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对禁区的跨越: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的兴起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19  作者:艾比布拉·阿布都沙拉木
 
  历史题材创作的兴起,是现今我国文坛的普遍现象。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题材创作的兴起,也是这一趋势的反映。
  新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篇小说创作跨越了题材的“禁区”,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短短20几年间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从80年代初引起人们的注意,到90年代的目不暇接,现已形成锐不可挡的创作潮流,越来越多的的作品赢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和社会声誉。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的这一创作潮流及其发展规律,无疑是新疆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必须关注的对象。
 
 
  我们在论述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之前,首先应回顾新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历史过程。
  新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兴起于新时期。虽然20世纪40-50年代有几部长篇小说问世,如,维吾尔族作家买买提依明·投合塔尤甫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血地》j,哈萨克族作家孔盖·穆哈江的《创业》k等。但这几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发表时间正是新疆少数民族现代文学之末,当代文学之初,可以说,它们只是长篇小说最初的尝试性创作的代表。
  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使各少数民族文艺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各民族作家响应党的号召,围绕新的时代主题积极创作。但当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创作长篇小说的条件还未成熟,各民族作家的文学表现手法和创作水平都有待于提高。因此,20世纪70年代初长篇小说创作还是个空白。1974年发表的柯尤慕·图尔迪的长篇小说《克孜勒山上的英雄们》为新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开辟了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各少数民族作家开始创作以历史和现实为题材,思想内容健康、具有较高水准的长篇小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各民族的文学巨匠,以扎实的文学功底,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力争朝夕的献身精神和神圣的使命感,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他们勇敢地冲破极“左”路线在历史题材上设置的种种“禁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艰辛的创作劳动,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将本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满足了长期处于历史常识饥渴的读者的需求,填补了历史题材作品的空白,丰富了文学题材,促进了作为文学“重型武器”的长篇小说的迅速发展。
  目前,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成为新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的主体。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中长篇小说创作的条件还未成熟;而在极“左”思想蔓延的年代,历史题材则成为“禁区”。只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今天,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各民族作家才有可能以新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去打破“禁区”。“历史是祖先亲身的经历,前辈们吸取的教训,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鼓励人们吸取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更加理智地为明天而奋斗”。沐浴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的洗礼的广大读者,热切地盼望有真实反映本民族历史、祖先足迹的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能够冲破“禁区”。各民族作家没有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他们用新的审美观,再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挖掘出使人警醒和深思的内涵。他们的作品、尤其历史长篇小说的作品,在给广大少数民族读者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丰富了祖国当代文学的宝库。
 
 
  为了客观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社会反响,我们通过书面问卷和访谈对话的形式对市场和读者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高校中文系学生、书店工作人员及部分维吾尔族作家等。
 
  书店是连接文学作品和读者的纽带。书店工作人员直接与读者接触,对读者比较了解。据他们反映,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比较畅销。对“广大读者对历史题材作品的反映”这一问题,他们中的部分人的看法是“已基本满意,特别对感兴趣的或内容新鲜的作品满腔热情”;另一部分人的看法是“热情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强烈。因为我们对历史感兴趣,热爱反映本民族历史的每一部新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祖先的辉煌事迹”。著名维吾尔族作家阿布都热依木.乌提库尔的《足迹》(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苏醒的大地》(上、下两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1993年)等历史长篇小说已连续出版了四次,购买者络绎不绝。还有《母亲—大地》(祖尔东.沙比尔著,上、中、下三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年)等几部历史长篇小说,销售情况也非常好。关于历史长篇小说的市场销售价格,据我们的调查显示,除个人出资出版的部分历史长篇小说价格比较贵以外,大部分作品的价格与其它书价差不多。读者只要喜欢,不管价格高低都要购买。如《足迹》、《苏醒的大地》、《母亲—大地》等小说,目前的价格比第一版时已翻了几番,但读者依然乐于购买。
  少数民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市场销售情况良好,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之外,还由于少数民族读者群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多数读者直接通过历史学术著作(论文)来了解历史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希望通过通俗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学作品来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对于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历史教科书”。正因为广大读者群众对作家抱有这样高的期望,所以对于作家来说,能否在历史题材作品中通过艺术的真实再现历史的真实,始终是决定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当然,广大读者,特别是维吾尔族读者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在对历史题材小说作品涌现表示满意的同时,对有些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如在地名、人名上的错误及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准确等,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评。除了部分高素质人员以外,大部分读者虽然对作品尚不能进行有理论深度的评价,但是却能够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他们希望尊重历史事实。“人民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广大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作品再现出的真实历史,而不是随意篡改、面目全非的历史。