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创新与突破——我国柯尔克孜族当代诗歌、小说创作概况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19  作者:曼拜特·吐尔地(柯尔克孜族)

  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的热潮在全国兴起。随着柯尔克孜语的恢复使用、柯尔克孜文报刊的恢复出版发行,诗人们又尝到了用母语进行诗歌创作的神奇魅力,于是,号召人们解放思想、歌唱幸福新生活的充满激情的诗篇大量产生,诗歌被一种热潮所笼罩。这一类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有阿曼吐尔·巴依扎克的《尊贵的朋友呵,问候你》、额布拉依·玛木别特的《放声歌唱吧》、奥尔哈勒恰·克德尔拜的《克孜勒苏》等。
  这一时期,在创作上不断创新进取、站在诗歌队伍前沿的诗人有阿·巴依扎克、玛·艾尔格、奥·克德尔拜、吐·克力奇别克、赛·克力奇别克、阿·玛特力、别·朱玛勒、奥·玛木别特等。对诗歌艺术的积极投入,促使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更新与发展。一批中青年诗人也脱颖而出,成为新时期诗歌的主力军。他们是居·玛木别特、莫·吐尔达昆、努·萨斯考夫、古·玛特力、卡·玛凯西、贾·巴牙力、额·阿不勒卡别克、玛·沙比尔、阿·阿勒木汗、穆·木喀什、吐尔逊娜依等诗人。如果前辈诗人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用传统的思维观念丰富了柯尔克孜族传统诗歌内容的话, 后来涌现出的年轻诗人们则较注重个人感情的发挥,表现自我的意识强烈。从他们的诗中可以看到吉尔吉斯斯坦著名诗人阿·斯曼努夫那优美的抒情和巴·尔诺果玉夫的独特创作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实力派诗人出现在诗坛,他们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高等学府的文学专业的学生,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有了创新与突破,在创作形式与题材、风格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从而构成了柯尔克孜族新时期诗歌的第三代风景线。其中的代表有朱·加克甫、吉·额布拉依、阿·司马义勒、额·玛木别特阿洪、凯·纳斯尔丁、加·阿山纳勒、莫·阿不德卡德尔等。他们的作品充满新奇的想像,感情炽烈,有一种青春的活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例如额·玛木别特阿洪在《松树》一诗中写道:
  我要把笔直的悬崖曲弯,
  再安一个坚韧的弓弦。
  从山坡上拔出松树,
  把它劈成利箭。
  箭头用纯钢铸造而成,
  射向那蓝色的苍天。
  诗中那喷涌而出的感情完全淹没了松树传统的象征意义,“射”变成了诗的中心内容。松树仅变成了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激情和渴望的媒介物。
  在这一时期中,寓言故事诗“巴拉达”的创作颇丰也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巴拉达”是柯尔克孜族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玛·艾尔格创作发表了《雪莲花》《艾尔麦克》《鸽子》等十几部作品,对这一体裁的发展与艺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
  小说方面,柯尔克孜族的小说创作主要以短篇小说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柯尔克孜族小说创作有了突破性发展。反映柯尔克孜族姑娘巧丽潘的复杂生活经历,以及她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畏强暴、不懈努力的中篇小说《巧丽潘》(吐·克力奇别克)的问世 , 表明柯尔克孜族小说创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神圣的使命》(努·居努斯)表现了为山区教育事业忘我奉献的优秀教师形象, 而《故土比金子还宝贵》(阿·居素普阿洪)反映的是主人公在国外流浪多年后对故乡无限的思念。艾斯别克的中篇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大象的眼泪》表现了生活在中国南部地区的傣族老汉及其女儿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难经历,表现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遭到破坏而给人类造成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幽默性逐渐形成,一些内容复杂、结构完整、思想性强的作品纷纷出现,运用的手法和叙述的方式更为大胆自由。艾斯别克在《没有睡意的夜晚》中通过一对新婚夫妇对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进行思考。另一部分小说如《命运如流水》(吐·托略西)、《我那采花的原野》(托·阿不德力达)等都把事件的发展摆在次要地位,而是着重挖掘内心感受和激情,把流水般的伤感情绪用抒情的语言表达出来。
  新的一批青年作家通过吸收汉族文学、现代派文学以及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学的营养, 推动和提高了对本民族文学发展道路的再认识。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语言闯入小说创作领地,试图用崭新的手法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其中,阿尔曼诺娃是率先表达新时期柯尔克孜族女性心声的女作家。1990年,她的中篇《苦寒的心》荣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一提中国柯尔克孜族新时期文学中崭露头角的微型小说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汉族及维吾尔族文学中得到迅猛发展的微型小说体裁对柯尔克孜族文学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卖马了还是卖牛了?》(波·塔西)、《阿扎特和解放牌汽车》(阿·托阔)、《我怎么办》(阿·江额拜)、《进城》(吐·木尔扎)、《敬礼》(提来克)、《路遇相识》(斯· 木沙拜)等微型小说普遍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尖锐问题,小说量小但内容却很大。
  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部分优秀作品。《受伤的鸽子》(玛·玛铁克)、《少年心怀》(波·赛依特)、《书包》(吐·托略西)等小说都是反映少年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及他们的理想和内心世界,塑造了活泼可爱的人物性格 。
  长篇小说方面,1991年,莫明·吐尔达昆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路》得以出版。这部长篇的成功与不足都给柯尔克孜族文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连续出版发行了阿·司马义勒的《良心》《灵魂》、莫·吐尔达昆的《生活的风波》、沙·吾买尔的《黎明前》《光辉的历程》,阿·朱素巴洪的《障碍》等十部长篇小说。
  21世纪,中国柯尔克孜族文学创作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阶段。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