”被释为壮语“法术”(覃乃昌,2003)、“单独的”(覃乃昌,2003)“摘取”(王明富,2003)等,故布洛陀又有了“山里的头人或老人”(周作秋,1984)、“居住在山间弄场的通晓并会施法术的祖公或居住在岭坡谷地中的通晓并会施法术的祖公”(覃乃昌,2003)以及“原始森林里最古老的一棵大树”(王明富,2003)等意义。[6]

  具体说来,神话中的布洛陀在宇宙形成初期撑开天地,与天神雷王、水神图额分家,是人界之王。他与姆洛甲生(造)人,教人们生火、找水、种稻谷,并造牛马羊鸡鸭鱼等各类动植物,使壮族先民迈入了稻作农耕的文明生活。他还让人说话,给人安名定姓,让皇帝和土司管理天下,造文字历书、造麽及其仪规、造房子等等,促进了壮族社会的全面进步。如这则流传在广西巴马一带的《布洛陀》神话[7]说,天地离得太近,人们便找布洛陀商量治理天地的办法:

  布洛陀是壮族三王中的一个,大家把来意一讲,布洛陀说:“那我们就把天顶起来吧!”“顶天?天这么大,这么重,怎么顶得起来呢?”

  布洛陀笑呵呵地说:“能!人多力量大呀!你们到树林里去选一根最高最大的老铁木来做擎天柱,我和你们一起把天顶上去。”

  ……

  擎天柱有了,可是太重,大家扛不起。布洛陀说:“大家齐心合力跟我来。”说着,马步一蹲,把擎天柱扛到肩上。大家抬着树头、树尾,把它抬到洛陀山顶。布洛陀把洛陀山当柱脚,竖起铁木柱,抵着天,他用力一顶,把重重的天盖顶上去,把宽宽的大地压得往下沉。布洛陀又一顶,柱顶把雷公弹到高高的天上去,柱脚把龙王压得往地下跑。布洛陀再一顶,把重重的天变成轻轻的十二堆云,把龙王压得钻到海底去了。新的天地就这样造成了。

  神话中的布洛陀聪明而有神力,他不遗余力地帮助民众,自己却住在岩洞或大树之下,直到死后成神[8]:

  鸟有巢,蜂有窝,可是古代的壮人没有屋。他们不像现在的人这样会造房子。他们像猴子一样住在山洞中。那时候,他们来到坪坝上耕田种地,往返都要爬山,收得谷子也要往山上搬,非常辛苦。他们对爬悬崖、住山洞越来越厌烦了,但是总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解决。后来布洛陀用木头在树蔸间搭起了三脚架,架上了横条,上面盖上树叶、茅草,便成了房子。日晒不着,雨淋不着,热天凉快,冬天温和。后来大家都学布洛陀,到平地上来盖房子,不再住岩洞了。这种房子虽好,但不牢靠,不耐久,遇到狂风暴雨,屋顶上的茅草常被卷走,有时还会崩塌。布洛陀看到这种情景,就想办法建造更好的房屋。他很快造出了许多漂亮的木屋,使周围的人都住上了新房。因为他一直忙着替别人造屋建房,自己的反倒没有时间造,仍旧住在原来那个山洞中。人们听说他会造新式的房屋,到处都请他去帮忙。布洛陀有求必应,忙着替大家造新房。

