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生与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交流伊玛堪说唱艺术
当赫哲族男子外出捕鱼狩猎回到宿营地之后,人们会燃起篝火,围在一旁听老艺人说唱一段古老的传说;留在家里的赫哲族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在茶余饭后也愿意听唱一则有趣的故事来消磨时间;当家中有贵客光临、红白喜事以及逢年过节时,一首风俗礼仪歌曲既可追思也可抒情;传授技能、分辨善恶、倾诉爱情、透射生活……一曲曲古老的传唱回荡在三江平原上。
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赫哲族人民创作了许多立意深刻、主题鲜明、语言淳朴、通俗易懂的口头文学作品。可以说,民间口头文学已经深入到赫哲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现有的分类,主要有伊玛堪、特仑固、说胡力、嫁令阔以及谚语等。
叙事长诗——伊玛堪
伊玛堪是一种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的比较古老的民间口头文学说唱形式,故事多以古代氏族社会为背景,以歌颂勇敢、善良和正义为主题。它最早始见于凌纯声所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里面有对伊玛堪的细致描述,称其“像汉人的北方大鼓,南方苏滩……他们的说法和汉人的唱大鼓书一样,说了一段,唱了一段,而后再说。”接着他又补充说:“所讲的故事很长,一个故事常分做好几天讲……都是空口唱的,无乐器伴奏。他们的故事不是人人能讲,讲得最多的一个人亦只有五六个故事。”在这部书里,凌纯声共搜集到了19篇伊玛堪故事。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经过专家学者和赫哲族艺人的共同努力抢救,又采录了9篇伊玛堪故事,其中有7篇目前已正式发表。2006年5月20日,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故事——特仑固
特仑固以赫哲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对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认识和基本看法,体现了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特仑固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许多故事情节平铺直叙。它在表演上以讲述为主,由于篇幅较短,讲述者可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内容。特伦固的听众没有性别或年龄限制,对场合和时间也无特殊要求。
特仑固的故事内容包括民族历史、渔猎生活、地方风物、风俗习惯等4个部分,涉及社会生活、天文地理和宗教祭祀等方方面面。在讲述过程中,为使特仑固的内容“真实可靠”,更贴近生活,讲述者多借用“神灵托梦、引证历史或由第一人称及亲眼目睹的口气”来表述,把有些事件说得“有根有据、有名有姓”,进一步拉近了听众与故事的距离。
妙趣横生——说胡力
数量众多、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说胡力具有的特点,讲一个故事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其在讲述过程中经常运用虚构、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并且,有时同一个故事可以有多个版本,通过“添油加醋”、“故弄玄虚”,为大家逗乐。说胡力的许多故事主题突出,善恶分明,还有些故事表面上是以动物为主人公,但它所揭示的思想主题在于“以物寓人”,或者通过动物故事的内在说教,从中悟出做人做事的深刻哲理。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赫哲族说胡力主要有渔猎故事、英雄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萨满故事、爱情故事以及滑稽故事等。
百转千回——嫁令阔
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许多词曲是个人即兴创作的,因而熟悉某一首民歌的人并不多。在演唱形式上,有的歌曲诸如摇篮歌、祝愿歌、迎客歌、祝酒歌,尤其是萨满所演唱的请神歌、送神歌等,有固定的句数、调式和节奏,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有时现编现唱,有时见啥唱啥。
嫁令阔从民歌类别上,有学者把它划分为7种民歌,即劳动歌、萨满歌、风俗礼仪歌、情歌、摇篮歌、古歌、悲喜歌等。
源于生活——谚语
谚语是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在指导渔猎生产、规范行为关系、教育年轻一代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使赫哲族人养成谦虚谨慎的优良品德,他们总结了“神枪手不说自己枪法准,神叉手不说自己鱼叉灵”等谚语以警示人们。在赫哲族传统的喜庆活动中,有驱妖魔、庆丰收、烧包袱等系列谚语,把节庆的重要特征逐一体现出来。赫哲族人强调要坦诚相待、诚实守信、豁达开朗、不拘小节,像“诚实的人到处有知音”、“说谎的人找不到朋友”、“山和山走不到一起,江和江能流到一块”等谚语,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版图文由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提供)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