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类作品”的问题,在接受调查的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中,90%以上的人回答是历史长篇小说。对于“你不满意的是哪一类作品”这一问题,则所有调查对象的答案中都没有提到历史长篇小说。对于“你喜欢读什么题材与内容的作品”的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也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对于“维吾尔文学创作中最缺乏什么,你有何建议”的问题,有的被调查学生直截了当地说“维吾尔文学创作中最缺乏的是历史题材作品,希望今后有所改善”。对于“你读过哪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的问题,有的被调查学生回答“每一部作品我都读过”,回答尽管有些夸张,但也表明读者对历史题材作品的深爱。对于“你认为历史题材作品中哪一部最好,为什么”的问题,调查对象回答得都很认真。他们列出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其中对《足迹》和《苏醒的大地》评价最好,认为“在这两部小说中作家反映了近代史上最关键的历史时期,是教育子孙后代的典范,在维吾尔族读者中,这样的作品永远受欢迎”。当然,读者的偏爱所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优秀作品的渴求,并不能掩盖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事实上,维吾尔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水平仍有待于提高。
  历史长篇小说受到了读者的厚爱,那么作者们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与部分作家进行了座谈。对于“你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为了市场效益、读者还是其它”的问题,作者们的普遍看法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不能完全否认或无视市场效益可能会对创作动机产生某些影响,但作为一个对读者、对社会负责任的作家,他的创作目的首先必须是“让读者了解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的历史,认清自我、了解他人,认识世界,在新时代以新的精神面貌奋勇前进”。对于目前已出版发行的历史长篇小说作品,作家们真正关注的不是其经济效益,而是广大读者的反映,包括专家学者们正式发表的专业性评论和社会上流传着的各种口头评价。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读者心灵中引起的反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
  对于“您认为目前的作品质量怎么样?”的问题,作家们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作家认为“维吾尔文学还没有历史性的突破,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历史长篇连长篇小说最基本的条件也不具备”;有的作家认为“近些年,虽然维吾尔族作家创作了表现历史真实,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历史长篇小说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好评,但也有部分小说停留在按时间顺序编年史和传记形式,不是真正的历史小说”;还有的作家认为“无论质量怎样,历史长篇小说不断问世就是好事,没有数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有的作家还把已出版作品的质量状况概括为“两头大,中间小”。但作家们一致认为,维吾尔族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大胆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探索,创作出历史真实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回报读者,不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
  维吾尔族作家在历史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出版发行的维吾尔族历史长篇小说用文学艺术再现了历史事实,把本民族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中叶上千年的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按作品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维吾尔族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人物为题材的历史长篇小说。
  已出版的小说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家结合主人公的生平及重要活动,详细描述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这些作品除了真实性很强以外,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如《激流》、《早觉醒的人》、《苏图克·布格拉汉》、《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公主阿曼泥沙》、《萨迪尔好汉》等。
  《苏图克·布格拉汗》是赛福鼎·艾则孜的代表作。通过描写喀喇汗王朝第三代汗王苏图克·布格拉汗如何从野心家欧厄勒恰克手中夺回王位,把王位传给长子巴依塔西,描绘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艺术地再现了维吾尔族人民中世纪的社会生活。
  小说主人公苏图克·布格拉汗是喀喇汗王朝汗王巴孜尔喀喇汗的儿子。他自幼在父亲的忠诚辅弼、巴图尔叔父的培育下研习军事和技术,成为文武双全、勇敢无畏、谦逊稳重的汗位继承者。在欧厄勒恰克的统治下,在国内,人民遭受着繁重赋税的苦难。在境外,汗朝面临着领土被敌对势力吞噬的威胁。在这危险时刻,苏图克·布格拉汗从欧厄勒恰克的手中夺回了王位。他登基后,虚心地听取社会各阶层的进谏,提出“富裕、知识、统一、自卫”等主张,为国泰民安而竭尽努力。他对外敌萨曼尼王朝的侵略给予坚决反击,维护了汗朝的安全和疆域的完整。他普及知识,大力提高臣民的文化素质,废除奴隶制度,减少赋税,惩办贪污。他反对暴政和暴君,倡导自由、平等、和平,使汗朝得以昌盛。他在喀喇汗朝境域内第一个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更新了维吾尔人的宗教信仰,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维吾尔人中广泛传播,从而推动了维吾尔历史文化发展的转折。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把苏图克·布格拉汗作为智勇双全的军事统帅、爱国者、热爱民族和追求进步的英雄人物来歌颂。但作者并没有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超越了时代、地域,没有任何思想局限的“神化”人物,对他的历史局限性和弱点也进行了描述,真实地刻画出其性格弊端,加强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感,使之活灵活现,更为生动。小说中还有一位光彩照人的人物是伊利克·哈吉甫。他被塑造成完美的学者、汗王的智慧向导。伊利克·哈吉甫为成功塑造苏图克·布格拉汗的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部小说的缺憾在于对维吾尔民族皈依伊斯兰教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只做了简单的叙述,没揭示出它的变化过程、广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所塑造的苏图克·布格拉汗也过于理想化,影响了其真实性。尽管有这些不足,该小说仍不失为赛福鼎·艾则孜在文学创作生涯中比较成功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它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维吾尔人在中世纪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状况、思想形式、心理和生活习俗等等方面的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就此而言,可说它是一部百科词典。”j
  (2)以近代新疆史上的重大事件“三区革命”为题材的历史长篇小说。
  如上所述,在历史题材被视为“禁区”的年代,不存在以“三区革命”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政治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维吾尔族著名作家阿不都热合曼·卡哈尔首先出版了以“三区革命”为内容的历史长篇小说《滔滔的伊犁河》。通过这部小说,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这一革命运动的激烈场面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和各族英雄儿女为解放事业流血奋战的事迹。从此,以“三区革命”为题材的小说接连不断地问世。如《从阴间来的人》、《没有致命的子弹》、《希望之星》、《踏着前辈的足迹》、《血染的赛里木湖》、《宝剑》、《母亲—大地》等。