  ……

  布洛陀一天忙到晚,一天忙到头,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房子,建了一个又一个壮村,不幸有一天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岩洞里,睡到三更半夜,一块大岩石裂开落下来,正压在他身上。布洛陀就这样死了。但壮人永远也忘不了他,把他的事编成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除了民间流传的散体神话,在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麽经抄本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布洛陀神话。麽教(Mo)得名于其相对固定的法事仪式“做麽”(Guh Mo),麽(Mo)在壮语中为“喃诵”、“念诵”之意。麽教从早期越巫信仰发展而来,融入了壮族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又受儒释道等汉族民间信仰影响较深,被定义为壮族的“原生型民间宗教”[9]。它以布洛陀为核心“四王”之一,继承了壮族民间的雷王、图额、老虎、姆洛甲、汉王、祖王、逊王、婆王茫、王曹等神祇信仰,又吸收了盘古、混沌、神农、太上老君、佛祖等其他宗教神祇概念,拥有庞大的、等级不是很严格的神灵体系。布麽(Boux Mo)是壮族麽教的神职人员,他们执行各类相对程式化的仪式,并常使用麽经(Saw Mo)手抄本。麽经是以古壮字(Saw Ndip)[10]创编的、以壮语念诵的麽教经文,又称“布洛陀经诗”或“布洛陀史诗”。麽经内容原靠口耳相传,唐代前产生的古壮字使之成为有文可据的经典,成为了布麽十分器重的“法宝”。如麽经描绘布洛陀的经书既有“书字细小小”的,也有“书字像苍蝇”大小的,还有“书字像篱笆眼”那么大的[11],渲染得神乎其神。经书成为近现代保留与传承布洛陀神话的重要方式。它有体系地编排了布洛陀神话内容,使之更符合麽教教义。目前最早的麽经抄本见于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04年)。各地麽经抄本名称不一,如《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2004)中收录的经文手抄本名称有《麽请布洛陀》、《麽叭科儀》、《六造叭》、《呼社布洛陀》、《佈洛陀造方唱本》、《漢皇一科》、《麽破塘》等。

  在麽经中,布洛陀作为麽教始祖的身份得到突出:“你家出事就来找,你家出乱就来请;请祖公来帮梳理,找我们来帮理顺;这家凌乱如同麻,让祖公来齐帮忙;这家凌乱如箩麻,让祖公来齐梳理;这家又出现了怪事,让祖公来齐扶持;今晚多亏祖公算,祖公画符于屋门;写祷文放梯子脚,来来往往不生病;家里不缺银和钱,请祖公来就得到;家中谁有病有痛,请祖公来病就好;家中若有灾和祸,请祖公来就断绝。用老公鸭请祖公,用大母鸭请祖公;用把稻米请祖公,用把糯饭请祖公。成斤的银请祖公,成匹的布请祖公……”[12]诗句所反复渲染、能平顺一切杂乱之事的祖公就是布洛陀。麽经中还使用了一些高度凝练的程式语句,凸显布洛陀的重要性,如“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就问布洛陀,就问麽渌甲”、“布洛陀就讲,麽渌甲就说”等。靠布洛陀的指点,叙述才能继续,事件才能完成。麽渌甲是经文中布洛陀的配神,在民间被视为始祖女神,亦写成“姆洛甲”、“米洛甲”等。

  麽经吸收了比较典型的布洛陀神话母题,包括创造天地、造火与日月、造人与牛、造文字历书、赎谷魂、造管理者等,但用麽教观念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改造,以达到渲染祖公布洛陀神力的目的。如麽经手抄本《麽赎稻谷魂》[13]说,人们三四月份种下糯籼谷种,八月收割,谷粒像柚子果么大,谷穗像马尾一般长,“禾剪割不了/扁担挑不动/三人吃一粒/七人吃一穗”,不能运到外面去给人们吃。后洪水滔天淹没天下,只有郎老、敖山等大山高坡未被淹没,天下所有的稻谷都堆积到这些地方。九十天后,洪水消退。混沌、盘古“造村造地方/造做府做县/造畲地水田/造三百个鱼塘/造五百块稻田”。但由于稻谷留在案州的郎老、敖山等高处,用船和竹筏都运不回来,仍饿死很多人。“地上有民众/下方有百姓/有人没有米/吃坡草做餐/吃牛草当饭/吃坡草粗糙/吃茅草也倦/孩子吃了长不大/孤儿吃了不白净/姑娘吃了脸菜色”。于是,人类让鸟和老鼠去运回稻谷。谁知鸟和老鼠虽然取到稻谷,却只顾各自享用,躲到深山老林里不再出来。布洛陀、麽渌甲教人们编笼结网捕鸟鼠,捕到后就撬开嘴巴取出谷种来种。稻谷成熟,谷粒仍像柚子一样大,人们“用木槌来捶/用舂杵来擂/谷粒散得远/谷粒飞沙沙/拿去田中播/拿去田峒撒/一粒落坡边/成了芒芭谷/一粒落院子/变成粳谷丛/一粒落寨脚/变成了玉米/一粒落在墙角/变成了稗谷/一粒落在畲地/它变成了小米/一粒落在田峒/变成了籼稻/变成红糯谷/变成大糯谷/变成黑糯谷……”,人间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谷种。但人们把谷种种下去之后,禾蔸不抽穗,抽穗不结粒。布洛陀和麽渌甲指点人们把消散的谷魂赎回来,从此稻谷丰收,天下繁荣兴旺。

