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0级硕士生】郭佳:寿星崇拜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作者:郭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寿星崇拜研究

  郭佳

 

  导师姓名及职称: 刘宗迪 副研究员

  系 别: 少数民族文学系

  专 业: 民俗学

  研 究 方 向: 神话研究

  2013年4月

 

  摘要

  寿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长寿之神,寿星老人笑容可掬、和蔼慈祥的形象是民间艺术中最受民众喜爱的形象之一。中国人对寿星的崇拜历史悠久,寿星老人的前身是天上的老人星,在华夏社会还处于观象授时的时代,寿星(老人星)正好于仲秋旦时出现在正南天边,此时正值古代仲秋养老仪式与活动的举行,古人便将这颗全天第二亮恒星命名为寿星(老人星),用以标示仲秋养老习俗。而古代仲秋养老习俗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祭祀寿星(老人星),因为古人将对长寿的祈愿寄托在这颗星辰之上,祭祀寿星(老人星)以祈求长寿。先秦时期的仲秋养老习俗在秦汉以后逐渐分散,其中一些习俗,以及敬老养老的观念融入了随后出现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一方面,老人星在脱离了仲秋养老习俗这一原始语境之后,失去了其最初的作用与意义,在后世盛行的星占学中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星占含义,即“老人星见”预示君王康寿、天下太平。另一方面,老人星祭祀则作为前代固定的星宿祭典为后世朝代所延续,直到明代初年国家正式废除寿星祠为止。从唐代至明代的一段时期,老人星祭祀经历了从国家祭祀逐渐转向民间崇拜的过程,这一转向,从唐玄宗将老人星祭祀改在千秋节(唐玄宗诞辰)举行开始。生日赠送寿星图,以及挂寿星图祭拜的习俗促进了天上老人星的人格化与形象化,同时民间也出现了有关寿星下凡为人的传说与故事,寿星老人的形象由此逐渐明朗,到明代已经广泛流行。明代初年国家虽废止了寿星祠,但民间对寿星的崇拜已日趋盛行,寿星祭祀由官方转向民间,祭祀的对象也从天上的寿星变为民间信仰中的寿星老人。从此以后,寿星老人的形象就经常在通俗文学、民间戏剧、工艺美术作品中粉墨登场,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寿星;老人星;仲秋养老习俗;老人星祭祀;民间寿星崇拜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