  《母亲——大地》是著名作家祖尔东·萨比尔创作的、维吾尔族第一部大型的叙事史诗式的作品。作者在书中用较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三区革命”酝酿、爆发、发展的全过程。在创作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该小说以叙事史诗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维吾尔族现代社会生活。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努里的成长过程,以历史真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了新疆现代史上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三区革命”从爆发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一方面,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艺术虚构,真实地叙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三区革命”的爆发原因及曲折复杂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作者描写了主人公努里出生并成长的巴依托海乡的社会生活,塑造了参加革命的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阶级的各种人物的形象、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愿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以深厚的感情描写了巴依托海乡29户普通农民的生活以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还描写了用伊斯兰教解释生活的宗教人士,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地方官员,剥削百姓、图财害命的封建伯克,对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的国民党高级官员,社会最底层的流浪汉、孤儿等。作者为了使作品的内容更广泛,富有生命力,没有局限于20世纪40年代和伊犁地区,而是围绕“三区革命”,描写了在维吾尔族近现代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吐鲁番王室的家谱、和卓暴乱的真相、19世纪下半叶在伊犁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伊犁塔兰奇残酷而复杂的历史、哈密托帕克起义以及农民革命,反映了维吾尔族近200年的历史。
  二、该小说塑造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艺术形象。作者具有形象地表现生活的独特创作风格,尤其善于描写人。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总是被置于典型的生活环境里,因而栩栩如生,富有活力。在《母亲——大地》中,作者塑造了主人公努里以及穆合塔尔巴依、孜亚吾东、艾尼巴图尔、艾克木拜克和加、穆塔阿里海里派提、阿布拉巴依、帕丽哈、再吐娜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解剖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主人公努里这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农民的个性特征和情感。小说中的主人公努里是个有知识的勇敢的年轻农民,了解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随着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努里始终处于政治观点迥然不同的几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小说中那些对努里的典型维吾尔族农民的生活方式、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和爱情生活的生动描写,使作品“有血有肉”。
作者为了全面、集中地描写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使作品成为维吾尔族的艺术百科,还通过典型人物的生活环境的交代,对维吾尔族独有的住房居室文化、街巷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道德文化等作了细致、有序的描写。这是该小说的又一成功之处。
  三、该小说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虽然所叙述的是压迫和反压迫的战斗,但没有火药味和血腥味。相反,书中对美丽自然环境、人生感悟、人物的回忆、想象及细腻的心灵世界的大量描写,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总之,长篇小说《母亲——大地》是集中体现祖尔东·萨比尔的文学才华、艺术才能和创作风格的上乘之作,不仅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的高峰,也无愧地代表了维吾尔族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峰。小说出版以后很快被译成哈萨克文出版,受到广大哈萨克族读者的高度评价。
(3)以新疆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哈密起义”、南疆农民反对邪恶势力的斗争等为题材的历史长篇小说。
  此类作品以维吾尔族著名作家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创作的《足迹》,《苏醒的大地》为代表,此外还有《永不灭的足迹》、《恰克玛克(霹雳)》、《被遗忘的人们》、《深夜霹雳》、《在那段日子里》、《复仇》等。
  《足迹》所表现的是,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以铁木耳·哈里发、霍加尼亚孜·哈吉为首的哈密农民起义从爆发、取得局部胜利、最后归于失败的曲折历史过程,反映了20世纪初叶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84年,给当时刚刚起步的维吾尔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苏醒的大地》(三部曲)所反映的是20世纪30—40年代初新疆各族人民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反抗军阀的专制统治、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斗争。j据了解,作者多年以来就在搜集资料,试图通过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反映和表现近代新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作者的这一夙愿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实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坎坷的岁月损害了作者的健康,使他未能在辞世前写成该小说的第三部。该小说的第一、二部,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出版,为维吾尔族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足迹》和《苏醒的大地》这三部历史长篇小说(后者包括第一、二两部)的突出特点是对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动而真实的刻画。
  作者在《足迹》中所塑造的历史人物多姿多彩,其中主要人物有近70人,其他人物也有60人左右。在《苏醒的大地》中塑造的人物更多,其中有铁木耳·哈里发、霍加尼亚孜·哈吉、尼亚孜帕里干、萨里多尔尕等起义领导人;有阿莽库力、拉吉巴拉、安萨尔、哈孜木克孜克、玉斯那里汗、阿依克孜、满力克·尼牙孜、米如勒麦尔干等起义的积极参与者;有普通农民、手工艺人、商人、猎人、儿童、妇女;有哈密王沙木胡索特及宫廷官吏哈西尔太吉、努西里万太吉、克孜伯克和卓、努鲁孜艾来木欧外斯穆甫提、托合提多尔尕等;也有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马中英、尤里瓦斯及随从白雯荞、乾大人、刘师长、李树辅、徐县长等。
  《足迹》的故事主线是铁木耳·哈里发领导的农民起义从发展至失败的过程,与《苏醒的大地》中描写的霍加尼亚孜·哈吉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时间和事件发展的进程上是衔接的。《苏醒的大地》中的霍加尼亚孜·哈吉这个人物在《足迹》中就已经作为铁木耳·哈里发的配角登场了,但作者只让他烘托主人公,对其着墨不多。而在《苏醒的大地》中,则对这个人物作了全面、生动的描写。作家以历史人物为基础,塑造了有血有肉、慷慨悲歌、热血沸腾、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描绘了新疆各族人民为了争取人身自由、平等和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因敌我力量悬殊、历史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在哈密爆发并波及全疆的铁木耳·哈里发、霍加尼亚孜·哈吉领导的农民起义先后失败。起义的勇士们慷慨赴死,在刑场上被斩首、割舌、剜眼、抛尸荒野。在小说再现的这一幕历史悲剧中,铁木耳·哈里发、霍加尼亚孜·哈吉、阿莽库力、满力克·尼牙孜、海桑多朗、买合苏提·木依迪、阿布都哈力克·维吾尔等英雄人物悲壮就义的场面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他们的精神和业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迪。而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死、杨增新的饮弹身亡、野心家托合提裁缝、两面派黑獾等败类的死,叛徒肉孜毛拉、托克逊副官、赛依提通译的死、易盛福等官兵的命归黄泉,则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专家们指出,在这几部小说中,“作者既没有脱离历史环境和条件去粉饰正面英雄人物,对其肆意拔高夸张,也避免了将其变成无血无肉无灵魂的偶像。作者由于熟谙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与那种认为矛盾冲突仅仅存在于敌我之间的谬论相对立,深刻揭示了性格内部的矛盾冲突(精神冲突),时时注意将心理刻画与行为活动的描写紧密结合交织起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完整和具有深度,从而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创作出概括了时代特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铁木耳·哈里发、霍加尼亚孜·哈吉这些人物形象。”j 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的历史长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此。