  麽经吟诵主要发生于各类大小仪式上,这既实现了与神沟通的目的,也达到了教化民众、宣讲麽教教义的目的。仪式分大小,大仪式多为群体性的仪式,如村寨的扫寨与祭祀布洛陀树、家族规模的祭祖宗以及各地特定日期祭祀布洛陀等。

  大仪式中吟诵的麽经篇幅较长,往往以创世为主题,讲述世界和万物的形成;有的布麽也在这类仪式上吟诵自己所有的麽经抄本或记忆中的所有麽经内容,涵盖丰富。如广西田阳县玉凤镇亭怀屯壮人在每隔三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到初六要祭祀布洛陀天然石像,布麽会在仪式上吟诵一厚本的《布洛陀经诗》,里面既有布洛陀创世、造物的过程,也有汉王与祖王相争为王的内容。云南文山广南县贵马村壮族在农历三月属龙日祭祀布洛陀树,布麽会吟诵口耳相传的布洛陀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诗分别讲述了天地起源、种子的起源、水的出现、坡的出现、箱子中动物和人类的出现,以及性别的出现。[14]

  小仪式则有小家庭内部的赎谷魂、叫(人)生魂、赎牛马羊等六畜魂、丧葬仪式上的赎亡魂等。布麽根据仪式内容择取相关的麽经来吟诵,如赎谷魂仪式上吟诵赎谷魂经,赎牛魂仪式上吟诵赎牛魂经,为殇死者赎魂、化解兄弟矛盾要吟诵“汉王与祖王”经,为难产而死的妇女或命有此兆的孕妇赎魂要唱破血塘经……经文使用情况有个人与地区差异。笔者曾观摩云南文山麻栗坡县为殇死者赎魂的仪式,仪式上布麽吟诵经文手抄本《麽荷泰》,讲述同父异母两兄弟汉王与祖王争家产,祖王多次迫害汉王,迫使汉王在雷王和图额的帮助下升天为神。汉王与祖王斗法,祖王不敌汉王,布洛陀调解兄弟矛盾,让祖王向兄长认错,兄弟和解,汉王从此在天上为王,管殇死者之魂,祖王在地上为王。[15]作为稻作农耕民族,壮族人民普遍有为耕牛赎魂之习俗。右江地区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牛魂节”或“牛诞日”为牛赎魂。如田阳县坡洪镇天安村赎牛魂时,请布麽到牛棚处设香案,唱赎牛魂经,讲述布洛陀如何用各种材料造牛,使牛成活并帮人们耕田的过程。布洛陀教会人们通过赎牛魂仪式,让牛魂不再逃逸,安心耕作,繁衍后代。仪式过程中,布麽会不时将牛绳放到香火上缭绕,将牛魂牵回。仪式结束时,布麽用新鲜的柚子叶蘸清水象征性地为牛棚除秽,并给耕牛喂食。[16]有时候,一个村寨有牛的人家也会集体出资延请布麽,仪式规模可大可小。

  各地布麽对所主持的仪式亦有自己的分类方法,如广西东兰县布麽按仪式目的将之分为麽口兵、麽呷、麽叭三种,有的地方又按仪式规模将之分为麽從、麽嘿、麽岸三种。[17]

  麽经诗句以五言为主,押脚腰韵[18]、腰脚韵[19]以及脚韵、脚头韵等,同时兼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式。如[20]:

