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浅谈“阿肯弹唱”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01  作者:陈冰等

  【摘要】“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特有的口头语言艺术,它在哈萨克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阿肯弹唱”的由来及表现形式进行了概述,针对目前“阿肯弹唱”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传承与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的措施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传承与保护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哈萨克族人民逐水草而游牧,生活单调,生产方式单一。为了调节自身生活和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人民中间形成了一种便于流动和本民族乐于接受的文化娱乐形式和口头语言艺术——“阿肯弹唱”。

  一、“阿肯弹唱”概述

  “阿肯”是哈萨克语,意为民间歌手。哈萨克族的“阿肯”与汉语意义上的歌手有着很大的差异,“阿肯”的外延远比歌手要广泛得多。它兼有诗人、乐师的身份,在哈萨克族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获得“阿肯”称号的人,深受牧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声望很高。

  (一)“阿肯弹唱”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阿肯弹唱”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了。但关于它的起源和形成的说法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从裁决、诉论、排难解纷方式演变而来的;另有观点认为,它是由一些宗教习俗歌、婚礼歌、仪式、仪礼歌等演变而来的。其来源有可能与古代先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对话形式的简单争论、幽默对唱以及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各种习俗和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阿肯弹唱”伴随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表现形式

  “阿肯弹唱”的实际意义是民间对唱,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冬不拉。每年夏天,牧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夏牧场,“阿肯”们弹起冬不拉,放开歌喉,开始了弹唱。严格地说,“阿肯弹唱”分为三种形式:即兴吟诗、弹奏冬不拉演唱叙事长诗(包括史诗)以及对唱。

  1.即兴吟诗。这是展示“阿肯”创作和演唱才华的最好形式,必须当众表演,出口成章。其演唱情感真挚,文思敏捷。因而这种形式要在多种场合中反复吟唱,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阿肯”们任意发挥,通过唱词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吟唱的唱词结构严谨,韵律整齐,内容丰富,朗朗上口。

  2.演唱叙事长诗(包括史诗)。这是“阿肯”的重要活动。但并不是每一个普通“阿肯”都能胜任,只能由少数专门从事长诗演唱的“阿肯”担任。演唱时使用的乐器主要是冬不拉或阔布孜。演唱时场面宏大,“阿肯”们激情满怀,对答如流,思绪如飞奔的骏马,演唱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延缓悠长,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令听众心旷神怡。历史上“阿肯”演唱的主要作品有:《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巴克蒂亚尔四十章》等,据统计有250余部之多。

  3.对唱。对唱分为三种形式即群众性对唱、吐列对唱和苏列对唱、阿肯对唱。

  (1)群众性对唱。可分为两种:一种与仪式活动相关,一种与仪式活动无关。一般来说,与仪式活动相关的对唱在赋歌技巧与能力方面的意义不大,更多的是抒发情感;与仪式活动无关的对唱活动可以在任何场合、地点展开,内容多为嬉戏娱乐,打诨逗趣。演唱者为同龄男女,但不能是同部落的人。

  (2)吐列对唱和苏列对唱。吐列对唱是一种初等的、普及型的对唱。它在“阿肯”成长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苏列对唱是一种高层次的、规范的正统对唱。参加这种对唱的都是成熟的“阿肯”。他们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出色的即兴演唱才能,歌唱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格律自由,演唱的内容往往是即兴的。

  (3)“阿肯”对唱。这是在“阿肯”之间展开的一种经常性的语言艺术活动。“阿肯”对唱主要是在男女之间进行的。它分为自发的和组织的两种形式。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参加自发对唱的“阿肯”常常不辞辛苦地远途跋涉,主动登门同有声望的“阿肯”进行对唱;组织的“阿肯”对唱则是在祭典礼仪、喜庆节日、盛大集会上由主持者或东道主专门安排用来表演助兴的。

  (三)内容

  过去“阿肯弹唱”的内容主要是自我标榜,相互诋毁,或明则相互吹捧,暗则相互较量。男女歌手对唱,主要是表达爱慕之情,赞美其美貌、性格。现在“阿肯弹唱”的演唱内容则赋予了新时代的精神。如:新事新办,移风易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生态保护、科学放牧、孝敬老人、教育后代、健康卫生、计划生育、劝诫改正不良习惯、鼓励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宣传党的政策如十七大等。

  在哈萨克民族文化生活中,“阿肯弹唱”正以它口头性、集体性、流传性、通俗性、可变性、地域性等多功能特征适应着哈萨克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二、“阿肯弹唱”的发展现状

  “阿肯弹唱”同哈萨克族的民间生活密切相关,是具有代表性的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娱乐活动,更是人生仪礼、节日、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肯弹唱”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引以自豪的事情。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哈萨克族居民已结束了原来大规模的迁徙活动,逐步过上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这使草原上举行的“阿肯弹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现代传播媒体和娱乐方式的普及,很多年轻人对这一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已经不高,人们用这种古老的弹唱形式进行庆祝活动的兴致也不如从前;现代生活的急剧变革,使人们对对唱艺术能否继承和发展产生怀疑,对唱艺术活动在民间逐年减少;青年“阿肯”们只追求华丽的诗句,懂得传统对唱风格的为数不多等。

  目前“阿肯弹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哈萨克族人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无所不在的渗透力,日益开放的现代化倾向,极大地改变了哈萨克人生活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绿洲与外界的联系空前增长。目前,大多数的哈萨克族已实现定居或半定居,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阿肯弹唱”作为一种草原风情已不再是人们经常进行演奏的形式。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阿肯弹唱”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严峻,很多少数民族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学习汉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能力,不利于弹唱事业传承者的培养。教育领域对“阿肯弹唱”缺乏重视和价值认识,造成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脱节,从而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承人。