  (4)用古典维吾尔文学中的传记形式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
  有些作家创造性地运用古典维吾尔文学中的传记文学的形式,创作了一批历史长篇小说,其中有反映历史人物生平及社会活动的《阿不都哈地尔大毛拉传》、《毛拉再丁》等,有反映祖先建立汗国的《鄂尔浑世谱》等,也有反映解放初期社会变革的《战斗的年代》等。
  新时期是我国哈萨克族长篇小说创作的起步和空前繁荣阶段。至今已有近百部长篇小说问世,其中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除了苏勒唐·张波拉托夫的《乌孙的传说》描写的是2000多年以前西域的乌孙国外,其余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描写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哈萨克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作家们比较了解哈萨克族近代历史,因此其作品主要是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生活。近年来,作家们把历史传说和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创作再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近代历史,其作品中史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哈萨克族读者对大部分历史题材作品表示满意,但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描写的人物个性、事件缺乏艺术化,成为历史资料汇编;二是作家缺乏远见和判断力,对主人公的丰功伟绩艺术表现得不足,影响了作品的价值。
  影响较大的哈萨克族历史长篇小说有贾合甫·米尔扎汗的《理想之路》、苏勒唐·张波拉托夫的《乌孙的传说》,夏木斯·胡玛尔的《波克巴特尔》、《叶尔加尼别克》,柴苏勒坦·克孜尔的《警钟》,巴特尔汗·胡斯别根的《灵魂》、《祖哈巴特尔》等等。部分作品多次再版,有的被译成汉、维等文字出版,有些被拍摄成影视作品,也有的在国外出版。
  《理想之路》是哈萨克族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哈萨克族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作品。哈萨克文版于1979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被译成汉文,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理想之路》以广阔的背景,描述了发生在新疆伊梨,塔城,阿勒泰三地区的革命以及解放前夕伊梨阿里玛里一带哈萨克族人民的觉醒与反抗斗争。解放前夕,三区革命的根据地得到了发展。但行将寿终正寝的国民党在新疆的代理人盛世才不甘心失败,他不仅秘密杀害了中共代表林基路同志,而且勾结土匪武装,在解放区安插特务和收罗走卒,企图搞垮革命武装,破坏三区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小说描写了党代表及艾布德里等同志的艰苦工作,布拉提等人与暗藏的章云、阿依莎、夏里汗等阶级敌人进行的斗争,他们最终冲破重重困难,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清除叛徒特务,围歼了土匪武装,迎来了新疆的和平解放。j 
  《理想之路》场面宏大,情节复杂,人物鲜明突出,语言流畅动人。该小说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容浩繁。作者以宏大的构思再现了新疆解放前后二十多年的风云变幻,特别是揭示了新疆地区民主革命的复杂性,充分肯定了新疆三区革命的历史功绩。二、摆脱了编故事、写事件的呆板模式,着重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来陈述人物的命运,使正反面人物的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人物个性描写方面做了认真的探索。作者从人物的身世、社会环境、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刻画其性格,具有浓郁的哈萨克“味”,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豪放、刚勇、开朗的气质与草原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语言朴实流畅,以民间谚语和俗语作为点缀,使语言活泼、亲切生动。四、实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作品中的典型环境、情节、人物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因此比较真实。k
  《祖哈巴特尔》是哈萨克族作家巴特尔汗·胡斯别根的代表作。该小说描写的是以下的一段历史:1932年,世代聚居于阿勒泰山区的哈萨克族牧民中有6万人离别家园,踏上了南迁的历程。一个民族,舍弃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土前往异国他乡,通常是遭受灭顶之灾、万般无奈的举动。究竟是什么灾难迫使这些游牧百姓流离失所?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新旧交替、错综复杂。腐朽的满清政权在民愤怒潮的冲击下轰然倒塌,但革命的果实被地主阶级和官僚们掠去。军阀割据,内乱不止。广大贫苦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当权政府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对内则残酷压迫,无暇顾及边疆地区的安危。统治新疆的杨增新政权在南北疆为非作歹,各种税尤如无底洞,榨干了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科布多蒙古部从我国领土分裂之前,为了从阿勒泰、北塔山等地区掠去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对聚居于该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另外,在俄国十月革命中惨败于红军的白军逃兵潜入我国境内,四处抢掠烧杀,加重了广大牧民的苦难。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阿勒泰地区的百姓又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一时人畜伤亡惨重、生灵涂炭,迫使广大牧民群众在祖哈等诸多英雄们的带领下愤起抵抗,为捍卫家园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英雄无畏的斗争。
  小说再现了祖哈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哈萨克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作者对主人公祖哈的个性特征塑造得较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对故土和家乡父老的热爱的描写,符合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规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祖哈不仅是阿勒泰哈萨克族牧民的领袖,也是当地各族穷苦百姓的“领头羊”式的人物。作品中人物个性鲜明,矛盾激烈,语言生动,故事情节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该作品一经问世,广大哈萨克族农牧民读者们争相阅读,爱不释手。
  《博克巴特尔》是被誉为“多产作家”的夏木斯·胡玛尔的代表作。该小说以主人公——穷苦牧民出身的英雄领袖博克悲壮的命运作为主线,通过叙述博克巴特尔坎坷的一生,生动地再现了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被迫从阿勒泰迁移到青藏高原的数以万计的哈萨克族民众的苦难经历。作者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哈萨克族的神话传说,使该作品更具艺术生命力。