  壮文: Dah haij cib soem laeg

  国际音标:ta6 ha:i5 ɕip2 ɬom1 lak8

  汉译: 河 海 十 庹 深

  壮文: Laemx daengz aek cwez langh

  国际音标:lam4 taŋ2 ak7 ɕɯə 4 la:ŋ6

  汉译: (水)淹 到 胸 黄牛 头领

  壮文: Dah caiz cib soem gvangq

  国际音标:ta6 ɕa:i2 ɕip2 ɬom1 kva:ŋ5

  汉译: 河 床 十 庹 宽

  壮文: Laemx daengz bang cwez laemx

  国际音标:lam4 taŋ2 paŋ2 ɕɯə 4 lam6

  汉译: (水)淹 到 背 黄牛 水

  壮文: Laemx bit bae bi ma

  国际音标:lam6 pit7 pai1 bi4 ma1

  汉译: 水 荡 去 荡 来

  壮文: Caux baenz ngaemz daz longx

  国际音标:ɕa:u4 pan2 ŋam2 ta2 lo: ŋ4

  汉译: 造 成 山坳 深 深

  壮文: Laemx bit bae bi ma

  国际音标:lam6 pit7 pai1 bi4 ma1

  汉译: 水 荡 去 荡 来

  壮文: Caux baenz doengh daz lauz

  国际音标:ɕa:u4 pan2 toŋ6 ta2 la: u2

  汉译: 造 成 田峒 宽 宽

  其中第一到第四句采用了腰脚韵的格律,第四句与第五句押脚头韵,第五句和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分别押脚腰韵,同时也使用了对偶的形式。

  除了散体神话与麽经叙述,民间还流传着运用各种民歌曲调创作的布洛陀歌谣。壮人用自己丰富多彩的演绎表达了自己对布洛陀的崇敬和理解。如田阳县这首运用当地唐皇调创作的民歌《唱祖公》[21],讲述了祖公布洛陀和祖婆母勒甲(即姆洛甲)如何造物、如何教壮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今天我们赶歌圩/来到布洛陀岩洞/大家来听我讲过去/从前有位布洛陀/老婆叫做母勒甲/他们在敢壮山结夫妻/从前我们叫壮人/那时居住在深山密林里/有一年天上电闪雷劈/雷劈森林起大火/大火烧到壮家园/我们逃出森林来躲身,这才看到天下非常宽广/站在地头望不到边/那时壮人住在这里/做人不懂得造房屋/做工累了靠卧在路边/夜晚就到山林里睡/……那时天下乱纷纷,天下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敢壮山问布洛陀/就去敢壮山问母勒甲/祖公祖婆教导天下的儿子/祖公教儿孙们砍树/教我们起四根柱的房子/他见我们生吃东西/又教我们击石取火/火苗这烧出来/都是布洛陀造成火/从前用山石犁地/又要卵石来犁田/锄完田地下谷种/都是祖公出的主意/见老鼠吃剩下的谷种/见小鸟吃不完的谷穗/祖公就叫撒在田里/祖公就叫拿去种/四月拿种子去播/十月才收谷进家/把谷子完全收上来/米粒这才真正成粮/祖公又教我们养鸡鸭/又造黄牛水牛给我们/造猪造狗给我们壮人/又造用火炭炼生铁/又造用火来煮饭/到那时才懂得吃熟食/小孩吃熟食这才长高/老人吃熟食才没有病/姑娘吃熟食脸色红润/官人吃熟食脸色才白/祖公又教我们织渔网/教我们围溪来打鱼/祖婆又教我们种麻/用布用棉来包身/又教我们用火炭烤土块/烧了缸瓦烧碗碟/又教我们铸尖嘴犁头/又教制造十二齿耙/样样都是祖公制造/样样都是祖婆发明/祖公祖婆造出千千万万/感谢祖公祖婆造天下。

  壮乡也多见和布洛陀有关的风物与习俗传说,它是布洛陀神话演化、发展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各地人民在结合自己本土的风景、习俗来阐释布洛陀信仰,促进了布洛陀传说的产生。它再现了各地壮族人民在构建地方知识体系过程中对神话的运用以及对布洛陀情感。如广西都安、大化一带堵娘滩、东兰县雷公滩、大化县断犁滩、马山县鹰山狗岩滩、马山县卧牛滩和十五滩的传说,都与布洛陀开辟红水河有关。[22]在广西田阳县亭怀屯,村民不仅保持了对布洛陀天然石像的崇拜,还流传着关于亭怀屯的传说[23]:

  亭怀屯是布洛陀造水牛的地方。他当时造了99头水牛,都没有角。他把它们关在村旁的一座山上。山上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水坑,那是以前牛生活的地方。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布洛陀都杀牛给子孙们吃,但第二天,99头牛又完好无损,一头都不少。村里有个老太太,据说曾吃过这种无角的牛肉,寿命很长。有人又问过村里年纪很大的老人,她说她也曾见过这样的无角牛,所以很长寿。