  3.“阿肯弹唱”原有的文化氛围遭到破坏。现在“阿肯弹唱”艺术活动在民间逐年减少,一些活动带有某些功利目的,使它原有的文化氛围遭到破坏,不利于社会关注传统文化以及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一些年轻的“阿肯”还未具备参加大赛的水平,仓促上阵,给观众留下不佳的印象。还有一些“阿肯”在比赛中暴露出知识功底差,缺乏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等缺陷。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传承后继乏人,这一切都动摇着“阿肯弹唱”的文化传承机制。

  4.保护“阿肯弹唱”的法律保障不足。完备的保护“阿肯弹唱”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这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文物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规中虽然也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保护“阿肯弹唱”的内容,但是很不健全,特别是对其的保护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阿肯弹唱”的保护法规急需完善。

  5.“阿肯弹唱”的录音、录像资料不足。由于以前录音、录像资料的保存手段落后,目前急需将早期录音、录像资料,转换成数字化载体,以利于多种方式的异地储存,而这项工作工程浩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三、传承与保护“阿肯弹唱”的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阿肯弹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协调机制。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保护民间文化工作,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建立研究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目前,为保护“阿肯弹唱”,已经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州文体局负责管理、督导,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负责检查、督促。

  2.传承民间艺术,培养专业人才。尽快恢复民族地区学校中原有的“双语”教学,逐步转变少数民族家长主要倾向孩子学习汉语的观念,在中小学开展弹唱艺术的普及教育,培养青少年弹唱爱好者,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弹唱艺术的传承问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大力培养发展文化事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2007年12月中旬,伊犁师范学院组织成立了新疆阿依斯特研究会;对那些具有创作和演唱才能的“阿肯”,有关部门要进行重点保护,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经费,保证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创作中,就地培养传承人。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阿肯弹唱”的保护工作中,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阿肯弹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保护意识,在“阿肯弹唱”的原生环境中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4.立法机构则应尽快制定和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通过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特别是通过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织实施,来为这部法律的修改完善,提供经验,创造条件,使“阿肯弹唱”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5.专家和民族工作者的职责。组织精通哈、汉、英三门语言的专家,把已有的哈萨克文唱本翻译成汉文、英文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阿肯弹唱”的内容,深入领会其精髓;民族工作者要将实地调查作为“阿肯弹唱”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阿肯弹唱”资源的种类、数量、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真实、全面和系统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四、传承与保护“阿肯弹唱”的意义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特有的口头语言艺术,是生命力很强的民间文学体裁。一代代的哈萨克族人民就是伴随着弹唱的歌声从过去走到现在的,纵观“阿肯弹唱”,它在哈萨克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阿肯弹唱”具有历史价值。“阿肯弹唱”的弹唱种类是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弹唱于18世纪下半叶广泛传播于民众中,并开始发挥宣传作用。古时候,风俗习惯、礼节问候等生活知识及伊斯兰教的教规训诫等都是通过这样的弹唱传播的。

  2.“阿肯弹唱”具有文化价值。“阿肯弹唱”诗句优美,语言旋律动听、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阿肯弹唱”既是娱乐表演形式,又可达到聚集民众、向民众传播知识、激发民众斗志的作用,深受民众的喜爱。

  3.“阿肯弹唱”具有科学价值。它不但是“阿肯”音乐才能的体现,而且是综合性技能的体现。它是集“阿肯弹唱”的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复杂而先进的综合艺术。

  4.“阿肯弹唱”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阿肯弹唱”在哈萨克民族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如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深受欢迎。例如,我国的“阿肯”在1992年同哈萨克斯坦的“阿肯”们对唱时一举夺魁;1993年我国的“阿肯”到土耳其进行弹唱比赛时受到一致称赞;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举办的“阿肯弹唱”比赛中,哈萨克族的三名“阿肯”参加比赛,受到了表彰。

  5.“阿肯弹唱”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阿肯弹唱”在我国作为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它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在普及和发展“阿肯弹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今已举办了十四次大型“阿肯弹唱会”,吸引了众多全国各地的游客 ,弹唱会期间还举行民间刺绣品、木雕手工艺品展销和评比活动,并与物资交流等各项中介服务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活跃了牧区市场。

  “阿肯弹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是一种智慧和才华的竞技,是草原游牧民族勇气、意志、搏击力的展示。它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阿肯弹唱”以个性张扬为共性,又在共性中渗入个性,大众化地吸纳养分,唱响着人类的生命。它正以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存活在中国西部这片神秘、辽阔、肥沃的土地。

 

  五、结语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一代代的哈萨克族人民伴随着弹唱的歌声从过去走到现在。“阿肯弹唱”这一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哈萨克历史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对唱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随着社会的进步,虽然目前“阿肯弹唱”的发展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约,还需要对其采取各种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但笔者相信,通过有效的保护,在不久的将来,“阿肯弹唱”定会大放异彩,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房若愚,葛丰交.哈萨克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学会.哈萨克族民俗文化[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5]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文化大观[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6]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7]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M].民族出版社,1989.

  [8]别克苏勒坦.哈萨克族阿肯弹唱[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6.

  [9]哈拜.哈萨克族阿肯[M].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冰,女,辽宁锦州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2006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薛洁,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原载: 《神州民俗》2008年第4期 作者: 陈冰等 责编: 王旭送

文章来源: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