  小说的主人公博克自幼聪慧勇敢,深知百姓疾苦,立志为生养自己的牧民群众和故乡奉献毕生精力。从阿勒泰山脉到奇台一带,从天山北麓和博格达一带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坎坷与艰辛的足迹。他当过官,却不与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吏们同流合污。他一生向往平等和自由,他愤世疾俗,时刻为穷苦牧民伸冤,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高官显贵们作对。被博克的言行激怒的阿勒泰、塔尔巴哈台等地的权贵们唯恐博克势力壮大,便采取种种卑劣手段进行陷害,将他关进迪化大牢。博克的亲友们贿赂满清官员将他救出后,仍无宁日。在重重压力迫使下,博克率部落流亡西藏,最终于1904年战死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丧尽天良的统治阶级仍不善罢甘休,派人前往西藏,挖出博克的尸体,将他的头颅在迪化示众三日。后经在官府任职的有识之士罗广敏冒死相助,英烈家眷最终取回头颅,葬于其家乡阿勒泰青河县。
  作者以大量史料和民间流传的有关博克的事迹为线索,在小说中塑造了这个英雄人物的丰满而真实的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博克,其智勇双全的个性与为民献身的民族精神使人钦佩,悲惨的命运则发人深思。此外,博克身边的塔里甫和哈迪夏、阿希姆汗与卡拉克孜以及罗广敏等人物的塑造也比较成功。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和贴近牧民生活的文学词汇,使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入人心。该小说的不足之处在于,书中存在少数本可避免的有损作品美感的词汇和带有逻辑错误的个别句子。但广大读者并没有因此而质疑作品的整体价值。作品出版至今,在哈萨克族读者中仍然很受欢迎,并被翻译成维吾尔文出版。
  《乌孙的传说》是我国现代哈萨克文学史上第一位尝试科幻小说的作家苏勒坦·张波拉托夫的代表作。该小说的第一部《猎骄昆弥》(上、下册)于1994年由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部《军须昆弥》于199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民族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了第三部《翁归昆弥》,同时再版了第一、第二部,并以《乌孙的传说》为名出版发行了这三卷历史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古代乌孙国被誉为“神圣统治者”的猎骄昆弥及其后人军须昆弥和翁归昆弥。作者依据古代历史事实,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猎骄昆弥的高大形象及其光辉的一生,并将当时乌孙国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与匈奴、汉朝及周边西域诸国的关系,以超越历史时空的科幻手法详尽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虽然作品的主线是乌孙王国,但是,对同时代的汉王朝和匈奴王朝社会生活也有详细的描述。作品的情节是从距我们二十一个世纪之遥的乌孙王国开始,以猎骄昆弥为核心展开的。
  猎骄昆弥摆脱枷锁,重建王国,使乌孙获得了新的生命,开始了乌孙王国由猎骄昆弥统治的历史时期。生机勃勃的乌孙王国在自已漫长的生命历程之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往来,走过了与他们并驾齐驱的发展道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与东方的泱泱大国汉王朝建立了和睦的联姻关系),为哈萨克民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用形象的艺术语言讲述了哈萨克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距我们二十一个世纪之遥的一个时代的片断——组成哈萨克这个民族的许多氏族集团中的一个部族,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一个部族将近一个世纪的,也就是围绕当时的乌孙王国所发生的一段历史故事。”j该历史长篇小说出版以后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和评论家的好评。2000年该小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出版。2001年该小说的汉文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新疆其它少数民族作家也积极探索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浩·巴岱以《命运》、《奔腾的开都河》等两部长篇小说填补了新疆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历史题材小说的空白。锡伯族、柯尔克孜族作家也加入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行列。
  《命运》:浩·巴岱是一位阅历丰富、文学功底扎实、在读者中有较高声誉的老作家。《命运》是他的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也是新疆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该小说原名为《阿玛台保鲁》,于1995年8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用胡都蒙文出版;1997年3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用托忒蒙文出版;1997年4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小说的汉文版。该小说共十一章,22万字。作者依据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创作原则,通过描写阿玛台保鲁二十余年悲欢离合的流亡生活,成功地再现了解放前新疆卫拉特蒙古人受苦受难、悲欢离合的艰难生活,鞭鞑了旧社会惨无人道的罪孽。
  小说中塑造了阿玛台保鲁、拉希、敖琪、车钦公主、巴特尔、扎拉嘎、阎明、吉日嘎勒玛、格尔玛、贡其格、图勒木吉、张林等五十余个正反面人物的形象。小说主人公阿玛台保鲁是个聪明伶俐、能说善辩、英俊潇洒、善解人意的小伙子。他从小就喜爱演唱英雄史诗《江格尔》,在民间中成为一名著名的江格尔奇。在一个风光美丽,景色迷人,牛羊肥壮的草原上,阿玛台保鲁参加土尔扈特汗王举办的《江格尔》演唱会,一鸣惊人,荣获一等奖,并被任命为土尔扈特汗王府的宫廷江格尔奇。他进入王宫后不久便得到汗王公主车钦的爱慕,成为难分难舍的一对情侣。汗王夫人吉姐诺颜、汗王助理巴图那顺和黄庙大活佛生钦得知后,认为门户不当,要阻止他们的结合,并策划种种阴谋,企图暗杀阿玛台保鲁。阿玛台保鲁在车钦公主的帮助下逃出虎口,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跋涉沙漠戈壁,千辛万苦来到甘肃安西、敦煌等地区,寻找“上无压迫,下无敌人”的理想王国,却没想到此地土匪众多,贪官污吏遍地,无法过上平静、幸福的日子。真挚善良、聪明能干、才华出众、英勇顽强的阿玛台保鲁很快被当地群众接受,并视为自己的带头人。他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力下,为了百姓的安宁生活,保护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先后担任安西、敦煌两县组建的“保卫团”团长、“保安队”队长、“仁义救国军”军长、甘肃省参议员、国大代表等职,最终把国民党特务全部杀死,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继续寻找“上无压迫,下无敌人”的理想王国。
《命运》真实地描绘了蒙古族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感、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不愧为讴歌美好理想的优秀作品。
  《奔腾的开都河》是浩·巴岱的第二部历史长篇小说,于1999年4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译成汉文,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6万字。
  《奔腾的开都河》以解放前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为背景。作者以历史真实性为立足点,以历史家的无畏胆识,艺术家的高妙彩笔,真实地再现了巴音布鲁克人民受到三区革命的影响,在部分留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上层人士和觉醒的农牧民带领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用鲜血和生命建立三区革命领导下的政权——尤鲁都斯县人民政府,为三区革命的最后胜利、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贡献的感人事迹。该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前巴音布鲁克草原人民的贫苦生活、悲惨命运和为自由、平等、幸福生活而勇敢斗争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为全国的解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流血、献身的民族精神。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加木苏、查干梅林、尼玛、肖赅、道尔加拉梅林、英宁喇嘛等形象。
  小说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而生动,人物性格复杂而不单一。该小说以独特的生活画面和朴实的地方方言,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卫拉特蒙古人的形象。《奔腾的开都河》不仅是浩·巴岱同志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新疆蒙古族长篇小说中最成功的优秀作品之一。
  《流芳》是锡伯族作家郭基南的系列长篇小说,也是锡伯族的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流芳》是三部曲,现已出版了第一部《情漫关山》和第二部《虹展乌孙》。第一部讲述了锡伯族西迁的故事,第二部讲述了锡伯族在察布查尔屯戍、挖渠的故事。