  神话、麽经、歌谣及传说等构建了关于布洛陀神祇的多维度叙事,从神话产生的时间可以推断布洛陀信仰出现得并不晚。他的形象经过多重历时加工,已演变为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隐藏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布洛陀形象融合了早期越巫的特点。明代《赤雅·鸡匠》[24]记载了汉代京师的越巫活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平越,得越巫,适有祠祷之事,令祠上帝,祭百鬼,用鸡卜。斯时方士如云,儒臣如雨,天子有事,不昆命于元龟,降用夷礼,廷臣莫敢致诤,意其术大有可观者矣。”可见越巫在古代社会颇有影响力。我们可以从壮族铜鼓、花山壁画中获取对越巫作法的感性认识。广西西林普驮墓葬出土的铜鼓上有越巫船中祭祀的画面,船中人物多着长羽冠,其中一人高坐于靠背台上,一人站在船尾,应为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船中的高台是祭台,台下有祭器,台前有翩翩起舞的人物,其中越巫的服饰、头饰具有鲜明的地域和越文化特征。[25]花山崖壁画上盛大的舞蹈场面亦被认为是骆越人祭祀的情景,其中身材魁梧的主体人像即是巫术活动的主角——越巫。[26]布洛陀作为能通天地鬼神、坐镇各种祭祀仪式的人物,是西瓯、骆越族群后裔所信奉的麽教祖师爷,延续着早期越巫的形象特点,而号称其继业者的布麽至今仍多用鸡卜。

  布洛陀形象亦是西瓯、骆越族群英雄首领的映射。在人类社会早期,巫师、祭师往往身兼首领、酋长的身份,正如“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都认为:帝王自己就是巫的首领”[27],壮族先民社会也是如此。宋代《岭外代答·卷十》中记载了壮族先民首领主持占卜仪式的场景:“(僚)无年甲姓名,一村中,推有事力者曰郎火,馀但称火,岁首,土杯十二贮水,随辰位布列,郎火祷焉。经夕集众往观,若寅有水而卯涸,则正月雨二月旱,自以不差。”[28]村寨首领兼有祭师、巫师的职能。神话中布洛陀为集体利益而奔忙劳碌,为改善人们生活贡献智慧,是社会中最有威望、得到众人拥戴的首领。结合壮族先民曾经历过西瓯骆越部落、骆越古国与方国的社会历史阶段[29],可认为布洛陀形象亦以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国首领为原型,在强调男性作用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得到凸显并传承至今。

  总的说来,一开始布洛陀只是壮族先民在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思维模式作用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布洛陀身上附着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越来越丰厚。他不仅是壮族先民的始祖神,还是他们心目中的创世神,是文化创造的英雄。他是社会首领和巫师的综合体,凝聚了壮族先民的集体向心力,成为社会成员的精神依托。

  布洛陀信仰及其叙事主要传承于壮族聚居区的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以及云南文山三大板块。左江流域壮族居住区依然盛行各种麽教仪式,但对布洛陀的信仰不明显。故狭义的布洛陀文化传承区为红水河、右江流域及文山壮族地区。

  与壮族同属壮侗语族的其他民族,以及毗邻而居的布努瑶都有类似布洛陀的信仰。布依族有报陆夺(pau5lɯk8to2)[30]信仰,布依族布摩所使用的摩经内容与布洛陀麽经重合较多。水族有拱陆铎(goy5ljok8to2)[31]信仰,传说拱陆铎是造水书的水族祖先。毛南族有关卜罗陀的神话《为什么老虎生仔少》和《拱屎虫的故事》[32]与布洛陀神话母题高度相似。黎族的始祖袍隆扣(Pao Long Kao[33])是开天辟地的大力神。无论是报陆夺、拱陆铎、卜罗陀还是袍隆扣,除去表示男性的词头“报”、“拱”、“卜”、“袍”,这些始祖神祇的名字发音相似,是壮侗语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或同一信仰发展的结果。与壮族毗邻而居的布努瑶族有始祖女神密洛陀(mi8lɔ6θɔ2)的信仰。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布努瑶人过达努节庆祝密洛陀生日,传唱“密洛陀古歌”。密洛陀信仰亦受布洛陀信仰的影响,但密洛陀古歌中创世母题多,文化创造母题较少。因此,广义的布洛陀文化传承区应包括布依、水、毛南、黎和布努瑶族有上述信仰传承的地方。