  锡伯族西迁是我国清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在东北锡伯族的故乡还是在新疆察布查尔,西迁精神代代传延,鼓舞着锡伯族儿女满怀激情去创造未来。锡伯族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西迁和屯戍中得到了体现。《流芳》不仅再现了锡伯族这一难忘的历史,而且还填补了锡伯族文学的一项空白。所以这部长篇小说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是一部民族化的小说,从结构布局到文学语言,从人物塑造到情节安排,都明显受到我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无论是写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宗教、人与道德、人与传统、人与文化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郭先生都立足于锡伯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站在今天的高度,忠于史实,尽其所能地透视锡伯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开掘民族灵魂,认识民族自身,从而达到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之目的。”
  该小说的第一部主要描写西迁路上萨哈春与两个女儿的婚事之间的矛盾纠葛和西迁苍凉悲壮的情景,使西迁途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融为一体,令读者感受到西迁的艰难和悲壮。第二部主要描写图伯特与索尔岱在开渠事件上的矛盾、斗争,群众对正义事业的支持与小人的破坏,还穿插了春燕婚事的风波等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较大的容量和较浓的意蕴。无论是主持正义公道的伊里布,善良热情的莲花,还是偏狭固执的萨哈春,勇敢活泼的博吉尔,无论是坚忍不拔、豁达大度的图伯特,还是目光短浅、糊涂顽固的索尔岱,他们所展示的绝不只是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文化,而是在那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是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崇高与卑下、勇敢与怯懦、智慧与愚昧、豁达与偏执的揭示。
  《流芳》的每一部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相对独立成篇,人物故事均不同,但有一根红线,既锡伯族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小说的结构布局对历史事件的再现,特定题材的处理,人物性格的刻画,主体的表现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显示了作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才能。新疆少数民族用汉语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不多。这部用汉语创作的小说是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可喜收获。
  《黎明前》是柯尔克孜族作家沙肯·乌麦尔的代表作,也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解放前生活在南疆天山、帕米尔山脚下的广大牧民在反动政权的统治下受苦受难。被压迫的牧民在中共党员的影响下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们在内地和新疆各地掀起的革命运动的激励下拿起武器,从抢夺富人钱财的报复行动,逐步发展为有明确目标的的革命活动,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解放。该小说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柯尔克孜族牧民为争取解放而英勇斗争的这一段历史。该书出版以后受到了广大柯尔克孜族读者的欢迎。
 
 
  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活动虽已取得骄人的成就,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销售市场也看好。但从总体水平来看,还有待于由数量增长阶段向质量提高阶段的新的跨越。在目前已出版的部分历史长篇小说中,仍然存在着只注重历史真实性而忽视艺术性,或者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而忽视历史真实性的现象,甚至有个别的作品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性都没有具备。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要求作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艺术才能。一部好的历史长篇小说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作品的成功与否体现在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上。一方面,历史长篇小说不是纯粹叙述历史的作品,展现给人们的并不是历史本身,它包括一定的艺术虚构。历史只是作家们在创作时所使用的材料。因此,历史与历史长篇小说之间存在着相同点,也存在着不同之处,这就是小说的艺术虚构。另一方面,历史长篇小说决不是毫无历史根据的、纯粹的艺术虚构。在创作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任何一部历史长篇小说的情节都应是作者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构思而设计的。怎样解决两者的关系是直接影响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有些作家没有认识到这两者的重要性,不顾自己历史知识和艺术才能的浮浅,就仓促进行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其结果是用并不成熟的作品影响了创作的健康发展。对于广大读者,历史题材作品应当起到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引导人民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展望明天。而不负责任的低水平作品则会把读者引入误区。至于蓄意歪曲历史、毒害青年的作品,其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作者也会因之成为历史的罪人。
  应当看到,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对于这一创作活动发展本身有两种作用。首先,读者的关注和热情对于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起到了鼓舞和推动的作用,则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另一方面,读者的偏爱,也可能会妨碍一部分作者和评论者去发现和认识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因而影响创作的进一步提高。
  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缺乏有足够深度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引导,已成为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活动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已出版的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原因不完全在于作者和作品本身,而且还在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研究工作跟不上,尤其是缺乏健康的积极的文艺批评。已有的关于历史长篇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单篇评论文章为主,通常只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作品,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有关新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著作,如阿扎提·苏里坦的《20世纪维吾尔文学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汉文版),克里木江·阿布都热衣木的《论新时期维吾尔文学》(喀什维吾尔出版社,1999年维文版),夏里甫汗·阿布达里的《哈萨克族文学创作突破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汉文版),特·巴音巴图的《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评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蒙文版),《新疆蒙古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蒙文版)等,对一些历史长篇小说进行了分析,肯定了所取得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多以介绍和浅层叙述,缺乏理论探索和研究深度,尚不能完全揭示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整体水平。目前亟待有全面、系统、科学、完整、客观的理论评价和研究成果问世。只有这样的评价和研究,才能正确地引导读者,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才能有助于作者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作品,树立精品意识,提高作品的创作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作家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当前应当大力推动和深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的研究,尽快扭转目前存在的理论滞后、薄弱的现象。
以往从事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作家,没有青年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青年作家认识到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正以自己的各种新题材、新形式的作品加入到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队伍中来(如维吾尔族青年作家巴图尔·肉孜的《走过天险的人们》、买买提·艾里木的《血染的赛里木湖》等),打破了以往“中老年作家从事历史题材创作,青年作家从事现实题材创作”的旧格局,大大推进了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尤其可喜的是,女作家也加入了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行列,如维吾尔族女作家阿衣夏木·艾合买提的《永不消失的足迹》、帕塔木纳斯尔的《渭干河之泪》等。
  新疆少数民族历史长篇小说大部分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广大读者对历史长篇小说的热情,不断看好的销售趋势,使得出版社、出版商、书店及作家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希望这种现象继续为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中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今后的发展步伐将会更快。时代要求作家以丰富的历史、语言、艺术修养来充实自己,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进行创作;要求文学评论家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对历史长篇小说及其创作活动的研究。这是摆在各民族作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至今出版的新疆少数民族作家部分历史长篇小说目录
(以作品的出版时间为序)
 
维吾尔族作家作品目录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战斗的年代》(三卷本)
柯尤慕·图尔地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9、1980、1981
2
《毛拉再丁》(两卷本)
海维尔·铁木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1、1991
3
《滔滔的伊犁河》
(两卷本)
阿布都热合曼·卡哈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2、1988
4
《激流》
阿布都拉·塔里甫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2
5
《永不消失的足迹》
阿衣夏木·艾合买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3
6
《足迹》
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
7
《从阴间来的人》
吐尔地·沙木沙克
新疆青年出版社
1985
8
《没有致命的子弹》
阿布都拉·塔里甫
新疆青年出版社
1985
9
《恰克玛克(霹雳)》
阿布都拉·沙吾提
喀什维吾尔出版社
1986
10
《早觉醒的人》
海维尔·铁木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87
11
《苏图克·布格拉汗》
赛福鼎·艾则孜
民族出版社
1987
12
《被遗忘的人们》
艾海提·吐尔地
喀什维吾尔出版社
1987
13
《阿克苏——1945年》
艾沙·玉素甫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87
14
《苏醒的大地》
(三卷本)第一、第二卷
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8、1993
15
《深夜霹雳》
艾拜都拉·依布拉因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88
16
《在那段日子里》
阿布都沙塔尔·哈木丁
民族出版社
1988
17
《希望之星》
阿不力克木·沙比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8
18
《踏着前辈的足迹》
图尔逊·力提甫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9
19
《决别的痛苦》
阿吉·米尔扎衣提·克里木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
20
《阿不都哈地尔大毛拉转》
海维尔·铁木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1
21
《寂静的准噶尔》
(三卷本)第一卷
柯尤慕·图尔地
民族出版社
1992
22
《生命之谜》
阿布都热合曼·卡哈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23
《复仇》
卡哈尔·吉力力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4
24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帕尔哈提·吉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4
25
《痕》
艾拜都拉·依布拉因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6
26
《公主阿曼泥沙汗》
图尔逊·尤努斯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6
27
《从死亡线上回归的人们》
苏莱曼·阿布都热衣木
民族出版社
1997
28
《苦难的大地》
(三卷本)
阿布都魏力·艾力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7
29
《赛义德汗》
阿吉·米尔扎衣提·克里木、沙吾提·达吾提
民族出版社
1997
30
《萨迪尔好汉》
图尔逊·亚森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31
《涛声》
莫明·穆罕买提
民族出版社
1998
32
《穆罕默德贝西尔亲王》
阿衣夏木·艾合买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33
《走过天险的人们》
巴图尔·肉孜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34
《母亲—大地》
(三卷本)
祖尔东·萨比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0
35
《鄂尔浑世谱》
帕尔哈提·吉朗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6
《吐尔尕克和桌》
(两卷本)
阿布都魏力·艾力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7
《买合都木艾再木及其后代》(两卷本)
阿布都魏力·艾力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8
《阿帕克和桌》
阿布都魏力·艾力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9
《阿布都热西得汗》
(两卷本)
阿吉·米尔扎衣提·克里木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40
《天女下凡》
苏莱曼·阿布都热衣木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41
《鲜血染红的赛里木》
买买提艾力·艾里木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42
《包泽尔》(1)
买买提江·沙迪克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43
《铁门关》
帕哈尔丁·木萨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0
44
《宝剑》(三卷本)
买买提江·沙迪克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1999、2000
45
《热依木沙大力士》
吐尔逊·里提甫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
46
《渭干河之泪》
帕塔木·纳斯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1
47
《清真之塔》
魏力·克力木·库克阿力甫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48
《名垂千史的老人》
阿尔斯兰·塔里甫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2
49
《不幸的赛依德亚》
艾合提·吐尔迪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50
《玉素甫·哈斯哈吉不甫》第一、第二卷