  由广西田阳县申请、被列入国家非遗的“布洛陀”在壮族民间有广泛的信仰、叙事及民间宗教仪式支撑。广西田阳县敢壮山被当地民众视为布洛陀的居所,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被认为是布洛陀和配偶姆洛甲的降生日,因此,各地壮族子孙于农历二月十九至三月七来敢壮山朝拜、对歌,造就了壮族地区规模最盛大的歌圩之一。秋天收获之后,周边壮族民众也前来祭祀布洛陀,感激布洛陀让大家丰衣足食[34]。2004年始,在敢壮山被逐步认定为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遗址之后,当地政府组织修复了供奉布洛陀神像的祖公祠、供奉姆洛甲神像的姆娘岩以及供奉看守将军的将军岩,每年在布洛陀诞辰日期间举行祭祀。届时,由民间宗教仪式人员组织田阳的民众以村屯、社会群体的形式前来祭祀,祭祀人员多唱“上祭歌”、“十拜歌”等等,表达心中对布洛陀的爱戴与崇敬。这些祭词往往结合了布洛陀在田阳县不同地区造物的神话,如那贯屯上祭品时,讲述布洛陀和姆洛甲造村、教人们灌溉水田的内容:“从前祖公创建那贯屯/祖公祖婆首先造村/今天来朝拜祖公/今天有猪羊来祭祖公/有心给祖公吃……今天那贯屯供奉祖公/祖公发明戽水上坡田/旱田也可以种水稻/都是祖公祖婆他们发明”;那务屯朝拜时讲述布洛陀造猪的内容:“今天那务屯最早养猪/祖公祖婆来发明/今天来朝拜祖公/我们抬烧猪来祭祖公……”[35]

  祭祀之后,民众会继续在山脚、坡地对歌。按传统,男女青年唱情歌之前必须唱布洛陀创世古歌,其曲调和句法以田阳排歌(欢岸)为主。布洛陀创世古歌套路完整,既有单独自唱的叙述排歌,亦有男女对唱的问答之歌,其内容有开头歌、敢壮山岩洞歌、造天地歌、造万物歌等。如这首开头歌《上岩洞对歌》[36]:

  男:今天来对歌,歌原来有根,

  歌本来有源,根他在何地,

  歌根是短还是长,在近地还是在远方,

  是哪个先造,成串山歌给后世,

  山歌是哪个造成,造栽花结义,

  造情人同婚娶,问妹你可知。

  女:哥问这真好,歌有根有源,

  歌根在岩洞,歌源在石崖,

  赏花吹树叶,汇合成山歌,

  一代传一代,天下歌不断,

  白天去田峒坡地,唱歌浑身添力气,

  唱歌能解心忧烦。

  合:造栽花结义,造情人同婚娶,

  布洛陀先造,姆渌甲先造,

  造好一代传一代,山歌传唱到今天。

  我们众兄弟姐妹,今天上岩洞对歌。

  在每年朝拜盛会期间,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研究会还组织各类壮族民间传统游艺活动,包括歌王争霸、抛绣球、舞狮、摔跤比赛等,还迎合时代与生活需要开辟了摩托车技艺、摘西红柿竞技等新时代的活动,吸引了更多民众前来参与。依附朝拜和歌圩活动而形成的小商品交易亦十分兴盛。随着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遗址的环境得到改善,景区得到建设。作为壮族悠久的非遗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以敢壮山为支点日益复兴,为更多壮族后人所知晓。

  概言之,作为壮族始祖神祇的布洛陀集创世与文化创造等多项功绩于一身,融合了壮族早期巫师、首领等形象,是壮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他是壮族先民运用不自觉地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原则,在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观念作用下孕育出的艺术形象,蕴藏了壮族先民丰富历史经验与记忆。与布洛陀信仰相关的神话叙事、艺术创作、文字创造、道德构建、哲学探索、麽教传播等文化活动,呈现出立体结构并曾经影响了壮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文化传承、族群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等多项功能。但随着时代发展,布洛陀文化体系受到极大冲击,神话叙事的语境丢失,布麽的活动骤减,布洛陀信仰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布洛陀”如何有效地传承依然是个困境。布洛陀信仰在敢壮山的复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重振”族群志气的有效方式,但布洛陀的遗存应更强调其“持有者在面对社会历史变迁时所独具的一整套应变逻辑、策略和模式,以保持活态遗产生命力”,[37]实现整体性的延续。

 

本文原载彭兆荣主编《文化遗产关键词(第三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