阿吉·米尔扎衣提·克里木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51
《野火》(三卷本)
吾拉木·吾买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52
《鹰》
托乎提·沙比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53
《安江巴依》
努尔·肉孜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哈萨克族作家作品目录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理想之路》
贾合甫·米尔扎汗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9
 2
《深山新貌》
朱玛拜·比拉力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0
 3
《良师》(两卷本)
乌拉孜别克·阿布德里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80
 4
《风雪》(三卷本)
阿里木·哈纳费亚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81
 5
《罪行》(三卷本)
哈吉胡玛尔·夏布旦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1
 6
《山莓》(《友谊之心》)
贾合甫·米尔扎汗
民族出版社
1984
 7
《呼声》
柴苏勒坦·柯泽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
 8
《洪流》(三卷本)
图尔森阿勒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
 9
《博克巴特尔》
夏木斯·胡玛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87
 10
《灵魂》(四卷本)
巴特尔汗·胡斯别根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87、1999
 11
《流不尽的眼泪》
夏木斯·胡玛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9
 12
《回归》
哈尼·萨尔江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
 13
《迷茫世界》
柴苏勒坦·柯泽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
 14
《山鹰》
阿布都热西提·拜波拉托夫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0
 15
《哈森将军》
阿斯勒汗·巴干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
 16
《祖哈巴特尔》
巴特尔汗·胡斯别根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2
 17
《解放前夕》
阿汗·赛依提哈穆扎
民族出版社
1993
 18
《乌孙的传说》(三卷本)
苏勒唐·张波拉托夫
民族出版社
1994、1998、2002
 19
《拜山布比》
穆赫塔尔·萨玛江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5
 20
《达列里汗将军》
霍斯台·贾合亚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5
 21
《高山雄鹰》
图尔森阿勒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5
 22
《巴斯拜传奇》
再努拉·沙尼克
民族出版社
1995
 23
《阿勒泰英杰》
马哈孜·热孜旦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5
 24
《阿勒泰轶事》
昆盖·木哈江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25
《英雄贾尼别克》
夏木斯·胡玛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26
《贾克比》
赛力克·哈乌木拜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8
 27
《战马飞奔》
柴苏勒坦·柯泽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28
《百年追踪》
哈帕尔·比拉勒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29
《哈斯木巴特尔》
沙哈提汗·唐海耶夫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9
 30
《流浪者》
再努拉·沙尼克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9
 31
《含冤瞑目的豪杰》
艾斯克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0
 32
《坎坷》
哈力木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0
 33
《草原的秘密》
巴牙合买提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1
 34
《金星》
沙哈提汗·唐海耶夫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柯尔克孜族作家作品目录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黎明之前》
沙坎·玉米尔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蒙古族作家作品目录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命运》原名《阿玛台保鲁》
浩·巴岱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2
《奔腾的开都河》
浩·巴岱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锡伯族作家作品目录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眼泪和露水》
格图肯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
2
《喋血金佛》
吴文龄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3
 3
《流芳》(三卷本)第一、
第二卷
郭基南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参考资料:
1.阿扎提.苏勒坦等著,《论当代维吾尔族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维文版。
2.阿扎提.苏勒坦等著,《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汉文版。
3.克里木江.阿不都热依木著,《论新时期维吾尔文学》,喀什维吾尔出版社,1999年维文版。
4.克里木江.阿不都热依木著,《当代维吾尔文学辞典》,喀什维吾尔出版社,1998年维文版。
5.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汉文版。
6.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哈萨克族文学创作突破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汉文版。
7.买买提·普拉提:《民族生活的创作性、艺术性百科》,《天尔塔格》(维文)2001年第4期。
8.阿布拉买特·乌买尔阿肯:《浅析历史长篇小说〈祖哈巴特尔〉》,《曙光》(哈文)1999年第12期。
9.别克苏勒坦·凯赛:《创作趋势与历史题材》,《曙光》(哈文)1997年第4期。
10.米尔扎汗·胡尔曼拜:《剖析两部历史长篇小说》,《曙光》(哈文)1990年第6期。
11.郭从远:《锡伯族历史的画卷——读长篇系列小说〈流放〉》,《新疆作家》,1998年第一期103页。
12.王仲明:《评长篇小说〈理想之路〉》,《新疆民族文学》1983年第一期。
13.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汉文版。
14.有关历史长篇小说的论文、文章。
j 1945-1946年创作并发表在当时内地出版的汉文杂志上,199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k 据有关资哈萨克作家孔盖·穆哈江的《创业》在50年代就已撰写,但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发表。直到1983年由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
j阿扎提.苏勒坦等著,《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汉),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63页。
j 《足迹》1984年出版;《苏醒的大地》第一部1988年出版,第二部1994年出版,第三部因作家的健康原因未能写成。
j 阿扎提.苏勒坦等著,《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汉),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31页。
j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632页
k 王仲明:《评长篇小说〈理想之路〉》,《新疆民族文学》1983年第一期
j 《关于乌孙王国的传说——猎骄昆弥》(民族出版社,2001年汉文版)前言。
j 郭从远:《锡伯族历史的画卷——读长篇系列小说〈流放〉》,《新疆作家》,1998年第一期103页。
文章来源:新疆作家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